APP下载

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探究

2017-05-30任胜洪胡安徽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思政课

任胜洪 胡安徽

摘要:文章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例,依据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对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教学的改进、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工作等三方面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设置和师资水平的满意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全国平均数;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改进重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教学方法改进的重点在于“重视实践教学”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对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工作是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相应的评价和对策。

关键词:贵州高校;思政课;学习状况;贵州师范大学;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026-05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06

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党和国家意識形态安全的重要防线。纵观学界对高校思政课的研究,成果枚不胜举,然多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探讨,内容涉及教学方法、效果、模式、原则等。一般而言,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缺一不可。因此,要全面探究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和水平,必须在关注教师教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大学生作为思政课的学习主体,对思政课有切身体会,也最有发言权,因而他们的认识和评价是检验和判断思政课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尺。问卷调查是了解大学生对思政课认识和评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学界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进行研究的成果不少,既有总体调查又有区域调查[1-5],但尚未有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调查的专论。众所周知,不同地区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状况不尽一致,需要作单独研究,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增强思政课的学习实效。贵州师范大学是贵州省属综合性高校,拥有多个学科门类和专业,既有本科生又有研究生,在贵州高校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以贵州师范大学学生学习思政课状况的调查结果为例,探讨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以便为正确认识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以及今后更好地制定思政课教学方案和做好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谓的大学生特指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研究生,不包括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文中与全国及各大区域比较的数据,除特殊标注外,均来自武汉大学沈壮海课题组2016年4月22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暨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研究成果(2015)”相关信息。之所以使用上述成果信息,是因为贵州师范大学被沈壮海课题组作为贵州省唯一抽样单位,所用调查问卷及其统计数据与武汉大学所用调查问卷及其数据一致,具有可比性。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使用的是武汉大学沈壮海《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课题组编制的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和立意抽样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被调查学生137人,发放问卷137份,回收137份,回收率为100%;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在被调查对象中,男性71人,女性66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人数分别为22、25、24、21和41人,涉及汉、回、维、藏、壮、满等多个民族;就专业而言,涉及有经济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农学、管理学,人数分别为14、35、5、42、15、5、19;就生源地所在区域而言,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北的人数分别为9、2、11、14、3、91、7;生源所在地位于农村、乡镇、县城、地级市、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分别有83、8、23、15、6、2;就政治面貌而言,中共党员、共青团员、民主党派和群众分别有36、89、2、10人。由此而言,本次调查对象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和代表性,这为调查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奠定了基础。

二、调查分析

为充分了解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本次调查分思政课学习现状、教学的改进、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工作等方面。现将调查情况详述如下:

(一)思政课学习现状

就学习效果而言,调查数据显示:认为思政课学习效果“非常好”的有2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比较好”的有33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4%,二者合计为25%;认为效果“一般”的88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64%。由此而言,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基本肯定态度者所占比例为89%。认为学习效果“比较差”的有11人、“非常差“的3人,合计14人,约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1%。就全国情况看,827%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基本肯定态度,173%的持否定态度[6]。相对于全国而言,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的比例较全国平均数高约7个百分点;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否定态度的较全国低约6个百分点。就西藏而言,92%的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的有8%[3]。与西藏相比,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低3个百分点,落后于西藏;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否定态度的较西藏高3个百分点,相差不大。就贵州职业类学校而言,8115%的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7]。显然,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效果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比贵州职业类学校高约8个百分点,反映了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有积极的影响。

就课程设置而言,调查结果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设置“非常满意”者26人、“比较满意”者55人,合计81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59%;“一般”者36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26%,“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均为10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15%。统计上述数据,贵州高校大学生对课程设置持“一般”以上态度者所占比率为85%。就全国而言,915%的大学生对思政课课程设置达到“一般”以上的态度[6];就区域而言,华中地区905%、华北地区913%、华东地区918%、东北地区952%、西北地区894%。显而易见,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设置的满意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低于除西北地区以外的全国其他被调查区域。这就要求贵州高校在思政课课程设置上应该改进和完善,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

就教学内容而言,调查结果表明:对思政课教学内容“非常满意”者33人,“比较满意”者44人,合计77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56%;“一般”者48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35%。由此可见,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持“一般”态度以上的比例为91%。“不大满意”者9人、“很不满意”者3人,约占被调查对象总数的9%。就全国情况看,137%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表示“非常满意”,385%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7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只有103%的大学生表示“不大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897%的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在“一般”及以上[6]。就区域情况而言,华中地区884%、华北地区882%、西北地区873%、华东地区902%、东北地区948%。由此可见,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在“一般”以上满意度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数,且高于除东北地区外的全国其他被调查地区。

就教学方法而言,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法“非常满意”者25人,约占被统计人数的18%;“比较满意”者45人,约占被统计人数的33%;“一般”者57人,约占被统计人数的42%。由此可见,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教学方法持“一般”态度以上的学生占被统计对象总数的比例为93%。“不大满意”者7人、“很不满意”者2人,约占被统计对象总数的7%。就全国情况看,869%的大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在“一般”及以上[6] 。就全国不同区域而言,华中地区849%、华北地区864%、西北地区852%、华东地区896%、东北地区893%。很明显,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法持“一般”以上满意度的比例不仅高于全国平均数,而且高于全国其他被调查地区。

就师资水平而言,调查结果如下:“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者均为52人,分别约占被统计总数的38%,“一般”者30人,约占被统计总数的22%。上述数据表明,学生对师资水平满意度在“一般”以上者所占比例为98%。“不大满意”和“很不满意”者各有3、1人,合计4人,约占被统计总数的3%。就全国情况看,171%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资水平表示“非常满意”,436%的大学生表示“比较满意”,32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只有68%的大学生“不大满意”或“很不满意”。总体来看,932%的大学生对师资水平的满意程度在“一般”及以上[6]。从区域情况看,华中地区909%、华北地区921%、西北地区931%、华东地区939%、东北地区949%。由此可见,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师资水平在“一般”以上满意度的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数,而且低于全国其他被调查地区。

就帮助最大的课程而言,调查的结果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60人,占被统计总数的2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61人,高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4个百分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42人,约占被统计人数的18%,“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3人,约占被统计人数的10%,“形势与政策”54人,约占被统计人数的23%。由此可见,贵州高校大学生认为对自己帮助最大的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其次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依次是“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全国的情况看,428%的大学生选择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403%的大学生认为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21%的大学生选择了“形势与政策”,263%的大学生认为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5%的大学生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很明顯,尽管贵州高校大学生关于“哪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帮助最大”的选择比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数,但选择的顺序与全国高校一致。

(二)思政课教学的改进

对思政课教学的改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方法。

就教学内容而言,改进重点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密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选择此选项者101人,约占被统计总数的34%;其次是“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有65人,约占被统计总数的22%;再次是“加强理论性和思想性”,有58人,约占被统计总数的19%;另外是“注意避免重复”,有48人,约占被统计总数的16%;最后是“其他”,计有29人。就全国情况看,选择“密切与现实生活联系”者占684%,选择“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者占636%,选择“要避免重复”者占20 9%,选择“加强理论性和思想性”者占114%[6]。上述数据反映的结果表明,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改进的重点与全国一致,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密切联系生活、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的共同渴望。

就教学方法而言,调查结果如下:选择“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者49人,选择“重视实践教学”者98人,选择“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者33人,选择“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者72人,选择“强化案例教学”的22人,选择“其他”者4人。显而易见,贵州高校大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改进的重点在于“重视实践教学”,其次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再次是“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就全国的情况看,“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排在第一位,“重视实践教学”位列第二,依次是“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强化案例教学”和“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6](P374)。比较结果表明,贵州高校大学生与全国大学生认为教学方法改进的重点略有差别,主要在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重视实践教学”位次互换,以及“强化案例教学”和“重视网络、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运用”位次互换。

(三)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工作

调查显示,认为“思政课教学”影响“很大”者27人、“较大”者65人,二者约占被统计人数总数的65%;“一般”者41人,约占被统计人数总数的29% ;“较少”者8人、“没有”者1人;认为“其他课程”影响“很大”者18人、“较大”者63人,二者约占被统计人数总数的60%;“一般”者44人,约占被统计人数总数的32%;“较少”者9人、“没有”者2人;认为“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影响“很大”者24人、“较大”者65人,二者约占被统计人数总数的65%;“一般”者42人,约占被统计人数总数的31% ;“较少”者5人、“没有”者1人。就充分肯定者的比例看,思政课教学与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致,均为65%,但如果再考虑持“一般”态度的比例,对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肯定要高于对思政课教学的肯定。由此可知,对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工作排名顺序是: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学和其他课程。

就全国而言,大学生同样把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排在第一位,把思政课教学排在第二位,其他课程教学排在第三位[6]。据此可知,贵州高校大学生“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最大的工作”的认识与全国大学生高度一致。

据调查结果和上述分析,笔者以为,今后贵州高校思政课建设应注重以下5点:其一,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使思政课教学始终保持良好的效果;其二,科学设置课程和加强师资水平建设,提高学生满意度,力争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三,继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确保学生满意度在不下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四,在保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努力使其他学科也成为学生喜爱的课程;其五,既要重视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高度关注思政课和非思政课教学,使其相向而行,形成合力。

三、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认识的评价及对策

(一)思政课开展效果的评价及对策

数据统计显示: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开展效果肯定性评价为906%,仅低于山东(914%),高于安徽、四川等省,现据沈壮海、王迎迎《2015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及其教育状况调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2016年第8期)所提供数据列表如下:

由上表可知,贵州省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位居全国前列,成绩斐然,值得肯定。影响学生思政课开展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教师授课水平、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等。因此,全国其他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开展效果的提高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这就需要相关职能部门注重协调各种影响因素,形成合力。

(二)课程设置的评价及对策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设置的满意度较低,说明他们对思政课课程设置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应在思政课设置上开动脑筋,合理安排。就贵州师范大学而言,有关学院根据教师实际情况,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安排在大一上、下学期共同进行,这不符合有关规定和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特点,科学的安排应该是在大一上学期对全部新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因为这样的安排有助于着重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以后学习思政课的其他学科都有积极意义和正面导向。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老师同时也能够肩负起“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工作。

(三)教学内容及其改进重点的评价及对策

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对象,好的学习内容会吸引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学习,相反,学生则会消极被动无效学习。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较高,这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可能,为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创造了条件。但这并不是说学生的学习实效就高,因为学生的学习实效与教师的授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生学习的实效究竟如何,还要根据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认可情况进行判断。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校的思政课教学,该院对教师教学内容有较为详细的规定,要求各学科组不定期集体备课,以专题的形式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必须要明确的是,在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贵州高校思政课教师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充分发挥和挖掘思政课教学内容对现实生活的解释力和应对力,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教学方法及其改进重点的评价及对策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位居全国前列,这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就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讲,学院高度重视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有关部门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而且每学期都要求各学科组组织教学技能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学校的教师技能大赛。在大赛之前,还要组织全院有经验的教师集体为参赛教师把关,从导入到讲授新课,到课间的互动,再到作业设计,以及PPT的背景等细节,均给予参赛教师细致指导。这些举措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提高无疑具有积极帮助,自然能够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贵州高校大学生把“重视实践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进的重点,其次是“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这表明在此前的教学工作中,贵州高校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往往把撰写实践报告代替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实践,而且不少学科连实践报告也没有要求。这种流于形式的所谓社会实践自然会让学生反感,故而他们把“重视实践教学”列为教学方法改进的首位。学生的建议要求贵州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学习效果的重要举措,划拨专项经费,有计划组织实施,做出令学生满意的实实在在的成效。“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要求教师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有趣的故事中,避免空洞说教,同时还要善于将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动态效果,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五)师资水平的评价及对策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师资水平满意度在“一般”以上的比例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国其他被调查地区。众所周知,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对师资水平满意度低,某种意义上表明的是学生对教学质量不够满意,这自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因此,提高思政课师资水平势在必行。造成大学生对贵州高校师资水平满意度低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但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明确的,即贵州高校在今后应注意加大思政课师资水平的提高,具体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将思政课教师派去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进修、做访问学者、攻读博士学位,以及参加相关部门的专业培训、技能培训等。

(六)帮助最大的课程之评价及对策

贵州高校大学生对“哪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自己帮助最大”的选择与全国一致,这主要与学科本身特点有关,因为“纲要”课、“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多带有故事性、趣味性,并且与社会现实、个人生活结合比较密切,对学生帮助、影响较大,故而更容易被学生欢迎,而“概论”课、“原理”课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较难激发学生兴趣和引起学生共鸣,因此被学生认为帮助不大。这一调查结果提醒我们,“纲要”课、“基础”课、“形势与政策”课一定要用鲜活的事例、故事把所讲内容与社会现实、大学生个人生活紧密结合,继续保持优势;“概论”课和“原理”课应该要把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感性而浅显的语言给学生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总而言之,以贵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既有显著成就,也有需要努力改进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贵州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继续保持成功的做法并不断与时俱进,对目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千方百计改进,力争使贵州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状况取得令社会和家长满意的效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独特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谭向阳,阎占定.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现状调查——以湖北省武汉市高校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5).

[2]沈壮海,段立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及其发挥——基于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

[3]黄秋霞,周军.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状况调查分析——以A高校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5).

[4]李红军.思想政治理論课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4).

[5]张清华,张希梅,萨仁,等.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4(4):48-51.

[6]沈壮海等.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5[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7]罗艳婷,张磊.贵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调查报[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1).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