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下壮族民歌韵律特点及其英译研究

2017-05-30苏慧慧黄兴运

三峡论坛 2017年6期

苏慧慧 黄兴运

摘 要:壮族民歌具有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韵律优美、文化内涵丰富等特点。将壮族民歌进行英译,可有效促进其他民族对壮族民歌、壮族语言与文化等各方面的了解。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原则与方法,结合壮族民歌与英语歌曲的特点,本研究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上系统地探讨了壮族民歌英译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译者可有效地处理原语与目标语在语言、韵律及文化习俗方面异同,达到交流信息的交际目的,从而促进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对外传播。

关键词:壮族民歌;韵律特点;适应选择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6-0052-07

Michael Cronin在 “全球化背景下的小语种”中指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使得地球上语言生态系统变得极其脆弱,有些语言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如果任其泛滥,本世纪内不但多数小语种面临灭顶之灾,所有语言都难以逃脱变成为小语种的命运。要在全球化大潮中维护其语言的自我身份,人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干预。[1]7在汉语普通话的普及以及英语全球化的推广下,壮语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记录和保护壮语,让其得以传承与传播显得极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视角,分析壮族民歌的韵律特点,探讨其英译策略,旨在保护和传播民族文化,促进社会语言多样化发展。

壮族民歌是指壮族民间歌曲,是壮族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語言歌唱自己的日常生活及表达其喜怒哀乐等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壮族民歌具有语言简约、对仗整齐、韵点密集且口语化、方言化、通俗化和土语化等特点。壮族民歌是壮语言的浓缩,也是壮族文化的缩影。记录壮族民歌,将其翻译成英语,可有效促进壮族民歌及其所依存的壮族文化与语言的保护、弘扬与对外传播,使得壮语及其文化能在全球化大潮中有效维护其自我身份,使其语言生态系统得以协调平衡,进而促进语言一体化与多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共存。

翻译是民族间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壮族民歌是壮族人民特有的乡土文化,如果能把握好其音韵特点并将其翻译成英语,不仅可以再现壮族民歌英文版的韵律美及语言美,还可以将壮族文化及其音乐文化更好地弘扬与传播,让我国乃至世界更多的民族了解壮族的民俗、文化及其音乐文化等,这对提升壮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具有深远意义。

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人文科学系系主任兼翻译与语篇研究中心主任Michael Cronin在其著作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第五章“全球化背景下的小语种”中指出,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态势引发了地球上语言生态系统的惊人脆弱和一些语言前所未有的消亡速度,如果任其泛滥,本世纪内不但多数小语种面临灭顶之灾,而且所有语言都逃脱不了成为小语种的命运。要在全球化大潮中维护其自我身份,就必须采取有效策略。[1]7壮语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的母语,在我国汉语普通话普及及英语全球化背景下其生态系统正面临灭顶之灾的小语种之一。如不采取有效策略,其消亡速度势不可挡。壮族民歌是壮族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语言歌唱自己的日常生活及喜怒哀乐等。其语言简约、对仗整齐、韵点密集,具有口语化、方言化、通俗化和土语化等特点。壮族民歌是壮民族诗化的语言,是壮语言的浓缩,是壮语言的精髓,也是壮族文化的缩影。将壮族民歌翻译成英语,可有效促进壮族民歌及其所依存的壮族文化与语言的保护、弘扬、传承与对外传播,使得壮语及其文化在全球化大潮中有效维护其自我身份,使其语言生态系统得以协调平衡甚或更加完善更加和谐,进而促进语言一体化与多元化、全球化与本土化和谐共存。翻译,作为文化与语言的中介,在维护语言与文化多样化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歌曲翻译是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据壮族民歌音韵特点将其翻译成英语既可再现壮族民歌英文版的韵律美及语言美,又可将壮族文化及其音乐文化更好地弘扬与传播,让中国乃至世界更多的民族了解壮族民俗、文化及其音乐文化等,以更好地保持与传承壮族语言、音乐与文化,以提升壮民族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

然而,到目前为止,有关壮族民歌译介的研究并不多。壮族民歌英译本只有周艳鲜、陆莲枝于2011年翻译出版的《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2]还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壮族民歌特点及其英译的理据与策略。如周艳鲜探讨了壮族嘹歌韵律英译策略;[3]164-168杨洋、覃祥周从化境角度论述了壮族情歌英译技巧;[4]215-219苏慧慧从语言生态角度探讨壮族民歌英译原则,认为壮族民歌英译应遵循忠实性、陌生化及可唱性原则。[5]103-108

从以上研究可见,根据壮族民歌韵律特点,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对壮族民歌进行英译的研究尚不多见。

一、翻译适应选择论及其应用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以达尔文“适应选择学说”的基本原理和思想为指导,以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主体概念为基调,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为核心,对翻译本体作出新解释的理论范式。[6]50-55“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其实是一个翻译行为主体——译者在翻译大环境下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因子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等多种维度下适应性转换并做出最后选择的过程。因此,译本会在翻译大环境下经受“汰弱强留”、“适者生存”等自然法则的考验,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则。翻译理论家罗森娜·沃伦(Rosanna Warren)曾形象地比喻道,“它(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当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它们必须像个人或民族的‘适应和成长那样,只有适应新的环境而有所改变才能生存下来。”[7]6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孤立存在,也并非仅限于语言、文化等文本信息。翻译犹如一个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是以译者为中心、各种因子互联互动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该理论对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与广泛的应用性。如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探讨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研究问题。[8]16-19盛俐利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方法,即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分析比较两个或多个文学译本的优劣或特点,并分析各种译本的整合适应选择度。[9]王立松等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比分析了模因翻译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异同。[10]349-353刘晓静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探讨公示语英译研究。[11]58-62李蒙、王琳娜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探讨古典散文《项脊轩志》David Pollard英译本中的英译策略。[12]71-76由此可见,翻译适应选择论具有很广的应用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及其研究中。

与其他文学文本不同,民歌具有独特的民族语言和韵律特色,要将其进行翻译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唯有如此,译文才能通达准确。“翻译适应选择论”能从读者和译者角度出发,兼顾源语言、目标语及其文化及相关的翻译动态环境,因此,在民歌翻译中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适应,包括对原文的解读与适应,及对目标语及其文本、读者群等多方面的了解与适应。译者在适应原文与目标文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壮族民歌与英语歌曲的韵律特点

押韵是歌曲的重要特点之一。押韵使得歌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娓娓动听,再配上优美的音乐旋律,就可使得乐曲荡气回肠,余音绕梁,浮想联翩,给人以听觉上无限的享受。虽然由于语言、文字、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壮语民歌和英语歌曲的押韵规律各具特色,但深入地对比分析后发现,这两种歌曲绝大部分都具有前句句尾与后句句中押韵、句尾相押韵的共同特点。以下进行具体的探讨。

(一)壮族民歌韵律特点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韵律独特。有的悠扬、优美,有的高亢嘹亮,有的缠绵婉转,有的爽朗明快,音乐形象千变万化,风格多样,极富特色。壮族民歌如按韵律分,有脚腰韵、脚头韵、脚韵、勒脚韵和自由体等五大类。如按字数与行数分,有五言、七言、五三言、七三七言嵌句及长短句等。如按句数分,有两句、四句、八句、十二句和不定句等。[13]3如按體裁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风俗歌曲、摇篮歌,而流行最广的是山歌。本文提及的民歌主要是指山歌。山歌因广西南部、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嘎、比、伦。[13]5可见壮族民歌虽种类多样,且称呼不一,但这些民歌都具有些共同点,韵律都极富特色。

韵律特点之一是韵点密集。壮族民歌中每句头个字称“头”,最后一字称“脚”,中间几字称“腰”。一般诗歌、民歌主要是句尾押韵(亦称韵脚)。而壮族民歌五言或七言四句里,通常除了第二第三句句尾押韵(脚韵)外,第一句尾字与第二句中间任何一字(或开头一字)、第三句尾字与第四句中间任何一字(或开头一字)相押韵,即脚腰韵兼脚脚韵或脚腰韵兼脚头韵。如广西巴马民歌《盼雨》:

例1

壮文[13]108 汉译文

Mbwn bau hun doek mbouj meiz lumz(A), 天不刮风雨不落,

Haeux vaen loengz gumz(A) nanz hwnj ngad (B); 谷种播下难长芽。

Lengx ciz ndwen nanz cien saem nyap (B), 久旱无雨千心烦,

La gaiq coq bak (B) dwj mbouj meiz. 无米入口难度日。

例1为脚腰韵兼脚脚韵,即lumz与gumz及nyap与bak押脚腰韵,ngad 与nyap押脚脚韵。在这七言四句里就有5个韵点。

再如以下《孝女之歌》:

例2 [14]122-123

壮文 汉译文

Nuegx bienq gofaeXfanx(A),愿变大范树,

Youq gyang (A) mbanj (A) ngauz rumz (B). 在村里摇风。

Yunz (B) gwq bae duh (B) vunz (B), 人去我不从,

Gou guh (B) lunz (B) riengz meh. 当弟奉娘亲。

例2为脚腰韵兼脚头韵及脚脚韵,即fanx与gyang 、mbanj,rumz与duh,vunz 与guh、lunz, 脚腰韵,rumz与 Yunz押脚头韵,rumz与vunz押脚脚韵。在这五言四句歌词里就有9个韵点。

壮族民歌特点之二换韵频繁。一般诗歌、民歌,通常一韵到底,而壮族民歌通常要求两句一换韵,且韵点之间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紧密相连。以上例1例2中A为一韵,B为一韵,四句歌词中两句一换韵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二)英语歌曲韵律特点

英语歌词是由英语单词组成,而英语单词是多音节词,英语歌曲的押韵与字母、发音、音节有关。其押韵形式主要有头韵、腹韵和尾韵等三大类,而行尾押韵一般有“ABAB""AABB""AABCCB”和“ABCABC”等几种模式:

1.头韵(alliteration)

在一行诗或一个句子中,由于相邻的词的起首字母(元音或辅音)发音相同而产生的音韵。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反复类音韵修辞格。[15](P4)如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中的一段歌词:

例 3

All my memories gather round her (A),

Miners (A) Lady stranger (A) to blue water (A).

Dark (B) and dusty (B) painted on the sky (C).

Misty taste of moon shine (C) tear drops in my eyes (C).

例3中第三行中的dark与dusty都以[d]开头,押头韵(B)。此外,第一第二行中的her, miner, stranger, water相互押韵(B),第三第四行中sky与shine,eyes也相互押韵(C)。

2.腹韵(或称“元音迭韵”,assonance):也称vocalic rhyme, vowel rhyme或half rhyme,也有汉译为“母韵”、“元音韵”、“准押韵”、“半谐音”、“元音谐音” 或“元音迭韵”,是指重读音节中的元音相同,而其后的辅音不同。[15]5如例3中第一、二行的her, miner, stranger, water及第三、四行的sky与shine,eyes押了腹韵。英语民谣Green Fields中也有的押了腹韵,如:

例 4

Once there were green fields (A)

Kissed(A) by the sun (B)

Once there were valleys (A)

Where rivers (B) used to run (B)

Once there were blue skies (A)

With (B) white (A) (B) clouds high (A) above (C)

Once (C) there were part of

An everlasting love (C).

例4第二节中with, white押头韵,其他的韵律类似于壮族民歌中的脚腰韵或脚头韵,即前一行末与后一行开头或中间的某一单词押韵。第一节中fields, kissed, valleys, rivers的元音相同或几乎相同,第二节中skies, white, high及above, once元音相同,押了腹韵。此外,行末sun与run, above与love还有押了尾韵(rhyme),遵循英文歌曲行末ABAB的押韵规律。

3.尾韵(rhyme):英语的rhyme译为尾韵或者脚韵,其中是指在句子间的相应位置出现十分相似或相同的重音,重读音节中的元音与其后的辅音都要一致。在英文歌曲中的压尾韵就是在一段有四句或者多于四句的词中,每一行的最后一个单词的结尾的音节具有相同的字母或声音,主要是元音字母。[15]10如例3中her与water (A),sky与eyes (C),例4中sun与run (B),above与love (C)都押了尾韵。

如按韵点分析,例3例4中韵点也较密集,例3四行歌词中韵点共9个,例4中第一节四行中韵点共6个,第二节共8个,这和壮族民歌韵点密集的特点不谋而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壮族民歌和英语歌曲都具有句末或行末押韵、句末或行末与句头或行头押韵、句末或行末与句中或行中押韵及韵点密集等特点,这为壮族民歌的英译提供了借鉴。

三、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壮族民歌英译

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可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應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文化维”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原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交际维”适应性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6]1-5

壮族民歌翻译其实是民歌歌词的翻译。翻译离不开语言,而歌词又有别于其他文本的语言,因为歌词是一种凝炼的听觉艺术,语言精炼、旋律优美、富于节奏,其似于诗,却胜于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其中的语言与韵律问题。根据适应论原理,结合壮英语歌曲的语言与韵律特点,壮族民歌的英译,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语言维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兼顾交际维、文化维的适当处理。

(一) 语言维适应性转换

和汉语一样,壮语是一字一音节,这与英语多音节词有较大差异。因此,在英译这些民歌时就要在音节数、韵律等语言层面上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使译文既符合英语歌曲的语言、韵律等特点的同时又保持壮族民歌在语言、韵律方面的特色。基于适应论原理,结合壮英歌曲的韵律特点,以下进行壮族民歌翻译探讨。

1.脚头韵

脚头韵即前句句尾与后句句头相押韵,如:

例5

壮文[17]51-52汉译文英译文

Haemh neix cibhaemh ndae今宵好良辰, Tonights a good night.

Gae mbw raen ndau rongh 星光闪闪亮。Bright stars shine in sky.

Beix biek nuengx bae ma哥别妹归家,I depart love and home.

Ga Gen unq baenz mungz 手脚软似萌。Soft I feel for fatigue.

如上所示,壮文歌词中押脚头韵,即ndae与Gae,ma与Ga押韵,在语言维适应性转换指导下,英译时处理为night与bright,home与soft相押韵,这样就很好地保持了原歌脚头韵的特点。同时,英译文中第二句句末sky与第三句句头I也押韵。按英歌的韵律看,英译文中tonight, night与bright押了尾韵(rhyme),第二行中的bright, shine, sky押腹韵(assonance),使得英译文韵律优美,悦耳动听。此外,原壮文用词简洁,英译文每行音节数最多不超过6个,这也较好地保持了原歌简洁凝炼的语言特点。

2.脚腰韵兼脚脚韵

脚腰韵即前句末一字与后句中间其中一字相押韵,这是壮族民歌所特有的。脚脚韵(或称脚韵)亦称尾韵,即前后两句句尾相押韵。许多壮族民歌押腰脚韵兼脚韵,如上文所说的韵点密集。如以下五言四句歌《夜莺声声动我心》。

例6

壮文[13]68汉译文英译文

Sau loxnyi loeggeu gangj, 日听画眉鸣, Throttles sing in the daylight,

Sau loxnyi guhvangjgveh. 夜闻夜莺吟。 Nightingales whisper at night.

guhvangj gveh linz linz, 夜莺吟嘤嘤,Nightingales keep whispering,

Ging daengz saem biz luenh. 搅哥心不宁。Which makes me miss my darling.

例6原歌为五言四句,押脚腰韵兼脚脚韵,划线部分的词相互押韵,即gangj与vangj,gveh与gveh,linz与 biz押脚腰韵,gveh与luenh押脚韵。汉译文保留原歌五言四句的语言形式,也保留了原歌的韵律特点,押脚腰韵兼脚韵,符合汉语歌曲的押尾韵的特点。英译文中四句都为七个音节。对仗工整,也保留了原歌脚腰韵兼脚韵的特点,即daylight与nightingales,night与nightingales,whispering与miss押脚腰韵,daylight与night,whispering与darling押脚韵。同时英译文也符合英歌韵律特点,即第一行sing, in,第二行nightingales与night,第三行nightingales与whispering,第四行which, miss与 darling都押腹韵,第一、二行daylight与night,第三、四行whispering与darling相押尾韵。第四行makes, me, miss, my还押了头韵。

再如以下以上例5《盼雨》,原歌是七言四句,押脚腰韵兼脚脚韵,英译文也保留了此韵律特点,具体如下:

例5 英译文

There is no wind and no rain.

Its hard for grain seeds to bud.

The long drought makes all upset.

Lifes hard for nothing to eat.

英译文保持一行七个音节,保留了原歌对仗工整的语言特点,也保留原歌的韵律特点,即rain与grain,upset与nothing按脚腰韵规则分别押了尾韵和腹韵,bud与upset按脚脚韻规则押了腹韵。而从英文歌曲的角度看,此英译文也符合了英文歌曲的第二、三行末押韵的韵律特点(bud与upset押腹韵)。

3.脚腰韵兼脚头韵及脚脚韵

有些壮族民歌韵点较密集,押脚腰韵的同时还押脚头韵和脚脚韵。如以上例2。英译文基本保持了原歌的押韵规则,即在原歌押韵的相应位置按英语的押韵规则押韵,具体如下:

例2 英译文

I wanna be a big tree.

And wield the wind in village.

Leave the girls and marry,

I stay withmummy as a son.

其中在原歌脚腰韵位置英译文中tree与wield, wind及marry与with, mummy押腹韵,脚头韵位置village与Leave押腹韵,脚脚韵位置village与 marry押腹韵。英译文也符合英语歌曲行末押韵的韵律特点,即tree, village, marry押了腹韵。

4.勒脚韵

“勒脚”二字译成汉语,意即反复迥唱。有的地方叫马蹄勒,有的地方叫欢三脚。壮“欢”中的“勒脚体”结构比较特别,这种歌体的韵律在我国民间音乐中是独一无二的。[13]3勒脚歌有五言、七言、五三五言,七三七言之分。勒脚歌分有单勒脚和全勒脚歌,勒脚韵更加灵活多样。五言“单勒脚”是在五言四句的基础上增加两句,这两句又跳回头与第一、第二句结合成第二节歌。如果按行数分类,单勒脚歌也称八行勒脚歌。七言六句也是单勒脚,但人们不称“单勒脚”,在广西东兰县称“挟墙欢”。单勒脚歌形式为①②③④,⑤⑥①②。全勒脚歌习惯称“勒脚欢”,每首包含三节歌,整首歌的韵律由第一、第二两句的脚韵来决定;因此,第二节歌的上联(第六句)必须与第一节歌的第一句同脚韵,第三节歌的上联(第八句)又必须与第一节歌的第二句同脚韵,只有如此严格的反复相扣的押韵、才成为韵味无穷的勒脚歌。[18]七言八句勒脚歌也是每首包含三节歌,平铺写出为十二行,但习惯写成八行。全勒脚形式为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⑦⑧③④。

首先来看以下五言“单勒脚”:

例7

壮文[18]52 汉译文[18]52 英译文:

Gwnz mbwn duenh ndaundeiq, 天上断星斗, If no more stars in the sky,

Cingzngeih raeuz mbouj duenh. 我俩情不断, In love Thou and I still keep.

Biengz vuengzdaeq doemq luenh, 皇帝江山乱, If whole worlds not in peace,

Raeuz goj mbouj duenh sinq. 我俩信不断。 Well still keep in touch.

Lingz mieng mbouj gwn mak, 猴誓不吃果,If monkeys eat fruits no more,

Nag mieng bya mbouj ngeix, 水獭断鱼膻,Otters no fishes either,

Gwnz mbwn duenh ndaundeiq, 天上断星斗, If no more stars in the sky,

Cingzngeiz raeuz mbouj duenh. 我俩情不断!

In love Thou and I still keep.

例7中第二节由第五、六句加第一节的第一、二句构成,第二节与第一节韵律一样,都是脚腰韵兼脚韵,英译文很好地保留了这一韵律特点,即sky与I、 keep与peace相押韵。第二节也按同一规律押韵,划线部分相互押韵。

再来看以下五言全勒脚歌。全勒脚歌如按行数分类,也称十二行勒脚歌。如:

例8

壮文[18]55 汉译文 英译文

Nuengx dwg go maklangz, 妹是棵槟榔, Thou are an arca tree,

Youq naj dangz hakyuenb, 长于县厅前, At county government yard.

Hoz siengj gwn saekmbiengq, 哥想吃槟榔, I wanna have an arca,

Nyaz fwngz yuengq mbouj daengz.恨手短难攀!But arms too short to pick.

Doengxhaet dawz daeuj nyaemq, 槟榔早上舔,At dawn an arca if licking,

Doengxhaemh goj lij van, 至夜嘴仍甜,Sweetness lasts tillmidnight.

Nuengx dwg go maklangz, 妹是棵槟榔, Thou are an arca tree,

Youq naj dangz hakyuenh. 长于县厅前。At county government yard.

Din caij rum cix roz, 脚踩青草枯, Though the weed stamped wither,

Bae laj go gwq cuenh, 树下团团转, Under the tree I wander.

Hoz siengj gwn saekmbiengq, 哥想吃槟榔,I wanna have an arca,

Nyaz fwngz yuengq mbouj daengz. 恨手短难攀!But arms too short to pick.

例8壮文歌词每一節韵律都符合壮歌的脚腰韵兼脚韵。壮文中划线部分相互押韵。英译文中每行音节数保持在6至7个,基本对仗工整,韵律符合壮歌脚腰韵兼脚韵,同时,也符合英歌押腹韵、尾韵的特点。划线部分相互押韵。

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看,以上歌例中英译文在语言形式、韵律特点等方面都适应了原歌词,也适应了英文歌词的语言与韵律特点,在整体效果上与原歌基本等值,在语言维顺利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文化因素积淀在语言系统,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文化、心理的特征,诸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具有极大的文化渗透力和文化涵盖力,它在整个翻译活动,也深刻地受到文化的制约。[19]104-111

壮族文化与英民族文化有些差异,如果只按字面翻译,可能会使英语读者不理解或曲解原文的意思。所以有时翻译时需要将文化因素考虑进去,以使目标读者理解。即在文化维上英译文做了适应性选择转换。

如以上例5中第四句英译文与原歌出入较大。原歌中“手脚软似萌(芋苗)”对于英语读者来说应该很陌生,他们通常不会形容累得手脚软如萌(芋苗)。萌是壮族百姓用特殊方法处理后用来当菜煮吃,长似芋苗,软如芋苗。英语民族很少食用此菜,因此对其并不熟悉。如果直译此句,就会让英语读者不解其意。因此,将其意译为“Soft I feel for fatigue”能更好地表达其意象。

再如例6中最后一句“搅哥心不宁”,如果直译为”which disturb brothers heart”恐怕令英语读者难以理解。因为英语文化中不仅很少有情侣以兄妹相称或自称,更不会用“心乱”来表达思念之情的,因此,为顺应英语读者的文化习俗与表达习惯,将原句意译为 “Which makes me miss my darling”能更好地“文达其意”。

例7中“皇帝江山乱”,如果直译“江山乱”,英语读者不一定清楚是何意,所以笔者将其译为 “even whole worlds not in peace”,也是基于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考虑。

类似的例子在壮族民歌中极为普遍,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加以重视。

(三) 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

尤金-奈达认为,翻译是一种交流活动,是两种语言之间交流信息和思想的一种方式。简言之,翻译即交际(translation as communication)。[19]104-111因此,如何让译文既能忠实原文又能交流思想或信息是翻译的首要目的之一。如例4“日听画眉鸣,夜闻夜莺吟” 原歌中的“日听”与“夜闻”在英译文中没体现出来,但译为“Throttles sing in the daylight, Nightingales whisper at night.”已达到了传达“画眉鸣、夜莺吟”引起“歌思妹”的信息目的,这就是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的有效处理。再如,例8中表达了哥钟情于妹,而妹出身富贵,难以高攀的憧憬而又矛盾的复杂心情,基于交际维适应性选择转换,英译时也基本用直译方法,这样就能保留并传达了这一信息。

四、结语

壮族民歌具有语言凝练、韵律优美、内涵丰富等特点,是壮族人民语言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壮族民歌这一宝库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基于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原则与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壮族民歌与英语歌曲的特点,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探讨与归纳壮族民歌英译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译者可有效地处理原语与目标语在语言、韵律及文化习俗方面异同,达到交流信息的交际目的,便于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对外传播,促进世界语言文化的多元发展。

注 释:

[1] 许建忠:《翻译生态学》,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2009年。

[2] 周艷鲜、陆莲枝:《平果壮族嘹歌·三月歌篇》(英文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周艳鲜:《广西壮族嘹歌壮语英译策略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4卷第3期。

[4] 杨洋、覃祥周:《壮族情歌英译化境发微》,《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8卷第2期。

[5] 苏慧慧:《语言生态视域下广西壮族民歌英译探讨》,《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6] 胡庚申:《从译文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应用例析》,《外语教学》,2006年第4期。

[7] Warren, R. The Art of Translation: Voices from the Field,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9.

[8] 刘艳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新闻报道中隐喻习语的翻译》,《上海翻译》,2009年第4期。

[9] 盛俐:《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10] 王立松、葛莉莹、赵 焃、吕宛辰:《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对比模因翻译论和翻译适应选择论》,《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6卷第4期。

[11] 刘晓静:《翻译适应选择论视域下公示语英译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1卷第4期。

[12] 李蒙、王琳娜:《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古典散文英译策略——以David Pollard〈项脊轩志〉英译为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8卷第5期。

[13] 范西姆:《壮族民歌100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9年。

[14] 韦日高:《试谈柳江壮族民歌的押韵规则》,《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1期。

[15] 李亚丹、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16] 胡庚申:《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上海翻译》,2008年第2期。

[17] 卢志良:《壮族民歌韵律旋法及音韵简述》,《歌海》,2012年第2期。

[18] 黄勇刹:《壮族歌谣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1989年。

[19]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异”和“新”——不同翻译研究途径的比较研究并兼答相关疑问》,《中国外语》,2014年第11卷第5期。

责任编辑:杨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