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校园暴力预防对策研究
2017-05-30李吉桢
李吉桢
[摘要]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未来。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中的很多施暴者将其施暴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分享,影响恶劣。所以,如何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日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校园暴力引起重视,直到今天,校园暴力在日本仍被视为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日两国校园暴力现象发生的原因,给出一些相对合理的解决措施,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五个维度预防我国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日校园暴力对比;暴力起因;预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8-004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8009
近几年,我国校园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对学生、学校和社会等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信息传播还不发达的年代,校园暴力事件的影响范围比较小,而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校园暴力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发展极为不利,会给青少年的生活带来阴影,更不利于青少年性格的塑造。同时,对施暴者的教育不及时、不到位,也不能根除校园暴力事件,进而会对社会、学校的管理造成影响,危害性巨大。因此,校园暴力事件的预防已迫在眉睫。
目前,我国已有对校园暴力事件的研究分析,学术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也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然而,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并没有减少,反而呈上升之势。这值得我们深思: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分析错了?还是促成校园暴力的原因有了新的变化?抑或是解决校园暴力的措施并未深入贯彻落实?对于这些问题,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就难以解释校园暴力无法避免的问题。因此,对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对预防对策做进一步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校园暴力的预防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日本也是校园暴力事件多发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校园暴力事件就已成为其社会关注的焦点,所以在预防校园暴力事件方面经验丰富。笔者认为,通过对比、分析中日校园暴力现象发生的原因,对于我国今后预防这一现象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校园暴力的概念、研究现状入手,对中日两国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给出预防我国校园暴力问题的合理措施。
一、校园暴力的研究现状及概念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普及率较低,能够进入学校学习的学生多数出身良好,其父母多为读书人,他们在家庭中受到了良好的家教,因此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概率较小。而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网络传播媒体的快速发展,校园暴力发生的概率呈上升趋势,对此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进而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随着对校园暴力研究的逐渐深入,我国学者根据国内校园暴力发生的具体情景,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对策,这对预防校园暴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在校园暴力研究方面缺乏横向的国际比较,成因和预防措施方面研究得不够深入,很难真正预防校园暴力。
要想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首先要对校园暴力作出明确的解释。文中将校园暴力定义为“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简而言之,所有与在校师生直接相关的暴力行为,均可界定为校园暴力。”[1]日本教育学家藤田英典在其《教育改革——共生時代の学校づくり》一书中将日本校园暴力分为四种类型:“道德问题造成的校园暴力;不同集团间的社会偏见和差别造成的暴力问题;同一集团内部的暴力问题;对同一个人反复、多次地恐吓甚至殴打”[2]。从这里可以看出,校园暴力的最大特征是类型多样,有教师对学生实施的暴力行为,有学生之间相互实施的暴力行为,也有校外人员对在校学生实施的校园暴力、犯罪行为等等。因此,校园暴力的有效预防不能仅从一方面入手,可以借鉴日本对校园暴力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比分析中日校园暴力的成因,为我国校园暴力的预防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二、中日两国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分析
通过研究和分析中日两国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笔者总结出中日两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共同原因和各自的特殊原因。
(一)共同原因
1网络和通讯工具的滥用。网络和通讯工具的滥用加速了各种信息的传播,大量含有暴力内容的游戏、影视作品广泛传播,加之青少年的心理不够成熟,容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冲击,也比较喜欢模仿,因而容易诱发校园暴力事件。而在日本,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呈上升趋势,一些学生在网上编造谣言,对个人进行人身攻击。Line作为日本最重要的实时通讯工具,也催生了校园暴力现象的产生。一个孩子如果不及时回复群体在Line上发布的信息,就会被当作异类而遭受攻击,这种攻击有可能从网络上转化到现实中,成为现实中的暴力。
2暴力者的年龄特点影响。校园暴力案件多发生在中小学阶段,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心智发展还不成熟,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加之其明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容易被误导而走入歧途。进一步说,此阶段的学生由于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体系,让其无法判断什么行为是暴力,会给他人及自身带来多大的伤害,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也容易产生同辈压力,想要在同龄人面前证明自己,而错误的证明方式就是对他人实施暴力。在日本,文部省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发布的《いじめ追跡調査2013-2015》调查显示,在大约800名调查者中(小学4年级到初中3年级,每年6月和11月进行),遭受过暴力的学生比例超过50%[3]。此外,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正在形成日本特有的集团意识,即为了与大家保持一致而纷纷效法暴力行为,加剧了暴力现象的产生。
3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这是影响青少年性格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教育中,过于严厉的处罚方式或是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都是造成校园暴力的诱因。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一味地施以身体上的惩罚,动辄打骂,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性格走向极端,形成两种典型的性格,要么自卑,要么叛逆。自卑的孩子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被害者,而叛逆的孩子则容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过于溺爱孩子,容易让其变得任性,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这种不计后果的行为可能使其走上施暴的道路。另外,因过分任性所招致的令人厌恶也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4社会对成绩和学历的重视。社会对学生成绩和学历的重视使其产生了极大的升学压力,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其心理成长,也是造成校园暴力的原因之一。现在,上补课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孩子们不仅要完成常规的学校学习,还要在放学之后去各种托管班、补课班、兴趣班或者家教班上课,回家后还要完成学校、补课班的作业等等,这种学习方式给这些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而在某些时候,一些孩子会选择了用暴力去释放这种压力,以游戏的态度欺负弱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大部分孩子并不会出于喜欢而主动学习。在日本,教师往往关注成绩好的学生,而对于其他学生不够重视,他们常常处于被冷落、被孤立的地位。一旦这些学生接触到暴力文化,往往会发泄心中的不满,成为校园暴力事件中的施暴者。
(二)各自的特殊原因
1中国。“旁观者效应”,是导致我国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回想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被汽车撞倒并碾过,在7分钟内,有18个路人经过,但竟无人救助,最后被1個拾荒阿姨救起,但小悦悦还是在8天后去世了,造成了人间悲剧,令人痛惜。而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每当校园暴力发生的时候,同学们也大多选择 “冷漠”“旁观”的态度。当偶然事件发生时,往往有人聚集,旁观者越多,伸出援手救急的人越少,且反应迟缓,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4]。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其中的一个机制就是“责任扩散”。面对校园暴力,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在场,人们就会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受害者;而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场,这种帮助受害者的责任就会扩散出去,觉得帮助受害者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每个人都以为别人已经提供帮助(别人已经帮了,用不着我了),或将会提供帮助(我不帮,总有人会帮),或应该提供帮助(别人都不帮,我为什么要帮),这样的情形最终导致了旁观者的集体冷漠,最终酿成悲剧。
我国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道德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从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上看,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于注重思想内容,照本宣科,忽视了具体事例对学生的感化,不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情体验。因此,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忽视运用道德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组织上,教师单向灌输过多,师生间缺乏应有的交流、讨论,不注重道德主体的养成问题,使得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缺失。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过于重视思想、政治和道德知识的传授,强调书本教育和口头说教,出现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价值观取向,处理问题时容易产生暴力倾向。
家庭教育和家庭人际关系的处理对校园暴力影响较大。在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前,每个家庭都有几个孩子,兄弟姐妹之间发生的矛盾和争执大多数是由孩子们自己解决,久之也就学会了如何正确地与他人相处及合理地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而在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后,家庭中唯一的孩子便成为了天之骄子,父母往往会过分溺爱和迁就,使孩子养成任性的不良习性,孩子独享家中的优势资源,就容易使他们形成独霸、自私和孤独的性格。因此,很多孩子在与他人发生矛盾之后,不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应对,于是就采取暴力方式去处理问题。
2日本。日本的集团意识和等级制度观念很强,在强烈的集团意识的统摄下,个体只要有和集体相悖的行为或者打破规则的行为,就很容易遭受暴力报复。教育评论家森口朗曾指出,“一个集体内部通常会按照受欢迎和‘察言观色能力的程度来进行排位,在这个排位中,程度越低的人越容易被欺负”[5]。在集团意识的作用下,一些中立者为了与大家保持一致而加入施暴者的行列。强烈的等级观念要求下级服从上级、晚辈服从前辈、低年级服从高年级,这就极易诱发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暴力行为。在高年级学生欺负完低年级学生后,他们总会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这种感觉促使他们不断施暴,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施暴习惯,慢慢地就会误入歧途,进而加剧暴力事件的发生。
另外,从国民性角度来看,日本人视忍耐为美德。他们认为,忍耐是一种最高的美德,只有忍耐,才能做到心平气和,才能快乐。如果谁不能忍受,那么谁就是与众不同的,会马上受到同行们的鄙视。“忍”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容易逆来顺受,即使遭遇校园暴力,也会选择忍气吞声,这样更助长了一些施暴者的气焰,造成校园暴力的频发。同时,当这种忍耐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泄出来,那时就变成了野蛮的兽性。在战争年代,日本士兵坚决服从上司的武士道精神,忍耐到一定时候,野性发作,就变成了疯狂的杀人工具。而现代的日本没有战争,这种激化的情绪无处排泄,学校就成为一个发泄地,经常会出现欺负软弱同学的现象。
此外,近年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公司裁员、职员失业等状况导致了就业率低下,失业率上升、家庭经济收入减少等现象。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一些女性也纷纷外出打工,从而形成了双职工家庭(共働き家庭)。由于双职工家庭的增多,父母同时工作,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对孩子的关注减少,父母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及时疏导,孩子有了烦恼后也无法及时向父母倾诉和沟通且得到帮助,一些孩子长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就容易通过暴力的方式爆发出来。同时,受暴者不能及时向父母疏导这些负面情绪,也加剧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预防我国校园暴力的策略
(一)国家层面
要完善法制建设,重视校园暴力。为了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需要对其进行立法研究,制定系统性的校园暴力防治专项法规,建立国家、地方、学校、教师和监护者的有效联动机制,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相关责任人身上。在校园暴力的立法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2011年,日本滋贺县大津市一名男生因不堪忍受暴力而自杀,此次事件引起了日本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以此为契机,为了抑制校园暴力,减小校园暴力的危害,日本于2013年出台了《暴力防止对策推进法案》,为校园暴力的防治提供了法律依据。该法案明确了国家、地方、学校、老师和监护者的责任。国家、地方公共团体,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制定各级的“防止校园暴力基本方针”,为了加强社会各个方面的合作,设立由学校、教育委员会、法务局、警察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对策联络协议会”[6]。这种校园安全管理方式,以法律规范为基础,建立多方面联动机制,对预防校园暴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社会层面
要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遏制暴力文化。媒体对暴力文化的传播是校园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社会上的各类传播媒体要增强责任意识,如在影视剧作品中,不要一味地为吸引观众而加入大量的血腥打斗场面,在新闻报道中也要减少对校园暴力的细节描述等。青少年正直青春期阶段,很多时候还不具备辨别能力,媒体的引导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社会媒体应多拍摄一些积极的、阳光的、正能量的影视作品。同时,新闻工作者也不要把关于校园暴力的新闻描述得过于详细、过于残忍,那样的新闻报道并不会起到警示作用,反而为一些青少年树立了反面“榜样”。
(三)学校层面
加大道德教育的比重,重视学生思想情感的变化。学校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要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加大道德教育中体验活动的比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心和交流能力。同时,授课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体验式教育和启发式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将学生真正塑造成为有正义感、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良好青年。
另外,在道德教育的考核方式上,应转变传统的纸质考试模式。考核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给定辩题等方式,综合学生的平时表现多层次、多方位地考察学生的道德观。成绩、分数仅作为学生某阶段课程学习结果的一部分评价,它能检测出学生学习某门课程的结果,但并不代表学生在此阶段的全部。因此,学校要转变观念,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很多评价方式,要全面关注学生,尤其是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校内、校外的活动,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习如何与人接触、如何处理矛盾,缓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
(四)家庭层面
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父母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专制倾向,即父母在家里操纵子女的一切, 用权力和强制性命令让孩子屈从,不考虑子女的思想感受, 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和观念,子女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如,最近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就有此类事件。苏州一男孩因写作业磨蹭,竟被妈妈举菜刀威胁,最后被妈妈赶出家门[7]。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长,子女会受到多大的心理创伤?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往往会使子女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一种表现为顺从、懦弱、缺乏自信、自尊、孤独,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另一种表现为逆反心理强、冷酷无情、有暴力倾向。这种专制型教育方式只能加剧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另一种是溺爱倾向。这类父母对子女的爱常常是缺乏理智和分寸的,即使子女提出过分的要求, 父母往往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需求,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姑息迁就、怂恿包庇,让子女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在此类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往往会与社会格格不入,在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顾他人感受,肆意妄为,甚至有时还会使用暴力去解决问题。这些无疑都会加剧学校暴力事件的发生。
(五)学生自身层面
1要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这里的团体并不是指“抱团” “小团体”等不良群体,团结意识是一种从小养成的团队互助精神,有爱心、责任心以及群体意识。我国有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很好地阐释了团结互助精神的重要性。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互助精神。比如,在课上或课下做活动时,要让孩子互相帮助,对有困难的同学要有同情心,并给予帮助等等。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学会良好的压力排解方式,通过分享、日记等方式排解负面情绪,这样从小养成的良好品质,在他们上中学、大学以及成人之后,当自身有压力或者遇到挫折時,就会学会与人分享,减少暴力的发生;当看到社会不良现象时,也会伸出援助之手,维护社会和谐。
2要培养学生的自控力。所谓自控力,是指对一个人自身的冲动、感情、欲望施加的正确控制[8]。也正是因为自控力,人类才能成为地球的建设者,能够按照一定目的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然而,坚强的自控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是在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逐步训练形成的。如,在家庭中,父母可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去思考做每一件事的后果,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观念。起初,孩子可能只是仅仅从好坏的角度去思考,但久而久之,便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自控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自控力,可以使其理性地控制自身的情感与行为,以此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2]藤田英典.教育改革―共生時代の学校づくり[M].东京:岩波書店,1997:211-214.
[3]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いじめ追跡調査2013-2015[EB/OL].http://www.nier.go.jp/shido/centerhp/2806sien/tsuiseki2013-2015_3.pdf,2017-4-5.
[4]贾馥茗总编纂,国立编译馆主编.教育大辞书5[M].台北:文景书局,2000(1):925.
[5]森口朗.いじめの構造[M].东京:新潮社,2007:100.
[6]文部科学省.いじめ防止対策推進法[EB/OL].http://www.mext.go.jp/a_menu/shotou/seitoshidou/1337219.htm,2017-4-5.
[7]男孩不写作业拖到凌晨妈妈举菜刀威胁[EB/OL].https://view.inews.qq.com/a/CNJ2017041201202001,2017-4-12.
[7]段成静.心理学与自控力[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09):8.
Abstract: Teenagers are the future of a country, whether their healthy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untry's strong and prosperity. In recent years, school violence is intensified in our country, and many violence perpetrators record the process into a video to upload and share as a show, it has arous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so how to effectively prevent school violenc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social attention. However, Japan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school violence as early as 1980s, until today, school violence in Japan has still regarded as a very serious social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auses of school violence between two countries, leads to some relatively reasonable measures, from five dimensions prevent and improve the school violence: country, social, school, family and student.
Key words: school violence; the school violenc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cause of violence; prevention strategy
(责任编辑:申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