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阶段中国社会危机有效防控的若干思考

2017-05-30赵纪河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社会风险

赵纪河

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研究视角,以社会客体为对象,社会危机可以界定为由于某些自然的或者社会的因素引发的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甚至解体,以及社会正常运行轨道的偏离。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风险,发生一般性社会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防控的问题和风险进行监测,可以有效地对社会危机起到防控作用。

关键词:社会危机;社会哲学;社会风险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5-0058-0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启了“时空压缩式”的现代化进程。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经济增长率年均约为10%),中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双重”转型持续深入,从农业的封闭半封闭的传统社会向工业的、城镇化的开放型的现代化社会转型,由传统的高度行政化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社会运行风险增大,社会危机隐患增多。当前,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状况依然明显,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近7 000万贫困人口成为制约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瓶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履维艰,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日益严重,党政干部面临“四大危险”考验,反腐败斗争形势严峻,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突出,就业、医疗、养老、食品安全等社会问题突出,自然灾害、各类事故频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多样化、分散化特点,国家利益和周边安全不时受到挑战和威胁,等等。所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分化组合中很可能产生“共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社会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风险,存在发生一般性社会危机的可能性。对此,我们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积极防控可能出现的社会危机。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协调推进各项事业发展,抓住战略重点,实现关键突破,赢得战略主动,防范系统性风险,避免颠覆性危机,维护好发展全局”[1]。

一、以改革发展化解社会风险

发展才是硬道理。现阶段,我们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五大发展理念是现阶段,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有效化解社会风险和矛盾,积极防控社会危机的战略性和引领性发展理念。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狭义)等领域的问题和风险,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以解决。“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们必须坚定不移高举改革旗帜,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机制障碍” [1]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现阶段,我国实现有效化解社会风险、防控社会危机的主要作法就是要针对我国社会结构各个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全面深化改革。

一是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公平、高效、可持续发展。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

二是针对当前我国政治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充分、健全的人民民主。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有序。

三是针对现阶段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四是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狭义)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

五是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形成全国土地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现阶段,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推进改革要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局部的、各个领域的改革要服从和服务于全面改革。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着眼社会整体领域进行部署和实施的,必须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避免改革实践中发生“只見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二、建构社会危机的防控机制

社会危机的防控机制应包括防控中枢、防控对象和防控手段。现阶段,在我国社会危机防控过程中,党要承担领导责任、政府要承担主导责任,社会民众也应通过各种途径参与其中,形成党和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民众等多元主体责任共担的社会危机防控体系。这样一种社会共同参与、责任共担的社会危机防控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新闻媒体及社会公众相互合作的互助体系。我国社会危机的防控对象存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狭义)等各个社会领域。其中,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突出而敏感的问题是社会危机防控的重点对象。我国社会危机的防控手段应是灵活多样的。在个人层面,特别强调个人对社会风险与社会危机的认识,教育宣传应对常识,协助设计家庭应急计划,倡导购买合适的灾难保险,并注重对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协助。在社会层面,建立完善的募捐系统,让有爱心的社会人士可以方便地找到捐赠途径,有效汇集和统筹分配救灾资源;充分发挥志愿者危机防控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和培训。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建立与民间组织、媒体、社区、公众的伙伴关系,发挥各自优势,构筑一张相互合作、无缝衔接的公共安全网络并采取分级响应的方式,既保证社会危机的有效防控,又不造成浪费。分级响应的前提是明确社会风险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等,这些因素是决定下一步行动内容、形式和规模的依据。我国社会危机防控总体应急预案按照社会风险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社会危机防控必须重视新闻媒体的信息疏导作用,以便在发生导致人身伤亡的重大事件等危害性后果时,能够准确及时地向公众传达灾情信息,避免因信息混乱、错误、拖延等原因产生的社会恐慌。信息疏导普遍采用制度化的方式来进行,最常见的就是新闻发言人制度。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提供信息、沟通交流、用政策议程引导媒体和公众议程的公关职能。通过这种制度化、直观化、人性化的方式,可以有效确保权威信息畅通,使主流声音牢固占领宣传阵地。近年来,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现在,国务院各部门已经基本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各省市地方政府已经或者正在制定和实施这一制度。当然,我国新闻发言人队伍的整体素质及其实际效果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此外,我国高度重视通过教育培训来培养全社会的危机防范意识,提高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并使这种教育培训经常化、制度化和法定化。这对于提高社会危机防控效果、减少损失、减缓社会动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党和政府在社会危机防控教育培训方面投入了很大力度,包括将危机防控纳入学校教育,通过传统方式和新媒介向公众开展社会危机防控宣传教育,等等。

现阶段,从我国社会危机防控的环节来看,一是防控决策。党和政府根据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与风险,及时说明可能发生社会危机的具体情况,确定防控的目标和任务,提出防控方案。二是防控实施。党和政府借助于各种强制性手段和非强制性手段,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以及宣传、教育等手段作用于防控对象,使社会危机的有效防护得以顺利进行。三是防控形成。党和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展开对我国可能性社会危机的有效防控,清除和化解存在于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问题和风险,使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既定的发展轨道正常展开。四是防控反馈。党和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民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积极开展对我国可能性社会危机防控。在整个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风险进行监测,对社会危机防控的方案、手段、结果进行评价,进而对防控方案和防控行为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社会危机防控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三、提高危机防控的主体能力

(一)党和政府

在我国,社会危机的有效防控必须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防范和应对社会危机,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是党和政府的天职。由于社会危机具有严重的破坏性,所以在危机状态下,如果政府不加以干预,公共利益就会受到损害,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人们的生命财政安全就会受到威胁。社会危机防控成功与否,已经对政府的公共管理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甚至影响到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在我国,与个人和一般的社会组织相比,党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资源,享有制度安排和实施的合法权力,拥有层级化的、组织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政府组织体系,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党和政府在社会危机防控中的職责包括:建立和完善社会危机防控的组织体系和机构;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比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的《突发事件应急条例》《灾害救助条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等等;为社会危机防控提供充分的物质和财政等资源的支持;建立社会危机防控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立有效的危机防控沟通机制;组织社会危机防控的教育和培训,增强整个社会危机防控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危机防控的国际合作,等。此外,在预防和应对社会危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党和政府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2]

(二)社会组织

在我国,社会危机防控的社会组织包括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等,是社会危机防控的相关责任者和重要参与者。

营利组织,比如生产性企业、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等等,都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在社会危机防控过程中可以成为政府的重要合作伙伴。如果发生系统性风险,甚至社会危机,危及范围广,经常会对营利组织的正常经营造成冲击和损失。因此,营利组织也是社会危机的直接利害关系者。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公共危机事件就是由企业引发的。对此,企业还要负责进行赔偿,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私合作是现代社会重要的危机防控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机制,党和政府将营利组织的优势纳入到社会危机防控的全过程中来,对于提高社会危机防控效果作用明显。社会危机防控并不完全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对于属于其他主体的责任,应当交由其自身承担,党和政府由统抓统管变为监督指导;对于能够转移的风险,则应通过保险的形式转移出去。党和政府作为社会危机防控的领导者和主导者,应该发挥引导和监督作用,为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危机防控创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它们提高预防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

非营利组织,比如非营利院校、医院、基金会、文化与科研团体、志愿组织、公益性组织等等。在我国社会危机防控中,非营利组织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缺憾。首先,非营利组织反应比较灵活。它们能够通过社会募集资金和资源,弥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不足,从而发挥在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缓冲作用,协助化解社会风险。此外,在提供社会危机防控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中可能会出现市场失灵,而非营利组织的“非分配约束”特点可以使其机会主义行为得到有效约束,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危机防控的优势表现在,社会危机防控的许多领域都是它们所熟悉的,如卫生医疗、环境保护、维护和平等。而且大多数非营利组织与当地社会联系密切,能够深入民众,及时、精准地提供服务,非营利组织开放的组织编制和扁平化的层级结构,便于组织内外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能够对社会基层的呼声作出迅速反应。此外,非营利组织所具有的专业优势和规模优势也是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非营利组织通过危机前的信息收集和预警,有助于防患于未然;能够辅助政府部门进行恢复重建,对灾民进行心理治疗与干预,通过宣传、培训等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危机防控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全社会的危机防控能力。

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为了适应解决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比如孤独、冷漠、无助、贫困、犯罪率上升等的需要而较早在欧美国家城市中发展起来的。当前,随着城镇化加快,我国社区组织发展迅速。社区组织在我国社会危机防控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危机防控过程中,社区由于贴近基层民众、贴近现实生活的优势,使其在危机防控宣传、教育培训、危机预防和应急处理方面能够发挥辅助的作用。社区参与社会危机防控主要是通过教化,使社区居民明确问题和需求,共同计划、管理、控制与评估集体行动,共同承担责任的过程。充分发挥社区在社会危机防控中的基础性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及时应对、迅速遏止社会危机,减少损失,建立自我依靠的有效抵御社会风险和灾害的弹性化社区。具体表现就是:减少社区的危机防范薄弱环节;增强社区预防危机的能力;提升社区民众的风险意识与危机意识;第一时间做出反映,缓解社会风险带来的冲击与压力等等。

(三)社會公众

当前,在我国社会危机防控实践中,党和政府除了调动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的力量,更重要的还在于实现社会公众的齐心协力。通常情况下,社会公众是各种社会风险的直接承受者和受害者,因其力量单薄,容易受到冲击,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但是,公众往往又是各种社会风险点的目击者、见证者或当事人,公众的第一时间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危机防控的及时性。良好的危机防控素养是公众参与危机防控的关键。危机防控素质指的是公众在防控社会危机和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素质和能力。我国社会公众的危机防控素养近年来有了明显的提升,为我国有效实现社会危机防控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志愿服务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公民社会的精髓。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危机防控已经成为我国志愿者组织一项越来越重要的功能。

四、加强危机防控的国际合作

现阶段,面对中国可能发生的社会危机,我们应通过谋求国际合作的方式,开展有效的社会危机防控,建设持久和平与繁荣的和谐社会,为中国发展、和谐、稳定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这对于深化对外开放战略,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与各国政府和人民加强交流与合作,妥善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

在国际社会建立高度的互信和积极的战略合作是有效防控我国社会危机的政治保证。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各类国际组织和平台,就国内社会危机的防控问题开展国际战略对话、凝聚共识、协调对策、密切配合,提高我国对重大国内问题的反应能力,增强国内社会危机防控能力。

开展全方位外交,化解国内社会风险,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我们把防控国内社会危机、保持国内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外部有利条件和环境。大力加强与有关各方的对话沟通和政策协调,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经济金融合作,拓宽务实合作领域。大力协助开拓对外贸易和投资市场,坚决反对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保护主义。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有益借鉴,大力推动能源资源合作。积极主动提供有利于拉动内需、稳定外需、破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重大政策思路和国外有益经验。深入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比如上海合作组织、东盟“10+3”会议平台,等。努力维护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与周边国家携手应对国内的各种问题和风险,深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

大力加强安全、公共、人文等领域的外交。积极开展涉外安全斗争,全力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利益。在打击“三股势力”方面,全力做好西方、穆斯林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工作,赢得国际社会广泛理解和支持。坚定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世界卫生大会等涉台外交问题,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势头。公共、人文外交对于有效防控社会危机的作用可谓“润物细无声”,对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开展对外政策宣传工作,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和外交理念认识。面向国际社会,唱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同时结合国内国际重要文化活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通过“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等现场观摩以及电视访谈、网上交流、媒体互动等方式,加强对国内外民众情况的介绍和政策阐释。对外文化交流是我国对外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我国驻外使领馆要充分发挥外交一线作用,积极做好当地官方、媒体和民众的工作。积极拓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合作和人员往来,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有效化解文化冲突,为我国社会危机防控创造良好的外部人文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http://cpc.people.com.cn/n1/2016/1021/c64094-28798445.html.

[2]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2-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of Marxist social philosophy,social crisis can be defined as the serious imbalance or even disintegra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caused by some natural or social factors,and the deviation of the society.At this stage,China's social development is still in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opportunity period,but it also faces many contradictions and risk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general social crisis still exists.We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Internet,large data and other modern technologies in all areas of our society to prevent and control problems and risks so as to effectively play a preventive role in social crisis.

Key words:social crisis;social philosophy;social risk

猜你喜欢

社会风险
汉彝杂居新型农村社区社会风险演化路径与防范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社会风险管理
公众网络安全素养如何提升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新能源消纳社会效益及风险分析
论刑法保护机能与保障机能的协调
低压集抄改造项目的社会风险管理研究
社会风险指标体系及其评估
中国公务员培训市场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