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泳语文课堂教学主体的情境性在场
2017-05-30唐开权
唐开权
涵泳语文课堂,是在语言文字中通过语言文字发展人的课堂。课堂中的人当然得包括构成教学的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缺一则不能称其为课堂教学。课堂具有情境性。语文课堂情境有三层意思:一是特定时空中的课堂本身即情境,二是为实现特定目标而人为创设的情境,三是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情境。课堂情境是变化的、生成的,涵泳语文课堂教学主体的适时性在场,是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和高效的保证。
一、第三只眼:处于教学状态中教师的觉知
自课程改革启动十多年来,课堂教学主体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师生角色的转换了。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宰者、操控人和唯一主演,从课堂教学舞台的中心退出,“讲—听”“读—讲”“问—答”等曾经独霸小学语文课堂的单一模式消失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登场了,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空前繁荣,硕果累累,极大地丰富了小学语文教育世界。然而,也许因为对新理念学习领悟不够系统深入,或是被铺天盖地的宣传、示范表象迷惑,导致部分教师理解片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自我边缘化,表现为角色的缺位、扭曲和异化。
在课堂教学的特定时空,审视教师课堂在场必要性,我们发现只有当教师课堂上真正在场,始终在场,有效在场,才能接近和达到涵泳语文所追求的趣的境界、静的境界和慢的境界。从完整的教学过程来看,在课堂教学一般流程起承转合的节点,教师应该在场;课堂时间的动态分配,灵活艺术地调控时间,教师必须在场;儿童学习活动组织协调,教师在场避免了无序和混乱;学习任务完成的程度、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离不开教师在场的判断……总之,课堂上,教师必须在场。处于教学状态中的教师,为避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应努力超然物外,用“第三只眼”洞察课堂情境中包括自身在内的人,预见设定或偶发的事,练就和养成对课堂在场的觉知。
课堂教学的在场,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教师积极的在场,就像龙舟比赛的鼓手,声声鼓点,或轻或重,或疏或密,如有灵性一般,激发生命活力,点燃生命激情,巧妙地掌控课堂教学的旋律、节奏。教师虽身在课中,但不能被课奴役。正在进行着的涵泳语文课堂教学,课堂评判是教师在场自我觉知的重要内容, 包括对教学设计、方案中涵泳对象(点、面和立体的文本内容)和涵泳方式(自主或合作)实施质态研判,学生课堂涵泳状态的辨析 ,课内涵泳阶段目标有效落实与否,以及课堂各种反馈的综合考量,等等。
涵泳語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场的自我觉知,因为针对性强且内容具体,方向明确,教师在课后的深入反思也可以得到有效落实,而不再流于形式,成为可有可无之举。
二、主动体验:在涵泳语文课堂提升学习力
没有体验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语文学习尤其是汉语言的学习更是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涵泳语文课堂,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从吸纳建构、酝酿品悟到言意融通、实践运用,完成涵泳“内省—外化”相对完整的过程。学生在场参与语文实践的涵泳过程,学习力也随之提升。
在构成个人学习力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三要素中,学习能力居于核心位置。涵泳语文课堂对于语文学习力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培养“语感”和“语思”两个方面。语感即语言感受性,前人之述备矣,此不赘言。这里重点说一下语思。所谓“语思”是语文学习中的思维简称,指凭借语言进行的形象思维活动。形象性,是语文思维最显著的基本特征。源自现实世界直观可感的原初形象,直接丰富,是一个人认识发展的基础,更是形象思维的基本材料。建立在大量表象基础上的言语形象思维,可以指向具体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是思维主体天马行空的想象。
也许因为儿童中心论的过度渲染,“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精彩留给学生”的口号不绝于耳的语境下,引发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普遍乱象:书声琅琅,“读”霸课堂,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一读了之,简单粗暴;排练表演,说学逗唱,学生或个人或群体的才艺展示,你方唱罢我登场,争奇斗艳。前者,没有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被动朗读,无法产生高峰阅读体验;后者,脱离语言的主体活动性体验,虽热闹,但还是语文课堂吗?未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异于缘木求鱼。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揭示,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语言直觉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快速发展。涵泳语文,利用儿童思维的黄金发展期,让语言与涵泳相生相伴,相得益彰。
三、良性互动:共同实现涵泳语文教学价值
从前文的论述中不难发现,涵泳语文秉持课堂教学的“双主体”论。在同一的课堂时空存在两个主体,看似矛盾对立,若借助凝聚着古人超级智慧的《易经》阴阳理论,其实不难理解。人们经常见到的“太极图”,两条黑白交汇的“阴阳鱼”,白鱼表示阳,黑鱼表示阴。白鱼黑眼,黑鱼白眼,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依适时在场的情境交替变化,主体(教师或学生)必须凸显时为“白鱼”,主体(学生或教师)应当隐匿时为“黑鱼”,时隐时显,循环往复。妙极,趣极。
如果把课堂教学视为特别情境的主体交往,那么教学方式的变革势在必行,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的同时,昭示着主体间平等的良性互动将成为常态。涵泳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师教与生学,两个主体各司其职,构成和谐共生的整体,并不是必然的互相抵触排斥。以学定教,关注差异,教师把语文教材当“学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履行涵泳语文课堂在场主体的组织、引导和反思职责。学生作为涵泳语文课堂主体,自觉主动地接受语言的浸润,学习语文过程中,丰富语文积淀,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发展属于语文的“形象之思”。
创设友好人文的课堂环境,有效挖掘师生互动资源,是课堂主体的共同责任。生命的精彩,在于人的个性合乎规则地自由绽放。语文课堂上,教师是有着个性的唯一主体,学生是有着不同个性的众多主体。教师语文教学个性的发挥,不能以泯灭、扼杀学生的学习个性为代价。譬如,涵泳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的情感,架设语言文字和生活、学习经验的桥梁,保护和珍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化表达。同理,学生在涵泳语文课堂的个性表达,在有失偏颇、明显错误时,应该乐于接受教师和同伴客观公正的评价。
理想的涵泳语文课堂,师生双方共同互动,教学相长,共同实现语文的教学价值。我们期待着,我们努力着。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东关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