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汪学习语言的活水
2017-05-30朱煜
朱煜
编者按: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呢?小语界几位有思想、有担当、有践行的“文学青年教师”作了积极的尝试。本期刊发一组他们的教学理论及课堂实践文章,希望能给小学语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滋养课堂,温润教育。
本组稿件由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老师组稿、策划,特表感谢!
小学生上语文课,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学习做人。要完成这些任务,真不轻松。第一步得有好的文本作为学习知识和锻炼能力的载体。语文教材当然是最重要的载体,但只有教材还不够。“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勃兴,现当代文坛上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正是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好材料。于是刘发建老师牵头,全国各地十几位同道编写了一套“名家文学读本”,收录了10位现当代文坛名家的作品选,其中鲁迅、老舍、叶圣陶、丰子恺、朱自清、萧红等人的作品都已编入小学语文教材。
在语文课上,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火烧云》: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变化多端的云朵,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文字组合,构成一道奇景。一个“烧”字更是让许许多多没见过火烧云的孩子脑海中浮出无限遐想。
在语文课上,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读《少年闰土》: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是一幅画。鲁迅先生终生热爱美术,所以才能用文字描绘出有动有静、色彩斑斓的图景。
这么好的文字,只教一篇太不过瘾,于是刘发建老师做起了“名家经典阅读周”的尝试。每个月拿出一周时间,放下语文课本,改用名家读本。鲁迅、丰子恺、萧红……一路读来。刘老师按照读本的内容精心设计每天的学习任务,让孩子们真正沉浸到作家的作品中。前人做学问,常常会将研究对象的所有作品全部读透。小学生不需要那样读,但在几天时间里集中阅读一个人的各类作品,其收益绝对优于零散泛读。
要读懂文学作品,从别致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比如,蒋军晶老师教老舍先生的《马裤先生》,抓住几十声“茶房”,让学生感受夸张的语言风格。学生一开始说不出什么,但在蒋老师的引导下,慢慢理解了人物形象。课上到最后,个别学生读着文中的句子,竟笑不可支。让小学生对名家名篇获得这样愉快的体验,是教师最应该做的。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一些名家作品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大声诵读。比如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南京茶馆里干丝很为人所称道。但这些人必没有到过镇江,扬州,那儿的干丝比南京细得多,又从来不那么甜。我倒是觉得芝麻烧饼好,一种长圆的,刚出炉,既香,且酥,又白,大概各茶馆都有。咸板鸭才是南京的名产,要热吃,也是香得好;肉要肥要厚,才有咬嚼。但南京人都说盐水鸭更好,大约取其嫩,其鲜;那是冷吃的,我可不知怎样,老觉得不大得劲儿。
全是亲切的口语,全是明快的短句。遇到这样的段落,教师不必多分析讲解。大声地读吧!等读熟了,等读到眼前好像真的有鸭子出现,再来分享一下自己品嘗小吃的经历,那就几近完美了。
读透了,自然会联想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此时就是动笔习作的好时机。刘发建老师在介绍“名家经典阅读周”的操作方法时说,我们强调精读,精写。学生的阅读量虽然不是
特别大,但学生的阅读品质很高。学生的写作量不是很大,但学生的写作品质很高。每一次“名家经典阅读周”后,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上一个台阶。有了好的阅读积累,习作质量自然提升,习作就不再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孩子们表达自我的途径。
教师将自己视为儿童的学习伙伴,为孩子们提供一池语言学习的活水,讲究合适的引导方法,让其有充足的时间空间读读写写议议,自自然然学好语文。
(作者单位:上海市建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