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困境与机制构建
2017-05-30王永友宁友金
王永友 宁友金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认同主体根据自身价值需要不断调适自身价值结构以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过程,集中体现为人的价值需要与社会要求的驱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调适、价值内化和价值外化的转化这三个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面临着认同中人的需要与利益维度缺失的阻碍,认同主体感性因素调节与理性因素支配之间作用失衡的挑战,主体选择接受的自发性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间矛盾的冲击等困境。必须构建起需要——利益组合机制、感性——理性联动机制和自律——他律互助机制,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困境,以实现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困境;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5-0066-07
认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过程,找准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构建起科学的认同机制,才能引导人们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指认同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和社会要求不断调适自身价值结构以符合社会价值要求的过程,既表现为人们按照自身需要和社會要求构建自身价值观体系,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行为意识的转化过程;又表现为人们按照社会共同价值要求规范自身行为,将价值行为意识外化为价值行为实践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为人的价值需要与社会要求的驱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调适、价值内化和价值外化的转化这三个阶段。
(一)价值需要与社会要求的驱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的起点是人们价值需要与社会要求的驱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而价值观是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看法和评价。外界物能否满足人们需要及其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即外界物对人们有无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表现为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与公民价值准则各自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内在逻辑结构,又表现为整体上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与公民价值准则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相互贯通的内在逻辑关系”,这一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价值观体系,反映了现实又超越了现实,是引领人们价值追求和指导人们价值实践的“外界物”,符合人们价值取向。正是因为这一“外界物”具有引领性和指导性,人们才能在价值追求和实践中不断纠正取向偏差和行为失范,在满足自身需要中获得认同的内驱动力。同时,要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符合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宣传教育的形式“灌输”给价值主体,从外在驱动认同的实现。如果“没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会产生‘意识形态飘浮,即大众传媒可以铺天盖地、大张旗鼓地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但是这种意识形态却又不能深入人心,甚至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而飘浮在空中”,无法引领人们价值取向和指导人们价值实践。只有在内在价值需要和外在宣传教育的驱动下,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产生。
(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调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的重点是人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调适。价值取向决定价值选择。核心价值观通过宣传教育进入认同主体的思想意识,必然会与人们既有价值取向产生冲突和碰撞,影响人们对这一价值观的选择接受与内化践行,这就需要对冲突和碰撞进行调适。经过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疏导人们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要求间的冲突和碰撞,协调和整合自身价值意识,重新建构自身价值观体系。感性认识的调适,即人们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国家及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要求进行感性审视,把“合意”的核心价值观信息纳入价值意识的认识活动。理性认识的调适,即人们通过深入分析和逻辑推导,对社会价值要求进行理性辨识、判断和选择,将“合理”的核心价值观信息纳入价值意识的认识活动。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调适作用下,人们不断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调整和整合核心价值信息,进而形成价值共识,重新建构自身价值观体系。
(三)价值内化和价值外化的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的关键是人们价值内化和价值外化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们的价值行为实践符合社会价值要求,其最终指向是人们科学的价值行为实践。内化是人们将调整和整合后的核心价值信息进行选择接受,并转化为价值行为意识的过程。价值内化,既在外在宣传教育的推动下进行,又在人们内在思想矛盾运动中进行,体现为外在社会价值要求向人们内在价值意识的转化。外化是人们将已形成的价值行为意识转化为价值行为实践的过程。价值外化,既在人们自身各种因素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又在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中实现,体现为人们内在价值行为意识向外在价值行为实践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既需要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又需要人们具备内化和外化的条件,还需要外在宣传教育的引导、约束和教化,才能将核心价值信息转化为价值行为意识。而价值行为意识只有转化为价值行为实践,才能真正符合社会价值要求,达成价值观认同的目的。只有实现内化和外化的转化,人们的行为实践符合社会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真正得以实现。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既受到人的需要和利益缺失的阻碍,又受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用失衡的挑战,还受到人们选择接受的自发性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间矛盾的冲击,为此,要形成认同就必须把握认同过程的困境。
(一)认同过程中人的合理价值需要与正当利益追求缺失的阻碍
人的需要是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力要素,其产生源于人们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利益的追求,激活着人的能动性并体现在对核心价值观的执着追求中,进而影响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选择接受和内化践行。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有在满足人们合理需要和引导人们进行正确利益追求的基础上,才能使人们确立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夯实和筑牢认同的基础。如果人们的根本利益诉求得不到回应和维护,那么对国家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不会牢固和持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型,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阶层日趋多样化,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形成了多元化的利益群体和以之为载体的利益意识。”同时,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了社会利益结构,使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产生分化和重组,导致不同主体之间利益的博弈和冲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高层次的需要也就产生了,同时对自身和社会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利益诉求是人们的需要的反映,利益博弈和冲突就是不同主体之间基于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正是人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和利益得不到维护,产生了利益博弈和冲突,阻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形成。因此,消除人的合理价值需要和正当利益追求缺失的阻碍,必须协调多元利益关系、化解利益矛盾、疏导利益冲突,在满足人们合理的需要和引导人们正当的利益诉求中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二)认同主体感性因素调节与理性因素支配间作用失衡的挑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中发挥着双重调适作用。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首先是感性直观的了解,选择接受合意的核心价值信息。但是,如果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简单碎片化的理解,核心价值观容易变成僵化和抽象的概念。这就要求人们必须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判断和逻辑推理,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中,必须发挥人们感性认识的调节作用和理性认识的支配作用。一般来说,诸如认知、情感、意志等感性因素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是协调一致的,能够促进人们对它的全方位认知,疏导人们的不良情绪,激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坚定的行为意志,发挥着感性因素在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中的调节作用;诸如判断、推理、比较等理性因素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是协同统一的,通过对科学理论的肯定性判断、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自觉的选择接受,避免了人们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片面性,深化人们对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认识,发挥着理性因素在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中的支配作用。然而,一方面,人们“经常用直观的感性去分析和看待问题,极易受自己情感和思想波动的影响,往往只看到问题的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深层次的问题实质”;另一方面,人们处于一个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既受到封建残余思想、消极腐败现象、社会矛盾突出等因素的影响,又受西方价值观渗透的影响,“一些消极的、腐朽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在这样的状况下,人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中的调适作用往往处于不平衡状态,时而感性认识的调节作用占主导,上升不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时而理性认识的支配作用占主导,容易忽视对事物的直观性和具象性的把握,这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形成挑战。迎接这一挑战,既要发挥人们感性认识的调节作用,又要发挥理性认识的支配作用。
(三)主体选择接受的自发性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间矛盾的冲击
认同主体自觉地选择接受和宣传教育的定向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人们选择接受核心价值观,成为自身的自觉追求和基本遵循,需要人们自觉地去感知它、感悟它和践行它,这是一个自觉的过程,是在内在力量的推动下实现的。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则是经过价值输出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给接受者,使接受者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要求,这是一个定向的过程,是在外在力量的支配下实现的。人们自觉地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方向的指引,就无法摆脱意识活动自发性的弊端,自觉地进行感知、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如果没有人们自觉地进行选择接受,就无法内化和践行。在此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是在人们自觉选择接受与价值输出者定向要求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但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却充斥着选择接受者的自发性行为与价值输出者定向要求间的矛盾,冲击着认同的形成和实现。自发和自觉这两种不同的状态,列宁指出:“‘自发因素实质上无非是自觉性的萌芽状态。”可见,自觉是一种既有目的倾向又有自主意识的状态,自发却是尚未达到自觉的一种盲目的状态。自发性活动是在人们主观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盲动性,容易使思想认识活动失去方向,与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定向要求产生矛盾。人们选择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发性、盲目性和盲动性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的思想行为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之间的矛盾,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必须摆脱人们自发的思想行为状态,达到一种高度的自觉,实现由自发向自觉的转化、升华和飞跃,使认同主体自觉选择接受与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求达成一致。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机制构建
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困境,必须构建起需要——利益组合机制、感性——理性联动机制和自律——他律互助机制,以实现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需要——利益组合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需要——利益组合机制”,是指发挥人的需要和利益在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过程中的动力作用,通过满足人们合理的需要和利益诉求,在满足合理需要和引导合理利益追求中增强认同驱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人的需要和利益诉求是推动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动因。“人对满足自身需要的追求,是人的发展中最深层次的冲动。”而利益是客观事物满足主体需要的向度,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反映。“人们所奉行的价值观背后,都隐藏着一个起重要支配作用的因素,这就是利益追求。”正如马克思所指出,“把他们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自然的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人们认可、接受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身思想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要求,既要充分重视人们合理的需要,满足人们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满足人的需要中获得认同;又要充分重视人们合理的利益诉求,纠正错误的利益诉求和倾向,疏导各种利益矛盾和冲突,使核心价值观在引导人们合理利益诉求和维护人们合法利益中获得认同。“在任何时代、任何条件下都不能逃避利益,在以核心价值观为表现样态的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不能回避利益。”为此,必须把满足人们合理需要和引导人们合理利益诉求结合起来,在满足人们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要中,在引导人们合理利益诉求中,增强认同的驱动力,切实破解人的需要和利益在认同中缺失的困境。在此意义上,需要发挥认同主体需要和利益追求的动力作用,实现二者的有效互动,以此构建起“需要——利益组合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二)感性——理性联动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感性——理性联动机制”,是指通过调动人们感性认识中知、情、意、信等因素和理性认识中判断、推理、比较等因素,充分发挥人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过程中的调节和支配作用,在发挥二者的联动作用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在构成人的精神世界的要素中,感性因素也称非理性因素,诸如知、情、意、信等感性因素,具有非协同性、不自觉性和显在性的特点,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调节作用;而判断、推理、比较等理性因素,“具有逻辑性、自觉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它支配人们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进化原则来考虑问题,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来获得结论和行动的理由”,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起支配作用。“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的对立体现在二者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精神因素、认识形式、认识能力,它们的统一体现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这种对立统一关系决定它们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既存在差异又相互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首要要求,就是要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性直观的认识上升为系统理性的认识,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行为意识。这既需要发挥感性因素在人们价值行为意识形成中的调节作用,疏导人们的情绪情感,强化意志信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行为意识;又要发挥理性因素在人们价值行为意识形成中的支配作用,克服思想意识自发性的弊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中提升辨识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价值行为意识。因此,在人们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充分发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形成中的联动作用,以此构建起“感性——理性联动机制”,推进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三)自律——他律互助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自律——他律互助机制”,是指通过发挥认同主体内在选择接受中自觉感知、自觉感悟、自觉践行的作用和外在宣传教育中的教化、约束、引导作用,克服人们意识活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盲动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自律与他律的相互作用中获得认同。“自律”就是要发挥认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感知、感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身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要求。“他律”则是在外在宣传教育的教化、约束和引导作用下,通过外在力量的介入使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行为符合社会价值要求。“自律”彰显认同主体的主动性、自主性和自觉性,“能够使主体自主地选择或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即使没有外在的具体规范,自律的实践品格也可能引导主体超越既有制度规范的局限,自主地寻求和实现应有的价值取向。”“他律”体现外在某种力量的支配性、约束性和引导性,它不是人们内心强烈的欲望和意向,而是外在某种力量制约下被动地接受和遵循特定的行为规范,对认同形成起着定向的作用,能够克服人们意识活动自发性的弊端。为此,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既要求人们自觉地把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又要求人们主动地接受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在内在自律与外在他律的互助作用中消除人们选择接受的自发性与宣传教育定向要求间矛盾的冲击,以此构建起“自律”和“他律”的内外互助机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
(责任编辑 付国英 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