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研究

2017-05-27张洪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1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生态文明

张洪华

摘 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视角审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发现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还存在个体失衡、群体失衡与环境失衡等问题。为此,需要超越工业文明思维,遵循生态文明原则,以建构和谐共生立交桥为前提,坚持生命自主,消除生态位重叠,强化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培养,基于“互联网+”技术整合内外部资源,从个体、群体、环境等层面积极构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一体化生态环境。

关键词 生态文明;职教教师;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1-0050-05

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可以将人类文明划分为四种形态: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不同文明形态的根本标志是不同层次的物质生产力和生产方法,本质是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交往的不同方式[1]。基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顺序,生态文明属于后工业文明。在400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如从蒸汽机到化工产品,从电动机到原子核反应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类在控制与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然而,工业革命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问题,给自然界造成前所未有的灾难,也给人类社会的运行带来了新问题。比如,生产的机械化导致了思维方式的机械化,机械论思维方式将人看成机器,将社会运行看成受经济发展支配的产物,以致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也带有强烈的机械化思维,割裂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当各种危机,如自然环境、粮食、人口、道德、法律、信仰等问题愈演愈烈,工业文明的基本观念和行为准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

一、生态文明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相对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是一个重大飞跃,标志着人类可以自觉地将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活动纳入地球生态系统,并保持良性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注重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并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确保彼此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无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中各种有机体、无机体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也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而非主客体之间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二)生命自主

动态平衡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生态系统各因子之间有着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动,并且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根据耐受性定律,只要不超出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生态因子的自我调节、自我组织和自我适应的机制就不会丧失。根据自组织理论,每个生态因子在自我演化过程中都会沿着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发展,而不是相反。

(三)互利合作

在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的生态因子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共同构成有机整体。生态因子的多样性确保了不同因子之间的相互补益,一方面,可以减少因物种稀少而产生的生态脆弱现象;另一反面,可以减轻因个别物种出现问题而使整个系统面临崩溃的风险。

(四)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系统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无论和谐共生、生命自主,还是互利合作,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从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Brundtland)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至今,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从生存到发展、从生态环境到社会制度、从发展到可持续发展的历程。综合各家研究成果,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动力”“质量”与“公平”三个方面。

二、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中的生态失衡

自1979年以来,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从无到有,从封闭到开放,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职教师资培养体系逐步形成。然而,受工业文明机械化思维影响,我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尚不能有效满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层次“双师型”教师数量与质量的需求。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分析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发现其存在个体失衡、群体失衡以及环境失衡等问题。

(一)职教师资培养的个体失衡

在工业文明影響下,工具理性和科学范式甚嚣尘上,反映在职教师资培养领域,突出表现在通常认为只要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运用一定的技能技巧在师范院校即可培养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求的完美教师。然而,经过“科学”分析的教师培养目标至少涉及“学术性”“师范性”和“职业性”三个方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传统的封闭、半封闭院校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调和不同培养目标之间的冲突,加之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强调统一标准和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所需人才的工具性价值,忽视师范生作为人的主体性,缺乏有关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职业精神的培养,这种机械化思维主导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充斥着工具理性,遮蔽了教师作为人的丰富性与鲜活性,不利于教师健全人格的形成,以致在经历了职前培养后并没有真正掌握从事教师工作的职业素养。

新教师入职以后,在工作的前几年得不到充分的帮助,只能依靠自己有限的经历和零散的知识储备在教学中摸索。在外在教育教学改革要求之下,教师的身心经常处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为数不多的在职短期培训,不仅培训方式比较滞后,而且培训内容陈旧,脱离专业教学生活实际,从而导致了生态学上所称的“花盆效应”[3]。“花盆效应”也称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生长在花盆中的花卉,需要人为创造适宜的环境,生态幅与生态价都受到一定影响,容易导致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花卉离开花盆,就难以生存和发展。长期以来,在封闭、半封闭培养系统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不仅逐渐丧失了从事教育教学的职业热情、职业理想和职业信念,而且丧失了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机制,缺乏对外在复杂环境的适应力与抵抗力。

(二)职教师资培养的群体失衡

在自然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各种生物群聚在一起,通过彼此适应、相互协调,达成一种动态平衡,不仅实现种群生存与发展,也实现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作为一种群聚动物,个体的力量非常有限,通过在集群中相互交流与合作向来是人类解决重大生产与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然而,在职教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相互承接、相互合作、公平竞争与同伴互助的良好环境,以致教师职业成为孤独的职业。教师之间只有同辈没有同事,缺少战友般的情谊。孤立与封闭,导致教师群体生态失衡,给整个教师群體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障碍。

受工具理性影响,教师培养培训过分强调整齐划一的标准和要求,忽视教师作为生命主体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以致将培养人的高级活动降低为培养工具的技术活动。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个性、权利受到忽视,工具理性变成了支配教育教学、控制教师与学生的力量,成为奴役教师和学生的工具,仅注重工具理性,忽视人文价值,阻断教师之为人的生命自主性和丰富性。此外,过分强调以生为本,教师教学无原则地让位于学生的欲求,以致教师工作行为失去规范与体面,不仅教育的主导作用不能发挥,也使教师职业颜面尽失,丢弃了师之为师的价值与意义。

现有的职教教师培养忽视教师专业素质的个体差异,在评价过程中一刀切,以致教师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严重,必然遮蔽教师生命的自主性,脱离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不利于教师健全人格的形成及专业成长。入职以后,教师被固定在特定的工作岗位,成为“单位人”,聘任制度、流动制度和退出机制流于形式,不同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制度束缚,不能顺利实现生态位分化,也难以实现不同教师主体之间的对话。如此,“大家越发禁锢在各自的主体的囚笼里,找不到历史、哲学或语言手段来建立人与人之间深刻的有意义的联系”[4],彼此之间的孤立封闭和生态位重叠使得成员之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职教教师培养体系的群体失衡。

(三)职教师资培养的环境失衡

职教师资培养的生态环境是以教师教育为中心,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制约与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和文化环境[5]。从层次上看,主要包括校外环境和校内环境。校外环境融合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主要表现为供需平衡、质量平衡和区域平衡。供需平衡主要体现在社会向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输入了人、财、物等资源与职教师资培养所需资源之间的平衡;质量平衡主要体现在职教师资培养系统输出毕业生质量与职业院校师资需求之间的平衡;区域平衡则体现在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区域分布、毕业生就业分布及职教师资用人单位之间的平衡。校内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方式和管理文化上,如某些学校对在职教师的管理与培训过分追求目标、速度与规模,从而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行为的分离与错位。教师教育的生态环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生存空间和政策支持,维持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保持内外部环境的平衡[6]。

在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中,无论外部环境的供需、质量,还是区域平衡,以及在职教师的校内发展环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我国现有普通本科高校120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8所,普通师范院校140多所[7]。尽管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都已经分别占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总规模的半壁江山,但是培养职教师资的高等院校与培养普通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在数量上还是非常悬殊的。目前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招收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不仅文化素质较差,而且技能水平也不如以前。20世纪末以来,由于职教教师缺乏行业吸引力及就业预期不明朗等因素,职技高师院校既不能招收到优秀“三校生”应届生源,也不能有效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或中高职往届生源,生源普通文化课及动手实践能力都不强,培养难度较以往增加很多。新世纪以来,各种浮躁情绪在高校蔓延,学生真正用于学习的有效时间大大缩水,培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职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出口不畅,职技高师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本应以中职专业课教师为主,以进入相关企业做技术工作为辅。然而随着职技高师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及新进教师招考制度的实行,职技高师本科毕业生能够进入中职学校从事教学的人数越来越少。因此,不少职技高师院校纷纷更名,降低师范生比例,出现了“去师范化”倾向。

三、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对策建议

为提高职教教师培养质量,更好地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发展,应该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改革现行职教教师教育路径,搭建和谐共生立交桥,建构个体平衡、群体平衡、环境平衡的职教教师教育生态圈。

(一)搭建和谐共生立交桥,促进职教师资培养一体化

职教教师发展具有一体化的内涵,这就需要按照和谐共生原则构建一体化机制,也就是要形成从高职到本科、到研究生、到职业院校、到行业企业的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职教教师培养的每个阶段、每个主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谐共生的生态因子。职教教师培养需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营造注重承接、公平竞争与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促进职教师资培养一体化,具体表现在招生、在职培养和职后培训等方面。

除高中生源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另一类生源是招收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受高校扩招及中职学校入学门槛降低的影响,这部分生源的素质有所下降。为了解决职业性、技术性与师范性职教师资培养特色与培养时间不足的矛盾,提高职技高师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需要坚持以国家级职教教师教育基地为核心,创新招生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机制,和谐共生,开放办学,打破学科界限、地域界限和学校界限,借鉴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制度,扩大面向一线教师的教育硕士培养规模,实施职教教师培养单独招生计划,探索本硕连读制度改革,致力于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并最终形成彼此衔接、理实一体、和谐共生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科学研究、自主成长一体化体系。

在职前培养过程中,建构全景式教师教育模式。针对当前一些职教教师教育基地没有建成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培养体系,或者即便建立了兼有本科教学、科研及统筹协调功能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但仍因为偏重于学院本位的培养方式,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难以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使得培养体系与培训体系割裂,不能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职教教师培养培训一体化机制。基于生态原则,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从入学到毕业,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实习见习活动,通过网络模拟或实习实训将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对接,加强师范生与一线教师的交流,自主体验教学生活,感悟教师精神,提升教师职业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在师范生进入教学岗位后,通过组建专家团队、名师参照团队、完善校企合作对话机制等形式对新教师的成长提供支持、引领与帮助。专家团队需要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调研,开展教学科研,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指导。名师团队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便于激发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热情,自觉更新观念与知识,提升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在职后培训过程中,结合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缺乏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的现实,按照责权明确、优势互补、和谐共生的原则,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协同创新联盟”,将教师培养培训、自主成长的时间、空间与行业企业和岗位需求对接。

(二)坚持生命自主,消除生态位重叠,构建职教师资培养的个体平衡

在生态学中,生态位是一个重要概念,主要包括“空间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和“多维超体积生态位”等。描述与测算物种内及物种间生态位关系的基本指标是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等指标[8]。如果两个竞争主体能够共存于同一个生存环境中,那么他们一定是生态位分化的结果。在相互竞争中,不同个体从自身部分潜在的生存与发展区退出,从而消除生态位重叠,实现彼此之间的稳定共存。根据生态位分化原理,生物之间的竞争结果并不必然产生优胜劣汰,也可能产生协同进化。

教师是生命的存在,教师工作所面对的也是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因此,唯有坚持生命自主原则,实现教师作为一个理性主体的生命诉求,才能不断把握教师的生命特质。坚持生命自主,也就是在职教教师培养中帮助每个教师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帮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找到适当的位置、称心的职务,适合于个人兴趣与能力的项目与环境,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发挥自我独特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教师培养自我生存能力,发展自我生成、自我发展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够根据学校、专业发展实际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明确自身定位及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根据所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制度环境和规范环境,自主挑战自我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主动获取新知识、新能量。

在职教教师培养过程中,忽视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因子——人文精神的培养,排斥教师的个性与自主性,以技术理性为指导培养教师,以技术技能为标准评价教师专业成长,有悖于教师生命独特性的发扬。为此,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宽松的职教教师专业成长氛围;需要坚持生命自主的生态发展理念,反对基于工具理性的教师培养模式;需要建构教师专业发展自我调节机制,积极吸纳教师在培养培训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改革培养方式和评估机制,坚持多元评价标准,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反对统一固化模式,使培养培训更加彰显教师的生命自主。

(三)强化合作意识和竞争能力培养,构建职教师資培养的群体平衡

根据生态学观点,自然界各种生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共同体。教师不仅作为个体存在,也作为集体存在。作为个体能够实现某一过高目标,作为集体就不一定合适。同样,在集体中能够实现某一目标,作为个体的教师可能就是不现实的。一个人教学是一种孤立状态,一个教师孤立发展而无同事合作是不符合生态原则的。在共同体中,教师群体的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机构和认知风格等可以相互补益,教师之间通过密切合作,相互交流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交流人才培养经验,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并最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国教师通常是终身制,缺少在不同单位间流动,以致教师在不同区域、不同单位之间的分布失衡。教师之间缺少信息传递、合作交流与竞争,没有专业技能的相互观摩与传承,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合作实践,在群体合作行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合作能力,需要提倡合作文化,消除离散文化、巴尔干式文化和人为合作文化,需要消除制度阻隔,发挥群体内部竞争合作机制。在实践中,可以通过校本研修、集体备课等形式,突出教研室主任或骨干教师的核心作用,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作用,依据年龄、性别、专业、兴趣等进行合理分组,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

(四)基于“互联网+”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职教师资培养的环境平衡

世界上的任何生物都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下孕育、成长并成熟的,脱离生长、生存的生态环境,即使给予充足的养料和照顾,也将失去生存的本能与灵性[9]。在职教教师培养过程中,一些看似无关的因素,如社会地位、经济待遇、生活质量等,都可能导致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失衡。因此,在职教教师培养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应然问题,还需要关注影响持续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

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稀缺性特点。在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过程中,由于培养院校、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阻隔,不同主体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资源分配是不平衡的。以信息资源为例,一般而言,理论知识富集于高校或培训机构,而在职业院校或行业企业则出现衰减现象;同样地,在职业院校富集各种教学实践知识,在行业企业富集工作实践知识,在高校或培训机构则出现衰减现象。

根据昝廷全教授的资源配置理论,只有当经济系统的实际资源位的拓扑结构为凹集时才能有效整合外部资源[10]。在职教师资培养体系中,无论普通高校、师范院校、职业学校还是行业企业都是偏向封闭式的传统组织,其资源位的拓扑结构呈凸集,其自身无法产生资源整合的经济效益,但是可以通过引进系统外部某一“资源点”,而将资源位拓扑结构打造成凸锥,从而增强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互联网拥有高度分散的结构,其资源位拓扑结构为凹集。“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组织的联合,“互联网+”具有整合资源的先天优势,为打开封闭的传统组织系统整合外部资源提供了有效工具。在职教教师培养中,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不同培养主体之间的信息阻隔,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不仅能够平衡信息知识在不同区域主体之间的分配,也可以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空间,灵活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

参 考 文 献

[1]廖才茂. 论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 当代财经, 2004(9):10-14.

[2]李东松, 李京文. 马克思生态思想基本特征及其指导意义[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3):35-41.

[3]古立新. 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学思考[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11):43-47.

[4]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M]. 郭洋生, 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99.

[5]于海洪. 生态哲学视野中的教师教育创新[J]. 大学教育科学, 2014(3):66-71.

[6]靳玉乐, 殷世东. 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与策略[J]. 教师教育学报, 2014(1):23-30.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EB/OL]. [2016-07-03].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t20150811_199589.html.

[8]李,朱金兆,朱清科. 生態位理论及其测度研究进展[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3(1):100-107.

[9]殷世东. 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的阻隔与运作[J]. 教师教育研究, 2014(5):36-41.

[10]昝廷全. 资源位定律及其应用[J]. 中国工业经济,2005(11):74-80.

Study 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Based 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erspective

Zhang Honghua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advanced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imbalance of individual, imbalance of population and imbalance of environment.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should think beyond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n the premis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verpass, adhere to independent life, eliminate niche overlap,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bility, integrat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based on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try to creat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eachers; training system

Author Zhang Honghua,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生态文明
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综合改革与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飞行技术专业全英语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