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特色”论探析

2017-05-30胡学举郑晓阳

邓小平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特色

胡学举 郑晓阳

[摘要]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矛盾学说特别是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创造性地提出了“特色”论,并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今天,深刻认识邓小平的“特色”论,可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关键词]邓小平;“特色”论;四个自信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17)05-0039-05

一代伟人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就是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邓小平理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邓小平理论中,邓小平“特色”论无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深刻认识邓小平的“特色”论,可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邓小平“特色”论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俄国的十月革命又使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此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如火如荼。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下,古老的中国也成功地跨人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并不是完全清楚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形成的一套模式被普遍地照搬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套模式,总体上包含着社会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机制两个层面。苏联模式的社会基本制度,是它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最基本方面,涉及了苏联的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等等。具体体制、机制则是苏联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为苏联基本制度的完善与发展服务。在两者的联系方面,社会制度处于主导地位,指导居于次要方面的体制、机制为其服务;社会制度在长期的发展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地位,而体制与机制则随着国家的需要进行着灵活的调整。

客观地说,苏联模式在苏联、中国等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愈往前推进,其弊端也日益突出。党的八大前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苏联模式弊端的认识,及时地提出了“以苏为鉴”的方针,开始了对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为止,我们党仍未找到苏联模式的根本突破之道。

邓小平通过系统反思,得出如下结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在邓小平看来,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问题,既然连“老大哥”苏联共产党人都没有搞清楚,那么就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探索。因此,他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向全党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x的号召。此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了“中国特色”的问题。比如,1983年1月12日,他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提出:“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30日,他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的谈话,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邓小平的反复强调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逐步为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

二、邓小平“特色”论的丰富和完善

上述表明,邓小平的“特色”论,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理解邓小平理论的钥匙。但是,邓小平的“特色”论并没有穷尽真理,它本身还需要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再一次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并且,胡锦涛同志还具体阐述了“中国特色”的含义。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專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这是对邓小平“特色”论的进一步深化,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邓小平的“特色”论。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具有“实践特色”。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一切思想禁锢,深入到实践中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这样才能开拓出一条新路来。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说明“中国特色”中理论的重要地位。列宁指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而盲目的实践是不能持久的。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实践不行,还必须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另一方面还要将全党全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马克思主义化,将其提炼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以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拥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需要不断地增添新内容,这正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说明“中国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中国的作风和气派,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国人民所独有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民族特色”,就是既要吸收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更要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在本民族的基础上发展。

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说明“中国特色”必须要永远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以其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

三、邓小平“特色”论与“四个自信"

邓小平的“特色”论,使社会主义在神州大地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特色”论,有助于人们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这是因为:

(一)邓小平“特色”论指明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中国是文明古国,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到了近代却日渐沉沦,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为探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无数的有识之士为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直至马列主义传人中国之后,广大的中国人民才看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而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后二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尽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但始终没有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邓小平“特色”论的提出,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柳暗花明又一村”。

今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还必须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干扰。一方面,我们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比如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等。针对这些新问题、新矛盾,一些具有“左”倾思想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对过去僵化的“苏联模式”表示留念。另一方面,一些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极力反对四项基本原则,企图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到邪路上去。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二)邓小平“特色”论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制是其显著特征,但是对其做了教条化的理解,认为公有制愈“公”愈好,分配方式采取吃“大锅饭”的办法。邓小平的“特色”论,首先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认为这种制度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也指出这种制度还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在邓小平看来,我国虽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是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严格说来是不够格的。必须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必须坚持的,但是对公有制不能做机械的理解,而且仅有公有制也是不够的;按劳分配制也是必须坚持的,但仅有按劳分配一种分配形式也是不行的。在邓小平“特色”论的指导下,我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断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三)邓小平“特色”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矛盾学说特别是毛泽东的矛盾学说,为邓小平“特色”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古代东西方有不少哲学家都对矛盾问题进行过探索,黑格尔则在构建其唯心主义的宏大体系时明确提出了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马克思吸取了黑格尔的合理思想,系统提出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把矛盾规定为反映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列宁进一步提出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又认为只是需要说明和发挥。但是列宁没有来得及对其做出说明和发挥。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对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做了系统的说明和发挥,不但论述了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关系,而且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邓小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矛盾学说特别是毛泽东的矛盾学说来认识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之所以强调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是因为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十分薄弱,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较大的差距。只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并没有认清这一点,才导致了“大跃进”等失误。经过邓小平的仔细观察,他认为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就是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这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在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就果断地作出把党的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本点”的基本路线,才使中国在近四十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中国特色”不仅是邓小平理论的显著特征,也是党的十七大正式概括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显著特征。可见,邓小平的“特色”论在邓小平理论乃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邓小平“特色”论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植根于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这与其以下特质密切相关:其一,中华文明具有自强不息的基因。无论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神话,还是如《周易》中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经典论述,都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品格的塑造,使得这种自强不息的基因代代相传。其二,中华文明具有經世致用的传统。所谓经世致用就是不尚空谈,正视现实问题,学以致用,务求实效。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强烈主张修身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一思想到明清之际由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加以发扬光大,更是影响深远。其三,海纳百川的气度。中华文化独具特色,但是它并不排斥其他文化,而且还与其互鉴和共生,比如佛教文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即是如此。但是,无论是佛教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它们要在中国得到发展,都必须同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使其具有中国的民族形式。邓小平的“特色”论正是上述这些中华文化特质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创造性的探索而提出的“特色”论,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深刻理解邓小平的“特色”论,不仅可以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更可以坚定人们的“四个自信”。

(责任编辑 王丽娟 肖雪莲)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特色
中医的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习近平“四个自信”对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意义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