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样的夜啊,有文字的光

2017-05-30张学青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念想吊脚楼红光

张学青

【教学实录】

一、调动感官小游戏

师:先来聊聊天啊。我们的身体可以通过哪些感觉器官去感知身边的事物、周围的世界?

(生说)

师:是的,我们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鼻子能闻,舌头能尝,皮肤能感觉,脑海里能有念头,世界就这样映照在我们的心里。好,下面我们来使用一下自己的感觉器官,说出你的感觉。伸出你的手指,摸一摸贴着你脸庞的耳朵外侧的这个东西,有什么感觉?

(生说)

师:摸耳屏跟摸耳垂带给我们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指尖皮肤的感觉是很灵敏的。不同的感觉器官带给我们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不同的感觉器官相互间还能串联呢。比如说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幅图,什么感觉啊?(出示烤鸭的图片)

生:很想吃。

师:北京烤鸭,冒油的酱红色烤鸭,让你觉得很好吃。那我把它变成这个颜色呢?(将烤鸭变成蓝色)

生:不想吃,像发霉了。

师:所以,视觉所看到的颜色会打通我们的味觉。很有意思吧?现在,我要给大家朗读一句话,请你们用耳朵接收我送出的信息,听一听我在读什么。(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生:我听到的是:月亮爬上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篱笆小院。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听,试试跟刚才听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朗读: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师:打开你的眼睛,说说你的感觉。

生:我发现在闭着眼睛的时候,就像身临其境一样,好像真的有月亮出现。

师:是的,眼前有画面了。有夜空,有月亮,有篱笆,还有小院,甚至还能想象出在小院里坐着的孩子。同学们,当我们关闭一个感觉通道的时候,另外的通道就会更加灵敏。所以说,上帝是公平的,它为你关一道门的时候,必然给你打开一扇窗。

二、研读《鸭窠围的夜》(片段)

师:感谢我们身体的每一个感觉器官,它让我们更加精准地去感受身边的事物和周围的世界。那么如果我们不光能感受,还能写下我们的感受,是不是更加美妙呢?比如说,当某个夜来临的时候,我们要记录这个夜带给我们的感受,怎么办呢?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沈从文的作品——《鸭窠围的夜》。我们一起来看看作家沈从文是怎么来写一个夜带给自己的感受的。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

师:这个“窠”的意思就是鸟的巢穴。关于沈从文,你们了解些什么?

生:我了解到他离开故乡18年。

师:准确地说,他十几岁就离开家乡独自闯荡讨生活。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家乡在湘西的凤凰,他以湘西凤凰为背景写的散文和小说,在中国文学界乃至世界文学界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家乡是怎样一个地方啊?(出示画面)

生:他的家乡有很多吊脚楼,吊脚楼下面都是水。

师:对,吊脚楼是湘西这一带传统民居的特色建筑,往往临水而立,依山而建。

生:沈从文的家乡在一个社会底层的小水乡。

师:是一个偏僻的水乡,你想说这个意思,对吧?沈从文的家乡在湘西,是湖南、湖北、贵州和重庆四省市交界的地方,是一个偏远地区。这个地区在上个世纪初还是火车不行、公路不通。交通主要靠什么?靠水运,靠船只。1934年,沈从文婚后在北京专心从事创作。快过年的时候,他接到了家里母亲病重的消息,于是赶回家看望母亲。进入湘西地界,他就包了一只船回家,走了40多天的水路。他跟妻子约好“我走一天就给你讲一天的故事”,40多天就写了40多封信。这些信后来就集成一本书,叫《湘行书简》。后来,沈从文根据书简中的材料写成了散文集《湘行散记》。而我们今天选出来的《鸭窠围的夜》就是《湘行散记》中的名篇。沈从文有一个学生叫汪曾祺,也是作家。他对他的老师沈从文是怎么评价的呢?你来读一读。(出示)

生:(读)一个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不老的抒情诗人,一个顽强的不知疲倦的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

师:今天我们就走进《鸭窠围的夜》,来看看一个语言文字的工艺大师是怎么来做文字的工艺的。首先,我想请大家听老师读《鸭窠围的夜》中的一段节选。请大家用耳朵来接收信息,最好能闭上眼睛。(朗读)

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时,还可以看到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以及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这时节岸上船上都有人说话,吊脚楼上且有妇人在黯淡灯光下唱小曲的声音,每次唱完一支小曲时,就有人笑嚷。什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着,“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明白也罢,不明白也罢,这小畜生是为了过年而赶来,应在这个地方死去的。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了。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师:听完了朗读,这鸭窠围的夜,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羊叫声。

师:固执又柔和的羊叫声。

还有同学有别的印象吗?

生:岸上的火炬红光和岸边妇人的唱歌,还有吊脚楼上的笑声。

师:也就是说,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写到了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板书:声)也写到了眼睛所看到的光。(板書:光)开头第一句是说“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要知道当黑夜来临的时候,那么在视觉上一点点的光都会显得特别的亮。除了写到光,写到声,还写到了什么呢?

生:还写到了沈从文的心理。

师:心里的想法。(板书:念想)下面请你们大声地把这段话通读一遍。读完的,请站起来。

(生自由读,读完的站起。)

师:全都读完了,好,请坐。下面,我们来默读这一段话:这一段话里,作者写到了哪些光,哪些声,又生出怎样的念想呢?请你在思维导图上进行归纳整理,时间是两分钟。(出示思维导图,生各自整理。)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作者写到了哪些光?

生:木筏上的火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还有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

师:河岸大石间的红光为什么是飘忽动人的呢?想一想:这火炬红光在谁手里啊?

生:在人的手里,人在走动,从船上跳到岸上,所以它是飘忽动人的。

师:当然,一路水程是非常寂寞的。船靠岸停下,人就可以上岸四处活动了,那即将满足的想望,也让这红光看起来更加动人。关于声音,作者写到了哪些声音?

生:有说话的声音,有妇人唱小曲的声音,还有人们笑嚷的声音、羊叫的声音。

师:对啦!再来看一看,“念想”部分作者想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想到了小羊的死去和小羊妈妈的鸣叫。

师:是的,他想到了另一个地方也有一只羊可能也在那么固执地鸣着,是哪只羊啊?

生:小羊妈妈。

师:作者想到小羊妈妈会怎样叫唤,这是关于“生”的念想。(板书:生)再过十天八天,这小羊就要死去,这是关于“死”的念想。(板书:死)因为有这样的念想,所以他心中——

生:忧郁。

师:还有呢?

生:软和。(师板书:软和)

师:我们通过打开作者的文字,发现原来他写这样一个夜是有秘诀的,他以“声”“光”“念想”三个角度来写出自己的感受。

(生接力朗读关于“光”“声”“念想”的语段)

师:作者让自己的全部感觉沉浸在那样的夜,又非常善于把沉浸其中的感觉通过文字带给我们,作者的一个朋友聂华苓是这么评价他的——(出示)

生:(读)沈从文服侍文字的功夫是很深的。他的文字叫人的感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这五种感官一起用。

三、尝试写出“××的夜”

师:亲爱的同学们,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可是它却是亮的,为什么呀?

生:它会反射太阳的光。

师:对,月亮的光是借来的。我们如果现在不会很好地去表达自身的感受,不要紧,我们可以学一学作家是怎样来写出自己的感受的。比如说,我们也可以来写一个夜。怎样的夜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个比较特殊的夜,特殊的夜会比较好写一点。比如说,一年中最后的夜是——

生:除夕夜。

师: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刻,可能会给你带来特殊的念想。再比如说,你生病了,你请假在家;或者说你住院了,某一个有病痛的夜。这样的夜里,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呢?我们试着来做一个小小的提纲,你可以回忆在某个特别的夜里,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分别会有怎样的感受呢?给大家4分钟时间写一写。

(生编列提纲,三位同学分享提纲。)

师:再来给大家分享几段五年级同学阅读了沈从文先生的文字以后“借光”写下的夜。(出示)

黑暗推搡着我和最后一缕夕阳说了“再见”,就急急地爬上屋檐,占领了我的房间和园子。夜,一天比一天长,一日比一日静。马路边,人不多,偶尔有几辆车过去,来得急,去得也急,像是在马路上擦着火柴似的。一个醉酒的男人,被一个妇人扶着,嘟嘟囔囔地不知道在跟谁说话,妇人什么话也不说,只是一路跟着,踢踢踏踏的脚步声,显得凌乱。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冬至的夜呵。

——方言

天渐渐黑了下来,月儿是半圆形的,高高地挂着。对面有几户人家点着灯,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人影晃动。我泡了杯玫瑰花茶,淡淡的清香在房间里蔓延开来。

忽然,远处响起了鞭炮声,不是特别响亮,却足以在寂静的夜晚回荡了。炮声不久便消停了,夜似乎比先前更加静了。风开始猛了点,树叶沙沙作响。隔壁人家的婴儿哭了起来,像小猪那样哼哼,年轻的母亲连忙哄着他。我似乎能闻到婴儿特有的那种奶香味,想起了无数个夜里,母亲也曾这样哄着我,心里不由得软和起来。

——黄未

黑夜笼罩着房间,耳边只剩下自己的呼吸聲。晒过阳光的被子,显得轻软而蓬松,那种只有晒过阳光才有的香味,直钻到鼻子里。窗外,是一阵虫鸣声,哦,那是秋虫叫出的秋天的味道。在这样的夜里,我才真正听到了季节的心情。

——林逸宸

师:当你把自己的全部感受沉浸在某一个夜里的时候,你会发现,我们身边的一切和原来的一切,会变得既熟悉又陌生。今天回去,你们可以把刚才写的提纲写成文字,把这个夜带给你的感受写下来。事实上,不一定非得到夜里才可以写感受,每时每刻我们都可以这样用心去感受。比如,当你走出这个教室的时候,也试着来感受一下,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着怎样的念想。经常这样锻炼自己,你服侍文字的功夫也会越来越好。今天这节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后思考】

一本语文教材,若是要学生评选最不喜欢的文章,写景一类的常居榜首。问他们原因,大都回答“不好看”“不好玩”。故事可以用跌宕起伏的情节抓住读者,写景的文字呢?教材中见到的写景文字,往往是一堆四字词语堆砌而成的“景”。这样的景,要让读者有感觉,着实难了。

然而,有人写景,却可以写到把人带到那个场中,让人经久难忘,比如,课堂上用到的沈从文的《鸭窠围的夜》。这段夜景描写极其典型。“黑夜占领了全个河面”,视觉受到了限制,不能看到更多的景色,作者写什么?写光,写声音,还有人的念想。的确,在黑的夜里,人对光和声音的感受能力会增强。作者写火光,写灯光,写上岸下船在河岸大石间飘忽动人的火炬红光——让人仿佛看到了水手们手执火把上上下下的情形,而“飘忽动人”的不仅仅是火光,还有这些水手们上岸下船想望的满足……而那匹小羊的叫声,我想无论谁读了以后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夜,这样的光,这样的小羊,把人的心都叫软了。

当我把这段文字朗读给学生听的时候,我感到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少有的安宁。然而,仅仅打动是不够的,我想要的还更多一点。借由沈从文先生作品中的这个例段,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写出一段让读者的心一起走进去的景。

我设计了一份阅读学习单,让学生先对文章中作者写到的内容进行梳理:鸭窠围的夜里,有光,也有声音。作者写到了哪些光?哪些声音?当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身边的船、沿岸的一排排吊脚楼都深隐在黑暗里,作者还写了什么呢?这样的夜,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思维导图,整理这一段文字中作者的思路。

安静的夜里,人是最容易浮想联翩的。在沈先生的这段文字里,“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鸣着吧”——这是关于“爱”的联想。于是,又想到小羊一到过年就要被宰杀,它“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这又是关于“死”的联想。这一“爱(生)”一“死”的想象与感受,让“我”心里忧郁,又软和。

按着这样的思路,我让学生试着回忆某地或某时的夜,用思维导图记录并整理自己的零星感受。

有了思维导图的帮助,学生交上来的作业让我忍不住感叹:前人赤着脚走路找到了甘泉,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喝到。他们品尝到了甘甜,就会有兴趣挖出新的泉眼。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大学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郭艳红

猜你喜欢

念想吊脚楼红光
发红光的蔬菜
先锋引领致富路
——记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党支部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移风易俗的路径探索——基于涴市镇红光村乡村振兴促进会的分析
小时光里的美好
喜欢自己
树的念想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