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蒙自洞经音乐谈演仪式调查

2017-05-30吴琼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蒙自仪式

吴琼

[摘 要]《文昌大洞仙经阐微》是滇南蒙自市洞经音乐中的重要经典,主要在文昌会期时进行谈演,谈演活动通常为五天。洞经音乐谈演体系包含经书、仪式与音乐三部分,缺一不可。对蒙自市东村仁寿寺洞经会谈演《文昌大洞仙经阐微》仪式活动进行个案研究,重点涉及谈演的经书、仪式、音乐三部分,以期对蒙自洞经谈演仪式有较为全面的关照。由这三方面共同构成的视觉与听觉的仪式“场域”,体现了洞经谈演活动的“仪式性”特性。

[关键词]蒙自;洞经音乐;《文昌大洞仙经阐微》;仪式

洞经音乐是云南传统的、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儒家民间礼仪音乐,主要流行在云南及与云南相毗邻的川南地区,缅甸密支那、曼德勒,泰国清迈,过去贵州省与云南相邻的个别县也有流传。

“洞经”是《文昌大洞仙经》的简称,“洞经音乐”以最初谈演《文昌大洞仙经》而得名。洞经音乐谈演体系包含经书、仪式与音乐三部分,这是洞经音乐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洞经组织是否有完整传承性的考查指标。庙会,是洞经谈演的主要载体,如“文昌会”“关圣会”“孔子会”等等。洞经会根据会期不同选择相应经书进行谈演,通常为3-5天不等,在洞经谈演过程中,以经书为“剧本”,以仪式规范行为的“程序”,以音乐為“主轴”贯穿其中。谈演活动阵容浩大,群众络绎不绝,具有较大影响力。从洞经音乐文化研究的角度而言,仪式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庙会仪式的调查、整理、剖析,可以对洞经音乐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蒙自谈演洞经音乐大约始于清代雍正至乾隆早期,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是云南比较有代表性的洞经音乐,现已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作为“儒家礼乐”的洞经音乐,本就在谈经礼仪、用乐规范上有严格的规定,而蒙自尤以礼仪之规范、音乐之清雅而闻名。更可贵的是,蒙自洞经音乐至今还保存有完整的传承谱系,经书、仪式、音乐三部分都得到较好传承,这亦是选择蒙自洞经为调查重点的原因之一。

一、《文昌大洞仙经阐微》经卷概述

在明清时期,因传说文昌帝君主宰人间的爵禄科第,所以大凡有朝廷行科举之处,就有文昌宫,士大夫们对于文昌神的尊敬,仅次于孔子。关于文昌神的经书,见于《道藏》者,有《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前者在洞真部本文类荒字号,为南宋四川蓬溪人刘安胜所编纂,共5卷。《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为元代道士卫琪所编纂,共10卷,在洞真部玉诀类。经吴学源先生近30多年的辨识与广泛调查,以上两经系道教上清派修炼内丹的丹经书,而云南洞经音乐所谈演的“文昌经”,称为《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此经是上面所及“太上本”和“玉清本”综合后编纂的仪式谈演本,非道士所为,而是出自明代中晚期的文人之手,该版本自明代中晚期以来,一直为云南各地洞经会所广泛使用,被称为“老洞经”,也是昆明“宏文学”等若干洞经会和蒙自洞经会在清嘉庆以前谈演的主要经典。

蒙自现在所谈演的“文昌经”是《文昌大洞仙经阐微》。此经是嘉庆乙丑(1805)年,昆明文人司昭借“神降之笔”编纂而成。这部经书于清嘉庆年间,应云贵总督之请,曾担任昆明五华书院教授的蒙自人尹壮图①引入蒙自,并订正曲谱,由此开启了蒙自洞经音乐谈演《文昌大洞仙经阐微》(被称为“新洞经”)之先河。《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取代“老洞经”后,200多年来,其规范的谈演仪式一直传承至今。

司昭,乾隆壬子科举人,仕终南安学正。②明、清时期在州学设学正,掌教育所属生员;南安,又称南安州,即今楚雄双柏县。作为举人、学正的司昭,编纂此经更具有文人印记,《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开头之“九天开化梓潼元皇帝君更生永命天尊示”的序言中,便直言其经卷宗旨为“执掌文衡,考校士子,道通三教,泽在生民”。

目前在蒙自通行的《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分上卷、中卷、下卷、神咒、《玉局心忏》,一共五卷,按“仁、义、礼、智、信”五部编排经卷顺序。本经(即仁、义、礼三卷)共三十九章,为司昭所编纂,是经卷的主体部分。上卷《仁部》含第一至第十二章,中卷《义部》为第十三至第二十二章,下卷《礼部》为第二十三至第三十九章,该三卷的主体结构大致相同,每卷都以“开经赞”“开经偈”“序经”开始,经文部分为“元始天王曰”、阐释部分为“帝君曰”,“笺释”部分为诸圣贤的阐述,最后为四首“赞颂”词。第四卷《智部》为“神咒”卷,由《玉音神咒》《吉祥大神咒》(又称《大洞咒》)、《吉祥神咒》(又称《十华十通》)、《二十八宿神咒》四部分组成,其中《玉音神咒》《吉祥大神咒》《吉祥神咒》又被称为“三大咒”,第五卷《信部》(末卷)为《玉局心忏》,全称为《文昌证真宣化救劫酬恩玉局心忏》。《玉局心忏》由两个序、“文昌玉局启忏真言”“文昌玉局证真宣化救劫酬恩心忏”与“后序”组成,在“文昌玉局启忏真言”“文昌玉局证真宣化救劫酬恩心忏”之后,都对“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四配”及“历代理学真儒”等儒家先贤进行“志心敬礼”。据吴学源先生鉴别,第四卷《神咒》与第五卷《玉局心忏》不是司昭原著,是后人从《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中摘录而来。

二、《文昌大洞仙经阐微》之仪式调查

此次蒙自洞经音乐仪式调查地点为蒙自市东村仁寿寺。仁寿寺前身为文昌宫,明代万历年间所建,1997年改名为仁寿寺,这也是蒙自较早进行洞经谈演的场所之一。仁寿寺所在的洞经会为“普化坛”,俗称为“东村洞经会”,现任会长为孙全,洞经会的主要传承人有王达夫(州级传承人、现年101岁)、张应祥(省级传承人,现年87岁)等,上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学习洞经音乐的有方铣华、方铣丽、唐荣珍等,大多会友谈演洞经的时间都有二十年至三十多年了。

《文昌大洞仙经阐微》谈演程序较为复杂,所需举行的仪式有“开坛”“上座”“礼请”,中间还有上各种“表文”的仪式,“十供养”仪式以及根据庙会要求,有时还穿插有“求寿”“求功名”“禳解”等仪式,最后是“大祭”“拜忏”“送圣”“下座”等仪式。

文昌会共进行五天,因谈演洞经从早到晚,加之谈演人员大多在60岁以上,担任“通赞”的王达夫先生去年已过百岁大寿,乐生张应祥先生已有87岁高龄,故谈演期间会休息一天,通常定为谈演第三天。故,谈演活动时间实为四天。在庙会期间,所有与会人员身着儒家礼服,庄严肃穆。谈经仪式严格遵循规矩,不能有任何“偷经”之举,否则视为对圣贤神明不敬。即每天早上在谈经前要“开坛”“上座”,中午、下午休息要进行“下座”仪式,下午开经也要在“上座”仪式后才能开始谈经。而且在第一天谈演《文昌大洞仙经阐微》经卷前要“礼请”,最后一天则需举行“大祭”仪式,在全卷谈完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圣”仪式。所有仪式都在通赞、引赞的“指挥”下进行,有条不紊,神圣庄严。

“开坛”仪式在谈演第一天早上举行。早上七点,参与仪式的人员陆续到达寺庙,开始穿戴服装,整理衣帽,香灯生焚香、点烛,并准备茶水、供果、糯斋等供品之后,即进行开坛仪式,开坛之前所有与会人员不吃早餐。在首座击鼓三通、副座叩钟七响后,经生开始开坛。蒙自洞经会所举行的开坛仪式有专门的《开坛经》。内容包括“八部神咒”(即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地、净天地、金光、卫灵、祝香神咒),《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禳災度厄真经》《无上玉皇心印妙经》和诵诰六部分。诵诰结束,由读疏生读《晨祀文》后焚烧疏文。接着举行“三献礼”。蒙自洞经谈演的开坛“三献礼”是向祭祀的圣贤献茶、献香、献果,由“初献”“亚献”“三献”构成,礼生三次献礼所叩首数目亦有差别,分别为主神三跪九叩、配神二跪六叩、护法一跪四叩。

“上座”仪式,每次谈演经卷之前都须进行的仪式,包括行“上座礼”(即礼生对文昌帝君及大魁夫子、兴文土地分别敬香三炷,并行跪拜礼)和“请签礼”(经生、礼生依次从两侧的两个签架上,抽出属于自己的职位签)完毕后才开经。

“下座”仪式,即暂时离开经坛所举行的仪式,仪式内容包括“并茶水”(礼生将敬奉的三杯茶水并作一起,以示该段谈经结束),“缴职签”(经生、礼生将职签插回规签架内)以及向文昌帝君及配神大魁夫子,护法兴文土地行跪拜礼,跪拜礼分别是三跪九叩、二跪六叩、一跪四叩。由经生相互行三次圆揖礼之后撤班。

“礼请”,谈演大型经卷所必须的礼仪,故,礼请仪式相对于其他仪式而言,更为繁琐浩大、庄重肃穆,参与人员也更多。人员众多主要体现在人员分工之上,除了常见的“通赞”“引赞”“香灯生”“读疏生”之外,还需有“主祭”一名(一般由捐资举办庙会的斋主担任),“陪祭”二至多人(是陪同主祭的其他斋主。如果主祭年岁太大,繁复的礼仪和频繁的磕头恐体力不支,可以由洞经会派出两个懂仪式的年轻人代替陪祭,二人称为“瞻拜生”)。“礼请”仪式在首座击鼓三通,副座叩钟七下,香灯生鸣炮之后开始。仪式过程包括行“朝参礼”(三跪三十六叩首),“敬馔”“敬帛”“敬爵”“敬祝文”“三献礼”“读《礼请文》”“受福馔礼”组成。其中,“三献礼”为仪式的主体部分,每次敬献都由主祭生与陪祭生在音乐声中上香、叩首、献帛、献爵,每次敬献的音乐亦有规定,初献由乐生演奏《三学士》,亚献奏《重镜光》,三献为《五雁归》。在行毕“受福馔礼”之后还将焚祝帛,奏大乐,鸣炮。在会友对揖撤班后,“礼请”仪式才算圆满完成。谈演活动最后一天举行的“大祭”仪式,所上“疏文”改为“大祭文”外,其余过程与“礼请”相同。

所有经卷谈演完毕后,“送圣”礼仪也是不可或缺的。“送圣”仪式包括有“三献礼”“读《饯驾文》”及“送圣礼”。“三献礼”中,每次献礼前都要上香三炷,供献的物品分别是初献茶、亚献食、三献果,所用音乐与“礼请”一样,曲调分别是《三学士》《重镜光》和《五雁归》。在读毕《饯驾文》并焚烧之后,礼生在大乐声中行“送圣礼”,即对文昌帝君三跪九叩,大魁夫子行两跪六叩,兴文土地、监坛土地、先故洞经师长经友等行一跪四叩礼。至此,整场文昌庙会活动圆满结束。

三、《文昌大洞仙经阐微》仪式中的音乐

音乐是洞经谈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洞经音乐艺术风格的重要标志。洞经音乐的曲调极为丰富,尤其在大型庙会中,所用的曲调有时多达数十首之多。甚至有一些洞经会友们直言不讳的说,他们加入洞经会的最初动机是被洞经音乐曲调所吸引,可见洞经音乐曲调的魅力所在。

谈演整部《文昌大洞仙经阐微》所涉及到的音乐有声乐与器乐两部分。在洞经谈演过程中,声乐演唱者为“经生”,“乐生”则专门演奏乐器。经生通常为八人,除了演唱诗赞外,每人必须兼奏打击乐器;打击乐器有:提板、单皮鼓、大小堂鼓、木鱼、梆子、小铓锣、坐磬、大锣、铛锣、大钹、碰铃、双星、云锣、寺庙大鼓、寺庙大钟等。“乐生”负责整个洞经谈演过程中的大乐与细乐的演奏,包括有吹、拉、弹奏乐器,有:唢呐、笛子、小滇胡、二胡、中胡、大胡、大低音胡、小三弦、大三弦、中阮、胡拨、琵琶、扬琴、古筝、大阮等。所用乐器依人员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每一章开始,都由经生敲奏锣鼓经曲牌《经头子》,尔后经生所唱经曲,已经约定俗成,成为了一种组曲结构形式,应用极为广泛,称为“五支半”,即:《龙钟震》(五言句经曲)、《赏宫花》(七言八句经曲)、《一笛箫》(七言八句经曲)、《鹤舞园》(七言八句经曲)、《天人乐》(七言八句经曲),加半支《美女图》(四言四句经曲)。经卷中还有“念诵”和“讲经”,如:左案讲经生念诵的“帝君曰”部分,右案讲经生宣讲的“笺释”部分。宣讲部分,又称为“谈经”,这种讲唱结合的形式,就是洞经音乐称之为“谈演”之由来。在经书中,经曲还有《开经赞》(又称《云生赞》)《尾赞》《至心皈命礼》等。凡演唱经曲,均由乐生随旋律进行跟腔伴奏。

蒙自洞经音乐中的“神咒”部分,“三大咒”都有固定的大段唱腔,《二十八宿神咒》是由七首经曲组成的套曲重复四次构成,即:《一洞春》《双生翅》《三学士》《重镜光》《五雁归》《光射眼》《玉蕴圈》。总之,《神咒》部分所用的音乐是蒙自洞经音乐的另一特点所在,但现在能完整唱完“咒腔”的经生已为数不多了。过去,能唱通几大“咒腔”,那就可以出师了。

谈演时的纯器乐部分称为“曲牌”,依乐器不同組合可分为“大乐曲牌”“细乐曲牌”与“锣鼓经曲牌”(打击乐)三种。“大乐曲牌”通常以唢呐为主奏,加入大件打击乐(如大鼓、大钹、大锣等),常用乐曲有《黄莺儿》《将军令》《扮妆台》等,气氛热烈,主要用于谈演活动的开头、结尾及焚疏文、鸣炮等时候。“细乐曲牌”则为丝竹类乐器演奏,加入小件打击乐器(如板鼓、木鱼、铛锣、小镲、云锣等)相和,仪式中常用的曲牌有《山坡羊》《南清宫》《浪淘沙》《万年欢》《柳叶青》《水龙吟》等。“锣鼓经”是完全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曲牌,常用的有《经头子》和《卟铛嚓》,《经头子》主要用于经曲的前奏,《卟铛嚓》则主要用于收尾。

四、结语

《文昌大洞仙经阐微》是蒙自洞经音乐中重要的谈演卷本。蒙自洞经会在谈演此经卷的过程中几乎囊括了蒙自洞经音乐中所有的仪式,与大部分常用的音乐曲牌。因此,能完整的谈演《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对所有与会人员而言,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完整记录此经书的谈演仪式,亦不是一次采访所能达到之效果。

纵观谈演《文昌大洞仙经阐微》全程,不难发现,“仪式性”是整个谈演过程的重要特征,它不仅表现在音乐应用的程式化、经文结构的规整化,更体现在谈经过程的仪式化上面。因有了繁琐而庄重的仪式,谈演过程显得神圣而肃穆。

加拿大仪式学家格兰姆斯在《仪式研究的起点》(Beginnings in Ritual Studies)一书中,提出了仪式的“场域”一词。所谓仪式的“场域”,即仪式实践的场所和仪式结构、仪式过程的总和。{1}因此,构成仪式“场域”的因素包括空间及空间中人的活动。

在东村仁寿寺调查洞经音乐谈演仪式过程中发现,仪式“场域”的空间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它对整个谈演活动氛围的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会期谈经之前,会友们将对整个会场进行布置。他们会在大殿外悬挂“礼节、乐和”与“严肃、威仪”的悬幡,大殿自内向外摆有“圣案”“纠仪案”“天地案”和“雷神案”,在“圣案”上供有“文昌帝君”的牌位,“配神”大魁夫子(魁星)与兴文土地(护法)的牌位则供于天地案上。纠仪案上置有两个签架,其中一个签架上插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根戒律规签;另一个签架则插有康熙皇帝的“圣谕十六条”。在圣案上根据不同仪式的需要摆放香烛、茶果等供品,在谈经全程,所有与会人员都必须身着儒家礼服,一丝不苟。

在空间中人的活动是构成仪式“场域”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谈演洞经过程中人的活动包括仪式与唱奏。谈演人员中“礼生”严谨规范的进行各种仪式,用以规范谈演行为的“程序”,在此过程中,每一动作如踱步、跪拜、作揖手势等都有严格的“儒礼”规定,营造出一种神圣、庄严、肃穆的氛围。“经生”与“乐生”的唱奏活动是贯穿整个洞经谈演的“主轴”,在洞经谈演过程中所有的仪式,基本都离不开唱、念(诵)、奏等音乐表现形式。经生们优美的诵腔、热烈的大乐曲牌、清雅的细乐曲牌以及通赞、引赞那抑扬顿挫的宣白,无不体现着音乐的美感,给人以愉悦的享受。它们与仪式过程中的“非音乐性”声音,诸如鞭炮声等,都是仪式“场域”中重要组成部分。

由上可知,蒙自洞经音乐谈演仪式是一个综合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特定模式的空间环境与在空间中人的特定行为,即通过物体、场景等实物和他们行动、姿势、演唱、演奏等表演活动,共同营造出一个特有的、具有“儒家礼乐风格”的氛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仪式“场域”。对于参与者来说,谈演仪式所赋予更多的是精神领域的意义,由这个“场域”用以满足内心的需求及精神需要,成为一个具有神圣信仰意义的行为方式。

猜你喜欢

蒙自仪式
蒙自市关工委开展传承弘扬中国民俗文化活动
十岁成长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超级杂交稻蒙自示范基地开始移栽
仪式感重要吗?
习作点评
仪式感
Talking strategies
云南省蒙自市陶瓷卖场分布图
云南锁蒙高速公路开远至蒙自段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