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烟草文化及其特征
2017-05-30肖竹
肖竹
摘 要:山地文化是恩施烟草文化的重要特征。恩施特殊的山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孕育了独特的烟草经济,烟草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烟草文化。山地文化具有积极作用,也具有消极性。因此,必须发扬山地文化的合理内核,摈弃其不适宜现代发展的负面效应,为建设恩施烟草企业文化服务。
关键词:恩施;烟草文化;山地特征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7)06-0010-05
从文化类型来看,世界上有海洋文化、大陆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山地文化等。张岱年等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把中国文化分为“东部大陆农耕文化”、“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西南山地游猎文化”。 恩施属于典型的山地文化,烟草文化则是恩施山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烟草在相当长的历史进程中与恩施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关联,特别是在当今恩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烟草产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烟草种植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当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又为烟草文化的地方化和民族化准备了温床。
一、烟草种植的历史考察
早在古代希腊就出现了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一直影响学术发展。斯图尔德指出:“相应的环境特征由文化决定。较简单的文化比发达的文化更直接地受环境制约。”[1]著名学者冯天瑜教授指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存在经常的联系。”“总之,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创造的作用是真实而多侧面的,持续而深刻的。”[2]可见自然环境对生计及其文化产生的重要性。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我国第二阶梯东缘,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境内有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娄山山脉、大巴山山脉。境内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占29.4%,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区占43.6%,800米以下的低山地区占27.0%。境内地表切割深,沟壑纵横,山势险峻,地型地貌复杂,大河小溪成树枝状展布,俗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独特的山地地貌为烟草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从气候上看,恩施属于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春迟秋早,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日照1400小时,平均年降水量1500毫米,年平均温度在13~16℃之间,无霜期195~225天。具体来说,决定烟叶种植的有以下条件:
第一,山地海拔和气候适合种植烟叶。长期的种植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二高山和低山特别适合烟叶的种植,温和、湿度较大的地区适合生产优质烟叶。恩施自治州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区占全州总面积的43.6%,由于处于北纬30°左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湿度较大,是恩施烟叶植业的主产区。这个海拔高度形成的山地气候、土壤、阳光、水分优于其它烟叶种植区。
第二,恩施的土壤适宜种植优质烟叶。恩施自治州黄棕壤面积分布广,其黄棕壤有2个亚类,9个土属,30个土种,面积20280988亩,占总面积的56.14%[3]68。而且土壤硒的含量高,生产的烟叶含尼古丁少。
第三,恩施优良的生态环境也是栽培优质烟叶的环境基础。恩施自古就是山清水美的地方,2013年全州森林覆盖率已达71%,被誉为“生态恩施州,土苗风情园”。良好的自然环境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先决条件。早在1974年国家轻工业部就把恩施县定为白勒烟重点产区。1986年,国家烟草总公司把建始县定为全国白勒烟基地县。同年,恩施市与美国富勒斯伊顿贸易集团协作联办多项因子试验与示范推广基地。1995年又与英美烟草公司协作建基地。上海、湛江、武汉等地烟厂相繼与恩施联合建立烟草基地。表明恩施烟草的优质和独特。
烟叶在明朝末期引入恩施山区,作为适宜当地种植的产品迅速传播到民间。虽然早期的烟叶种植只限于晒烟,处在广种薄收状态,但聪慧的恩施人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因地制宜,发明了合理利用土地、科学种烟的方法。清朝康熙年间,烟草已发展成为恩施山区大宗种植业,据康熙二十二年《巴东县志》载:烟叶被列为“本邑物产”。土司统治阶层随即开始征烟税。容美土司和桑植土司“则名烟户税,与火坑钱相等,所支秋粮,即于此内量行拨解”[4]。“改土归流”后,烟草种植和吸食在恩施山区迅速发展,烟叶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据清嘉庆《鹤峰州志·物产》载:“山林之产,为茶利最厚,次则饲猪种烟,贩出外境。”烟草不仅自己消费,还贩运出境销售。乾隆十年(1755),江西饶氏迁居宣恩晓关,种植烟叶,自种自吸[5]1。乾隆十一年(1756),利川元宝堡覃?所立的生祭碑上,刻绘有吸烟人物图[5]53。同治《来凤县志》写到:“烟草,或作菸,花白色微红,叶凡数层,顶上曰顶烟,气香味厚;次腰烟、次脚烟,气味递降;业此者,作畦下种,移苗分插,皆有法度。邑产极多,田土皆宜。”[6]将烟草的种植方法和烟草的等级作了描述,并指出:产量极多,田土都可以种植。在烟草种植面积扩大的同时,烟草加工制作技术也不断提高。咸丰年间,浙江沈氏兄弟在巴东县城正街开设沈大隆、沈正大商号,酿售烧酒,制售丝烟,年产烟丝1500公斤左右,销往巴东、宜昌、秭归等地[5]2。光绪五年(1879),四川人赵德意在利川团堡开设赵家丝烟铺,是利川第一家丝烟铺。光绪二十年(1894),浙江人叶大华在建始花果坪街开办叶大华号丝烟铺[5]3。烟草种植的发展,使之很快进入商业流通领域。同治《宜昌府志·风土志·物产》记载:东湖、归州、长阳、巴东、鹤峰、长乐等地,将苎麻、矿、茶、烟草、同游、生漆、蜂蜜等作为货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5]2。民国五年(1916),咸丰县的烟叶以其优良的品质在“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上获得银牌奖[5]4。先于来凤的“金丝桐油”、利川的“坝柒”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中华人民国和国成立后,恩施山区以其优越的自然条件使烟草业得以迅速发展。20世纪60年代引进烤烟、白肋烟,70年代在恩施山区八县市推广种植,成为农村多种经济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烟草业获得快速发展,到1997年,恩施全州烟叶种植面积92万亩,烤烟、白肋烟总产量249.78万担,全州7家卷烟厂生产卷烟近40万箱,恩施山区一度成为中国有名的“烟都”。从1984年到2003年,恩施烟草行业上缴国家税金60.40亿元,占全州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54.7%,成为恩施山区财政税收的支柱产业,同时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恩施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支撑作用。“十二五”以来,恩施烟草在调整中稳步发展,恩施州烟叶种植每年保持在45万亩,产量100担左右。2016年烟叶种植面积44.76万亩,种烟农户2.7万户,计划收烟叶92.7万担,其中烤烟85万担,白勒烟4.7万担,雪茄烟0.3万担。烟草系统税收和利税分别从2010年的8.37亿、6.1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17亿、8.14亿元。烟草经济不仅在过去为地方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独特的烟草文化
烟叶在明朝末期引入恩施山区后,逐渐成为当地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并渗入人民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山地烟草文化。
第一,吃烟是身份的象征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当烟叶种植刚刚传入恩施的时候,由于是稀有之物,所以,吸烟成为身份的象征,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如清康熙年间文学家顾彩在《容美纪游》中载:“少傅墓在八峰之阴,前临大川,水田如绣,其墓上石人石马入夜俱活,石人能就民家吃烟。”少傅是指太子太傅、左都督正一品、容美土司宣慰司使田甘霖。这段记载说的就是容美土司王生前对烟草十分爱好,死后还常到民间找烟吃。又如施南第十七代土司之子覃?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所立生祭墓,其碑上就有腰插烟杆的浮雕人物图像。土司上层的宠爱和吸食,使吸食烟草成为高贵身份的象征。这种时尚文化至今流行,只有吸食高档烟才成为时尚。在民间,由于吸食烟草可以解乏提神,并可调剂枯燥的生活,所以很快在民间推广开来。在恩施民间把劳动中间的休息叫“吃杆烟”,抽烟成了休息的代名词。民间还流行“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的说法。可见烟对民众生活之重要。民国前主要吸食晒烟,又叫草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机关工作人员逐步转变为吸食卷烟,民间仍然吸食草烟;20世纪80年代后,吸食卷烟逐步向乡村发展,目前,除少数老年人吸食草烟外,大多数城乡人都吸食卷烟。
第二,烟草与民间礼俗相关联。在吸食烟草的过程中,烟草几乎融入恩施山区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宗教信仰、人生礼仪、婚嫁丧娶等方面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生活在恩施山区的各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恩赐顶礼膜拜,对大山上种植的烟草同样当作神祇予以信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家山区的一些地方信仰烟神,叫“婆送嘎”。凡小孩遇到肚痛或不适,就认为是“婆送嘎”作怪,就请巫师为小孩祭祀“婆送嘎”,巫师在烟杆里装上一杯旱烟,用火点燃,做成为婆神吸烟之状,口中念道:“婆送嘎,好婆婆,你要茶吃茶,要烟吃烟,吃一杆烟后就到河那边去啊,不要缠绕小孩。”然后祭师为婆神烧一点香纸,祭祀结束[7]。对烟神的祭祀,说明烟草在土家山民的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在土家族其它祭祀活动中,烟也成为不可或缺的祭祀用品。
烟草同样渗入到人生礼仪中。在恩施当地,吸烟是男人成熟的标志,当一个男人可以吸烟时,说明他已经成长大成人,得到社会所的认可,也就可以娶媳妇了。在生活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烟,用烟说媒,送烟相亲,烟草几乎成为人生礼仪的象征。如土家人传统的《闹新房》唱到:
喝茶要问茶山路,
吃烟要放烟根源;
若是根源讲不来,
乖乖请出洞房门。
芭蕉树下要问路,
古树脚下要盘根;
讲到茶源源根长,
讲到烟根根又深。
样样根源讲得清,
果真高才内行人;
捧上烟茶和手帕,
灯草当礼莫嫌轻。
喝茶得帕抽了烟,
贺喜新娘新郎官;
今年添个文公子,
明年生个武状元。[8]
烟草在当地人的丧葬活动中作用更为重要,在祭奠时烧烟超度亡灵,在埋葬时有的用烟和烟袋陪葬,在扫墓时要烧烟以示怀念,对参加丧事的亲朋必须敬烟以示感谢。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在婚嫁和丧葬活动中都设定有专门的“烟官”,专司“装烟”,是红白喜事中的专职人员。
第三,烟草是交往的重要媒介。恩施各族人民有热情好客的传统,长期以来,保持着客来烟茶接待的礼仪,有“烟是和气草,吃了再去找”的说法。历史上,山民之间往来,主人用草烟(叶子烟)待客,富户人家对贵客敬以烟丝款待。现在,用叶子烟的少了,纸烟用得更为广泛,档次也越来越高,几乎成为民间和官方交往必备之物。
第四,烟具的制作成为一项民间工艺。在恩施,大山恩赐的树木、竹林为烟具的创制和传承提供了条件,恩施人用聪明的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烟具制作工艺。这主要从吸烟的烟杆上表现出来。恩施人根据吸烟人的年龄、职业、兴趣制作了种类繁多的烟具。大脑壳烟斗。用竹竿或马鞭制作,烟斗头大而重,长约1~3米,多为老年人使用,女性禁用;尖锥型烟斗。竹木制作,长约1~2米,烟斗前端特制1厘米尖錐,既可吸烟,又能杵路;马棒烟斗。用金竹或罗汉竹制作,烟斗头用雕花铜皮镶制,长度以五个竹节为准,是富贵人家用的吸烟工具;长铜烟斗。由铜和竹制作,头和尾用铜制,中间以竹连接,长约1米,老年妇女使用;水烟斗。铜制,分烟斗头、装水器、丝烟盒、烟嘴四个部分,重约750克,形似手枪,一般是富贵人家使用,可作嫁妆;皮烟包。用铁皮、羊皮或绸缎制作,包面有图案,用于装烟丝防潮,多为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物[9]。这些烟具都是民间工艺品,随社会的发展,卷烟的普及,使用烟具的人越来越少。恩施人创制的精美烟斗和烟袋成为人们收藏的工艺品。
第五,烟草是民间文学创作的源泉。由于烟草与当地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民间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于烟的文学作品。如恩施民间谚语:“若要烟叶好,浇水上粪勤除草”,“瓜怕扯,烟怕淹”,“早晨不割烟,中午不摘瓜”,“烟田放下斗,麻地卧得牛”[10]630。
因为种植和吸食烟草的缘故,恩施各族人们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烟草文化,成为山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丰富了地方民族文化内容,也充实了恩施烟草文化的百花园。
三、山地文化特征
大山养育恩施山区的各族人民,也赋予了他们山的性格,他们对山有特殊的感情和理解。鹤峰一首民歌唱道:“高山山高高上天,山上宝贝寻不完;今生永世和山恋,死也埋进山凹凹”[11]。这是对恩施山地文化最生动真实的写照。山地自然环境铸成的地方文化,既不同于北方草原的游牧文化,也不同于青藏云贵的高原文化;既不同于希腊、日本的海洋文化,也不同于长江、黄河中下游的典型的农业文化。恩施文化是特有的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和独特的山地经济铸造出来的山地文化。恩施烟草文化是恩施山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山地的封闭性和稳定性,使这种文化得以延续,长期显示出自己的特征。
第一,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恩施山地文化的本质特征。恩施的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使恩施的大山成为最险峻、最复杂的山地之一。世代生活在险峻群山之中的各族人民,要繁衍生息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人们抵御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没有坚强不屈的精神是无法战胜恶劣的大自然的。恩施山区山高坡陡,人们行走和生产活动大多在山坡、悬崖上完成,大山培育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同时,在社会变革和历次斗争中也铸就了勇敢顽强的精神。恩施山区是土家、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宋代以前被称之为“洞蛮”或“溪峒蛮”;元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建立土司制度,加大对鄂西南的控制,多次征调,仅明朝征调作战达37次之多。为了适应中央王朝征调的需要,土司实行寓兵于农、兵民合一的政策,全民性的练兵和出征,造就了恩施山民勇敢善战的民族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种精神和品质深深地融入到土家族、苗族等各民族的骨髓里,并在历次社会变革中得以体现。如“大革命”时期,恩施山区数万人跟着贺龙闹革命,许多土家、苗族儿女坚强不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恩施各族人民配合第六战区与日寇进行了殊死决战,取得了鄂西南战役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恩施各族人民继续发扬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精神,在恩施烟草人身上也得以体现。恩施烟叶都种植在自然条件较恶劣的低山、二高山,这些地方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恩施烟草人以吃苦耐劳精神,在高坡上开垦荒地,或将水田放干,种植烟叶,把烟叶发展成为恩施山区主要产业,所创税收长期支撑着恩施地区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到1997年,恩施山区烟叶种植面积达到100多万亩,收购烟叶200多万担,极大的推进了恩施山区经济社会发展。在烟草的引进和种植上,恩施烟草人以坚强不屈的信念和不甘落后的意志创造了骄人的成绩,在恩施山区创办卷烟工业企业,在湖北省首次成功引进白肋烟,成功研制出中国最好的白肋烟品种“建白80号”,成功建立起国家级白肋烟出口创汇基地,并逐步形成湖北省最大的优质白肋烟、烤烟基地,中国五大优质烟叶产区之一。可以说,恩施烟草的发展壮大充分体现了恩施烟草人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精神风貌。
第二,乐于助人、团结合作是恩施山地文化的基本品质。 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山地经济,滋养了山地人的敦厚诚实、乐于助人品格。因为在没有商品经济观念和不必竞争的氛围里,在生产力低下和生产方式单一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合作互助。围猎野兽,修房造屋等都需要群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恩施各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互帮互助的民族传统。如在巴东一带流传着这样的俗语:“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就来”,“人死众人葬,一打丧鼓二帮忙”。从生活上的互帮延伸到生产上的互助。同治《来凤县志·风俗》载:“四五月耘草,数家共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这种传统在恩施山区至今仍很盛行,办红白喜事、修房造屋等,都是互帮,主人只供食宿,不付工钱。不但当地人内部互帮互爱,对外来客人更是热情,好吃的总是招待客人。同治《来凤县志·风俗》记:“隶土籍者,悍而直”“邑中风气,乡村厚于城市。过客不裹粮投宿寻饭者无不应者。”对客人特别客气的风气至今犹存,越是闭塞的地方越保持完好。人们总是在“耕凿相安,两无猜忌”的文化背景下悠然地生活。这种乐于助人的美德,使民族内保持着和谐和团结,在抵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过程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恩施烟草业也继承了这一传统美德。
恩施烟草产业发展成为恩施山区的支柱产业,是烟草企业员工和成千上万烟民团结合作的结晶。恩施烟草人是恩施山民的组成部分,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山民良好的传统美德。长期以来,恩施烟草人把烟农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把对烟农的服务视作义不容辞的职责,把增加烟农的收入作为解决山民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旅途中,恩施烟草人心系烟农,特别在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的情况下,毅然创新服务,结合恩施山地实际,拿出大量人力和3亿多资金实施烟水配套、烟路配套和职业化烟农培训工程,为山区农民铺就一条致富道路,为恩施农村产业发展扩展了思路。从恩施烟草这种强烈的服务意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恩施烟草人乐于助人、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
第三,乐观浪漫是恩施山地文化的性格特征。恩施地方文化缺乏思辩和实证性,是具有感知和想象的经验文化。逶迤的群山,陡峭的峡谷,盘曲婉蜒的河流,缠绕山峰的云雾,使认识能力低下和缺乏科学思辩的山民产生了许多奇异的联想;秀丽的山光水色使山民们总是在优雅的环境中生活,优美的自然环境也使各族先民产生了奇妙的幻想;山地生活的稳定性和山地经济的自由性、分散性为思想的自由浪漫创造了条件;因远离中原,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也鞭长莫及,为思想自由提供了便利;富有浪漫色彩的楚文化与恩施土著文化毗邻,互有渗透和影响。以上诸因素造成了恩施山地文化的浪漫色彩。与浪漫情调一致的是当地文化的乐观因素。闭塞的环境,较充裕的生存资源,容易满足的心态,使当地人对生活总是抱乐观态度。他们对死很淡然,对生活中出现的困难也是乐观地对待。恩施民歌唱道:“说起唱歌心欢喜,不怕没有下锅米,仓里无米就装歌,五句山歌当饭吃,唱罢山歌上山去”,对生活的态度何等的乐观。在恩施山寨经常会听到辛勤劳作的人们在唱歌、对歌。大凡对死人是一件伤心事,而土家族把死老人叫白喜,远乡近邻都赶去,既不戴纱、也不默哀,只跳丧鼓,边唱边跳,除告慰死者外,主要是娱人。恩施烟草人同样富有山民乐观的民族性格,他们能正确地正视发展烟草经济的各种困难,并勇敢、乐观地面克服困难。
从以上可以看出,山地文化具有明显的优点,也有自身的缺陷。因此,发扬山地文化的优点,克服其不足,是恩施烟草企业文化要认真面对和深思的问题。
第一,发扬山地文化勤劳勇敢的精神,克服自我满足心态。人是大自然的杰作,恩施的大山养育了恩施人,也培育了他们勇敢勤劳的品质,铸造出大山的一样的胸怀和品格,山的野性、山的峭拔、山的坚毅在他们身上反映出来。这是恩施烟草人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發扬光大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有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敢于克服一切困难,坚定地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同时要有大山一样的胸怀,以“两个利益至上”为根本,以富民强州为己任。但山地文化的自我满足心态,“金窝窝,银窝窝”的意识需要克服。
第二,继承山地文化团结协作、讲究诚信、助人为乐的美德,克服缺乏竞争意识和商品经济意识的弱点。恩施的的大山铸就了恩施人山的质朴、山的率直、山的热情,从来就有团结协作、讲究信誉、助人为乐、关心别人、关心社会的传统,这些品德和团队精神都是当今企业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恩施烟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很好地弘扬,发扬团队合作精神,讲究企业信誉,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承担社会责任。但也要克服山地文化缺乏竞争的弱点,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企业。
第三,弘扬山地文化乐观向上的传统,克服其封闭性。恩施山地文化表现出以人为本的长处,能较好地发展人的个性,使人性得到张扬,总是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种积极的心态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有借鉴意义,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但也要克服其封闭、目光短浅的弱点。站在高山看大海,要有全局观念和开放的意识,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冲出大山,走向世界。
注 释:
[1] 冯利、覃光广编:《当代国外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6年。
[2] 冯天瑜:《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光明日报》,1988年11月17日。
[3] 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恩施州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
[4] 王承尧、罗午、彭荣德编:《土家族土司史录》,岳麓书社,1991年。
[5]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草志编撰委员会:《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草志》,崇文书局,2006年。
[6] (清·同治)李勖撰:《来凤县志·卷二十九·物产志》。
[7] 彭继宽等编:《土家族传统文化小百科》,岳麓书社,2007年。
[8] 向熙勤主编:《中国湘鄂渝黔边区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年。
[9]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草志编篡委员会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烟草志》,崇文书局,2006年。
[10]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局编:《鄂西谚语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91年。
[11] 王月圣编:《望花楼》,1982年内部印刷。
责任编辑:王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