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中“文化反哺”现象的伦理审思
2017-05-30魏晓燕
魏晓燕
摘要:在急速变迁的信息社会,年轻一代拥有互联网技术利用等方面的优势,他们在流行文化、消费观念、生活方式上的话语权凸显。年长一代俨然成为了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他们不得不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取。这种逆向的文化传承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修补代际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也有益于营造一个和谐宽容的社会氛围。当然,文化的反向传承并非完全取代传统的传承方式,它并非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整个社会应该为文化反哺提供条件、搭建平台,以期形成代际协同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信息社会;文化反哺;伦理审思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5-0067-04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基于文化传递方式的不同,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是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1](P27)为什么会出现后喻文化这一现象? 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年轻一代对于新技术的熟练掌握,以及长辈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能力的欠缺,造成了年轻人在信息获取和技术应用上的某种优势,形成了晚辈对长辈的“文化反哺”。“文化反哺”这个概念是学者周晓虹先生的学术原创,“这种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社会学家称之为‘反向社会化,而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看,则是一个和‘嗷嗷林鸟,受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我们第一次、然而却是十分准确地用‘文化反哺一词来概括这一现象。文化反哺,其可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表述是,它是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2]文化、知识流动方向的变化在当代信息社会中各个领域都引发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反哺”正在学校、家庭和全社会引发意义深远的变革。
一、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文化反哺”现象及其成因
(一)学校中的“文化反哺”: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改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传统伦理对师生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规定了诸如“尊师重道”、“师道尊严”的社会基本价值。尤其是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三纲五常”、“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礼教更是宣传忠孝思想、强化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等级观念。教学内容局限于科举考试所限定的四书、五经,考试内容为八股文。这种教育模式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稳定,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政治需要,但是也形成了封闭、僵化的社会氛围,造成了言路闭塞,成为社会缺乏创新力而发展缓慢甚至停滞的原因之一。近代学校形成之后,这种教条僵化的风气渐开,打破了只重四书五经的传统教育模式,但是学堂教育和古代私塾相比,最显著的变化是师生比例变大。原来的一个老师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可能现在变成了一个老师基本上是带教一个教学班。为了追求教学活动的效率,单项灌输不得不成为了主流的教学方式。老师凭借长期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某些教学资料和参考资料的垄断,在学生面前轻松维护其权威地位。可以说,这种师生关系的维护是以师生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而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开放性和海量性改变了师生双方在教學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以高校为例,现在网上公开课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及MOOC,清华大学打造的学堂在线等精品网络课程让大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有面向公众开放的数字图书馆、网上的百科全书、各种搜索引擎工具,使得昔日横亘在师生之间的信息鸿沟逐渐消失。在大数据支撑的数字化社会,年轻人作为信息社会的原住民就更加如鱼得水。而教师群体因为种种原因,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新词汇、新热点、新知识不可能很快同步,而原先存储的教育、知识、技能乃至价值观也会因为时代的飞速变化而落伍,总而言之,教师在学生面前的绝对权威感会降低,而且因为诸多信息、知识还是从学生那里第一次接触到,所以导致心里不免有失落感,甚至会影响到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而学生不再孤陋寡闻,因为知识面的扩大和信息来源的增多,在课上课下也有了和老师交流甚至质疑老师的能力。
(二)家庭中的“文化反哺”:代际关系的重置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不论社会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就文化传承的方向而言,总是由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承。这在社会组成的最小的细胞——家庭的内部体现得至为明显:亲代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代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亲子两代在生物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4]父子关系是随着母子关系的建立而建立的一种血缘人际关系,是最原始的社会关系之一。这一关系之间,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在中国传统社会也规定的泾渭分明。亲代承担着抚养、教化子女的义务,而子代对亲代承担着“孝顺”的义务。如果说“孝”更多的体现为物质上的赡养、生活上的照顾,那么“顺”就意味着文化和价值观层面的服从和遵守。传统社会中个人的婚姻大事也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更不用说对其他事情的价值判断。所以,社会化进程中的“父为子纲”是迄今为止人类认同的基本法则。但是信息时代的来临让这一法则开始面临挑战。两代人对网络技术、信息资源索取的不同的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些父母年龄偏大、教育水平偏低的家庭,亲代逐渐丧失了教化的绝对权力,而沦为信息时代的“数字难民”;而子代却凭借着对电脑信息技术的熟练掌握、对智能电子产品的使用而成为家庭中的新的权威。信息获取上的这一“数字鸿沟”必然也会带来代际之间在人生价值、生活态度、参与能力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这也是促成“文化反哺”的巨大动因。据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家庭中父母都是在孩子的指导下学会了使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等新媒介,但是在使用的广度和应用的深度上,父母和子女两代人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时代子女对父母的“文化反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新的媒介工具;教授使用新媒介的方法;传授新知识、新观念从而在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上对父母辈产生影响。
(三)社会中的“文化反哺”:年轻人已经成为各领域的中坚力量
根据中国互联网(CNNIC)发布的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仍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0.4%,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0.1%、24.2%。与2015年底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与40岁以上中高龄群体占比均有所增长,互联网继续向这两个年龄群体渗透。可见,目前中国网民的年龄段在18-39岁的年轻群体的比例超过整体网民的50%以上。网民的年轻化已经成为互联网的重要趋势,这对新媒体行业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应该提供符合和满足年轻人需求的产品和资讯服务。“张志安等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对四川日报、浙江日报等报业集团(包括其主报、子报、网站等)开展了一项中国新闻从业者调查。2109份有效问卷显示,新闻从业者的年龄结构普遍趋于年轻化。当前媒介从业者平均年龄较1997年的37.4岁小了5岁,76%的从业者年龄在30—35岁。另外,被调查群体中从事基层编辑工作的人占样本总体的80%以上。由此可見,一线采编工作中活跃的大多数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4]从整个社会范围来看,这些年轻人是为全社会提供着精神食粮,而这些精神食粮又被家庭和学校中的年轻人分散、传播、反哺到年长者那里。其实,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现在传统行业都纷纷在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改弦易辙,以期涅槃重生。根据2015年度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统计,前十位中的马云、马化腾、雷军、李彦宏、刘强东、丁磊等都是公众熟知的互联网业精英,而且他们的年龄大都在40岁左右。相较于年长一代的企业家而言,年轻一代的创业者们往往因为自身的学历背景、开阔的视野和对互联网平台所蕴含巨大潜力的敏锐洞察而能够站在时代的潮头。他们也在用自身的创造力对传统行业进行颠覆式的改造和创新,这也是对老一辈的企业家的文化反哺,给一些夕阳产业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文化反哺”现象的伦理考量
玛格丽特·米德认为:“我们必须和年轻人共同学习,了解如何走未来之路。如果无视他们的新知识,那些受过教育、经验丰富的长者们在寻找新世界的答案时势必会感到困难重重。”[1](P40-42)已经和正在发生的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中的变化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这样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上一代如何看待自己的绝对权威不再,而年轻一代在信息时代掌握了知识和技术上的先机,又如何处理与长者之间的关系。
(一)学校中的文化反哺有助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从传统师生关系中绝对权威的角色中尚未完全脱离的教师群体在今天可能会有一些失落和尴尬:课堂上,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学生可能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大胆质疑;课间讨论的时候学生口里可能会间或冒出一些教师闻所未闻的词汇、信息;学生的知识面可能比老师还要宽广。这些都是跨入信息时代每一个教师都要面临的挑战。它也促使新时代的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而且真正做到师生之间教学相长。
这一切都在呼唤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型,建设师生共同学习的“开放式课堂”,真正树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学生已经成年、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大学校园,高校教师更是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在高校很多课程中尤其是社会科学一类的课程中,教材和教学大纲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做到实时更新。因此,如果教师仅仅按照教材和大纲要求备课,在课堂上讲授,就很难吸引学生。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课程学生出勤率不高,或是人在课堂上但抬头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并非教师没有认真备课和讲课,而是所讲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契合度不高,或者说教师所讲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怎么改变这一现状,现在世界各地校园里都在尝试的“翻转课堂”就应运而生。所谓“翻转”的意思其一是将课上和课下的时间翻转。教师在课前可将课堂上要讲授的内容和视频发布在课程网站上,学生在课前可以自主学习、查阅参考书,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提出问题由学生探讨。其二的意义是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翻转。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垄断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学习和接受,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和互动。教师更多的责任是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学生也培养起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当然,也必须承认,开放式的、自由的网络学习也会让一部分自控力差的学生沉迷网络,而且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也会让是非分辨能力尚不成熟的学生偏听偏信。但是这样更需要信息时代的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充当探路者和引路者,而非视虚拟网络为洪水猛兽。只有正面迎接挑战,和学生共同成长,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二)家庭中的文化反哺:“孝”这一传统美德的时代诠释
首先,家庭中的文化反哺有利于消除父母和子女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不少父母都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媒体报道的当下未成年人中不服父母管教、与父母对抗的现象出现了普遍化、低龄化的趋势。当然这一方面的原因是由于相当一部分父母仍然带有封建家长制作风,对孩子动辄发号施令、独断专行。但还有一些父母是愿意和孩子沟通但囿于缺少共同话题,因而孩子对父母总觉得有异己感从而不愿意和父母对话。信息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对这一状况有所调整。父母为了和孩子沟通也会主动地去学习网络知识、学习子女对新技术的应用,试着用子女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探索和他们的共同兴趣和话题,了解他们的想法,从而也能对改善亲代和子代关系有所裨益。
其次,家庭中的文化反哺对“孝”这一传统美德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现在许多子女长大后成家立业就脱离了原生家庭,因而出现了所谓“空巢家庭”。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也使得诸多老年人因为身边没有子女或子女忙于工作而疏于陪伴。可难得的家庭聚会中,我们不难看到这一场景,子女甚至孙辈们各捧手机或浏览新闻;或用微信、QQ和朋友们聊天,抢红包;或者打游戏玩得热火朝天。而一心盼望能和子女孙辈们交流的父辈们往往因为不懂、不会操作电脑或手机从而成为了局外人。形成了“同在屋檐下,各自看手机”这一怪相。那么,如何让中老年人成为数字化的时代的“新移民”?除了提供媒介工具之外,更重要的是教授他们使用方法。学会电脑或智能手机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中老年人与亲友和外部世界的距离,让他们对这个世界没有一种被疏离感。更重要的是,教授的同时也是陪伴,陪伴着父母一起完成对“互联网式新生活”的探索,这是对“孝”这一传统美德的新的诠释。
(三)社會中的文化反哺:为代际沟通搭建桥梁、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
当下一些社会群体因为某些公共事件而被冠以某些特殊的称呼,如“广场舞大妈”、“城管队员”。前段时间被媒体报道的河南洛阳一群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与小青年因为争夺篮球场地而发生肢体冲突,引发了公众的关注。这个事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公共空间的匮乏、不同年龄群体之间沟通不畅而造成的误会等。但是因为在网络空间里年轻网民数量占绝对优势,而上了年纪的大爷大妈们则很少泡网络论坛、逛虚拟社区,更不用说去发帖写文字了。因此其实一方是失声的,因而在网络舆论中就呈现出“一边倒”的趋势,不会上网的大爷大妈们成了众矢之的,成为了年轻网民们口诛笔伐的对象。
诸如此类的冲突在网络上其实并不罕见,广场舞场地引发的代际之间的冲突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另外诸如地铁公交上一些老年人和年轻人因争抢座位大打出手、因为年轻人不让座而爆粗口等更在网络上让一部分老年人被“妖魔化”。这些都更加呼唤信息时代网络传媒——不管是大众传媒还是自媒体的从业者更应该在文化反哺、代际沟通方面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不管是传统媒体转型后的“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客户端,还是个人的QQ朋友圈等社交软件,都应该成为为社会各阶层搭建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年轻的媒体从业者在向老一代传递新的知识、新的文化、新的观念的同时,也应该向年轻的一代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尊老爱幼的风气,提醒年轻人在与老年人交往沟通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因为年轻气盛或因为在年龄、文化背景上的优越感而伤害年长一代的感情。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断裂式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每一个体都从来无法和历史割断联系。文化传承也是如此,虽然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方向呈现出“反哺”的特点,但这并不能否定历史的经验、前人的文化和知识体系的价值和传承。虽然年轻的一代对信息技术在很多方面可以反哺年长一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信息时代的文化反哺意味着扬弃、意味着传承、也意味着更和谐融洽的代际关系。
三、结语
文化反哺是当今多元社会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改变了文化或文明积累的基本方式。当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打破了知识的垄断,引发了知识传递方式的变化。子女带着父母进入网络时代、学生们带领老师驶上信息高速公路、年轻人引领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但是这一切并不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进行。代际冲突从来都是与代际沟通并存的。打破隔阂、促进融通,年长者需要与年轻一代共同学习,以不断融入的方式,适应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周晓虹.试论中国当代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3]周晓虹.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亲子传承[J].社会学研究,2000(2):51-66.
[4]张志安,张京京,林功成.新媒体环境下中国新闻从业者调查[J].当代传播,2014(3):4-8.
Abstract:In the rapidly changing information society,the younger gener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such as using Internet technology,and their right to speak in popular culture,consumption opinion and life style is increasing.The older generation has become the disadvantaged group in the information age and they have to learn from young people to a wide range of cultural lessons.This kind of reverse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which helps to repair the gap between generations,but also to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tolerant social atmosphere.Of course,the reverse cultural inheritance can not complete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way of inheritance,and it is not a one-way,but a two-way interactive process.In this process,the whole society should provide the conditions for cultural feedback,and build the platform in order to form the strength of a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society;culture nurturing-back;ethical 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