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在不同艺术门类中的视觉语义和符号价值
2017-05-30张海彬
张海彬
摘 要: 象鼻山作为桂林的城徽和符号为世人熟知,被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广泛表现。跨越中西绘画、工艺美术、现代设计及数码艺术等不同的艺术门类,品读其中象鼻山丰富的视觉特征及语义,表明象鼻山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和表现力。结合符号学、艺术学、图像学、传播学等理论,有助于探寻象鼻山符号图式的内部生成规律,进而加强象鼻山的视觉呈现和传播推广,挖掘其符号价值,促进桂林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要素的有机统一,凸显城市的视觉风尚和文化个性。
关键词: 象鼻山;艺术表现;视觉符号;城市形象;传播
中圖分类号:J2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7)06-0073-07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7.06.013
桂林山水甲天下,“象山水月”作为桂林老八景之一,自唐宋以来即成为游览胜地,到了现代,“象鼻山”被誉为桂林的城徽和符号,为世人熟知。象鼻山原名漓山,位于广西桂林市内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因酷似一只站着啜饮江水的巨象而得名。千百年来象鼻山承载了桂林的风物与文脉,被广泛地表现在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之中,构成一个变化多端的视觉符号谱系。卡西尔(Ernst Cassirer)在《人论》中将人定义为符号动物,符号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创造和传承都以符号为媒介。视觉符号与单纯文本相比,更能跨越语言、文字的障碍,达到有效传播与交流的目的。形象一旦成为符号,便有了其独立的一面,透过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品位象鼻山的视觉特征、艺术特征、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解读其丰富的视觉语义,能够探寻象鼻山符号图式的内部生成规律。为促进城市自然、人文与历史景观要素的有机统一,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一、各种艺术门类中“象鼻山”的视觉表征和语义
(一)中西绘画
象鼻山具有享誉天下的知名度,东、西方绘画艺术对其都有精彩的描绘。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对形体的观察认识及塑造表现上,凝聚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唐代著名画家张 璪 提出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经典中国美学观,意即画家在现实中发现美,再经过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的统一和再造,而创作出一种融化物我的艺术之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漓江百里图》(图1)描绘了象鼻山,这是在大量的写生基础上创作而成,画家的眼中之景和心中之象表达出象鼻山苍劲、硬朗和大气的形象。白雪石《千峰竞秀》(图2)中的象鼻山,以传统的以大观小之法,在一平如镜的江面上,朦胧迷离的群山中,将象鼻山鲜活的呈现于纸面,笔致秀润,生机盎然,展现出象鼻山清逸婉约的独家风格。对于象鼻山的描绘,桂林本土画家阳太阳独具心得,这位生于斯长于斯的绘画大师,对这片自然山水充满情感和眷恋,无论是他的中国画还是西洋画,对象鼻山都有精彩的表现。中国画《象山图》(图3)用浓墨打点,枯润相间,简约数笔遒劲而洒脱的象鼻山形象便跃然纸上,集中展现了画家取境淡远,山川浑厚的笔墨特征。水彩《象山朝晖》(图4),画家植根于民族传统精神,运用西方表现手法,竖式构图别开生面,象鼻山只露出一个前侧面,视角犹如宋画中的“马一角”,云霭轻蔓,水色交融,清新而疏朗。漓江画派领军人物黄格胜《象山水月》(图5),参差错落、变化无穷的线皴法勾勒之下,象鼻山以俊秀飘逸的姿态呈现出来,绚丽雅秀的天成之美形成一套具有典型意义的山水艺术符号,表达了画家对乡土深沉的热爱。画家蓝凡武《水月禅心》(图6)笔下的象鼻山文心、诗情、画意三者兼备,意新理惬,充满诗意和文人意味,凝练的笔墨从表面逐渐深入到精神的刻画,隐逸的意象不断浸染出象鼻山的灵性。除了阳太阳,当代另一位运用西洋绘画艺术表现象鼻山的大师代表当属吴冠中,画家在20世纪中后期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努力进行民族化的探索,《象鼻山》(图7)便是其中的代表,象鼻山造型遒劲而严整,变化丰富的色块勾勒山体的阴阳向背,富有视觉冲击而不失层次和韵律。被誉为“共和国首席画师”的油画家刘宇一,曾担任广西艺术学院副院长,从某种程度上也属于广西本土画家,他笔下的象鼻山一如画家磅礴豪迈,气韵浩荡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一种中西合璧、大气磅礴的辉煌之美,诗意和浓郁艺术形象(图8)。新生代画家梁瑾瑾水彩《出游》(图9)中的象鼻山,加以夸张和提炼,以转换、变异等手法,以非常自我的审美和艺术的经验将象鼻山形象上升到超验性的层面。其他的画家如黄宾虹、徐悲鸿、何香凝、李可染、陆俨少、罗辰、詹菊农、黄独峰、朱培钧等都专门描绘过象鼻山,各有千秋,自成一面。
(二)工艺美术
相对于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具有更多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工艺美术中的象鼻山又别有一番意象。帅立功的“象山水月”陶艺茶具(图10),造型设计上引西润中,运用简约流畅的线条结合坭兴陶细腻润泽的质地,将象鼻山的憨、拙、真、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自然成趣,让观者看了长久深记。自然者,天成也,乃每位艺者崇尚和奋力追求的美的至高法则,其形取法于自然,而返于自然,[1]“象山水月”是桂林山水一大奇景,帅立功师法大自然中象山之形,简约而不事雕琢。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说,“所有的形状都应该是有内容的形式”,帅立功从象鼻山可感知的“形”出发,通过艺术与视知觉辩证关系的联系,营造出象鼻山拙与巧、憨与璞的视觉特征。茶具中象鼻山圆润饱满的形态意蕴,现实与意象的巧妙转换,形式与的质料完美结合,传达出象鼻山一种率真而可爱的趣味。形是实,态为虚,形是外在的视觉表现,态需要内在的心灵感受,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将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本质统一起来无疑是“象山水月”陶艺茶具的成功之处。与陶艺中憨态可掬的形象不同,剪纸艺术中的象鼻山在视觉上又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精微和轻盈,著名剪纸艺术家沈成林的《象鼻山》(图11),依据形式美的法则,不受自然透视规律的约束,着重表现变化统一和节奏律动等视觉特征,象鼻山山体上的石纹和山前漓江水的波纹被处理成富有秩序的连续形态,瓜瓞绵绵,有姿有态,于朴实中藏精巧,让象鼻山流露出自然的生机和盎然的意趣。蛋雕工艺《象鼻山》(图12),介乎于陶艺的立体和剪纸中的平面之间,独辟蹊径,采用浅浮雕的手法,精美而严谨的雕功,巧妙运用禽蛋球状的弧面造型凸显象鼻山饱满的体态,栩栩如生,静中见动而又呼之欲出,在保持象鼻山神韵的同时增加了强烈的装饰意味。
(三)现代设计
图形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在将设计创意可视化转换的同时,推动社会大众视觉经验和审美情趣的提升,“象鼻山”由于其独特的视觉和文化价值,出现在各种现代艺术设计之中。如何旻设计的桂林市徽(图13), 象鼻山的形象以端庄规整为主要特点,以象鼻山、水月洞、普贤塔和漓江倒影的图形寓意桂林的山清、水秀、洞奇和石美,高度凝练的象鼻山图形伴随着桂林的不断开放发展而走向世界。桂林航空公司标志设计(图14)中象鼻山在图形语言上的变化让人清晰感觉到审美观念的时代改变,“甲天下”三字的篆书印章与象鼻山巧妙融为一体,结合现代动感的如意飘带,让象鼻山变得张扬而灵动,蓄势待发,色彩上没有运用一贯以来的青绿色,而是以用红黄渐变为主调,平添了象鼻山几分青春、活泼和阳光的形象气质。首届中国国际摄影节吉祥物“小象格拉斐”(图15),象鼻山的这种形象风格更为突出,“格拉斐”让象鼻山化身为一个可爱萌动、趣味横生的卡通形象,咧开的大嘴,眯眯的小眼,上翘的双眉,展露出喜迎八方宾客的神情,让人感受到象鼻山亲和与充满童趣的一面,完全颠覆了象鼻山给人们的传统印象。现代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对图形意义表述时指出,艺术设计一方面用图形去吸引意义,另一方面由意义去创造图形,象鼻山在各种现代设计中各种图式与语义、能指与所指的演变,折射出自身丰富的视觉效果和个性魅力。
(四)数字艺术
21世纪科技与艺术联系更加紧密,影像艺术、数字艺术和实景艺术高度融合,基于 “New MediaArt”概念丰富了人们的视觉体验。2013年中秋节,3D科技奇景《象山·传奇》(图16)推出,这是以象鼻山实景为载体,运用超媒体、幻影成像、激光等技术,将山体变成了一个集画之妙、人之美、光之焕、影之奇于一体的实景魔幻艺术。新技术中各种影像和体验的交互,丰富了人们对于象鼻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亦真亦幻、亦梦亦醒的视觉张力突破了空间维度的限制:象鼻山如潘朵拉魔盒缓缓打开,在千古风雨侵袭的山壁上,流淌万年的漓水影映中,象鼻山这座传奇之山以颠覆性的视觉奇观出现在世人眼前,诉说神象的前世今生。美轮美奂的场景光影流动,声光电的聚集跨越了艺术的界限,象鼻山以多角度多变幻的美,超现实的视觉和情感体验,与世人来了一场无限可能性的美丽际会。艺术借助前沿科技术来塑造形象,科学也同样依赖艺术来丰富想象和创新。2017央视春晚桂林会场(图17),象鼻山借助全新数字技术在舞美和灯光方面进行超凡创意,打造出一个惊艳世界的视觉盛宴。整个舞台搭建在水上,舞台所在的水域以及作为背景的訾洲岛和象鼻山都连为一片,舞美造型与山水实景浑然天成,更加彰显了象鼻山的秀美和灵动。央视派出的VR制作团队,运用VR影视拍摄、后期特效、虚拟现实及交互设计等混合技术,以全新的叙事方式和视觉语言,带给观众高度浸入感和临场体验,集中体现了科学、艺术、自然和人文的交汇。象鼻山呈现出来的每一个画面都精心雕琢,千变万化,熠熠生辉的象鼻山成为国人丁酉新春记忆中最靓丽的风景线。
二、象鼻山视觉意义上的符号性转换
得益于桂林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象鼻山形成了独特的造型,为世间所罕有。象鼻山不仅是自然的地理,更是人化的自然,承载着桂林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千年的人文底蕴。品读不同门类艺术中象鼻山的视觉特征和语义,表明象鼻山具有丰富的可塑性及表现力,既能在传统艺术中体现自然的造化,也可化身于工艺与设计承载匠心,与最前沿的数码艺术结合也毫无违和之感。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象鼻山或庄重典雅,或秀丽飘逸,或古朴凝练,或流光溢彩,或返璞归真,人们可以在陶艺茶具中看到大道至简的象鼻山,体味其泯然眾生的低调与其形而上的意味,也能够在声光电交织中感受它张扬绚丽的神秘。象鼻山是具体的、生动的,融合的、通达的,它又同样是抽象的、观念的。正如黑格尔所言:“个别自然事物,特别是河海山岳星辰之类基元事物,不是以它们的零散的直接存在的面貌而为人所认识,而是上升为观念。”[2]事实上,“观念”(idea)这个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语“看见”(to see),人们对客观自然的认识形成了观念世界,进而又产生了符号世界,符号常被认为是携带意义的感知。视觉作为人类最重要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其极高的辨识度和强烈的拓展性不容忽视。苏珊·朗格认为,人类的符号能力势必创造出服务于情感表现的一种符号,于是艺术应运而生,因而“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符号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媒介,卡西尔将艺术定义为一种符号语言,艺术符号在人类精神和情感方面的表达是其他类型符号所不能比拟的。作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符号,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历史积累和社会公认。[3]跨越各种艺术门类的象鼻山正是基于人们情感和文化想象的历史积淀,从而形成桂林自然山水及城市形象的符号谱系。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做过“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及研究”,结论表明,桂林山水是广西地理类认知度最高的符号类别,而象鼻山就位于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广西文化符号(地理类)之列。2014央视春晚,由匈牙利Attyaction舞团带来的创意舞蹈《符号中国》,桂林象鼻山排在安徽黄山之后第二个出现,对于这个研究结论就是最好的佐证,可以说“象鼻山”是最直观、最准确和最具代表性的桂林乃至广西形象的视觉符号。
三、象鼻山的符号价值与运用思考
(一)加强视觉呈现和自然保护
任何文化遗产的形成,都有特定的自然环境,而任何自然遗产也都被赋予一定地域文化内涵,世界各国在提炼文化符号时,都很注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如著名的日本富士山、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等等。“山、水、洞”被称为桂林三绝,象山水月囊括这三绝于一身,承载着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自然印记、历史记忆和文化叙事。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认为,“集体记忆不是一个既定的而是一个社会建构的概念,它不是某种神秘的思想,而是人们根据当下来对集体的过去进行理解与建构、回忆与再现”。[4]集体记忆通过心理和社会相互作用,需要一个可观可感的实体,形成印象鲜活而丰富的体验。研究显示,人接收和交流的信息有60%-80%来源于视觉,正如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所说的“视觉是人类认识活动中最有效的感官”。而中山大学邓启耀教授进一步指出, “观看”当然不是指生物性的或一般意义的对事物表象的视觉感知,不同文化背景里的人出于不同的需要去“观看”[5]。桂林作为享誉世界的名城,需更加强化最具桂林元素的视觉符号——象鼻山,使之成为桂林城市形象最活跃、最丰富、最深入人心的图像符号,成为沟通市民和游客最直观、最鲜活的视觉桥梁。21世纪已进入一个以视觉文化为主体的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所说的 “图像时代”。非常遗憾,近年来由于各种利益纠缠的短视行为,象鼻山不仅没有得到广泛的呈现和传播,反而被人为的隐藏于深闺中难以露出真容。人民日报海外版《看不见象鼻山的桂林》(2017年5月24日)一文,不留情面地批评了用绿植等将象鼻山遮蔽起来的行为,指出这种狭隘的保护主义是 “门票思维”作祟,思路落后,缺乏长远的目光。在当前共享经济时代,这种观念和做法更显得不合时宜,对于传播桂林城市形象、山水文化都具有长远性的损害。另一方面,在充分展示的同时,也应加强保护防止过度性开发,在这方面,国内外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如富士山被日本人民誉为“圣岳”,视作本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日本人为了保护富士山的自然生态环境,政府控制每天登山的人数,为了充分展示富士山的景观,则在山麓周边67平方公里内设置禁止使用太阳能设施的管控区域。国内,2017年7月鼓浪屿申请世界遗产名录成功,旅游吸引力大增,当地政府将控制游客的数量,以进一步改善遗产本体的保护状况。在2014年6月,桂林的喀斯特已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象鼻山在显山露水充分展示的同时,应严格按照《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和《桂林喀斯特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规划》等的要求,提升保护水平,将更加美好的象鼻山持久的展示在公众面前。
(二)加强符号体系构建和形象传播
信息需要借助一定的符号载体存在和传播,从传播学角度讲,视觉符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视觉符号将复杂、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降低信息的解码难度,从而让信息传播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视觉传播要素包括“展示元素(presented elements)和暗示元素(suggested elements), 展示元素是呈现事实的显性手段,暗示元素是传递传播者观点、理念和倾向性的隐性要素”[6]。传播离不开符号,符号的意义在传播中产生,其生成流变规律构成人类意义生产和文化建构的基本法则。城市符号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以独特的方式将城市丰富的信息清晰有序传达出来。在最具代表性的十大广西文化符号中,桂林元素入选3个,即桂林山水、漓江和象鼻山,其中象鼻山排名第7[7],桂林山水成为最具推广价值的十大广西文化符号之首,成为毫无争议的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广西文化符号,而象鼻山无疑是桂林山水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元素。象鼻山具有高识别性和强烈的拓展性,能够跨区域、跨文化的传播,早就走入世界人民的视野和心中,如2012年就曾在桂林旅游宣传片 This is GuiLin 中亮相美国纽约曼哈顿时报广场大屏幕。文化符号作为高度抽象的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品牌,最容易广泛传播,桂林山清水秀,文脉恒昌,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内涵,但在新的时代桂林仍将不断的被塑造和建构,针对桂林山水文化符号的提炼仍将是不二主题。因此将象鼻山典型化、符号化,让桂林山水文化更为鲜明和丰富,更有助于桂林的形象传播和影响力的提升。日本心理学者小谷津孝明指出:“人根据感知处理信息的种类和程度,进而左右记忆”,也就是说感知决定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和接受到什么程度,不同的视觉传播可以获得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成功的传播能够让信息快速、准确、完美地被受众所接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形象传播的目标是塑造良好的形象,追求的是良性评价软实力的提高。近年来全世界都在加强国家或区域符号的提炼和形象的传播,譬如国宝大熊猫一直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传播和交流的符号载体,世界人民在与大熊猫的互动中深深感受来自中国的友善与亲和,这种感知与大熊猫的视觉形象与性格特点密不可分。2017年7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共同出席柏林动物园大熊猫馆开馆仪式时说:“在建交45周年之际重启中德大熊猫保护研究合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希望‘梦梦、‘娇庆能够拉近中德两国距离,成为承载两国人民友好情谊的新使者。”符号的内涵及视觉表征不是凝固不变的,它不断随着时代发展改变并调整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呈现不同的功能特征和视觉隐喻。传播符号学最基本的关切点在于意义如何产生与传达,这也是象鼻山作为桂林城市符号构建及对外传播要面对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挖掘、探寻象鼻山基于视觉及文化符号的生成机制和推广机制,注入时代特色与创新理念,构建一个具有表现力、吸引力和辐射力的符号体系,用自己的符号述说好自己的传奇与故事。
(三)加强挖掘创新和深度开发
视觉文化的兴起和图像时代的到来,使视觉化诠释和传播城市形象顯得更为有效。按照阿恩海姆的观点,好的图像视觉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8]。同时,由于图像的丰盈,视觉已经呈现出一种饱和化倾向,视觉符号已经进入一种符号过剩、符号污染和符号暴力的状态。[9]因此,对于象鼻山视觉符号的开发和利用需加强美学、符号学、设计学、视觉心理学等的联系,挖掘其典型而独特的视觉特征、艺术特征和文化特征,使之成为桂林城市形象和内涵最直接而深刻的诠释者。立足于桂林秀丽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借鉴各种门类艺术中象鼻山的视觉语义,加强图形创意,创新视觉形式,增强象鼻山符号的识别度、认可度、美誉度和亲和度。任何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唤起某种情感来与文化联系,象鼻山的形象和符号开发需进一步融入本土的碑刻文化、山水文化、骆越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借助前沿的数码设计、新媒体艺术等技术手段,以跨界和多手法的呈现展示象鼻山的视觉魅力。在消费性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视觉图像既是艺术的、审美的,又是消费的、生活的,[10]象鼻山符号的视觉开发应充分融入消费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在各种文化、旅游、会展及创意产品中的深度开发,如民俗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色产品包装、卡通吉祥物、城市形象大使、玩具手信、VR视频时尚艺术品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如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各国游客到法国旅游,旅游商品店中以埃菲尔铁塔为主题开发的旅游商品达上百种之多,这些旅游商品小巧玲珑,特色鲜明,在获得丰盈经济收益的同时大大推广了巴黎的形象。在我国国内,以埃菲尔铁塔为元素开发的漂流瓶、幸运瓶、许愿瓶等创意产品,EIFFEL品牌的手袋、艾菲尔手表等也广受消费者的青睐。
结 语
象鼻山毋庸置疑已成为桂林无可替代的城市符号和自然、人文地标,鉴于视知觉作为人类感知外界的主渠道,象鼻山对于桂林地域文化形象的表征作用不可忽视,一些短视行为造成象鼻山一定的视觉缺失和传播影响,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扭转。跨越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解读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风格,能够唤起人们对于象鼻山视觉符号文化力量的重视。对各类艺术作品中象鼻山符号图式作比较分析,有助于探寻其视觉符号的生成、衍变、传播及运用规律,进而强化、亮化、品牌化这个象征符号,凸显城市的视觉风尚和文化个性。
参考文献:
[1] 覃敏山. 象山水月,水月风流——帅立功“象山水月”茶具赏析[J]. 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2).
[2] 〔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 [M]. 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3.
[3] 何龙群. “符号广西” 思考[J]. 广西民族研究,2015(05).
[4] 〔法〕莫里斯·哈布瓦赫. 论集体记忆(导论)[M]. 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9-40.
[5] 邓启耀. 视觉表达与图像叙事[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6] 任悦.视觉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22.
[7] 桂学研究团队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组. 广西文化符号影响力调查报告[R]. 2012(01).
[8] 〔德〕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滕守尧,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5.
[9] 郝冰,李启.图像时代的视觉饱和化反思[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
[10] 张晶. 图像的审美价值考察[J]. 文学评论,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