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概念飞跃
2017-05-30张鸿奇李合亮
张鸿奇 李合亮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词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和“理论——实践”两种语境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实现了语词载体的创造,思想内涵质的攀升,概念外延质的扩大。“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科学概念和战略构想,它在学理层面和实践层面发挥着复合效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整体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921(2017)05-0010-05
习近平极为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自2013年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向国际发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1]的声音以来,又多次在重大国际场合传播这一思想。国内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已经成果颇丰,已经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其形成过程的梳理、理论内涵的解读、应用实践的研究等。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者,还面临两个学理问题。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词主要应用于哪些语境,有何不同?二是如何明确地定位“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属于哪个部分?第一个问题尚无学者关注,第二个问题虽然有学者涉及,但是没从根本上科学地解决这一问题。这两个学理问题,是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本研究力求解决这两个学理问题,并透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实现的概念飞跃。
一、应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词的两种主要语境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复合语词,主要应用于“科学研究”语境和“理论——实践”语境。下面将分析其在两种语境下的应用。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学研究”语境中是一个新概念
“科学研究”语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语词运用的一种主要语境。在各不同科学的领域中,都有属于各自领域的话语体系,这些话语体系不同于普通生活的话语体系。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各自专业的话语体系也在相应地进步。话语体系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便是概念的进步,这种进步或者是内涵的更新、或者是外延的再界定,或者是新概念的出现等等。
当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放在“科学研究”语境下考察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的学术概念。目前部分学者正在这一语境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研究,如刘传春探索了此概念的内涵,他认为“有必要从世界因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发展、合作、共赢的属性来科学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2]。曲星从价值观层面对其内涵进行研究,他认为:“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3]这一新学术概念的产生,是在当代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其所指向的实践也是特定的、丰富的。这一概念实现了当代科学主义话语体系中概念的一次飞跃,会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巨大历史进步,对这一点,将在后文中进行详细阐述。
(二)在“理论——实践”语境中是构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语词第二个主要的应用语境就是“理论——实践”语境。无论是哪门学科、无论是哪个具体的科研领域,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语词进行“科学研究”语境下的研究之后,一般而言,就要进行“理论——实践”语境下的研究了,即进行为实践服务的应用性研究。在这种语境下应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语词,主要是把其内含的思想内容用于指导实践。
在这种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科学的战略构想。之所以称之为一种“构想”,是因为它所指向的实践的目的,是在未来的某一历史时期实现的,它的思想具有前瞻性,所以称其为“构想”。部分学者正是在这一语境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研究。阮宗泽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生动呈现,是中国在问鼎世界强国之际的政策表达,旨在回答‘中国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之问。这一思想立意高远,为 21 世纪国际关系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具有时代的先进性。”[4]徐艳玲、陈明琨则研究了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路径,她们认为:“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多重建构:树立国际权力观,迈向政治共同体;弘扬共同利益观,迈向利益共同体;倡导新型文明观,迈向文明共同体;坚持整体安全观,迈向安全共同体;构筑全球生态文明体系,迈向生态共同体。”[5]这一构想是在价值归属层面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要求,在实践路径上符合历史规律要求,所以此构想将不断指导我国和世界人民走向新的发展之路。
二、“科学研究”语境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属理论部分的定位
在“科学研究”语境中,首要问题就是对这一新概念进行所属理论部分的定位,也就是为其进行“正名”工作,以求达到“名正”的客观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以后相关研究的“言顺”。
(一)定位的前提——解读其内涵
要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进行定位,前提就是必须明确其内涵,即科学地理清其所具备的思想内容。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是由特定的思想内容组成的,该概念的内涵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三个维度理解。一是价值观维度,“人类发展共同体”是一种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不同于以往,它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是以全人类整体式发展为价值诉求。二是世界发展的科学性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发展道路的科学认识,探索了人类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历史规律,并且研究出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具体领域的能够顺应这一规律的发展路径,用于指导人类走向整体式发展的科学道路。三是实践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这样一种社会实践所要追求的目标。它所要建构的,是一个崭新的人类社会,不存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贫富两极分化、恃强凌弱的状况,是一种社会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 包含了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世界共同繁荣的思想内容,这反映了世界先进人民的愿望。
(二)对其所属理论部分的定位——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的新概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是我国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新成果,为了此概念本身的巩固、发展,和其能够有序科学地参与到马克思话语体系中去,必须对其进行定位,即明确其到底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哪个理论部分。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虽有学者的研究涉及到了该问题,但是科学性相对不足,必须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饶世权和林伯海共同认为:“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成果。”[6]他们的划分结果和本研究的划分一致,这也证明了已有部分学者形成了共同意向: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位为當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概念。但是他们并未提出划分依据。而划分依据是“因”,划分结果是“果”,在没有提出“因”的情况下就道出“果”,显然科学性有所欠缺。
为了达到对其理论定位或者说理论划分的科学性,首先就要求我们选择一个客观的定位依据或者说划分依据。定位该概念属于哪个理论部分,应该看该概念所含思想内容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和马克思主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中哪个部分的功能一致,就属于哪个部分。先分析一下三大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世界观——包括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功能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服务;科学社会主义则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道路,并为通向未来社会提供科学指南。再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功能,它能为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提供公平的价值理念、建构科学的发展道路、指引正确的社会目标,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功能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功能是一致的。所以笔者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应该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的新概念。
当然也必须指出,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定位为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概念,并不妨碍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理论部分的运用,正如“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但是同样能够广泛应用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部分一样。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两种语境下的效用——学理效用和实践效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学研究”的语境中是新概念,会产生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效用链,其在“理论——实践”语境中,是指导人类发展的科学指南而存在,会产生推动人类社会整体进步的效用链。
(一)在“科学研究”语境中的学理效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科学研究”语境中是具有创新性的概念,它正在推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
1.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体系发展中的一次飞跃
语词载体的创造。新概念,是新思想内容和新表达形式融合的结果,这两者中,最直观的,就是表达形式的创新,即出现新的语词,以该语词作为新思想内容的载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用来表达新思想内容的新语词,是承载有关思想内容的语词载体。这个语词载体,是科学合理的,既明确表达出了对人类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又表达出对建构人类整体式发展道路的科学探索,还表达出一个明确的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同时它也明确表达了该思想能够指向的现实外延——全人类。所以说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新语词,实现了语词载体的创新。
思想内涵质的攀升。一个新概念之所能够称之为新概念,本质在于其提供了新思想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新概念,就是因为其中含着新的思想内容。即:世界各国人民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享成果、共担责任的理念,通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互信合作,并且建构适宜的运行机制,逐步建成真正公平、正义、民主的新世界。这一思想,在价值诉求方面代表了全球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在真理方面代表了对全人类整体式发展道路的科学探索,比西方学者提出的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发展模式是更先进,更符合世界人民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而言,也是一种思想的攀升,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建构一个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新世界,它不是促进人类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国家的发展,它是要促进全人类在所有领域整体式地发展。
概念外延质的扩大。一个概念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新概念,还在于它的外延有新的合理的界定。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概念中,没有一个概念的外延明确、全面地囊括了全人类,即它们的思想所指向的现实对象,往往都是我国内部或者是人类发展的某一个方面,例如对经济全球化的研究产生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等概念。但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外延同它们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外延则囊括全人类的所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所有人类活动领域,其外延是人类整体,相比其它概念的外延,有质的扩大。
综上所述,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诞生的其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实现了语词载体的创造、思想内涵质的攀升、概念外延的质的扩大这三者的综合创新,是当代科学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概念的一次飞跃。
2.为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增加新的概念基石
“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就是一个科学合理、与时俱进的新概念,它实现了科学性、价值性、前瞻性的融合。具体而言,此概念的科学性是指它正确探索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道路。它的价值性是指它提供了公正的价值观,即共谋发展、共享成果、共担责任的理念。它的前瞻性是指它为人类指明了未来一定历史时期内的共同目标,建构一个人类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正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多重属性,所以能够有效解决王怀超教授指出的现有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前瞻性缺失的问题,即:“其一,回顾多前瞻少…… 前瞻少是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的比较少。其二,注释多创新少。”[7]这样的概念,自然地含有被科学社会主义各研究领域广泛应用的潜能,成为一个新的概念基石。
在当下科学社会主义研究领域内,部分学者正在开展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研究对象,或者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为理论工具进行研究工作,他们的工作成果,推动了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促进整个理论体系发展的潜能正在转化为现实。
(二)在“理论——实践”语境中的实践效用
“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理论——实践”语境中,是用于指导世界发展的伟大战略构想。当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用于指导实践中时,能够产生三大效用。
1.引导世界人民树立正确的关于人类发展的价值观
“各种各样的价值总是为各种不同的人所追求和取舍,它们不仅性质和方向各异,而且常常彼此相互并立,甚至相互排斥和冲突。”[8]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主体进行正确的实践活动,反之则后果严重。以往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的关于世界如何发展的价值观,主要是西方学者或者政客提出的价值观,例如西方中心主义、种族优越论等等。这些价值观的流传,造成了严重的恶果。
“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提供给世界人民一种公正的价值观: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享成果、共担责任。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世界各国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竞争、斗争,能够集合其世界最广泛的力量,共同抵御需要人类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的风险,例如国际范围内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等。习近平主席在多次重大场合均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广泛传播其内含的价值观。随着我国话语权在世界范围内的加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也必将在国际范围内强力传播,自觉接受、主动传播这种价值观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2.探明适合全人类整体式发展的科学道路
人类发展方式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从人类整体的视角观察,人类发展方式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时期,以部落为单位,部落之间联系较少,是零散式的发展。第二阶段是在奴隶制、封建制社会时期,出现了国家,开始了以国家为单位的分散式发展时期,有的国家发展较好,成为不同的文明中心国家。第三阶段是资本主义出现后,各国、各大洲的联系紧密起来,区域化发展方式出现,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等区域性合作式的发展。第四阶段是当代及以后,随着“地球村”、“世界岛”形成,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生态、安全联系极大增强,世界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现今,地缘政治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危机、生物多样性危机等同时出现,这些危机的解决,必须要求全人类的共同参与,这就提出了世界整体式发展的要求,“人类命运共同”构想正是这样应运而生,回应了时代的呼声。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探索了全人类整体式发展的道路,所谓整体式发展道路就是在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谋发展、共担责任的价值观指引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领域,依据具体的现实条件,建构出合理的运行机制,提高世界发展效率和质量,减少世界发展的成本、误区,实现全人类、各国家、各地区整体地而不是局部地发展,平衡地而不是两极分化地发展。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会越来越丰富,它将能够越来越有力地解决人类发展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实现人类发展方式的不断优化,指导人类的整体式发展。
3.指明人类社会发展实践的未来共同目标
“实践的运行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通过一定手段作用于客体……对实践活动本身进行反馈调节。”[9]正确的目标,是确保实践能够进行的保障之一,同理,不正确的目标,则基本就意味着实践的不可能成功。在党的历史上,就出现过这类情况。党的一大制定了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错误纲领,目标失误导致了当时革命实践的失败,而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正确纲领以后,革命实践活动才走上正轨。
人类社会发展,需要一个正确的目标作为指引。“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0]。在以往的历史上,没有能够为各国共同接受的人类整体式发展的目标,正是因为没有这种目标的指引,所以也就没有在这样目标指引下的实践及其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意图实现世界“自觉式”的发展,即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集中全世界最多的力量有意识地去建构这样一个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和谐,彼此互信、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共享成果、共担责任。实现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领域利益平衡,各国、各地区整体式发展的世界。这一目标,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指引着人类走向共同的未来。
四、总结
“科学研究”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新概念,“理论——实践”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新的战略构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属于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的新概念,它能够促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具有学理效用。它包含的思想,是能够指导世界实现整体式发展的指南,具有实践效用。我们应当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化。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论指导下,全人类整体式发展的时代正在到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
[2]刘传春.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的质疑、争鸣与科学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11):85.
[3]曲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基础[J].求是,2013(04):53.
[4]阮宗泽.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世界梦”[J].国际问题研究,2016(01):9.
[5]徐艳玲,陈明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建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07):74.
[6]饒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15.
[7]王怀超.当前我国科学社会主义学科的研究现状及理论前沿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15(03):28.
[8]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61.
[9]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8.
[10]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
Abstract:The term human fate community is mainly used in two contexts:scientific research,theory and practice.The creation of the term indicates th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of language,the escal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the extension of its denotative meanings.As a scientific term and strategic concept,human fate community plays a dual effect 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e level.
Key words:human fate community;Marxism in China;discourse system;integral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