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近代北京音乐会探究民族器乐音乐发展

2017-05-30杨静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音乐创作音乐家

杨静

[摘 要]近代,随着西方音乐的融入和传播,音乐会成为我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民族器乐演奏成为音乐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展示出我国传统音乐中音乐社团、音乐家、音乐创作等各个方面的时代特征。以近代北京音乐会中的民族器乐演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量民国时期高校和社会音乐史料的搜集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探讨该时期音乐会中比较活跃的音乐社团、民族器乐音乐、音乐家和音乐创作的发展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民族器乐;音乐社团;音乐会;音乐家;音乐创作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随着西方音乐的融入和传播,音乐会成为我国音乐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时音乐会大多是综合型,以声乐音乐会、钢琴音乐会、小提琴音乐会、西洋音乐会、弥赛亚神曲合唱音乐会、学生音乐会、师生音乐会、欣赏讲习会、赈灾捐助音乐会为主,民族器乐演奏频登音乐会舞台,我国民族器乐音乐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北京作为该时期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之一,尽管社会动荡,但在强烈新文化思潮推动下,民族器乐音乐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起步、抬头,艰难、顽强、缓慢、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音乐会中比较活跃的音乐社团

(一)北京高校中的民族器乐社团

近代,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和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等高校纷纷创办音乐社团,在民族器乐演奏方面比较活跃,都成立有民族音乐社团。

以北京大学音乐团为例,1916年秋,由12个对音乐感兴趣的北京大学学生(夏宗淮、周文爕、林士模、唐鸿志、林秉中、余名钰、戴臣水、戴明之、谭伟烈、廖书仓、秦元澄、查士鑑)发起“北京大学音乐团”,公推夏宗淮为团长;1918年6月6日,北京大学音乐会改名为“北京大学乐理研究会”,研究内容包括音乐学、音乐史、乐器、戏曲等,教授琴、瑟、琵琶、笛和昆曲五类,聘请王露来校教授琴、瑟、琵琶等古乐;1918年12月24日乐理研究会更名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讲习会”;1919年1月27日又更名为“音乐研究会”,蔡元培亲任会长,设古琴、昆曲、钢琴、提琴、琵琶五组,并且《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简章》第九条指出“音乐演奏会每年春假前后举行一次”①。音乐研究会从1920年秋开始的半年时间中演出高达20多场(包括救灾义演等)②。1922年5月初聘请刘天华到北大教授二胡和琵琶;1922年8月经萧友梅提议,经校评议会第八次会议决议,由“北大音乐研究会”改组为“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1922年8月19日,《日刊》第三版刊载《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简章》并发出招生广告,第一届学员共27人),蔡元培亲任所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成为我国第一个音乐教育机关,增设唱歌、乐队两组,将琵琶改为丝竹组;丝竹组内设丝竹改进会,该会以改良中国丝竹乐器为宗旨,主要工作是制谱、改谱、练谱、单奏、合奏并研究改良中国乐器;刘天华加入丝竹组,悉心研究改良中国乐器的办法。1923年7月,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举办暑期音乐学校,科目有琵琶、二胡等;1925年成立包含琵琶、二胡、笙、三弦、笛子、簫、月琴等多种民族乐器的“中乐队”,多次演出,音乐传习所成立五年间,先后组织40场以上的音乐会。1930年3月29日,国立北京大学音乐学会正式成立,聘请杨仲子、刘天华为导师,设钢琴、提琴、二胡、琵琶、古琴、唱歌六组。同年,又聘请张友鹤、李丽莲等任教。

在它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都有民族音乐的陪伴,将中国古乐发扬光大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民族器乐表演种类逐渐丰富,有古琴、二胡、琵琶、古筝、箫、笛、笙、扬琴等;同时导师阵容强大,曾在此任教的民乐演奏家有:王露(古琴、琵琶),陈蒙(乐曲、和声、箫),查士鑑(笙、笛、胡琴),杨昭恕(三弦、洋琴),刘天华(二胡),张鹏翘(古琴),杨宗稷(古琴),章铁民(古琴)……他们都具有很广的影响力。该音乐团曾举办过至少三次由校长蔡元培亲自主持的盛况空前的音乐会,还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在满足师生对音乐的需求的同时宣扬国乐,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壮大了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卓越的民族器乐演奏家,彰显当时学校对传统音乐的重视,有力促进发展了民族器乐音乐文化。

此外,1929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音乐系成立“琵琶队”,后又组建“南胡队”“丝竹合奏队”以及辅仁大学1939年成立的国乐队等,经常组织演出活动,实现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二)社会中的民族器乐社团

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民族音乐家及其爱好者还在社会上积极组织社团,成立各种新式音乐学校,举办音乐会,发行音乐刊物。

1. 国乐改进社

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解散后,1927年5月由刘天华、张友鹤、吴伯超等人在北京组织发起“国乐改进社”,具体原因是:“北大丝竹改进会解散后,没有正规的音乐社团组织中国音乐的研究和发展,因此发起组织国乐改进社,为中国音乐服务。”该社主要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改进,民族乐曲创作,举办各种以民族器乐为主的音乐会以及编辑出版专门介绍民族音乐研究和改革的音乐刊物《音乐杂志》。

1928年初,刘天华向国乐改进社执行委员会提出创办夏令音乐学校的倡议,旨在继承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以此来帮助那些需要进一步提升音乐水平的教员和热爱音乐、有志学习音乐的进步青年,满足广大音乐爱好者和民间艺人对音乐的需求,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岳云别业雅集

岳云别业雅集,地址在宣武城南,是杨宗稷古琴活动极为重要的场所,岳云别业雅集是九嶷琴社的前身。该琴社经常举办琴会,据李静(即李伯仁)《祭九嶷先生文》记载:“十余年来,常集琴会于故都之岳云别业北海公园,前后凡七八集,皆先生倡之,为民国盛事。”《藏琴录》:“庚申以后,岳云别业常开琴会,多至七八十人。”

尽管这些音乐社团规模不大,活动时间长短不一,带有一定的自娱性、自发性和分散性,但唤起了社会各界对音乐的关注,极大地活跃了社会文化生活,开阔了民众音乐眼界,推动了传统音乐的传播及音乐社团的创建和发展。

二、音乐会中的民族器乐演奏

(一)北京高校音乐会中影响较大的民族器乐演奏

1918年5月21日,蔡元培先生邀请音乐名家王露来北大举行古琴音乐会,当时听众众多,约有千余人,激发了北大师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1919 年 4 月 19 日,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在米市大街青年会举办第一场大型音乐会,由蔡元培先生亲自主持,其中民族器乐表演有:古琴、洞箫、丝竹、笙箫琵琶合奏等,一千多人观看演出,规模浩大。

1919年4月19日下午7时,在青年会礼堂举行音乐演奏会。{2}蔡元培主持,先讲解演奏的音乐,再演奏,使听众能够先对乐曲有所了解。民族器乐节目有:古琴(章铁民),丝竹(丝竹组),琵琶(王心葵即王露),古琴合奏(杨昭恕、张鹏翘即张友鹤),洞箫合奏(谭步明、陈仲子),古琴(李华文女士),笙箫琵琶合奏(查士鑑、陈仲子、王心葵),古琴(王心葵)。散会时已经晚上11点。

据《音乐杂志》记载,1920年4月17日晚8时于青年礼堂举行音乐会①,蔡元培主持,并在演奏前讲解乐曲,音乐会历时4个小时,除中间休息10分钟外,无间断,1200人的青年会演讲厅座无虚席。据《音乐杂志》记载:“乐声一作,四座顿寂,清越音响,澈于楹梀。众皆倾耳而听,凝神而思,抑或含笑欲悟,点首至。再以手按拍,缓急中节。”②20个节目结束后临时添加两个节目,人们情绪依然高涨,后又演奏《阳关三叠》,人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本次音乐会民族器乐节目有:古琴合奏《捣衣》(导师及会员演奏),闽粤丝竹(特请黄琴、周德昌、符克东、林铭新、会吉春),吴越丝竹(特请丝竹组),古琴合奏《平沙落雁》,《醉渔》(狄晓兰女士、李文华女士),洞箫合奏(谭步明、陈仲子),古琴《渔樵问答》(纪华),古琴洞箫合奏《阳关三叠》(会员及懹幼学校女生)。

1920年11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筹划组织大约60人的暑假旅行团,赴全国各地演奏音乐,宣传文化,与各省音乐家交流心得并购买各种音乐书籍和乐器,经过天津、济南、南京、苏州、无锡、上海、杭州、安徽、庐山、武昌、汉口、开封等地。他们还计划旅行全球,宣传弘扬中国音乐。

(二)社会音乐会中影响较大的民族器乐演奏

首先,1920年3月14日,在岳云别业,杨宗稷先生兴起琴会,当日开第一雅集,会员15人各自携琴,演奏古乐。“古音铿然,四壁皆静,众来宾欢忻鼓舞,心畅神怡。”③琴曲以平涉、渔樵为最齐整。葛竹书女士的流水指法丝毫不荀。杨宗稷先生之秋鸿独奏一气呵成,无懈可击。其他乐曲:《阳春白雪》《梅花三弄》等韵味十足。琴曲次序④:《渔樵》(傅西园、周季英、陈为藩、葛竹书、逸梅、廖允端、常毅箴、李静、杨宗稷、杨乾齐),《捣衣》(张友鹤、夏茀常二君北大来宾),《流水》(葛箴慧女士独奏女来宾),《平沙》(周季英、逸梅、葛竹书、常毅箴、杨宗稷,杨乾齐),《扫去》(章曼仙、廖允端、常毅箴、李静、周季英、杨乾齐),《渔歌》(傅西园、李静、杨宗稷),《梅花》琴箫合奏(逸梅、廖允端、杨乾齐、谭步明),《秋鸿》(杨宗稷独奏),《间铃》箫笛合奏(傅西园弄笛、谭步明弄箫)。

其次,1928年1月12日下午7时半,国乐改进社于北京协和学校大礼堂举办首场音乐会⑤,这场音乐会的成功举办即表达了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决心,也表达了对刚刚成立不久的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成立)的祝贺与期望。整台节目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⑥,第一部:琵琶快板,潘君方,李淑清,王同华,张粹如,曹安和等;古琴《捣衣》,张友鹤;二胡《月夜》,刘天华作曲,李光涛;古琴《秋江夜泊》,郑颖孙;琵琶《汉宫秋月》,刘天华;琴瑟合奏《良宵引》,张友鹤、郑颖孙。第二部:琵琶《歌舞引》,刘天华作曲,韩權华;古琴《醉渔》,郑颖孙;二胡《病中吟》《悲歌》,刘天华作曲并演奏;琵琶、二胡合奏《虞舜》《熏风曲》,韩權华、曹安和、廖赞化、邵州昕、余式箴、李光译、楚从方、程朱溪等;古琴《流水》,张友鹤;琵琶《改进操》(为国乐改进社建立而作的纪念曲),刘天华作曲并演奏。

第三,1935年5月25日,刘天华的弟子、同事与友人隆重举办一场纪念劉天华先生的音乐会——“先师刘天华先生遗作音乐会”。音乐会由他的挚友,时任北京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主任的杨仲子主持。“这台纯粹民族器乐的音乐会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鼓舞。”⑦节目有:《病中吟》(刘北茂),《光明行》(蒋风之),《空山鸟语》(李光涛),《良宵》(沈仲章),《月夜》(高尚仁),《苦闷之讴》(邵增昕),《悲歌》(程朱溪),合奏《混江龙》《变体新水令》。

(三)其他部分散见于各类音乐会中的民族器乐演奏

师大音乐会⑧:南胡独奏《华山纪行》(王绍先作曲,王绍先演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周希文演奏),琵琶独奏《阳春白雪》(王绍先演奏)。

1936年11月28日(星期六晚)八点半,东单三条协和礼堂,北平教育文化记者主办赈灾音乐会⑨:琵琶独奏《大漠平楚》(王绍先演奏),粤乐《平湖秋月》《烛影摇红》(蜚鸣粤乐社演奏),琵琶独奏《阳春白雪》(郑会祜演奏),国乐合奏《春江花月夜》《昭君怨》(师大国乐社),二胡独奏(蒋风之演奏)。

1948年1月1日下午6时,于本市霞公府平津铁路局大礼堂,铁路、公路庆祝元旦音乐晚会:扬琴独奏(丁曜演奏),丝竹合奏《得胜令》《寄生草》《桃李争春》(平津音乐组演奏),吹奏乐(平津音乐组演奏),广东音乐《步步高》《天作之合》《蕃薇花》《哈恰恰》《少年的我》《甜蜜的苹果》(平津音乐组演奏)。

1948年北平汇文中学77周年纪念音乐会①,汇文国乐团演奏:国乐《梅花三弄》,粤乐《风来儀》《相见欢》《步步高》,笛独奏《思春》《香篆曲》(崔文治演奏),器乐三重奏(吕温、杨周懹、杨儒懹演奏)。

1949年1月15日,美国新闻处主办近代音乐第六次讲演,主演:管平湖,主讲:江文也。讲演内容:中国固有古琴曲与近代世界乐坛钢琴曲之接触点②。古琴演奏曲:《良宵引》,宫曲宫音,唐曲,作者失传;《平沙落雁》,宫调羽音,明曲,朱载堉作曲;《水仙操》,宫调商音,春秋时,俞伯牙作曲;《乌夜啼》,宫调羽音,宋曲,王羲广作曲;《流水》,宫调宫音,春秋时伯牙作曲。

1949年7月4日晚8时③,7月6日晚8时④,国民大剧院,西北、东北、华北、野战军、文工团、工厂、学校、歌团、乐团联合演出2场音乐演奏会。国乐合奏:《拿天鹅》(民间鼓吹曲),《胜利舞曲》(民间鼓吹曲),杨大钧编曲,中国民间乐曲研究社演奏。指挥:杨大钧。海笛、管子独奏及合奏:《河北梆子》(海笛独奏,小寿)、《六子腔》(管子独奏)、《放驴》(海笛、管子领奏,中国管弦伴奏,小寿,张鲁,边军,李焕之、杨培等),他们都是华大文工一团的。

近代,在北京高校及社会新型社团举行的音乐会中,民族器乐演奏的大部分乐曲历史久远,都是经过演奏家世代相传,继承下来的传统乐曲,创作乐曲以刘天华、杨大钧、王绍先的作品居多。各大学校礼堂、教堂、北京饭店等是举办音乐会的最重要场所,师生、音乐家、音乐爱好者和民间艺人是音乐演出和欣赏的主体,民乐演奏多散见于综合音乐会中,乐器以古琴、二胡、琵琶为主,偶见古筝,且以独奏为主,合奏很少出现。民族器乐演奏平均每场音乐会2-4个,以传统乐曲为主,乐曲比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演奏曲目有70首之多,但上演率最高的当数古琴曲《平沙落雁》《捣衣》《梅花三弄》,古筝曲《汉宫秋月》,琵琶曲《阳春白雪》;与此同时,创作作品也开始出现在音乐会中,如二胡曲以演奏刘天华创作的乐曲为主,及王绍先创作的琵琶曲《翠花山纪行》《华山纪行》,娄树华编创的《渔舟唱晚》等。举行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的只有北京大学、岳云别业雅集和国乐改进社,举行民族器乐独奏音乐会的更是屈指可数,此外,只有个别音乐会邀请外地的演员来京演奏民族民间音乐,如河北民间音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音乐会的举办,为北京带来清新的艺术空气,在北京音乐会演出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三、音乐会中比较活跃且有影响力的音乐家

这一时期,民族器乐音乐家在十分艰辛的条件下,极力推动传统音乐的发展,教学之余,组织乐团、举办音乐会、创办音乐杂志,其中,著名音乐家有:杨宗稷(古琴)、王露(古琴)、张友鹤(古琴)、管平湖(古琴)、刘天华(二胡)、娄树华(古筝)、蒋风之(二胡)、曹安和(琵琶)、楊大钧(琵琶)、王绍先(二胡、琵琶)等。

(一)杨宗稷(1863-1931)

杨宗稷,原姓欧阳,字时百,号九嶷山人,湖南宁远平田村人。清末贡生,近代琴学大师,称为“民国古琴第一人”,古琴流派九嶷琴派创始人。杨宗稷建立岳云别业雅集,即后来的九嶷琴社。1922年2月,受邀到北京大学教授古琴并作表演。从1907至1928年木刻写成的一部琴学巨著《琴学丛书》,总计木版1036页,用梨木518 块,共43卷14册,约70万字,曲谱部分有32首,附有工尺板眼及他的评论,用时21年,从1911年到1931年间陆续出版,为近代琴学研究提供了详实而珍贵的资料,集古今此类书之大成。其后又整理《琴瑟新语》四卷、《琴镜》一卷、《琴镜续问》一卷、《琴镜释疑》一卷、《幽兰和声》一卷及《声律通考详解》一卷,其中《琴镜》是中国最后一本传统琴谱,在减字谱旁附记工尺谱外,并记拍子、板眼、吟揉次数、缓急进退、弦数等,他所创作的古琴谱式是古琴谱有史以来最具体,最易操作的琴谱。他还藏琴59张,并辑成《藏琴录》专册。他一生对琴艺的发扬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当时琴界有很大影响。

(二)刘天华(1895-1932)

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本着“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①,在《中西音乐的争执问题》一文中他批评主张西乐一无可取和完全轻视中国传统音乐的人,认为不能片面地争论中西音乐好坏,而是要全面的看待。刘天华以二胡创作为突破口,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洋音乐技法相结合,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具有很重要的开拓意义。此外,创作琵琶独奏曲3首,改编民族乐器合奏曲2首,编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12首,其中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这些作品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他所作的乐曲鲜明体现了融合中西的创作方式,在保留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的同时,鲜明体现了时代背景及其心境思想,对民族器乐创作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任教期间,他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为其进行二胡作品创作及演奏的改进奠定了基础,他将小提琴的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以及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运用到二胡中,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大大增强了二胡的艺术表现力,使二胡从伴奏乐器发展成为独奏乐器,并将其提升到高等学校专业教学的层面,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如蒋风之、陈振铎等著名的二胡演奏家。1927年,刘天华与吴伯超等人发起并组织“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从理论上宣扬国乐及其改进思想,筹办暑期音乐学校,对于音乐爱好者不问报酬,悉心教导。

1932年5月底,刘天华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染上猩红热,不幸去世。他一生致力于借鉴西方音乐经验改进国乐,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提倡中国传统音乐要改革但不能以西方音乐取代中国传统音乐,认为音乐要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以使听者动容,能激励人心,以振国家精神,唤醒民族灵魂,音乐必须普及于大众,而不是“以音乐为贵族们的玩具”。他对民族音乐振兴呕心沥血,毕生为民族音乐创作、教育而奋斗,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民族器乐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影响,是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发展的奠基者、开拓者,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三)娄树华(1907-1952)

娄树华,字荫堂,号权中。河北省玉田县人,著名古筝演奏家。他在北京的道德学社结识了魏子猷②并拜其为师,魏子猷逝世后,娄树华责无旁贷的宣扬推广中州古筝艺术。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常参与在京音乐界的活动,定期在电台广播古筝独奏,参加音乐会表演古筝,1935年,娄树华参加“中国音乐旅行团”,先后到瑞士、奥地利等国旅行演出,最后绕道苏联莫斯科回国。受到了国际上音乐人的称赞和推崇,为祖国音乐文化争得了光辉和荣耀。载誉回国之后应上海百代公司特邀,灌制了古筝唱片一张,正面《天下大同》,另面《关雎》。这是娄树华留下的唯一珍贵的音响资料,它是中国古筝近代史上重要物证之一。1936年,娄树华在北京传授古筝艺术,在魏子猷的传谱“中州古调”的基础上充实古筝乐曲,改造专用的“古筝指法谱”,编有《古筝练习曲21首》《古筝曲选集》。限于经济条件没有刊印,但经他的门人弟子得到继承推广。娄树华演奏的著名筝曲《渔舟唱晚》,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他是中国近代古筝发展的奠基人,一代古筝宗师,对古筝在近代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四)杨大钧(1913-1987)

在近代琵琶流派上,首屈一指的当数“南派平湖”琵琶,而这一派系的传人中“平湖北弹”的琵琶圣手之一就是杨大钧,他师从琵琶大师朱英,又得教于汪煜庭、徐立荪等琵琶名家。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国派特使马歇尔来华,宋美龄主持筹办盛大欢迎会,杨大钧在欢迎会上演奏琵琶助兴。在欢迎会上,杨大钧先后演奏《十面埋伏》《平沙落雁》二首古曲,全场中外来宾热烈鼓掌声经久不息。杨大钧以精湛的技艺大获成功,演出后获得‘琵琶圣手之美誉。”{1}抗战胜利后,到北平师范大学任教,讲授《中国音乐史》和《艺术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转入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琵琶。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杨大钧培养出刘德海等著名琵琶演奏家。

杨大钧创作的合奏曲《梵山钟鼓》、琵琶曲《血染卢沟桥》《旭日东升》《大地回春》《还乡行》《凯歌归里》等一系列作品,鼓舞全国同胞坚持抗战到底,重整家园振兴中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又创作《胜利锣鼓》以表现内心的喜悦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杨大钧于1987年辞世,舆论称杨大钧的逝世是“一颗民族音乐巨星的殒落”,我国失去了“琵琶艺术的一代宗师”和“国乐圣手”。

(五)王绍先(生辰年代不详)

王绍先,二胡、琵琶演奏家,师承国内知名“平湖派琵琶”第七代传人朱英,创作的作品有琵琶独奏曲《华山纪行》《翠花山纪行》,并亲自演奏。1935-1936年间以“中国音乐旅行团”的名义赴欧洲访问演出,后绕道莫斯科,于1936年5月20日回到北京。当时的《沙漠画报》报道:“在维也纳演出,盛况空前。”曾任教于西北音乐院,北京師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教授二胡、琵琶。

四、音乐会促进新型民族器乐创新发展

音乐会的举办,激励着民族器乐音乐家进行尝试性的音乐创作,促使了新风格音乐作品破土而出,为音乐会注入新鲜活力,新型作品反映出鲜明时代气息,为展现民族器乐音乐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一)民族器乐独奏音乐创作

民族器乐音乐家在继续发展中国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产生出一批著名的、新风格的独奏及合奏音乐,创作乐曲应运而生。这些“新音乐”作品具有崭新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其中以刘天华的系列作品,杨大钧的琵琶曲《蜀道行》《忆长安》以及王绍先的琵琶曲《翠花山纪行》《华山纪行》等最为突出,丰富了民族器乐的曲目、创作经验、演奏技巧及音乐表现力。但二胡、琵琶之外,古筝、古琴、扬琴等在创作方面除了娄树华编创的古筝曲《渔舟唱晚》外几乎空白,但通过音乐家不断创作实践,我国近现代民族器乐创作起步发展,对未来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民族器乐合奏音乐创作

民族器乐合奏、重奏形式的创作也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如刘天华的《变体新水令》、张定和的《汉宫秋月》、杨大钧的《梵山钟鼓》和南胡二重奏《胜利曲》等。

五、结语

近代北京音乐会的举办,突出显示了当时传统音乐发展的时代特征,为民族器乐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展示平台,发挥了广泛的宣传作用。又因为刘天华、王露、杨宗稷、杨大钧、王绍先等音乐家身体力行,提升了民族器乐的社会地位,为民族器乐发展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这一时期,音乐会中的民族器乐音乐较之过去无疑登上一个新台阶,是我国学习借鉴西方音乐并进行探索发展的结果。一百多年来,中国民族器乐文化在保护继承传统和不断借鉴西洋音乐的过程中,反复交流、碰撞、渗透、交融、创新,以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并逐步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音乐创作音乐家
从默默无闻到遐迩闻名的音乐家
姚晨琴歌四首《云·山·风·松》音乐创作初探
姚铜(音乐家)
戏曲音乐创作应把握的三重风格——以朱绍玉戏曲音乐创作为例
从两篇音乐创作评论引发的思考
托布秀尔音乐创作简析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