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模式解析

2017-05-30戴仁俊白凤娥郭丹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戴仁俊 白凤娥 郭丹

摘 要: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是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FH校企合作得到了德国政府机构(BMBF)的大力支持,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均从中受益。FH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特色得到了强化,学生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追踪最新技术和企业文化认同等方面得到了训练,教师在实践教学能力、应用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理念方面得到了提升,企业在产业技术研发、员工培训进修和人才招聘等方面受益匪浅。FH的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7)05-0105-07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原为高等专业学院,是德国在20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一种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2016年,德国共有426所大学,其中应用科学大学215所[1],应用科学大学的年招数占德国所有大学年招生数的比例不断升高,2010年,约占32.3%,2016年,约占36.3%。 [2]德国约有2/3的工程师、1/2的企业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人员毕业于FH,FH毕业生就业率始终高于其他受教育人群。[3]FH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已经被世界各国借鉴,本文对德国FH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深入剖析。

一、德国FH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德国FH是专门培养适应德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大学,办学理念是“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4]。FH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为技术、商业、管理、社会、媒体、设计、医学、教育和法律等,人才培养过程注重校企合作和联合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促使人才最大化地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具备行业和企业文化理念、具有解決实际问题和项目开发的能力。

德国FH校企合作是对应用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也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需要,校企双方通过合作机制形成了双赢共享格局。对于FH来讲,企业能为在校学生提供大量实习和见习岗位,使学校能了解专业实践领域的前沿知识和最新动态,有利于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等方面进行及时更新,同时,促进学校的科技和知识转化,拓展学校科研人员的发展空间。另外,德国FH聘请地方企业作为学校建设委员会的成员或股东,使学校获得大量的建设和发展资金,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快速发展。对于企业而言,与大学合作能保证员工在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上获得再培训和再提高的机会,能借助大学优势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后备人才,通过校企科研合作还能降低企业的科研风险,提高科研效率,不断开拓企业产品研发领域,加快企业科技创新进程,提升市场竞争力。

德国FH的校企合作模式具有三元(政府、企业和学校)共生特征(如图1)。学校和企业主要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四个方面开展合作,政府对学校和企业给与政策和财政支持。德国FH通过校企合作,将校内资源与企业资源紧密结合,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训练学生的创作、创新和创业意识,使学生熟悉企业运作流程,将理论知识真正融入到具体的项目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面向未来不断创新的能力。

二、FH校企联合开展人才培养

FH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社会或地区的行业和企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强是FH的主要特色,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大多数FH在招生时都会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和特点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推介,如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在2015年化学工程专业冬学期招生时强调:“学校与Bildungswerk Nordostchemie公司合作开发了职业认证计划...大学课程的内容适应化工行业的员工要求,学生有资格获得化学制药行业的中级职称。”[5]德国FH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FH面向行业和企业设置专业,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FH的专业设置原则是立足服务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注重与当地的经济和产业结构接轨,具有鲜明的面向行业的特征。由于专业设置的行业特征,所以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然需要充分考虑行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FH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通常会邀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技术领域专家,对学校已经设置的专业和已经培养的人才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然后提出人才培养方案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环节,对专业能力培养结构和体系进行修正。由于在企业或社会的实际工作中,人才能力结构呈现多元和综合性,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设置大量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对主要专业课程则强调掌握学科综合知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兴趣或擅长,选择各自主修方向,然后对课程进行必修和选修。如在工科类专业中,除了设计和技术类专业课外,还需要设置一系列非技术类课程,比如企业经济学、法学、项目管理、安全技术、人事管理等。

根据企业和社会需要,许多FH都和企业合作培养“双元制”人才,建立“双元制”专业。“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负责培训的人员进行多次沟通和协调后再制定完成,分为两个部分,即学校理论教学部分和企业实践部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交叉轮流实施。“双元制”使企业技术工人可以进入FH学习,FH学生可以进入企业实习或工作。申请“双元制”专业的入学者首先要与相关企业鉴定实践合同,获得企业提供的培训合同和资助,才可能被大学录取。德国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工程经济”实行双元制教育计划,该专业在“入学单”中对专业学习要求和要点做了详细说明,其中在入校时要求填写培训企业信息(如图2),并对该专业的培养框架做了介绍(如图3)。

(二)企业为FH提供实习见习岗位,指导学生实践技能

德国FH各专业都将实习或见习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一学期或一年作为实习学期,实习学期不仅传授专业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了解本行业及本专业所涉及的企业社会关系、企业的运作方式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以及交际能力。每个实习学期提供若干实习模块供学生选择,学生必须完成一定时间的实习或见习才能获得毕业资格。学生可直接与企业联系寻找实习岗位,也可由学校统一安排。各FH学校都设立“实习办公室”,工作人员定时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企业岗位需求,学生可自由选择实习实训机会。位于德国东部的萨克森-安哈尔特州专门为该州内5所FH建立了一个学生就业与实习网站系统,该系统专门为学生提供大量企业实习、工作和项目合作岗位;企业可以发布岗位需求,学生可以在系统内搜索全国16个州、40个行业、9个学科门类、34个领域的实习、毕业设计、兼职或培训等岗位。[6]

实习岗位通常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讨,企业设置专门培训机构,与各专业负责人共同确定实训目标并制定实训方案。学生在实习或见习时必须与实习单位签订实践学期合同,明确双方职责、任务及有关事项。实习岗位和实习合同都必须得到学校的认可,以保证实习质量。学生在企业实习时,企业至少需要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负责实习指导,学校也须配备一名指导教授,相互监督和指导学生,实习结束时学生须递交实习报告并答辩。

(三)企业参与FH校内项目教学

德国FH课程设置大都以模块方式出现,课程名称不像中国那么规范,有些课程名就是研究项目的模块名称。因此,德国FH的专业课程教学更像是项目介绍,大量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是德国FH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项目可以是学校内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是企业或社会的实际开发项目。学生在校期间通常需要完成至少一个项目工作,项目完成时间一般比较长,有时为一学期,有时会持续多个学期。每个项目一般要求以小组形式组建,每个项目组为5~6个成员,成员可在相近专业之间进行组合。一旦项目确定后,学生可根据项目完成需要进行选课。项目的题目可以由校内教授、校外特聘教师或学生自己确定,也可直接参与合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实际项目。如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所在的地区电视台就设在校内,电视台的大多数节目和素材都在该校S.M.K(社会、媒体和文化)系的TV Studio演播室内完成,其主要工作人员由该校SMK系教授兼职担任。因此,S.M.K系部媒体专业的学生在选择“项目”时主要来源于梅泽堡电视台的实际工作,有的选择创作电视短剧,有的选择制作访谈电视节目,但无论选择哪一个项目,媒体专业学生都能得到学校专职老师和电视台内实际工作人员的共同指导。

(四)校企共同指导毕业设计

德国FH的毕业设计和实践学期一般连续执行,学生多数选择在企业或社会机构中完成毕业论文或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多数来源于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毕业设计同时由大学导师和企业的领域专家共同指导,校企双方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时,需要签订专门合同来约定各自责任与义务。

通常来说,在企业中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比例为60%-70%,有些学校甚至达到了90%以上。[7]若需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通常由学生直接向企业提出申请。与此同时,德国企业一般会以招聘广告的形式在自己的网站或专业的招聘网站上发布毕业论文或设计的主题及内容。2016年5月,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在“转移中心”网站内公开发布了在“在线识别/认证“、地区物流、IT、电动自行车用防盗装置等方面的毕业设计岗位。

三、科学研究——联合开展应用科学研究,服务双方需要

FH在创建之初主要致力于教学,以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曾一度忽视科研工作。1976年,德国《高等教育法》把FH的地位提高到与综合大学同样的高度,各州政府授予FH與综合大学同等的科研自由、教学自由和管理自主,FH的科研工作随即受到学校的关注。[8]德国FH不再是单纯的“教学型大学”,而成为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研发机构。德国FH高度重视区域性社会经济所急需的应用性研究,努力将科研成果直接运用于实际生产过程。德国企业特别重视依靠FH的科研力量来从事相关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他们会选择单独资助或与其他相同行业的企业共同资助的形式在FH设立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机构。

(一)校企科研合作得到政府支持和资助

德国FH的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资助。1992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启动了“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计划”(简称FHprofUnt项目),全国各地FH纷纷成立了学校科技与开发中心,积极与企业合作,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FH集中推进与其他高校以及当地企业和科研机构间的合作。2004年,BMBF计划每年提供1100万欧元的经费资助,促进FH学校的科研与开发工作。[9]BMBF对应用科学大学的资助计划涉及四项,包括:FHprofUnt(应用科学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计划)、IngenieurNachwuchs(年轻工程师资助计划)、Silqua-FH(老年生活质量的社会创新研究计划)和ProfilNT(新技术研究计划)四大计划项目,“四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工学、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项目;项目的预算已经从2005年到2017年增加了5倍,在2006年至2016年,全德国约有130个研究项目和FH从中受益近360万欧元。[10]这些项目的实施吸引了大批年轻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参与其中。近年来,“应用科学大学已经在应用研究、技术和知识转化、为年轻教师提供研究环境方面形成了特色”。

(二)校企科研合作有力服务地方企业

与FH开展科研合作的主要是以应用为导向的R&D(研究与开发)型中小型企业,这些中小企业拥有大量资金,但缺乏研发能力,他们迫切需要寻找合作伙伴。在2007年至2011年期间,在BMBF的FHprofUnt资助框架中有468个R&D资助项目,累计资助金额总共接近1.21亿欧元。每个项目中,FH与至少一家当地公司或其他科研机构大学之间进行合作。其中位于图林根州的耶拿FH大学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激励教师运用所学知识在当地10个中小型企业中开展技术开发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研究中,FH教师积累了大量开发、创新和管理经验,这使FH科学专业地与地区经济建设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另外,FH的教授们通常在地区企业内都有长期兼职职位,他们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师、学生和实验室资源为企业完成相应的产品研发任务。

(三)校企科研合作增强FH科研和教学实力

BMBF的“应用科技大学科技与开发项目”促使FH的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学校成立“跨学科的能力中心”将全校的科研实力和服务能力整合起来,面向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有的FH为此成立专门的科技转化公司,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通过校企科研合作,FH在“博洛尼亚进程”的框架内,教师通过合作科研、提供咨询、参与产品或解决方案的开发服务企业,学生通过实习、实践项目、完成毕业论文和参加“双元制”项目融入企业。这不仅激励学校将专有技术向企业转让的动力,也使学校培养了企业所需资质的人才,同时,也提高了学校和企业的职员水平。在过去的20年里,应用科学大学在以应用为导向的研发与开发方面进行已经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应用研究已成为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第二个突出特点(第一突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

四、师资(员工)素质提升——资源共享,提升双方人力资源素质

FH的特色是培养实践应用性人才和为社会提供应用性服务,必然要求FH师资队伍具备实践应用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这是FH师资与综合性大学师资的重要区别之一。FH师资队伍的实践性要求他们必须到行业、企业和社会中获得工作经验,并且将行业、企业和社会领域的技术处理过程、方法和理念以及社会对技术的期望传输被学生。而德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管理理念变迁和技术革新速度很快,需要员工在知识水平、创新理念、研发能力和学历层次上进行提升,需要他们再学习,接受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因此,FH与地方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既满足了学校教师的应用实践需要,也满足了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需要。

(一)校企合作,培育双师型师资

根据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有关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H)教授的聘任条件包括:高校毕业、具有教学才能、具有博士学位(艺术类教授除外)、至少5年的职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在高校以外的领域工作)。而综合大学由于其以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教授评聘时更强调基础研究能力,对实践能力没有严格要求。所以,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对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也不同。对于FH来说,对教师要求必须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素质,即既能从事专业课的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指导和工程开发。FH师资队伍中全职人员仅占52%左右,而兼职人员的比例则接近50%;全职人员中教授比例约占30%,兼职人员中教授比例极小(不到0.5%),近87%的兼职人员为讲师(即一线操作工程师)(如表1)。

显然,FH校企合作对提高教师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了最直接途径。FH的教师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进行技术转让或从事应用型科研开发活动,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始终与科技发展、生产实际保持同步,FH的许多教授在积累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后成立相关个人公司,有些联邦州还强行规定教授必须下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如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规定教授每4年必须申请6个月(一个学期)的学术假,要求他们到企业寻找开发项目或参与企业管理和技术研发工作。

(二)校企合作,建设专兼职师资队伍

FH专职教学人员包括教授、大学讲师、科研助理、学术雇员等,除教授外,其他均为校内合同制聘用人员,聘用期为4~6年,都必须具有大学硕士以上学历。

为了突出德国FH教学和科研的实践应用性特性,FH在配备师资时要求校内教师必须具备在企业一线参与工程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从行业、企业、社会机构中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专家、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員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因此,FH的师资队伍主要有两部分人员组成,一种是校内专职教师,主要负责部分专业课程的理论讲授和部分实验指导,还有一部分来自企业或行业内的技术专家或工程师,他们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和技术讲座。FH师资具有“双师”特征,即校内理论教师和校外企业工程师相结合[11]。

兼职教师是FH师资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数占FH总师资人数的47%左右(如表1),从表中可以看出,兼职教师中具有教授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比较小,他们主要给学生为授课或举行技术讲座;大多数是一般教学人员(讲师),约占87%,他们应聘到学校担任一定教学任务,但每周课时比较少,一般每周1~2课时;还有一部分是科研助理,主要参与教学或科研辅助工作。FH的企业兼职人员所占比例在近年来具有逐渐上升趋势,学校重视,这说明了企业兼职教师在应用科学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中所做出了贡献越来越明显,也反映了FH的校企合作深度不断在加强。

FH通过向地区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可以促进和加强校企之间的紧密联系,使校企合作更加深入;另外企业也希望选派经验丰富的优秀专家和工程师到学校承担教学任务,这样可以使FH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企业需求(FH培养的人才主要在地区企业和社会机构就业)。通过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或讲座,FH的学生能充分了解企业和公司的技术发展状况、产品研发动向、市场对技术人才能力的需求等,从而有利于FH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把握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社会所需应用人才,有效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人才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提升企业员工素质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还包括由应用性科学大学向企业的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德国是世界上进行职业培训教育方式最好的国家之一,具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和管理机制。在德国要成功谋职,除了必备的文凭外,没有经过必要的专业职业教育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对口学校毕业出来的学生,被企业录用后,也首先必须进行三年的“双元制”教育培训;另外,企业面对产业升级、行业标准变化、新技术革新和行业竞争等形势,还必须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和继续教育。

德国企业员工职业培训有三种途径:一是到高等学校学习;二是在企业内部进行进修;三是参加劳动总署组织并付费的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由于FH是针对当地经济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应用型高等学校,所以企业和企业联合会会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向FH寻求合作空间,一方面,企业向学校提出培训项目,由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联合设计培训方案,然后企业组织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FH的教学和培训机构会根据国家、州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和优势,主动开设“双元制”专业课程,接受企业培训、继续教育和学历进修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向企业进行推介,并利用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双元制”专业课程的学习周期比较长,一般为三年。学员通常每周有3.5~4天在企业工作,1~2天去FH学习理论知识,这三年的培训费用由企业负担。如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2016年冬季学期在工程经济专业中设计了化学与环境工程、能源科技、计算机科学、工厂和生产工程、机电一体化企业等五个“双元制”方向。通过FH对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既发挥了学校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又节省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成本,体现了校企合作的双赢功效。

五、结论与建议

FH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种重要分支,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以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和开展应用型科研研究主要特色,为地区企业和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促进了德国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德国FH与企业的关系已经从零散式合作关系转向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关系,德国联邦政府对于FH与企业的这种战略性伙伴关系从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了大力支持。

德国高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世界各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范。通过校企合作,德国FH解决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和办学经费筹措等问题;企业解决了技术研发和员工培训等难题;政府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和经济发展等社会矛盾。德国FH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态势。

德国的经验说明:良好的政策和财政环境、系统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的科研激励机制、实效的服务企业理念是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实现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多元共生”是校企合作的目标。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技术类本科人才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BMB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by types and L?ndern Time Series:1994/1995-2014/2015 [EB/OL]. http://www.datenportal. bmbf.de/portal/en/Table-2.5.1.html, 2017-8-27.

[2] BMBF.Total number of students and German students, by typ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Time Series: 1947/1948-2015/ 2016 [EB/OL].[2017-08-27]. http://www.datenportal.bmbf. de/portal/en/Table-2.5.23.html.

[3] 冯理政.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办学特色的分析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 刘智英.面向职业实践的德国FH 办学特色——兼谈对我国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8(1): 26-28.

[5] Hochschule Merseburg. Chemical Engineering (B. Eng.). [EB/OL].[2016-08-27]. http://www.hs-merse-burg.de/en/ studies/studiengaenge/bachelor-degree-programs/#c30802.

[6] Nachwuchsmarkt Sachsen-Anhalt.Für Stell-ensuchende/Regionale Stellenangebote (Sachsen-Anhalt)[EB/OL]. [2017-8-27].http://www.nach-wuchsmarkt.de/startStudent.php.

[7] 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发展趋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2(2):42.

[8] 汝骅,俞建伟.德国FH及其科技发展战略综述[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7(6):72-74.

[9]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Die Fach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M]. Ge?nderter Nachdruck Bonn.Berlin, 2004.

[10] BMBF.Forschung an Fachhochschulen [EB/OL].[ 2017-8-29].https://www.bmbf.de/de/forschung-an-fachhochschulen-543.html.

[11] 張翠琴.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D].西南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 2008.

[12] 贺艳芳, 徐国庆.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兴起、特征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16, 43(2): 17-26.

[13] 郜正荣.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J]. 继续教育, 2017, 31(1):78-80.

[14] 刘引涛.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校企合作的探析与启示[J]. 教育教学论坛, 2013(23):224-225.

[15] 陈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特色与启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17):93-95.

责任编辑 孙学通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