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经典阅读周”微课程建设初探
2017-05-30刘发建
刘发建
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呢?
我们安吉路实验学校语文教研团队,近年来摸索出一条新路子。这就是——名家经典阅读周。
何谓“名家经典阅读周”
所谓的“名家经典阅读周”,就是一周7天时间(包括课内课外),全部用来集
中学习某一位名家的经典
作品。
譬如读《小学生鲁迅读本》一周时间,我们就叫作“鲁迅阅读周”;读《城南旧事》一周时间,我们就叫作“林海音阅读周”。诸如此类。要点就是:一周7天,浸泡在同一位名家的经典文字里。
“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操作策略
我们从四个层面来介绍“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操作
要领。
首先,从流程上看,第一步,先学习一篇课内经典文章;第二步,拿出名家经典原文与课文对比阅读;第三步,由原文进入名家的经典著作,读整本书。
譬如我们的“萧红阅读周”,学习课文《祖父的园子》后,再拿出《祖父的园子》原文与课文对照学习,激发学生对阅读萧红文字的兴趣,最后引导学生阅读《小学生萧红读本》。
第二,从阅读策略上看,一周时间,要引导学生阅读完一本名家经典,需要具体的策略。精心设计“导学单”。一个单元,一个“导学单”。一个“导学单”由选择题(一般10道左右)、判断题(一般5道左右)、思考题(一般两道左右)组成。练习题设计简单有趣,关注文本的细节。同时要求学生从一个单元的文章中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写好推介理由,第二天在班级分享交流。一天一个单元。
第三,從阅读的形式上看,课外以看为主,课内以读为主。因为课外要阅读六七篇文章,因此除了经典阅读之外,不会有其他任何语文作业,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文字。课内,在学生自主推荐的基础上,重点精读1~2篇文章。因为所学的文章来自学生们的推荐,也就是符合他们胃口的,学生的兴趣就有了。少讲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典文字,内涵丰富,值得反复咀嚼。学生对经典文字的内化和吸收,主要是朗读,不是听讲。
第四,从读写的关系上看,先引导学生全身心阅读名家经典7天,在学生对名家作品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对名家作品的文字风格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感受后,最后一天,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最有感触、最有共鸣的文章作为范文,跟着名家学写作。先读后写,读写一体。
以上四步,可以说是“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基本模式。当然,我们也会结合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安排。譬如,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他还没有作品入选教材。我们就及时组织学生收看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的演讲《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随后下载演讲的文字实录,在组织学生学习文字稿后,他们从莫言的演讲中明白,文字就是用来讲故事的,然后学习莫言的短篇小说《狼》(片段),引导学生给《狼》续尾,竟然有学生的续尾和莫言的原文几乎一致。最后一步,引导学生给莫言写信。当他们收到莫言的回信时,全班都沸腾了。
又譬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有一个单元是“童年”主题,在学习课文之后,我结合教材的推介,选择了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高尔基的《童年》和曹文轩的《草房子》三部经典,进行了一次以“童年”为主题的“童年阅读月”。通过对比,学生明白了这三部作品分别描写了三个来自不同国家的人的童年。或饱受苦难,或质朴如泥土,或自由奔放。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迅速打开。
“名家经典阅读周”也可以操作成一个“经典阅读月”。结合不同的内容,可以做出灵活的安排。要特别指出的是,开始的几个“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导学单”由老师设计,到后来,慢慢地就可以放手让学生来设计了。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设计的“导学单”。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这个时候,学生由前面的“被动阅读”进入到了“主动阅读”。
“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教学特点
“名家经典阅读周”作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形式,它有着鲜明的特点:
特点一,打破了教材“主题式”的群文阅读模式一统天下的格局,开创了让学生长时间持续阅读同一位作家的经典作品的新形式。作家的文字可以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深刻影响。
特点二,形成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紧密结合的新局面。从教材出发,由一篇文章,到一本经典著作;由一本经典,再到认识一位作家。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特点三,先读后写,读写一体,打破了传统的“读写结合”的碎片式机械模式。常见的习作训练是读一篇,写一篇。有时是学一篇,写一个片段。亦步亦趋,类似邯郸学步。而“名家经典阅读周”是学生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对作家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后,再选择自己有共鸣、有同感的范文来作指导,跟着名家写作文。因此,学生的习作往往会有名家文字的风格,同时又会有自己的特点。
特点四,我们不强调多读,也不强调多写。多读多写,增加负担,也未必有效。我们强调的是精读,精写。学生的阅读量不是特别大,但学生的阅读品质很高。学生的写作量不是很大,但学生的写作品质很高。每一次“名家经典阅读周”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上一个台阶。
“名家经典阅读周”效果如何
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验证“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教学效果:
第一,教学质量过硬。我们虽然花了大量的课内时间来开展名家阅读周,但是在教学质量的检测中,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近年来稳居杭州市前茅。
第二,学生的写作能力迅速提升。本人班级中,上一届学生32人,发表习作20篇。新接手的这届学生,四年级,一年不到,39个孩子发表习作14篇。王骢儿同学在五年级时,参加《钱江晚报》举办的“新少年现场作文大赛”,获得小学组唯一的一等奖。麦家等评委在颁奖时说,若不是现场作文大赛,都无法相信那篇文字干净洗练的作文,会是出自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女生之笔。这些年,学生发表的文章,我几乎没有修改一个字。孩子们的文字,深受经典文学的熏陶和影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点。实践证明,读好的作品,才能写出好文字;反之,写不出好文字,就是因为没有读到好东西。
第三,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经历了“名家经典阅读周”浸泡的学生,再学习课文时,就觉得非常轻松。常常感叹说,这语文书太简单了。特别是阅读长文章的能力迅速提升。以前学生看到长文章就头痛,没有耐心读下去,而现在遇到长文章,他们则能够详细地做好批注,平静地阅读。
第四,学生的阅读品位得到提升。譬如,“老舍周”之后,四年级的学生就开始阅读老舍的《骆驼祥子》;“萧红周”之后,五年级的学生就开始阅读《呼兰河传》;“沈从文周”之后,学生就开始阅读《边城》。学生陈宿雨的妈妈说,原来老舍、萧红、沈从文这些作家的书家里都有,但孩子不会去看。经过“名家经典阅读周”之后,孩子回到家里,就会一本一本拿下来读,就好比遇到认识的好朋友一样。有了这样的阅读品位,孩子就不会再去迷恋那些低水准的读物了。
第五,“名家经典阅读周”得到了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家长们看到自己的孩子阅读经典名家作品非常欣喜,看到孩子们的写作水平一日强似一日,就由衷地感谢学校。这些年,我也因为“名家经典阅读周”而成了家长们心目中的“好老师”。特别是我们的“冯骥才周”“莫言周”的教学,得到了莫言老师和冯骥才老师的高度评价,莫言老师和冯骥才老师给孩子们的回信,在校内外形成了广泛的影响。
虽然“名家经典阅读周”的研究刚刚起步,还不成熟,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所展现出来的良好效果,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誉,这将坚定我们继续深化完善这种教学形式,更好地加以实践。
“名家经典阅读周”的理论依据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这是一个“不一般的例子”。因为它是教材,它是有着特殊使命的“例子”。如何使用好这个“例子”,就需要深入研究和探索。
首先要教好这个“例子”。如何学好这个“例子”,我们的“名家经典阅读周”采取了引入“例子”的原文的方法,通过“例子”与原文的比较学习,体會“例子”的好处,以及原文的特点。
其次,虽说是特殊的例子,也毕竟是个“例子”,而不会是全部。单单学好“例子”是不够的,须由“例子”引入一部经典读本,由一篇课文带入读整本书。这就好比课文是一扇门,读本是一个大花园,而一位作家就是一个世界。由课文这一扇门,进入一部经典读本的大花园,再由一个读本的大花园,进入一个作家丰富的世界。
“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教学形式,首先尊重了“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又破了“这个例子”。把语文教学的天地拓展开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形成了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
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注重涵泳。涵泳承载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也从根本上体现着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即西方人重逻辑和实证,而东方人(中国人)重感悟与直觉。“名家经典阅读周”强调“以读为本”,每一节语文课,确保50%以上的时间用来吟诵经典,在对经典的反复吟诵涵泳中,内化吸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第三,相信经典。名家经典都是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像鲁迅、萧红、朱自清、沈从文等,他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对自然生命和人的生命的大爱,对父母的永远眷恋,对弱者的同情,对生活的热爱,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理想的追寻……都和孩子的世界相通。从精神与语言上,都能让孩子得到良好的
发展。
第四,从儿童学习心理上来讲,儿童的学习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要一个相对持续集中的学习过程,才能较好地吸收和掌握一项本领。譬如,学习书法,孩子必须是持续1~3年练习一种字帖,学会了一种字帖的基本笔法之后,才可以临习另一种字帖。如果今天临习颜体,明天临习柳体,后天临习欧体,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也写不好字。其实,仔细想想,弹琴、唱歌、绘画,任何一门技术的学习莫不如此。
我们古人学习语文,基本上都是先学习一个流派,然后再接触第二个流派。譬如,陆游早年学习主要是江西诗派,他长期研习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曾几。等到陆游成名之后,他再转学杜甫。逐步形成自己对仗工整、情思细腻,又气势如虹的现实主义诗歌特点。比陆游更早的先人,私塾书院里的“四书五经”教学,也是《论语》《大学》《中庸》这样一部一部书读过来,而非今天《论语》,明天《大学》,后天《中庸》。到了后来,《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这些选文类读物出现后,我们就把原有的“名家读本”的学习方式遗弃了。
我们的语文教材基本上是“主题单元”的文选型,围绕一个主题,组合几个不同作家的作品。虽然在人文内涵上相通,写作技法上也有互补。但不同作家的作品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样的语文教学,就容易停留在人文感受和技法的临摹层面,很难对学生的语言产生影响。因为语言的习得,需要一个相对持续集中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的语言受到熏陶和感染。“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持续一周时间,浸泡在同一位作家的语言文字里,作家的语言风格对他们就产生了持续的影响。慢慢地,他们的语言就会有名家的味道,他们的语言就得到熏陶提升。当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名家阅读周浸泡之后,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第五,开放灵活的模仿,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过去的模仿,往往要求全体学生模仿同一篇文章,导致学生习作的模式化。“名家经典阅读周”在学生阅读大量名家作品之后,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最有感触的一篇作为范文,跟着名家学写作。经典是最好的老师,仿写是最好的策略。用名家的技巧,写自己的故事,这是儿童学习写作的起步关键。如此,不但让学生习得了规范的语言,而且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名家经典阅读周”值得注意的问题
“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教学,既紧跟教材,又突破教材。每个学期基本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开展“名家经典阅读周”,用三分之二的时间教学语文教材。有的老师会问,要用三分之一的课内时间开展“阅读周”,那么语文教材是否来得及完成呢?
第一个问题,“阅读周”的时间哪里来?语文教学,一个学期讲不完一本薄薄的语文书,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哪里呢?一节课,绝大部分时间在听老师讲,可以说语文课70%以上的时间,是在听老师讲课。我们总以为讲得多,学生就学得多,总以为老师不讲,学生就不会。事实恰恰相反,老师越讲得多,学生学得越少;学生读得越多,学的东西就越多。
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篇课文一节课。过去我们一篇课文讲两节课,甚至三节课,大部分时间白白浪费了。经历过“阅读周”之后,孩子们可以一节课学习两篇课文。对于重点课文,我们坚持精讲,对于一般的非经典文章,我们坚持一文一课,一课一得。
说个简单的道理,不要担心在大海里学会游泳的人,会输给一个在小小游泳池学会游泳的人。如果我们能把自己每天唾沫横飞的时间省下一半,用来引导学生阅读名家经典,那么,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将得到明显的提升。
第二个问题,要开展“名家经典阅读周”,经典读本哪里来?要开展“名家经典阅读周”,首先要有相对稳定的教材。五年前,我们编写了一套“名家文学读本”,共10本。有《小学生鲁迅读本》《小学生沈从文读本》《小学生老舍读本》《小学生冰心读本》《小学生巴金读本》《小学生汪曾祺读本》《小学生叶圣陶读本》《小学生丰子恺读本》《小学生萧红读本》。这一套读本,紧扣教材,目前成为我们“名家经典阅读周”的首选教材。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吸收更多的古今中外的名家经典,丰富学生的阅读世界。
第三个问题,语文教师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和文学功底。如果一个教师不爱阅读,他是无法操作“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因为所有的经典作品是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才会喜欢的。当然,反过来,开展“名家经典阅读周”,也能促进语文教师的深度阅读。如果一个教师能把自己喜欢的作家,让自己的学生也喜欢上,那就是最幸福的事了。语文教师,就是一套活的语文课程。
“名家经典阅读周”的目标
用人类文明和民族文明最好的精神粮食来滋养我们的孩子,为他们一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打底。张中行先生说:“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引导。”在孩子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以“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教学形式,引导他们跟着名家学语文,就是让孩子从小热爱阅读,热爱语文。就如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小学阶段,让孩子通过阅读名家经典作品,与一个一个名家相识,相约,相伴,拥有一笔流畅的文字,拥有一颗柔软的心。足矣!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安吉路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