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观教育的路径探讨

2017-05-30赵南宁张琳李斌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赵南宁 张琳 李斌

摘要:民族院校在培养少数民族高等人才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理解和认同不足、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重视不够等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的认同和理解,注重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等,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主义民族教育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5-0079-04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P638)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民族院校培养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高等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利用二者的互补作用加强学生对它们的认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可能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在联系使融合成为可能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拥有共同的理想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让社会主义社会的全体成员实现普遍幸福。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处理和解决民族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的正确认识,是保证各民族实现共同发展的理论根基。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团结、互助、公平、包容的和谐发展环境,具有共同的科学理想目标,这是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前提条件。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内涵的诠释。民族问题不能认为是独立存在、一成不变的问题。民族问题是改造现存制度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完全是由社会环境的条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且总的说来是由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3](P118)。正因为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普遍性、国际性、统一性、多样性和重要性等多种特点,所以有关民族的问题要用辩证的方法处理解决,决不能孤立地、片面地采取强制措施,过分强调民族的共同性,而忽略了各民族间的差异性,否则将会激化矛盾,引发新的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认识民族关系方面,既强调了民族的统一性,又重视了民族间的差异性,求取一个各民族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使各族同胞相处融洽、共同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发展延续。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强调,各民族平等的联合,反对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4](P1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三个层面中,用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和友善等诠释了上述观点。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5](P14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用“三个倡导”的24个字,为提升各民族生产力水平营造了良好的环境,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承接和延续。

2.民族院校的优势资源条件使融合成为可能

第一,民族院校齐聚的各民族师生,为融合教育提供有利环境。环境与人的思想形成密切相关。欧文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一生的每一时刻中所处的环境和他的天生品质使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6](P337)在身边拥有如此众多少数民族同学的环境中,做好民族团结当然是第一要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因符合了学生的需要而能够被其所接受和认同。

第二,民族院校独具的教育资源,为融合教育提供有力保障。民族院校所拥有的丰富民族学科图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和科研经费资助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中所需的民族文献资料、实践教学、科研条件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三,民族院校独特的教育引导手段,为融合教育提供特色方法。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强调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其引导手段也通常是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上作文章,更加强调学生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并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加以正确引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融合教育,对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价值观念,利用它可以有效地制约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那些非核心的、非主导的价值观念,从而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民族形成发展的客观运动规律,是正确区分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这两个不同性质问题的判别依据,是各民族平等互利、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有效保障,是凝练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利用其可以分析解决社会主义民族矛盾和问题,继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理论内容和现实例证。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都是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系统科学的认识,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处理和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遵循和依据。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融合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民族院校维护校园和谐安全稳定、促进学校长久发展的根本保证。只有确保民族院校所培养的高等人才具备社会主义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团结意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在他们的带领下加快脚步、全面小康,各民族地区的人民才能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深度融合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理解和认同上存在不足

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关注度不够。党的十八大以來,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各地区、各部门也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但是调查显示,仍有84.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在对“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兴趣度调查中,仅仅有27%的学生表示感兴趣、愿意上。这两个数字可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关注度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7-8]。

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和理解不到位。在能够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部内容的15.5%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其内涵理解普遍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对当前发生的民族问题关注度调查中,“非常关注”的理科类大学生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0%,文科类大学生也仅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民族知识、民族现象的了解还不够,也不了解其他民族,有的甚至对自己民族的认识都不到位,就更不用说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渊源的知晓程度了[7-8]。

三是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认知不足。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许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呈现,然而,一些在校大学生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矛盾和问题,不能清醒地判断孰是孰非,甚至有时头脑一热,产生一些不当的言行,最终酿成大祸。例如:在非理性爱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思想调查中,只有13%的受调查者表示坚决不会参加非理性爱国活动,仅有85%的受调查者坚决反对新疆“7·5”事件[9]。

(二)课堂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够

一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和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体现不足。在民族院校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中,仅有50%的受调查者表示满意,有近一半的受调查者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内容不够生动、教学手法单一、教学方式呆板无创新[10]。一些教师也只是拿思想政治理论课当饭碗,有的甚至还走上了“不信马列信鬼神”的道路。其他课程也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二者的协同效应体现不佳。

二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枯躁、授课方法单一,使其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辨识度,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兴趣不足。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况且一般来说学校和老师不会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缺课等原因影响了自己的前途,因而就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到课率却没有抬头率,形成了“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场面。

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中心不够明确。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不明确,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学生,无论是哪里来的学生,永远都是一套教案十几年,千篇一律不用变。还有一少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对教学中心不明确,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付一下即可。甚至有些教师把课堂当作是发泄处,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满都拿到课堂上“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与其“共享”苦果。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重视不够

一是建设思想不统一,内容缺乏针对性。一些第二课堂为追求娱乐性、时尚性、新颖性,甚至不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相悖,还有一些课外活动因缺乏针对性,导致既浪费财力人力物力,又没有取得实际效果。

二是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部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大,活动目的不明确,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更有甚者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个过场。

三是硬件条件比较薄弱。有些民族院校过度重视第一课堂的投入而致使第二课堂的硬件条件跟不上,活动经费无保障,即使有好想法、好思路,也不能付诸实施,最后也只能不了了之。

四是教师指导不够。有的辅导员不参与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策划,出现在活动现场也仅仅是为了致辞讲话,有的教师因个人水平有限或不参与学生工作等原因,无法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案[11]。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探讨

(一)从多方面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同和理解

一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关注度。从教育、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积极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多角度地引导他们正确地树立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努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内涵始终在头脑中铭记,在行为中践行的良好习惯。

二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和理解。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5](P146)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1](P4)因此,要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和理解,就要从他们的生活入手,努力解决少数民族学子的实际困难,继而遵循教育规律,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同。

三是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坚决避免遇事拍脑袋决定,拍大腿后悔。抓好意识形态工作,保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坚决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坚决同境内外敌对势力作斗争。做好新事物新情况的解释工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回避、不搪塞,加强从正面引导,及时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

(二)充分利用課堂主渠道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认知认同

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的育人作用。习近平同志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4]把好教师入口关,坚决将不合格者拒之门外。深化课程评价制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升课堂参与度,从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坚决避免“一考定成绩”的现象。依托学科建设,遵循教育规律,科学地制定和论证人才培养方案,选派优秀教师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规范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找准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兴趣点。习近平同志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4]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与时俱进,用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形式,把学生想听的内容讲清楚、说透彻,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话语权和辨识度。

三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中心。明确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准确把握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探寻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中心内容,努力避免老师讲的学生不想听,学生想听的老师不会讲。坚守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敢讲真话但不乱讲,不知道的坚决不讲。坚持把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坚决不能把悲观不满等情绪带入课堂。

(三)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

一是统一建设思想,强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第二课堂要坚持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原则相统一,应坚决避免组织纯娱乐性和低俗化的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注重把钱花在刀刃上。

二是与第一课堂紧密联系。紧密结合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补充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新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融入到第二课堂中,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杜绝走形式的教条化思想,坚决不搞形式主义的第二课堂。

三是尽最大可能保证硬件条件。高度重视第二课堂的补充教育的重要性,在经费预算上要加大对“第二课堂”的投入,保证基础硬件设施,确保那些好想法、好思路能够在修德育人中发挥功效。

四是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辅导员担任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选派有能力的辅导员担任实践教学活动的指导教师,让他们的才华和本领在第二课堂中能够得以施展,同时还要下大力度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业务能力培训,确保培训质量,促进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确保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689.htm.

[3]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李良栋.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政治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英] 罗伯特·欧文.欧文选集(下卷)[M].柯象峰,何光来,秦果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7]陈宪章,吴纪龙.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状况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

[8]吴爱民.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研究[D].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15.

[9]李琦新.民族院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D].甘肃:西北民族大学,2016.

[10]杨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西南地区民族院校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16.

[11]张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4).

[12]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eople of ethnic minorities for higher education,there exist problems such a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the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 are not enough,the main function of the classroom is not enough,and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not enough.We should integrat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o the Marxist view of national education,strengthen students recogni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ore values of socialism,play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 classroom as the main channel,fully tap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and strive to build the modern socialist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with China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socialist core values,Marxist national view,ethnic universities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民族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