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客家山歌剧舞台美术

2017-05-30刘慧

歌海 2017年6期
关键词:舞台美术

刘慧

[摘 要]舞台美术是随着舞台演出的不断发展而进化的,是集多元化为一体的舞台表现形式。它由舞台布景、灯光、服饰、化妆、道具等构成,结合剧本内容,运用多元化的艺术表达手段,更好呈现剧本内涵,烘托艺术效果,彰显舞台魅力。舞台设计可打破单纯的视觉美感的追求,转而追求一种动态的空间美感,为戏剧角色营造所需的生活环境,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展开剧情服务,为舞台表演艺术服务。

[关键词]舞台美术;舞台设计简洁化;舞美多元素;舞美延用性

戏剧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而舞台美术是戏剧和一切剧场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在戏剧艺术的综合呈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作用不仅仅是展示时代背景、表现地域风貌、反映民俗民风、交待舞台情境,而且还可起到推进故事情节、强化戏剧冲突、加深人物情感、渲染舞台氛围、定位戏剧风格等作用。舞台美术设计的目的,不应仅仅是展示表象的戏剧情境和舞台景物,而是应通过这些舞台情境的营造,指向戏剧最深层、最本质的精神内涵,表现出艺术作品最高的艺术境界。作为一个具体的舞美作品,应该具有多种层次和多样性的功能,这些层次和功能可以是对社会、政治、历史时代、风俗、科学等层面的立体的诠释。

笔者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团体的美术工作者,面对的观众大多数是乡镇、村寨中的农民朋友,但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追求和高标准要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把最精美的舞台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在舞美设计上,既考虑要准确传达剧本的内在神韵,给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要考虑不能贪大求洋、华而不实,以方便到基层广大农村和山区为群众演出。下面谈谈自己在多年的基层舞台美术实践中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节约资金,力求舞美的简洁化

笔者所在的文艺团体,多以排演客家山歌剧为主,而客家山歌剧以喜剧居多,其舞台美术也是必须落实在一个“喜”字上。笔者设计的山歌剧舞美一般都是以虚为主,用简洁的手法,充分的利用戏曲舞台时空的假定性,把更多的舞台空间让给演员表演。利用准确的景物,启发、帮助观众理解剧本主题,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如1996年笔者所在的团里参加中国“映山红”戏剧调演的节目《赶圩》舞美创作简单化,在这个小戏的天幕,主要是以打幻灯为主,一片绿油油的菜花地体现改革开放新农村的欣欣向荣景象。舞台的第三表演区右侧是一张特殊的收银台,笔者以收银台作为布景的结构骨架,收银台的左边挂着饭店的招牌,右边竖立着厕所,两个招牌的图案相对呼应了剧本情节,夸张造型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收银台上贴着一个大铜钱,更加衬托出戏中老板娘的吝啬;在第二表演区的左侧摆放一块屏风,一张吃饭桌和两张椅子;屏风是以白色通花布为底,中间是民间蓝黄花布图案,明快、简洁的表现出饭店新开张的喜气洋洋的气氛。演员表演时所拿的道具与舞美造成虚实结合的意象和演员的虚拟性表演风格协调,整个组织画面构图的原则是以不完整而追求完整。笔者把它的舞美简单化,既节约了资金也提供给演员更多的表演空间,这样简单化的舞美成了我们剧团的一个特点,也获得群众、同行的认可和赞扬。

二、一物多用,发挥舞美的多元素

八场大戏《啼笑因缘》反映青年农民陶光明与李秀芳反对包办婚姻,依靠法律帮助牛牯制服欺骗钱财的李金光和媒婆张伯母的故事。通过研究剧本,笔者把舞台天幕按照不同的场景打不同的色调光。第一场是中景:桃花、李花各一棵(可流动推走)摆放在中间,还有门楼、竹篱笆、石凳;第二场:桃花、李花各放在舞台的左右侧,两树中间是张石凳;第三场:舞台中间摆放门楼,两侧放上白沙幕,也成了李金光的家;在门楼两侧加上竹篱笆就成了第四场牛牯的家;桃、李树不对称摆放变成了第六、第七场;野外,桃、李树放在挡光墙后成了第八场。桃花象征着陶光明,李花寓意着李秀芳。设计这样的象征场景是我们山歌剧团的一大特点,它可以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也反映了人情风貌。在舞台两侧用上白沙幕(可分可合),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用天幕灯分别打上不同的色光(红、黄、蓝、绿)。八场大戏的舞美一再重复运用,它的摆设不同,可前后左右移动,由于它们的轻便灵活,使演员可以根据动作的需要任意改变空间,这样通过树与纱幕不同的安排,为各场戏景创造不同的空间。除了树与纱幕之外还有一张石凳,它像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完全是多用途的。舞美的一物多用既发挥它的多元性,又能给予观众一种清新、简洁、美的感受。

三、提高层次,保证舞美的延用性

在舞美中,“实”指设计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用外在的艺术形式塑造出具体的、可感知的艺术形象。所谓“虚”就是以作品中的“实”来间接意指、暗示、象征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舞台上由布景、道具组成的结构体,它们的长、宽、高总和本身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可称为实的空间。而由布景、道具等结构体限定的容纳演员活动的空间,可称为虚的空间。舞台空间前实后虚画面结构要在舞台美术上立新意,让渲染区的实景和天幕的虚景有机、和谐、统一,产生舞台画面独特整体感和别具韵味的节奏力求达到诗情画意。{1}

舞美的简单化和反复多用,必须提高层次,不能粗糙、低档。为了节约资金,我们所制作的舞美更加认真、负责,要保持它的延用性。

在客家山歌小戏《卖桃》中,笔者采用的是虚拟的手法。作这個舞美,利用多种不同颜色的长彩丝带分别挂在第二、第三表演区两侧,这代表了一棵棵桃树,用几块绿色的叶子来破了规整的丝带线条,在第三表演区中间挂着占了舞台空间1/2的寿桃造型,这也是用粉红通花丝布制作成的。剧中群众演员既是伴舞的群众演员,也寓意为路边、山上的一棵棵桃树。演员手中拿着带“寿”字夸张其大的桃子,突出了与本剧的主题。通过虚虚实实的舞美、道具、灯光的照射,不同的造型体现不同的效果,构成一幅清新沁人、生活气息浓郁的风俗画面。它和此剧抒情歌唱的情调和谐一致,烘托出诗情画意的艺术气氛和效果。

在客家山歌剧《一李千金》中的舞美,笔者依然是利用虚拟的手法来为演员提供表演的空间,挡光墙是一排排不规则半圆型的李子树,在第三表演区摆设着四组由绿色通花丝带从上到下组成的一排排李子树。鲜艳色谱彩带,增强戏剧的跳跃感。这样不但赋有诗意、画面简练,也给演员充分利用舞美作为道具来表演。在整个舞美的环境形象是以不完整去追求完整,既突出了主要形象也留给了观众想象的余地,同时也烘托出李子成熟丰收的景象,特别烘托戏剧气氛求得和画面统一协调。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段是多样化的,它在传统形式中,是从“不全”中求全求美,虚拟性是高度简练、概括、取舍、集中、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在人和景的关系上,虚拟景物、突出人物,以动态人物展现静态的景物,以充沛的激情触发景物幻象与意象的产生,它在舞台艺术效果上,突出了表演艺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文艺作品的质量、品位等要求也更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舞台美术设计就要向着大而全、豪华奢侈方面发展。而恰恰相反,在多年的舞台美术设计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当今我们的舞台美术设计应努力遵循忠实体现作品甚至升华作品,既要表现作品之“形”,又更要注重传达作品之“神”的原则,坚决摒弃那种“大而全、炫而空”的奢华之风。尤其是在我们主要面向农村和山区的基层文艺团队的舞台美术设计中,更应注意考虑舞美设计的简洁传神、虚实结合、精美巧妙、功能多样等因素。尽力做到“花钱少,事办好”,为弘扬优秀传统艺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舞台尽一份责任。

猜你喜欢

舞台美术
浅析舞台美术的写实与写意之美
舞台美术设计浅论
浅析戏曲舞台美术的继承与创新
试论戏剧服装及其管理
论新时期的滑稽戏舞台美术
谈舞台美术的综合性特征
浅谈舞台设计的形式美
谈舞台美术的象征性写意手段
浅谈舞台美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