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的民生价值意蕴

2017-05-30郭云泽

宁夏党校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民生

郭云泽

摘要:顺应生态后现代主义的时代潮流,回应国内生态环境的迫切问题,习近平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涵盖了丰富的古今民生思想,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哲学理论,又契合了改善民生的迫切愿望:一是绿色发展理念契合民生现实诉求;二是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民生发展观念的转变;三是培植绿色发展方式,共享绿色发展硕果,推进我国民生改善。绿色发展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旨在实现以人民为主体的社会永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民生;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5-0071-04

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维度,也是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中最为关键的理论部分。这一理念既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内容的“智慧点”,又凝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教训与经验,也拓宽和延展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体系内涵。进一步地说,它遵循自然规律和把握时代脉搏的同时,也闪烁着民生思想的哲学光辉。

一、绿色发展理念蕴含民生哲学思想

绿色发展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新理念、经济发展新方式、生态建设新战略的探索,引发我们在环境与生态中重新审视人的发展,更加注重民生问题。绿色发展理念本质上是以民生为导向,不仅兼有深厚的中国古代传统民生思想,而且凝结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群众史观的哲学意蕴。

(一)绿色发展理念蕴涵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纵观历史,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以及还未触及却已擘画蓝图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过程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一种文明的产生往往离不开人对生态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也就是说,任一社会形态中无不渗透着绿色发展的印记。当然,社会发展阶段的转型交替正是人口数量的骤然膨胀与生态环境可承受能力之间矛盾冲突的客观反映。归结到一点,就成了如何处理人、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本质上即民生问题。长期以来,民生问题一般都是任何历史发展阶段、任何民族和国家最为关注和不可回避的基本“症结”和困扰所在。所谓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思想往往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尊崇和奉行的国策。统治者关注和体察黎民百姓的基本生计和民情,一些仁人志士更是以“为生民立命”为己任,民生问题向来都是立国之本和富民之要。紧随社会历史的新陈代谢和不同发展阶段演进的步伐,民生思想也被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其中大多数人对于民生的内涵有了普遍的认知,指人最低限度地满足和维持生产和生活中所需的衣食住行的条件与现状,同时人享有一定的自由平等的生存、发展空间和机会以及人自身权利的运握情况等。常言道:“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而今天我们倡导绿色发展正是利国利民,惠及人民群众以及解决国与民、民与民、城与乡之间矛盾的制胜法宝。追本溯源,绿色发展理念自古有之。它以中国古代传统生态中的民生思想为根基,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要旨,以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为目标,焕发着中华文明生态智慧之光。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至高境界的生态思想观。《周易》的三才之道,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1]。天刚健,运行有常;地载物,包罗万象。天、地、人是统一的有机系统,此系统的组成要素按照一定的时空组合与次序排列,在此特定的组织结构内进行昼夜不停地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其中,作为改造自然和创造社会主体的人,源于自然、生于自然,并且依赖自然,那么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也就成为人理所应当的存在之基和生衍之本。所以中国哲人认为人、天、地三者和睦共处的“命门”,即遵“复”。比如,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一元“复”始,就是以“复”的思维,关乎四时节令有序,察寻万物变化有常,得出自然规律在空间上的无例外和在时间上的可重復。所以“早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2]。这一点上前人远远比今人更有智慧。前人懂得钓而不纲的裨益,今人往往涸泽而渔;前人理解弋不射宿之理,今人甚至焚林而猎。顺应天时,安排农时,才能不违背天道;保护生态,爱惜土地,才能“恒念物力维艰”。概而述之,护佑生态环境的实质,就是保障和拓宽民生福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躬行必践。当然,绿色发展不仅仅旨在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其终极目的乃是解民生之疾苦,造万民之福祉,求万世之发展。

(二)绿色发展理念内生马克思主义的民生意蕴

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政党治理越来越呈现科学化的趋势,绿色发展正是回应了种种治理中突显的经济、环境和资源三者之间的问题,也顺应了全球气候变暖视域下各国应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大势,其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不言而喻。通常我们认为,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每个个体根本权益的民生问题。一定意义上,绿色发展就是民生发展。绿色发展内在包含了两种评价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即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的统一。这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的关键。换句话说,绿色发展理念的诞生不是空穴来风,其意蕴高远,内涵丰富。一方面它立足于自然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评价社会发展境况,就是我们所说的唯物史观,另一方面它植根于满足人需要的价值维度。马克思主义评判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标准总是要回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中去,归为一点,是以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彻底解放为标尺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种观念上层建筑,其内在逻辑机理正是这两种维度的有机统一。所以我们可以说,绿色发展是沿着社会历史发展的螺旋式轨迹波浪式前进的,它是客观规律衍生的最普适的生活“必需品”。人要自由全面发展,首要是生存,“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3](P78)。沿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逻辑脉络,运思和追问的结果,即“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的前提条件是自然地理环境。绿色发展正是对这一“前提条件”的切实关注和积极响应。马克思说得好,“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

人终极发展的实现同马克思主义毕生追求的“彼岸”世界亦步亦趋,而人的终极关怀的兑现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完成同步推进。显然,绿色发展理念不仅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此岸”世界未来必然至达的发展路向和目标,深信不疑地将人尊为创造历史和推动历史的主角和“剧中人”,而且把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维度定位于造福、塑造和发展人。人对自然界进行能动地对象性活动的过程,就是对传统生存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的“颠覆性”转变的过程,这场悄无声息的“绿色革命”运动,普惠亿万民众,造福黎民苍生。所以归根结底,绿色发展消解人的生存危机和发展瓶颈,从这个角度上说,人的发展问题就是民生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凡某种理论的“出场”都是基于一定的时代条件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可以说,任何理论的“在场”都有一定的必然性。正如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齐心践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的理念。而改革开放之初,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指引下,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物质财富,人们一定意义上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由此尝到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来的苦果。生态的兴衰在人,一是自然界赋予了人类生命,人离开自然界而不能独存;二是人能改造自然,发现和发明自然中没有之物,以此开拓人化自然新领域和新境界,在此过程中主体人是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编剧”和“主演”。因而我们不要沉迷于自己通过压榨、剥削和抢夺自然资源获得的无尚荣耀,殊不知,人类的每一次征服自然的“胜利”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人蹂躏过的生态环境再也无法驾驭自己从地底下掘开的潘多拉盒子。召唤的“魔鬼”必将吞噬人类的美好家园,而“人类同自然的和解”才是解决人生存问题的唯一途径。“环境就是民生”[5],生态环境与民生紧紧维系一体。可见,绿色发展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汲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源泉而凝结成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绿色发展理念凸显的民生价值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不断累积增长,人民生活日益富足。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呈现出空间区域上不平衡,时间运行上不可持续,系统整体内欠协调等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紧锣密鼓,日益推进的同时,环境污染势头强劲,生态系统破坏颇重,资源约束已成社会发展瓶颈。人们的生存状态欠佳,生存环境不适宜,幸福指数不高,要求改善生态、治理环境的呼声愈来愈强烈。

(一)绿色发展理念契合民生现实诉求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不是子虚乌有的,而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矛盾为牵引,以改善和解决人们切身关注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它充分表达了人民现实诉求与利益呼声。如《人民日报》的报道,“12月18日,我国中东部持续大面积重污染天气,日均浓度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的城市共有71个”[6]。穹顶之下,十面“霾”伏,所覆区域,无人不吸霾,无人不“霾”怨。无独有偶,三天之后,《北京日报》报道,“华北地区迎来今冬以来最严重区域性重污染天气”[7],天上的“警报”未匿迹,地上的河流也在“咆哮”,部分区域的水源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生产与生活。生态环境问题已然成为当下中国迫切要解决的民生问题。问题不解决,矛盾不缓解,就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短板,甚至会引起民愤,以致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绿色发展,针对时局,审时度势;绿色发展理念,更改旧观,顺势而为、因势而新。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三年时间,每一天都是“民生赶考”的节点,实现绿色发展是“此在”的民生夙愿也是“将在”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民生发展观念的转变

我们提出并倡导绿色发展理念,这关乎人们意识形态领域内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彻底转变。新思想鞭笞旧思想,新理念更新旧观念,新旧交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意识领域的革命性斗争。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诊治”生态文明建设中凸显的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等诸多“病症”的一剂“良方”。当然,新理念的阐发也重新竖起了民生发展新观念的标杆。

第一,树立生态与文明关系的新知,即良好的生态即是文明。在大多数民众的认知里,文化与文明挂钩,文化的兴或衰反映了文明的恒久或短暂,那么生态与文明又有怎样的联系呢?一些民族或国家“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8]。事实证明,自然界并不是任人肆意摆弄的“玩偶”。再温顺的“玩偶”在遭到人无度地践踏、蹂躏之后也将会暴露狰狞的面目,到那时它终将如梦靥一般在人的头顶上空盘旋不去。真的到那时,何以谈人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呢?第二,强化保护、优化生态环境就是稳固和惠及民生的价值取向。“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9](P230),良好的生态和适宜的环境向来同人的衣食住行休戚相关,是不可更替的生活必需品,是主體人享有一定生存、生活空间的基本权利,也是民之所需、民之所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即民生。从物质层面的角度来说,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最基本、最实惠的民生建设;从精神层面的角度来说,一种正确实践活动的流行,伴随着人对错误意识的摒弃和根除。既然人与社会要长足发展和不断进步,就必须重新树立新的绿色发展观念。第三,摒弃“经济优先论”,秉持绿水青山即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理念。过去我们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过度地强调“唯GDP论”,不顾生态文明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实际上,我们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甚至我们根本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的好或坏直接制约经济发展的快和优或慢和劣。尽管国家和人民日益富足了,却深陷于自己为自身挖好的坟墓里,你我或许都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一定程度上说,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既是积聚人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最佳途径,又是人拯救自我生存危机的不二法门。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理念,摒除了过去诸多错误观念,重新树立民生发展的新价值观,真正增强民众的节约和环保意识,营造珍爱生态环境的文明风尚。

(三)培植绿色发展方式,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习近平同志说得好,“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9](P232)。适时调整社会经济发展路径,促进和提升高效率、高质量、低污染的生产发展,是社会永续进步发展的最佳路径。绿色发展不仅要求人们在经济发展中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而且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实现绿色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曲折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指导实践,一种完美理念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而是要讲求实际,要有中介,最后还不能忽略人的主体选择和客观实践。所以治理人化自然和维护生态系统,必须实事求是,对症下药。一方面,我们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增加环境治理强度,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度;另一方面,第一、第二产业努力向生态重工业、生态轻工业和生态农业转型,特别是第三产业,如生态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协调可持续生产、友好生态、幸福乐居的生活发展之路,让青山常存水长流,蓝天依旧气常新,致力于美丽中国的永久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发展问题为导向,积极回应时代要求、现实需求以及人民诉求,擘画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代化蓝图。当今中国正处于经济新常态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但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社会发展的短板。在此情况下,绿色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解决当前与未来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难题的路径,指引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战略举措和目标的完成。绿色发展理念的普遍认同,改变了国人“唯经济论”的思维方式,适时地调整发展策略,更多地以民生为导向,真正向实现共享发展的目标前进。绿色发展实践的逐步推进过程中,与民相系、与民相融、与民相惠。绿色发展中蕴含的民生思想维系着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内在逻辑关联,权衡着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所遵守的历史维度和价值维度的双重评价尺度,昭示着未来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商]姬昌.周易[M].太原: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234.

[2]孔丘.论语[M].北京:纺织出版社,2007:15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08.

[5]任仲文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33.

[6]孙秀艳.雾霾来袭原因何在[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6-12-21(016).

[7]樊畅.“红警”效在一时,治霾任重道远[N].北京日报,2016-12-21(00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09.

[9]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230.

Abstract:In order to cope with the trend of ecological postmodernism and respond to the urgent problem of the domestic ecological environment,Xi Jinping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covers a wealth of ancient and modern idea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not only embodies the Marxist ecological idea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of the philosophical theory,but also matches the urgent desire to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First,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fits the demands of peoples livelihood; second,The concept of green development promotes the change of ideas about people's livelihood; third,is to cultivate green development,share the fruits of green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people's livelihood.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ims to moisten things silently,imperceptibly affect people,shape people and develop peopl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ere people are the mainstay.

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peoples livelihood;ecological 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生态环境民生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