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教学新走向:基于新近科技发展的分析

2017-05-30董顺李方红

教育文化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智慧教学科技

董顺 李方红

摘要:当前,“多元智能终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等新型科技正逐步渗入教学领域。科技在教学中存在三个主要角色,即“资源支持、学科课程与教育方式”。“简化操作、以研带用、服务教学”是科技在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要求。科技支持下的教学在目标上关注根基人力与外显素养的融通;主体上多元主体互生成为可能;内容上实现教材到互生资源的拓展;环境正走向泛在时空;过程呈现互动开放、智能分析与个性教学的新格局;评价上走向智慧评价。这也正是未来一段时间教学发展的新走向。

关键词:科技;教学新走向;智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615(2017)05-0016-04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7.05.004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新型科技迅猛发展,3D打印,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手机、平板等),智慧城市等遵循着科技发展的脉络——“节省人力,服务生活”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技术也出现新的更新,如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等。新型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究竟应该怎样定位?基于21世纪新型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下的教育教学有何变化,如何利用它们为教育服务?作为教育的核心结构,课堂教学中究竟可以如何利用这些科学与技术?对这三个问题的梳理将会伴随着整个教育研究历史,是永恒的三问。本文正是基于这样宏观的视角,力求对这三个问题予以回答,望抛砖引玉。

一、科技在教育中的定位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理论,中观层面的知识,还是微观层面的科学技术,都应该在教育领域发挥以下三方面的作用。

(一)资源支持

科学与技术是科学发展本身的外化成果运用,简单地说就是具体的一些可视化,可操化的运用程式。如多媒体,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平板、手机),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3D打印等。这些都可以说科技,即包括信息技术,也包括硬件技术。有研究者指出,教育从内部结构看,就包括目标、主体、内容、环境、活动五大部分。而其中,科技作为一种技术,首先就表现为对教育手段的一种更新与支持。

(二)学科课程

科技本身也是一门课程,在我国新颁布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文化基础下位的科学精神,社会参与下位素养中的实践创新都聚焦到科技的应用与进化。在三级素养体系中,理性思维,信息意识,技术运用更是直接嫁接科技。而如何培养这些素养呢?显然,最为直接的方式便是将科技本身纳入到学校的课表中去,纳入学校课程内容中去。

(三)教育方式

科技發展的内涵是一种学科发展的结构文化,这种结构文化既包括学科的方法论,价值观,本体论;也包括学科课程教学的课程论。其中课程论中最为核心的是教育教学方法。如互联网+背后的一种学科课程论思想是互生学习方式。这便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利用主体互动,网络平台,实现一种跨时空的互生学习。所以,科技还可以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给予滋养 [1]。

二、科技支持下的教学新走向

科技在教育中应用,本质是以技术支持作为核心主体,以方式创新作为关键抓手,以学习为本为原则,以提升质量为归宿与目的。如此才真正做到利用科技为教育教学服务,走向教育科技化 [2]。于此,厘清新世纪新科技背景下的教学方式的新走向显得尤为重要。

(一)目标:人力与外显素养的沟通

价值观是教学的方向,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导向标。有什么样的思想便会延展出相应的行动。在新科技引领下,教学又该如何作为,这是一个永恒的研究主题。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幸福公民,目标的内核是适应未来生活的幸福公民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对于未来,只能是一个变动不居的猜测。这样的猜测是基于对人生活实践本质结构的规律把握。所以,从人生长本质出发去思考教育目标成为一种接近未来素养的一个重要视角。同时应该看到,生长本质是在社会环境中的生长,这样的生长还必须契合时代发展甚至超前时代发展。我国新颁布的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正是依托这样的思维视角进行梳理。未来生活实践本质上就是对自我、自然、社会与精神的价值、认识、改造和审美活动 [3]。即培养学生价值、认识、改造与审美素养是人生长的永恒素养要求。同时这样的素养培养还必须结合未来的情境(现实的一种超越)进行外化,这些素养的外化便是当前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系。可以看出,在新时代背景下,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创新素养,实践素养是非常重要的目标关切。综上,爱、志、信、德、法、责;观、方、惯、能、知、养(修养);身、心、事、活、勇、探、毅、社、创、践、自(自我平衡);精、雅、美等根力目标。这些目标对应价值、认识、改造与审美四大方面的素养。基于目标外化的素养目标,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笔者将“远志仁爱、行健乐学、实践创新(信息素养与科技素养等)、富美优雅”作为外在的素养目标。

(二)主体:师生主体与多元主体的互动

教学的主体从过去的教师主体到主导主体说,再到双主体,刚好切合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脉络,从农耕时代的师徒教学,到工业社会的集体教学,到信息社会的探究教学。知识无限,教师不再成为教育权利的唯一拥有者。知识的载体多元,学生也开始跨越时空限制走向一种更广阔的场域进行学习。主体实现一种跨越,生命延展,从个体走向团体,从师生走向社会他者,从实体走向虚拟空间,从教室走向了世界。

(三)内容:固定教材到互生资源的拓展

在课程内容上,依托互联网,云储存与共享,大数据处理,可以实现资源的集聚,资源的创生共享,资源的个性推送。这些都将原有的课程界域进行了拓展。从传统的固定教材走向网络资源与互生资源共通的云资源。因此,课程将当下流行的云课程、慕课、网络课程、社会课程纳入到学科课程(传统教材作为主要载体的课程形式)为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保障。

(四)环境:从特定场域走向泛在学习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在硬件上,多媒体技术,智能终端的兴起,特别是平板,智能手机的兴起。在信息呈现上变得多元化,课程的载体也变得多元。于是,学习的场域也发生了新的拓展。依托传统纸质教材的课堂从时空上延展到了网络,延展了他域中。环境也变得从固定的教室走向了更加广泛的环境中去。因而,跨域学习,泛在化学习成为了一种新时尚。

(五)过程:互动开放、智能分析、个性教学

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大的支持便是教学过程,总的来说包括过程中的环境、资源、方式、反馈、练习、评价、分享与成果外化等方面的支持。

而利用当下热门的科技来为教学过程服务,教学实施支持,集中表现在助推教学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共生)化,研究化,高效化五大方面。

利用平板与互联网,大数据处理,可以及时实现主体互动,并针对学生练习进行数据统计,反馈学生练习正确率,及时呈现出哪位同学在哪个知识点上存在困难,并可基于大数据进行错误分析,相关练习个性化推送,从而实现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这种适时互动、个性练习(分层练习,多元练习)、时集信息(批改析错)、及时反馈、回看复习(过度学习)构成了个性化教学的必备元素,而科技为此提供支持。

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可以呈现出多元化的教学形态。即有形式的多样,声、视、图、文等形式呈现某一内容;也有实体、网络、第三空间(世界范围的共享)的多元学习场域可供选择;还有课内、课外、校外的融合联通。这些让教学变得丰满,走向一种基于多元化的泛在教学。

大数据,互联网+,智能录播技术还为教学的开放化提供了支持。这种开放一方面表现为一种共享,另一方面则展露了共生。课程慢慢从专家统一开放到专家与个体共同开发的道路上迈进。并且还可以实现多终端开放,手机、平板、电脑、教室共同组成了一种多端开放共享的格局。

利用录播系统,加入智能与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技术,我们可以展望,如果事先设计好评课的框架与细化的指标,或许当我们上完课,一篇研究报告便已出来,会指出教师存在的哪些问题,可以进行怎样的改进。

高效化是前四者的目标追求,也是归宿,更是自然的结果。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本质就是提供手段支持,指向教学质量的提升,指向学生素养的提升。如果形神不兼备,还不如不要科技的好。同时注意,研究是科技合理高效应用的前提,离开研究,科技应用便没有方向,不懂得有的放矢。

(六)评价:云计算与大数据处理下的宏观评估

科技在评价中的应用即反映在教学过程中的适时评价反馈,分析咨询。还反映在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微观到宏观的大数据评价。通过对每个学生层面的评价集聚到全校,全区的评价,进而对某项教学改革或某种教学方法进行评鉴,对学生素养发展整体情况进行评估,于此发挥评价的诊断、甄别、导向、咨询、反馈、建议、激励的价值。实际上,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还是一个研究的过程。

(七)研究:录课反思与互生研究

从上文可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过程本身内含一个研究过程。从教师自身维度看,科技还特别为教师个案研究提供支持,通过录课系统可以进行事后分析反思研究;通过云端分享课程激励与促进教师素养提升;通过大数据分析为教师成长提供参考;通过互联网+之下的世界共享机制与互生课程为教师提供主体互动与研究资源。

(八)要求:简化操作、以研带用、服务教学、与时俱进

实际上,科技本质上拓展了学习的界域,更新了学习的手段,物化学习成果,让评价更加准确,总体来说科技本质是一种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基于特定理念模式引导下,进行技术支持,服务学生更好,更优发展。

而且这个过程中,还应该做到简化操作,让老师能用;以研究,实验来推广使用;做好真正服务教学,服务学生素养提升;最后要能敏感地及时将各学科,科技的最新成果拿来,适切地、高效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这是科技应用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三、新型科技支持下的教学模式探索

对应与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科技支持下的教学模式也在对应发生改变。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基于一定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教学程式,其核心内容是教学环节的组成。关于教学模式,应该看到,事实上,没有哪一种模式一定是最好的,每种模式都有其适用的特定场域。一校一模式,一科一模式,从教育本真的图景上看,都是危险的。深究到学习本质去寻找模式建构的滋养才应该是正确的道路,可以看出,学习是个体行为的优化,是在特定环境,以特定内容作为载体,以特定方式展开的一种行为优化活动,当然这里的行为也包括系列心理行为。由此,学习内容的不同,学习特定内容不同的认知机制不同,本应该有最佳的学习模式,对应地有最佳的教学模式。学习的文化多元性,学习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正确的模式研究应该是建立一个基于学生学习机制的模式体系。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针对不同的内容,教学程式应该有所不同,以达抵内容与模式的最佳匹配,最优选择。同理,基于不同的认知建构程式,也应该有不同的模式。有的认知是一种学科复演,学生缺乏相关的知识基础与能力基础,没有迁移的支架点,这是一种种子式的学习。有的认识建构是旧知的迁移,是一种生发性的迁移学习,模式自然应该有所差异。所以,科技作为课程,作为资源(手段)支持,方式变革,都需要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研究。以达抵在有限的时空境况下实现学习价值的最大化。基于上文的分析,科技带来了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多元化、开放化、研究化与高效化。与此相对应的,基于科技支持的教学可以为已有的一些教学模式提供支持,如分层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等。同时,基于科技支持下的教學也可以基于学科特性,学校文化,教师资源,学生情况,在一定教育价值导向下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可以是模式体系,也可以是常态化的(常用)的教学模式。

以常用的教学模式为例,笔者构建“互生课堂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学生先学后引,互生学习,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创新思维,实践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升。可以按照“互生探究-分享建构-个性练习-拓创应用”四个步骤来搭建教学结构。当然,这种模式更加适用于生发迁移型认知课,适用于具有合作学习,新型科技资源支持下的教学。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教育中的应用要做到有方向,有规划,有组织,有步骤,有效率的使用。大道至简,科技应该成为促进我们教育质量,学生素养提升的助推力量,而不应该成为一个教学改革的无厘头广告。这就需要以研究作为前提,以提升效率作为抓手,以合理使用作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归宿。用对科技,用好科技,用简科技。

参考文献:

[1]杨宗凯,杨浩,吴砥.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 教育研究, 2014(3):88-95.

[2]成尚荣.教学改革的新走向与新趋势[J].人民教育,2013(12):33.

[3]高清海.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5.

(责任编辑:蒲应秋)

猜你喜欢

智慧教学科技
笔中“黑科技”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从百度“神灯搜索”看课堂教育教学的变革
基于智慧教学理念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与互动系统设计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智慧教学
科技在线
课程智慧教学实践研究
科技在线
用智慧的导入叩开英语课堂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