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的武汉汉剧活动与文化

2017-05-30吴佳文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汉剧民国时期武汉

吴佳文

[摘 要]汉剧如汉水,源远且流长,它作为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老戏剧剧种之一,素有“国粹母体”之称。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通过民国时期武汉的报刊资料,整理出民国时期武汉汉剧音乐生活相关内容,并将其分为时令节日、祭祀仪式和筹款赈灾等方面,期望能够管窥民国时期武汉的汉剧音乐生活状况,并由此探索文化与汉剧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民国时期;武汉;汉剧;演出;文化

汉剧如汉水,源远且流长,它作为我国流传已久的古老戏剧剧种之一,素有“国粹母体”之称。汉剧最初曾名“楚调”,又名“楚腔”“楚歌”“楚曲”,乃至“郢曲”,后又称为“汉调”“湖广调”“皮黄调”。现称为汉剧,肇始于百年前汉剧史家杨铎先生所著之《汉剧丛谈》一书,后一直沿用至今。位于华中枢纽地区的武汉,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且楚风汉韵浓郁,逐步成为汉剧名流的汇集地。

1861年汉口开埠,万商云集,茶园林立,百戏杂陈,终岁声振乐鸣。民间汉剧进茶园演出,这是汉剧在汉口兴起的序曲,扎根于萦绕着楚风汉韵的武汉,汉剧不断繁盛。1919年,汉口创立了“民众乐园”,在当时是与“天津劝业场”“上海新世界”并称的三大娱乐场之一,掀起了娱乐场所建立的热潮,是汉剧的兴盛之地,大批优秀演员不断涌现,汉剧由此盛行开来。1931年武汉遭受水灾,打断了繁茂的汉剧表演活动。“九·一八事变”爆发,随后历经抗战,汉剧艺人在战乱中损失惨重,武汉的戏班也残缺不全,汉剧逐渐衰落。汉剧在民国时期可谓经历了兴起、盛行到衰落的整个过程,令人感慨万分。

民国时期汉剧表演兴盛,各大戏班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个狂热的状态。汉剧在当时可以说是民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几乎每日都有戏园进行演出。除去日常的例行表演外,汉剧团体还在时令节日、祭祀仪式、筹款赈灾等特定时期,排演特定节目,融入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时令节日中的汉剧演出

民国时期日常娱乐远比如今匮乏,每逢时令、节日,难免锣鼓喧天、人潮攒动。佳节之日,各大戏园也是卯足气力,使出浑身解数,为节日增添热闹氛围,也借机赚取费用和人气。为了迎合观众需求,戏园在不同的时令、节日上演相对应情景的汉剧剧目,渲染节日气氛,良好的社会效果常引得观众爆满,戏园不得不连演数晚。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民族传统节日。武汉民国时期的端午节,家家户户在门旁插蒲艾,饮雄黄酒,食粽子。当天,多数戏园会应景上演全本《白蛇传》或其中的几折。汉剧《白蛇传》是一出大型公堂戏,分为游西湖、盗仙草、水漫、断桥、合钵、祭塔六折,讲述了修炼成人形的蛇精白素贞与书生许仙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其中的第二折《盗仙草》便是描绘正值端午佳节,白素贞因饮雄黄酒过多,现出原形,许仙惊死,白素贞潜入昆仑山盗取灵芝草的故事。有的汉剧艺人便以《白蛇传》为其拿手剧目。“汉剧《白蛇传》在昔以李彩云或王云风去白蛇,赛黄陂或牡丹花、小翠喜去青蛇,刘权或荣金林去许仙,演来堪称珠联璧合,尤其是《抢伞》一出以李彩云、赛黄陂、刘权三人演来,堪称绝唱。”①精彩的故事配合精湛的表演技艺,观者可谓争先恐后,每夜座上客常满矣。

七夕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传说为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因此民间以观牛郎织女相聚为乐趣。武汉姑娘们还会于当日浣发,传说这天浣发能使头发清洁秀美。七夕当日,大多戏园选择上演《天河配》来吸引观众。汉剧《天河配》又名《天仙配》,该剧讲述了牛郎织女每年七夕相会一次,届期百鸟搭成鹊桥使二人叙旧的故事。此时上演该剧,是向中华传统文化致敬,也更添节日风味。因此,收益甚佳,“本市新市场大舞台,所排演之《天河配》,极受社会人士欢迎,故连日卖座皆满”②。

民国初期的中秋节,各戏园皆排演《广寒宫》《阴阳河》等剧目,还有娱乐场所别出心裁,以燃放焰火等特殊手段来招揽游客。“新市场、老圃两处,则另扎牌楼,燃放焰火,故新市场门券售至二万张以上,老圃亦售一万之谱。”③观众以各工厂作坊的工人最多。民国末期的戏院、舞台则在中秋节搬演《唐明皇游月宫》。

二、祭祀仪式中的汉剧演出

除去时令、节日,每逢神灵诞辰等日子,武汉常大兴举办祭祀仪式,如关王会、武猖神诞辰、帝主宫做会等,会上都会排演相应的汉剧剧目。

“沈家庙里戏酬神,一节入官二百文。求福人多还愿众,戏台押得一包银。”④农历五月十三是关羽生日,民间有举办“关王会”的习俗,来纪念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其中有一项便是搭戏台、演汉剧。在沈家庙为关王会演出的汉剧,受到求福还愿民众的喜爱,赢得极高收益。

农历五月二十三是戏班中武行供奉的武猖神的诞辰,梨园行全体都要上庙,伶界联合会烧香吃寿面的那天还演神戏,戏码包括《八仙上寿》《加官进爵》《芦花荡》《坐寨》《金仙寺》《卸甲封王》《和尚下山》《六国拜相》《金榜乐》等。

“汉口青龙街帝主宫,为黄州三幫商人会馆,该帮每夏必做会一次。兹悉夏历三月初八该帮开会,宴请武阳夏各界,以及本帮‘岗、麻、安三邑。该会是日并演剧酬神娱宾。剧为两台,内台为满春挑选之名角,如余洪元、朱洪寿、李彩云、小金林等,所演者为《二进宫》《擒吕布》《哭灵》《碰碑》等剧。外台为长乐之小春痕、小天栋诸伶,所演为《斩宗保》《鸿门宴》《取成都》等剧。两班均极卖力,极尽宾主之欢。”⑤夏日的汉口青龙街帝主宫,黄州三帮商人会馆会演剧酬神。内台为满春戏园的名角,外台为长乐戏园的名角,可见当时满春比长乐演剧更佳。而所演剧目则多为历史体裁,来迎合氛围。

演出祭祀之时,对演员的要求极其严格,如若不然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当时最著名的汉班之一“福兴全班”,每年春秋时在汉阳府县两城隍庙演古酬神,必大拉其差,常常一连三天演出或借故罚戏一、两本(一本即一天)。在管理上极其严苛,倘若有某角迟到,即用铁锁将其锁在台上抱柱旁,移时经其他差人作好歹而放下,令其唱两出以续前愆。就算是号称伶界大王之余洪元,曾经也几乎没有一次不在被锁之列。⑥

三、筹款赈灾中的汉剧演出

20世纪20年代以后,汉剧有了新的社会功能。每当出现社会重大灾害或困境时,汉剧团体常常自发组织义演,也有政府支持举办的,所筹资金全数用于赈灾。具体场次如下表:

以上表格收集的汉剧筹赈演出想必仅为实际演出的冰山一角,但从中仍能反映现实情景。汉剧在当时不仅仅只作为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而是进一步贴近生活,参与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无论是发生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还是人为的祸患,如工友罢工、战争导致的伤亡人员,抑或只是为了清寒的优秀学生,汉剧团体都尽己所能,筹募捐献,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此举在社会上为汉剧赢得了诸多声誉,1921年汉剧入京义演,便获得了当时民国总统黎元洪题赠的金字匾额二方,提升了汉剧地位。

从另一方面来看,当时汉剧需要借助筹赈的手段来提高声誉,实际也预示着汉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以后,汉剧工会甚至需要筹款来维持自身的发展。1935年,汉剧工会因经营不善导致破产,连会址亦被抵押,不得不通过筹款来摆脱困境。该工会于当年12月15日在《武汉日报》发布公告:“敝会创立于民国五年,当时发起人鉴于我汉剧精神散漫,演员无团结力、抛弃固有之权利;加之少数同业,因学识浅鲜,不知所负任务者何,且受社会恶潮所驱使……又因当时办事之人不力……所遗杨千总巷会址,亦因负债累累而宣告破产。后经本会委员邀集全体会员,去岁假长乐舞台举行会串一次,所募款项,清偿债务,将本会会址赎回,汉剧公会始得复苏。”{1} 1948年,汉剧工会又为筹募工会基金、捐建汉口总工会会址举办过两次会演,汉剧的危难之处可见一斑。

四、文化中的汉剧

音乐的作用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文化生活中,但它们自身独特的意义和价值也会随着社会文化的不同特性而千变万化。民国时期汉剧音乐不断融入武汉市民的文化生活中,而汉剧也不断展现其社会功能,对于人们的行为规范、集体团结以及个人成长都具有强有力的作用。

文化對音乐的影响,很大程度反映在音乐的风格上。汉剧的演出是汉剧演员的行为活动,而汉剧演员则是生活在社会文化之中,离不开当时特定的文化条件和背影。如抗日战争期间,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了汉剧演出的发展方向。“汉剧、平剧就唐明皇游月宫改编,要特别描写郭子仪攘夷报国情节,发展民族精神,仍可将游月宫编入,但须破除封建迷信意识。”{2}反过来说,汉剧的变化也是为了适应特定的社会文化需求而产生的。

自汉口开埠以来,武汉开始大量接收国外思潮的影响,其中就包含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在这种观念下,艺术的产生是为资本创造价值的,艺术家也必须遵从资本、货币的训导。此时武汉新建的各大戏院难免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腐蚀,在汉剧演出时一切以赢利和利润为目的,而不以演员的喜好或剧种自身的发展为依托。由此也影响了诸多演员的思想,产生了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观念,使得汉剧发展陷入危机。

反过来看,音乐对人们的心智和精神世界的活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能对社会文化的延续和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民国时期汉剧演出,弘扬中华传统佳节文化,强调了武汉民俗观念,宣传了扶弱济困、互帮互助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都是我国悠久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在历史长河中长期积淀、凝聚而成的。汉剧成为了历史、神话、传说、美德的媒介,成为了社会思想的引路人,通过一场场演出传递,将中华传统历史文化和思想意识散播给每一位观众。

随着时光的流逝,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艺术都将变幻万千。汉剧自诞生以来发展或急或徐、历经兴衰,却从未停止脚步而沿袭至今。汉剧在振兴中不断前进,发展轨迹始终离不开时代的社会背景、文化环境,这些都为汉剧更为开化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杨铎.汉剧在武汉六十年[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2] 杨铎.汉剧史考[M].武汉:武汉市文联戏剧部、武汉汉剧院艺术室,1982.

[3] 方月仿.中华戏曲·汉剧[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 孙培培.近代汉剧在汉口的兴衰[J].戏剧之家,2013(7).

[5] 陈志勇.汉剧百年研究史:历史、现状与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猜你喜欢

汉剧民国时期武汉
荆风楚韵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汉剧
武汉市汉剧剧场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1949年以来汉剧表演艺术资料述论
梁素珍广东汉剧旦角表演艺术特色简析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