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职教育科学本源的理性回归柴福洪

2017-05-30柴福洪

职教通讯 2017年7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高职教育

摘 要:高职教育必须有自己的教育科学系统,从历史角度全程观察处方,设计出可操作的、以人为本的人才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还原高职教育的本源,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系统化、教育科学。

关键词:高职教育; 素质结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

作者简介:柴福洪,男,武昌职业学院教授,高职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公共经济。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7-0001-05

高职教育是科学,不是另类高等教育,更不是国家短期内人才需求短缺的冲动行为。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有教育自信,更要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育科学系统与设计。

一、教育——历史俯瞰的视角

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过程中,教育传承劳动技术知识的作用不可低估,初始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教育产生的本源与主体,知识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与分支。当语言产生之后,教育就是从狩猎技术传授开始的;以纸质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只是人类文明时期一个发展阶段性的教育形式。

(一)狩猎社会的教育

我们可以想当然,在人类以狩猎为生的时候,语言产生前,只能靠示范传授狩猎技术,与动物没有区别。语言产生后,用语言和示范共同传授狩猎技术。有了语言,就应该定义为教育。所以说,教育产生于职业教育,而且,教育产生与发展动力的本源就是职业教育。

国家雏形出现之前,只有职业教育,当部落走向国家形式之后,才有知识人才需求,知识教育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教育形式。而且,知识教育只存在于精英教育阶层,普通民众中,民间自发大量存在的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我们现在所认识的教育,往往被限制在知识教育这一种形式,其实,民间“师傅带徒弟”的职业教育一直存在,只是没有受到重视而已。

(二)农耕社会的教育

中国的农耕社会时间长,经历了两次教育革命。一次是教育由民间自发行为转变为专门的行为,以学习知识为主要任务。最初,人类除语言外,没有其他任何信息工具,劳动技能知识传递是面对面、示范与口传相结合,教育只能是一对一、面对面的教和学。这种教学现代人称之为“学徒制“,实际上就是“师傅带徒弟”。

当人类发明文字后,并把文字雕刻在龟片、竹片上,书写在兽皮、树皮、纺织品等物品上。这时候,就开始非一对一、面对面,称得上有“教材”的知识教育,可以一教多,学校的雏形出现了。称之为第一次教育革命。春秋战国时代的孔、孟办学,就是第一次教育革命的产物。

中国人发明的纸张和印刷技术,使教育得到飞跃发展。其中有由植物纤维纸的发明和从雕版到活字印刷的发展过程。早在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洛阳发明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张成为普遍书写材料。世界上最早发明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北宋(960年2月4日—1127年3月20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因此,可用于教学的知识量迅速提高,也因此,学校教育成为普遍现象。

这次教育飞跃是第二次教育革命,这个时期始于唐、盛于北宋,故有人把宋代苏东坡与唐代的李白的诗词与学识作比较,认为苏的知识多于李,这主要是教育技术原因造成的,与个人智力没有多大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产生于农耕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中华文化与教育对人类基本没有贡献。

(三)工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产生于欧洲,清末鸦片战争20年后的1860年代,清政府全面引进欧美(主要是美)现代自然与人类社会科学知识系统,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知识与教育系统。可称为中国第三次教育革命。

新式学堂教育,全面仿效美欧学校教育模式,我们称之为现代教育的大班教学,国家统编教材,统一学制,教师职业化,其内核是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系统。在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是一次较彻底的教育革命,也是中国特有的一次教育革命。

中国第三次教育革命,主要是改官学与私学并存为官办民学,改中华文化“孤独发展、停滞状态”为引入人类现代文明成果与教育系统,彻底更新了中国学校教育内容,后来,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基本放弃了旧有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但教学方法上一直延用学习古代经典教学方法,强调以记忆、背诵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方法。

(四)信息社会的教育

从教育和学校角度看,21世纪初,我们正处于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前夜。主要征兆有:(1)计算机使用普及且移动化;(2)有线互联网已普及且无线也在普及中;(3)知识传播网络化普及且产生了幕课(MOOC)等形式;(4)信息企业知识传播的发展趋势正在直接挑战学校传统教育模式;(5)移动学习已成为青少年的学习常态且侵渗入正统的学习范畴;(6)“95后”的学生已习惯了网络学习且反感课堂的知识灌输;(7)信息传播的4G技术普及且5G技术两三年内即可实现。[1]

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信息化、智能化、国际化和未来化。机器人、智能工业、知识企业等是信息社会的核心部门,倒逼教育由传统教育模式逐步转向智能教育,使整个人类社会发生根本性变革。产业革命时代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机器代替了人的体力,即将到来的现代化主要特征则是电脑代替了人的部分智力,社会生产趋于智能化。人类的教育活动智慧化是必然趋势,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而且,这種变化不是教育的自主行为,是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必然现象。如果现有教育模式不变,学生造学校的反、驱离讲台上只灌输知识的老师,三五年后肯定会出现。

二、高职——人才素质结构

人才素质是一个系统,人才素质系统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人才素质结构,是素质系统要素的组织形式;不同的人才素质结构有不同的功能,功能是系统素质结构在一定环境下发挥的作用;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目标已经明确定位,根据人才定位的功能需要,必须有一个理想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这个“人才素质结构模型”就是人才素质结构。

高职的人才素质模型,是指在社会组织中成功担当某一岗位或岗位群角色所需的知识、技能及个性特质的特殊组合。它能够在一个特定的组织中,从事某项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知识与个性特质,以及行为表现对工作的高绩效有显著、直接的影响进行清晰的描述。建立高职教育人才素质模型,有利于规范教育教学一系列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目前,高职教育所有规范性文件中,就缺了高职专业人才素质模型设计,更没对人才素质要素的具体描述。如果用最简表述“德才”两个字(德才兼备)来概括高职人才素质结构的话,高职教育的“德育”的确没有经过系统的设计,除“思政课”和学生管理外,没有专门的德育机构。

因此,高职教育很有必要设置专门的德育机构,仿效普本教育的“书院制“[2],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德育工作的落实。一方面,是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精神——德育是立校之本。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加强育德工作,实现立德树人。另一方面,21世纪的学校不提供教师住房,普遍存在“车轮上的学校”现象,在校居住的教师少,师生接触时间少,相互交流少。而学生心理上、生活上、学习上、交流上等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过去多得多,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予以引导、疏导和诱导。

高职书院,是联系高职学生实际,以学生宿舍社区为单位设置,由党团组织和学管、辅导员为骨干力量组成,形成生活教育单元,营造家庭与文化氛围,实践杜威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教育思想。

高职书院,应明确四大目标:一是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二是提供育德与素质体验课;三是培养优良素质项目课程;四是促成“三自”学生管理模式。

三、知识——职业知识结构

高职学生学习的是职业知识,不是学科知识。高职的专业不是来自学科分类,而是来自社会行业、职业与岗位分类。职业知识,包括职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技术两大类,前者是显性的职业知识,可以通过学习、理解、记忆而获得;后者是隐性的职业知识[3],指职业行为和动作,以及行为和动作所要达到精确度、熟练度。这类职业知识是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不可能用语言、书籍、文字和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靠理解、记忆不可能学会,只能通过实践体验才能习得的知识,通常称为能力、技能和技术中就含有大量的隐性知识。

能力 ,是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体现出来的个人素质,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离开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除行为表达外,隐避性强。

技能,是由与行为及认知有关的事项的结构系列组成,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能力叫技能。通过反复练习达到迅速、精确、运用自如的技能叫熟练,也叫技巧。在认知主义广义的知识观中,动作技能、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被认为是不同形式的程序性知识,将知识、技能和策略都统一在知识范畴中。技能也属于知识范畴,可以进一步分为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知识技能侧重于脑力劳动,操作技能侧重于体力劳动。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手段、工艺和流程,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总和。一种技术是关于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全部,以及在该领域为实现目标而解决设计问题的规则的全部,但显性知识多于隐性,绝大部分技术都实现了显性化。工程技术,是指工程实用技术,而科学技术,更多地指的是科学理论技术。通常称工程技术为“工科”,科学技术为“理科”。

职业知识结构,是指职业知识(包括职业理论知识、能力、技能、技术)和与之相关知识所构成的知识体系,是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状况。合理的职业知识结构,是指既有精深的职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高职教育是以专业的形式承载职业知识结构的。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按社会实际存在的行业、职业与岗位分类层次,设置教学科目大、中、小类。大中小三类都可以设置为专业名称。如机电、建筑、农业等本是大的行业名称,高职专科就可以设“机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现代农业技术、作物技术”专业。由于社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按大行业名设专业越来越少,如机电技术专业,在教育部2015版高职专科专业目录中就取消了,大量的都是以中小类行业、职业名和岗位、岗位群为专业名。

高职专业有行业职业,也有岗位职业。行业职业是纵向的,岗位职业是横向的(每个行业都会有的岗位,如管理类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会计专业、营销专业、文秘专业等),呈现高职专业布局的经纬。但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专业,都是以一定岗位和岗位群为基点的,所以,我们称高职专业教学的技能技术项目,都是来自实践岗位和岗位群。

高职院校的教学是围绕职业技能技术为中心的教学,其原点是来自社会劳动部门的岗位和岗位群。这些劳动岗位和岗位群的劳动技能技术,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我们的专业教学设计图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深入劳动现场,找专家、工人师傅采集这些劳动技能技术项目。(2)把充分收集并论证后的劳动技能技术项目分类重组。重组,就是对采集的劳动技能技术项目合并同类项。分类,就是对重组的技能技术进行重要程度排队,即选出基础的、中坚的、顶尖的三类劳动技能技术项目。其中,基础的劳动技能技术项目是指本专业必须学会、工作中日常要用的项目;中坚的劳动技能技术项目是指本专业中核心的、主要的、体现專业特点的项目;顶尖的劳动技能技术项目是指本专业中,一般劳动者很少用到,但可能遇到,需要更高、更深层次学习才可掌握的项目。(3)对三类劳动技能技术项目进行教学分解与重组。所谓教学分解就是学会这个劳动技能或技术,需要哪些职业理论知识(显性)、哪些操作训练(隐性),哪些需重点、长时间训练?把它分解出来。其中,这些理论知识要分解为基础知识(必须),需要知道的知识(了解)和专科层次不需要学习的知识。需要操作训练的技能技术,要分解成需要长时间训练、必须熟练掌握;熟悉和基本学会操作的技能技术;需要训练但不需要非常熟练掌握的技能技术;以及不需要训练只需知道有这项技能技术的技能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分解后的知识、技能、技术进行重组,即合并同类项。

如果只在一两个企业采集岗位或岗位群的技能技术项目,有一定的专业经验就会发现,原来采集的项目可能存在覆盖面窄的问题。因此,采集的样本企业、单位,必须有三个以上,且规模要有大中小、技术要有高中低的梯度,尤其是要有大型跨国企业和有当代技术领先的顶尖企业作为样本采集对象。这一点十分关键。

在采集与整理工作完成后,需要再次请行业顶尖专家和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者,以及专业教育专家,对整理后的全部技能技术做一技术性判断——项目是否齐全?尚未成熟的高技术项目?其发展方向是什么等,在此基础上划分出职教中专、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直至博士研究生学习的技能技术项目。当然,有的岗位专科即可满足岗位需要,有的岗位需要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教育,才能完成所有项目学习任务(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当代高技能高技术,以及尚不成熟有待实践探索研究的高技术项目,以及未来技术研究性教育)。

行业实践专家、专业科学家、专业教育专家三方共同得到的判断,连同采集与整理过程记录,就是高职专业研究基础性报告,就是这一专业的职业知识结构。在职业知识结构没有弄清楚之前,所有高职教育改革与编写的教材,实际上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站在岗位角度,高职院校升本、办研究生教育,本质上不是教育部批不批的问题,学校能力问题,而是专业需不需要升级教育层次问题。

四、教学——技能结构设计

当完成了高职专业研究基础性报告,得到了专业职业知识结构后,就是高职专业技能技术教学设计,把教学对象转化成教学内容。关于教学设计有多个概念,如教学设计、课程设计、教材设计、实践设备设施设计、课堂設计、实践训练设计和实习设计等。教学设计是上位概念,课程设计是中位概念,教材设计与实践设备设施设计、课堂 设计、实践训练设计和实习设计是下位概念,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这几项设计工作没有完成之前,做出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没有逻辑可言。

1.教学设计。高职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它包括课程设计、教材设计、实践设备设施设计、课堂设计、实践训练设计和实习设计等,甚至包括教师一堂课如何教育设计方案。高职教学设计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结构、职业知识结构既定的前提下,联系学生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2.课程设计。高职课程设计是高职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高职教学是以课程为中心的,不是以教材为中心。高职课程设计,包括教材设计、实践设备设施设计、课堂设计、实践训练设计和实习设计等多个设计环节。具体的课程设计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选择技能技术中的同类、同组、有主题名的部分教学内容设置为一门教学科目的设计。课程设计,是各门教学科目与教学相关要素,以及进程等具体设计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学习领域,中义的课程是指同一专业多门学习领域之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一所学校甚至全教育系统所有学习领域之和。学习领域是指一个由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标准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与安排。

3.教材设计。高职教材是课程的核心载体,教材是指根据技能教学任务编选和组织模式,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职业知识体系,还包括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资料。课程设计主体是宏观、全面的设计思想、方法模式定义,涉及课程的方方面面;教材设计是具体的课程设计思想、方法模式的落实的程序、措施、方案。高职教材设计与知识型教材设计的主要区别在于组织模式不同,如“工作过程”组织模式是在企业内为完成一件(项、组)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在“工作过程”教学组织模式下,教材设计就是通过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职业知识,把显性与隐性知识都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其他如“项目、模块、仿真、模拟、角色扮演、实验”等理实一体教学组织模式下,教材结构设计与样式不同。不同专业应针对不同技能技术,应选用不同的行动导向组织模式。高职教育强调“行动导向、教学做合一”的根本原因是“行动与做”是隐性知识获得的唯一途径。

4.实践设备设施设计。实践设备设施设计是指在一定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组织模式下,实训与实践所需设备设施、环境条件、材料耗费的确定。一个专业的实践设备设施设计,是各门专业课程训练与实践所需物质条件合并同类项后之和。包括建筑设施空间条件、设备设施台、套与投资,可容纳训练容量、最大实践人数与周转率,以及训练、实践物质耗材量等。如果投资过大、训练与实践使用率低、需要配套设施与耗材投资大于主设备的项目,就必须考虑校企合作方式,实现学习目标。实践设备设施投资是高职教育投资重点,最佳方案是“校中厂”,以教学为目的的校中厂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考虑办成“厂中校”了。这种厂中校是以经营为目的,教学为辅的机制,通过吸引其他资本投入,办成混合所有制的“厂中校”就是“校企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最佳状态。内生的“产教融合”,外联的“产教合作”的关键是“融入”,由“合作”走向“融入”,既有制度制约也有经费不足和工作问题,但这不影响设计,只影响实施。

5.课堂设计。课堂设计即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显性知识教学和隐性知识教学两种课堂,高职教育认为实训、实践室学习也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相互作用的整体,课堂教学设计是在课程设计和教材设计基础之上的具体落实与实现设计的设计。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交互作用的教学过程,是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学习技能技术的基本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必须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是关乎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也是专业化发展中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术。如问题导向、讨论式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课堂;如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教学:模拟技术、动画、机器内部部件解剖图、机器运动解剖动画、连续复杂机器运动视频,等等。一门课程的课堂设计的总和等于一个生产流水线,一堂课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生产环节,是技能技术学习的全过程解析后的一个片段。

6.实践训练设计。实践训练不是教、是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某项技能、技术后的练习,教师的作用不是教,而是指导、操练、督导,纠正操作错误行为、防止发生意外、节能、减少超额耗材。实践训练是课堂教学设计之外的熟悉、熟练、习惯性学习过程,过程的长短、学的熟练程度由课程设计与标准决定。因此,实践训练设计是训练学时与教学整体安排时空的有机结合,以及实训原材料消耗的定量确定性安排计划。

7.实习设计。实习从空间上有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形式上有模拟实习与实践实习,性质上有技能项目实训与专业综合实习。校内不具备物质条件的实训(亦称跟岗实习)和专业综合实习(亦称顶岗实习)都是在校外的合作企业进行。实习设计就是教學空间与时间安排和教学进度与程序安排,以及班级、专业、同类专业学生教学安排的协调与教师调度、校外学生管理、安全管理等事项的组织计划。

上述七项设计完成后,才能编制《高职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而且要把书院的《高职学生德育方案》融入,否则,只是“才”的培养方案,不是“人才”的培养方案。最后,“教”的专业研究与设计,“育”的研究与设计,集中指向《教学实施进度表》。

另外,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看问题的角度改变,如学校再不是老师教书的地方,而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以研究、教会学生学习为主,不是以讲书、解读为主,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讲,改“灌”为“导”,变“听讲”为“操演”,没有学生的学,教是没有意义的。又如“教学楼”是以教师为中心视角的称谓,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下,学校教学楼就是“显性知识学习中心”、实训楼就是“隐性知识学习中心”、图书馆就是“自主学习中心”、后勤服务楼就是“生活服务中心”等。

目前,高职教育做了人才素质教育、技能技术结构、教学系统设计三个方面的工作,但在系统研究与系统的设计方面还做得不够,需要进一步完善,配合教学诊断与改进、高职教学资源库与信息化建设。这样的高职教育才能称得上是科学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余建斌.5G时代来临 人类或进入万物互联的全联接时代[N].人民日报,2017-01-04.

[2] 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J].肇庆学院学报, 2013(1) .

[3] 周城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辨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

[责任编辑 曹 稳]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高职教育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