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一步认识工匠精神的三个参照

2017-05-27邵勇滕少锋荣国丞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30期
关键词:美国工匠精神德国

邵勇?滕少锋+荣国丞

摘 要 当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众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和理解还存有很大差异。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基于中国力图赶超日本、德国、美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有必要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做以梳理和解读,从而为在国家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提供一个参考维度。

关键词 工匠精神;日本;德国;美国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0-0015-05

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培育工匠精神成为政府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措施,因此具有了国家战略的意义。事实上,作为一种国家战略诉求,培育工匠精神的内在动力源自于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千千万万具有工匠精神的制造业人才是实现转型升级的柱石。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当前在主要工业化国家的制造业综合指数分布中,美国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处于第二方阵;中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处于第三方阵。中国与第一、第二方阵国家的差距主要是全员劳动生产率低、增加值率低、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1]。无疑,这些差距的本质主要是人的素质差距,在社会文化建设层面,人们共识性地将其归结为工匠精神的不足或缺失。然而,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众对工匠精神的阐释和理解还存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丰富和启迪了人们的视野和思想,但也对形成政策推动和落实上的合力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工匠精神”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基于中国力图赶超日本、德国、美国,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本文尝试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做些粗略的梳理和解读,从而为在国家层面构建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提供一个参考维度。

一、关于日本的“工匠精神”

尽管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发展,有“失去20年”的说法,但事实上,日本经济的总体实力,特别是它的制造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根据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按照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质量效益和持续发展能力等构成的综合指标评价,从1960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仅在美国之后,始终处于第二位;虽然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之间有所波动,但在2000年后又恢复了增长的势头。对日本制造业不断克服种种不利因素、长期保持强大竞争力的原因,学术界有多种分析,有代表性的一种解释是“制度创新说”。有学者认为,日本制造业产品长期保持国际竞争力决不是偶然的,是与日本企业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环境中形成的企业能力密不可分的[2]。对日本的企业能力,人们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其团队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这是日本企业文化的核心。作为一种文化层面的概括,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日本的“工匠精神”。

日本被称为长寿企业大国,其长寿企业的数量位列世界第一,有千年历史的企业9家,五百年历史的企业30多家,二百年历史的企业3400多家,百年历史的企业5万多家。这么多企业能够延绵不绝地持续发展下来,是“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3]。最近,在坊间流传一本名为《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的小书,作者是日本人秋山利辉。这位有着54年匠人生涯、已届古稀的企业老板,以自己的切身实践和体会阐释了什么是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要怎样培养和传承这种精神。

秋山认为,日本是岛国,资源很少,之所以能繁荣到现在,是因为日本人精神和技术的缘故,这是“日本之魂”。要让日本的制造业永续繁荣,就要把日本之魂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精神和技术的关系上,秋山认为,无论技术多么优秀,都很容易被超越,而精神是无法很快被模仿的;如果精神一流,技术肯定是一流的。不过,在秋山看来,所谓的工匠绝不仅限于那些特别的职业,实际上,从事任何一项职业的人,商务人士、学校教师、医院医生、种田的农民等等,都是工匠,手中都需要有“技能”,因此,都需要塑造一流的精神。

秋山孜孜以求的就是要让日本的“一流精神”能够传递下去。为此,木工学徒出身的他在27岁时创办了“秋山木工”。这是一家专门手工制作一流家具的企业,同时也是培养“一流匠人”的学校。秋山立志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培养出10个水准超越自己的工匠,并且通过他们的努力传承,培养出100个“超级明星”的一流匠人,从而让日本人的技术和精神发扬光大。40多年过去了,“秋山木工”由当初包括秋山在内的3名员工,发展到34人,同时,还有50多位一流的工匠离开公司在日本各地或国外创业,自立发展,大显身手。秋山的育人之梦一步一步变成了现实。

秋山把他心目中的“工匠精神”称作“木之道”“一流之根”,他把它归纳为“30条”:“进入作业场前,必须先学会打招呼;必须先学会联络、报告、协商;必须先是一个开朗的人;必须成为不会让周围的人变焦躁的人;必须要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必须先是和蔼可亲、好相处的人;必须成为有责任心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回应的人;必须成为能为他人着想的人;必须成为‘爱管闲事的人;必须成为执着的人;必须成为有时间观念的人;必须成为随时准备好工具的人;必须成为很会打扫整理的人;必须成为明白自身立场的人;必须成为能够积极思考的人;必须成为懂得感恩的人;必须成为注重仪容的人;必须成为乐于助人的人;必须成为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做好自我介绍的人;必须成为能够拥有‘自豪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好好发表意见的人;必须成为勤写书信的人;必须成为乐意打扫厕所的人;必须成为善于打电话的人;必须成为吃饭速度快的人;必须成为花钱谨慎的人;必须成为‘会打算盘的人;必须成為能够撰写简要工作报告的人。”秋山木工的30条让他的学生和弟子们专注的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在生活中把一些“琐事”做好。这些“琐事”直通做人,若能日日践行、历久磨砺,就能止于至善,成为一个具有“一流精神”的人。

如何才能让“一流之根”深植在年轻人的心中,秋山的方法就是一种历时8年的工学合一的“匠人研修制度”。因为年轻时做过5年木工学徒,并且受益极大,这个经历就成了秋山创立“匠人研修制度”的蓝本。到秋山木工来学习的年轻人,要完成8年的寄宿制经历:第一年是进入到秋山学校学习见习课程,主要是学习基本生活习惯和基础知识;满一年后,才能被录用为正式学徒,接下来完成四年的学徒生涯,主要是木工的基本训练、工作规划和匠人须知的学习;满四年后,技术和心性磨练成熟者,将被秋山认定为“工匠”,得到一件印有姓名的“法被”(日式短上衣);第六年开始,他们将作为工匠,在公司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学习三年。经过作为学员1年、作为学徒4年、作为工匠3年,总共8年的磨砺,最终成为合格的工匠。在世界上享有“经营之圣”美誉的企业家稻盛和夫对秋山木工的评价甚高,说秋山木工培养一流匠人的做法是“透过磨砺心性,使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的日式工作法”。

有研究指出,从江户时代起,在日本的匠人间就已经形成了追求产品精益求精的精神[4]。这种精神最终形成了三大法则:一是“荣誉法则”,即将产品好坏与个人的荣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制作一件优良的产品为自己极大的荣耀;二是“成功法则”,即认为把一件小事能够做到极致就是人生的成功,是生命意义的全部所在;三是“企业法则”,即坚持数十年如一日生产一种产品专攻一门技艺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价值的体现,也是一种应有的“本分”。正是这种价值认同,让日本的企业和员工能够在心性的层面上铸就他们的工匠精神之根,从而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日本“工匠精神”的本质特征。

二、关于德国的工匠精神

2014年10月,在德国访问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把一把精致的鲁班锁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总理默克尔。这把鲁班锁是由中国职业学校学生使用德国车床打造的,其用意颇为深长,体现的是中方愿将“中国智慧”与“德国技术”完美结合、推动中德制造业合作向创新和高科技迈进、共同破解世界性難题、开启美好未来的期许和愿望,也含有对德国制造所代表的世界上最先进技术和优秀品质表示钦佩和学习的表达。“二战”结束后,德国在一片废墟上重振制造业,迅速成为经济强国;在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德国更是凭借制造业强有力的支撑,使德国经济保持稳定,让世界刮目相看。是什么造就了德国制造业,让“Made in Germany”成为产品高质量的代名词?有人认为,德国工业部门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关键就在于形成了非凡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涌现出一大批像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国家化的巨型企业[5]。但是,更多的研究表明,纵然有名声显赫的宝马、西门子、博世等巨头,德国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却是被统称为Mittelstand、占德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6]。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的报告显示,500人以下、年营业额不超过5000万欧元的Mittelstand为德国经济提供了约60%的就业和55%的经济附加值。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和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哈特穆尔·贝尔霍夫(Hartmut Berghoff)教授对Mittelstand的特点做了归纳:家族企业、专注及长期战略、感情纽带、代代相传、家长制及非正式性、独立性等,也就是说,可以把Mittelstand理解为一种企业的经营模式和文化理念,他的见解和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同[7]。事实上,具有这些特点的许多企业在规模上已经超出定义Mittelstand的范畴,成为一种德国企业精神的特质。而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则更多地由这种集体性的企业特质体现出来。

印度人阿盖什·约瑟夫(Ugesh A.Joseph)所著《德国制造:国家品牌战略启示录》对德国370多万个Mittelstand中的100个佼佼者做了白描式的介绍,我们以此为线索对这些企业的制造文化进行抽绎,并尝试提出德国“工匠精神”的几个基本要素。一是天职理念。作为手工业者,德国的“工匠”有很长的历史,许多家族企业的创建者都是技艺高超的“师傅”。受基督教的影响,这些师傅们都把自己的职业视为上帝授予的天职,做好工作不仅是为了赚钱,还是对上帝最好的一种侍奉,信仰变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他们对自己的产品高度关注,终生奉献,追求完美,并且以此为最大的幸福。二是家族荣耀。德国的家族企业一般是指由家族中的一名或多名成员所有并参与管理的企业,家族所拥有的投票权不低于50%。据统计,这样的企业占德国企业总数的85%,德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98岁。强烈的家族传承观念被普遍融入公司管理之中。因为要把企业作为代代传承的家族珍宝,家族的荣耀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而利润最大化和快速致富则变得不那样首当其冲。三是专注精神。因为企业规模不是很大,能够动员的资源有限,要想在行业中站稳脚跟,Mittelstand的发展策略总是选择把产品和业务做“深”而非做“广”,把力量集中在一点上,沉心静气关注于一个或一类很小的产品或服务,持之以恒成为最终的领先者。拥有全球可伸缩牵狗绳70%市场份额的德国Flexi公司的口号就是“我们只专注一种产品,但我们做得比谁都好”。四是拓疆基因。德国成为统一国家的时间并不长,即使是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1918年以前也不过是一个由22个君主国和3个自由城邦组成的国家联盟,因此企业具有天生的“走出去”发展的自觉和动力。也正因为如此,德国企业家们都具有开疆拓土的精神,善于判断和打开新兴的国际市场,并着眼于在全球建立自己品牌的竞争力。五是完美情结。为了保持行业或产品的领跑者地位,德国企业孜孜于在相关技术上都要做到第一,因此崇尚完美主义,善于从很多微小的改进做起,通过无处不在的质量管理和日积月累的进步塑造产品和服务上的绝对优势。六是标准主义。着眼于在全球化中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生产的产品都能保持相同水准的品质,德国企业坚持在每个生产场所都执行统一的质量标准。德国因此被称为“标准化冠军”,2/3的国际制造标准是根据德国标准制定的。德国标准化学会(DIN)所制定的相当一部分标准同时也是欧盟和国际标准。对标准的严格执行带来了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和竞争力。七是以人为本。德国的Mittelstand形成了自己的企业责任观,比如视员工为企业的宝贵财富,保护员工就业和企业延续是极为严肃的使命,解雇员工或出售公司要承担巨大压力;信奉善良的力量,认为它是使企业获得更持续、更长久发展的力量;企业应该积极回馈社会,要在环抱中作领跑者等。

《21世纪的隐形冠军》的作者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教授力图从企业特质的视角揭示经济发展的奥秘。他把在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或拥有数一数二的市场份额,或具备一马当先的技术优势,在公众视野里相对低调,年收入在50亿欧元以内的企业,称之为“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s)。通过研究,他发现这些隐形冠军企业大多从事制造业且极为专注自己的细分领域,在创新和研发上不遗余力,拥有出色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化的进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竞争力。根据他的统计,在全世界约有3000多家这样的企业,其中有超过1500家在德国,他们是德国Mittelstand中的典范。赫尔曼·西蒙对隐形冠军企业所具备的素质做了概括,有三点最为重要,即远大的目标、专注以及全球化。他指出,德国经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德国积累的文化精神构成了孕育隐形冠军的独特土壤[8]。

三、关于美国的“工匠精神”

自从工业化以来,制造业一直是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战”后,美国制造业在与日、德等国的竞争中,经历了一个“绝对强大—渐次衰落—重塑优势”的过程[9]。现在,美国依然是无可争议的最为强大的制造业国家,其制造业综合指数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在2014年公布的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以227席的绝对数量占据着统领地位;而在产值产量方面美国也是一枝独秀,其中尤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制造产品具有明显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约占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的 1/5。人们认为,重塑美国制造业优势的主要动力是它的创新能力。美国当代最著名的发明家迪恩·卡门(Dean kamen)这样自豪地表述美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是制造汽车的第一人;当汽车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飞机;当飞机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电脑;当电脑成功地成为商品时,我们又开始制造软件;然后,我们开创了蛋白组学和基因组学。”他认为,美国在一直引领着世界进行科技创新,是一个创造财富的伟大国家[10]。事实上,这位发明了AutoSyringe药物注射泵、便携式透析机、iBOT轮椅、赛格威代步车的伟大发明家,被认为是一个“天生的工匠”,因为他展现出美国人心目中的工匠所共有的特征。那么,什么才是美国人心中的工匠呢?迪恩·卡门对此做了这样的解释:“工匠的本质,就是收集改裝可利用的技术来解决问题或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创造财富。它并不仅仅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更是让这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 [11]

在美国人看来,工匠与财富创造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的工匠精神一直都是这个伟大国家发展前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的作者,美国人亚力克·福奇认为,美国就是一个伟大的工匠国度。在历史上,本杰明·富兰克林、伊莱·惠特尼、塞勒斯·麦考密克、萨缪尔·摩尔斯、查尔斯·古德伊尔、托马斯·爱迪生和怀特兄弟等都是美国工匠的杰出代表;而在当代,层出不穷的创新者,像创建了被称为“工匠工厂”高智公司、拥有100位顶级发明家和世界第七大专利组合的纳森·梅尔沃德,发明了低成本眼镜片制造机、电子传感绳、便携发电机、设立乌贼实验室的索尔·格里菲斯,被称为MP3之父的卡尔海因茨·勃兰登堡,发明提取青蒿素技术的杰伊·科斯林,芝加哥Aqua公寓、洛克古学院剧院设计者珍妮·甘,以及第一个解锁iPhone、破解索尼PS3游戏机、发明neuropilot个人运输设备的乔治·霍茨等,也同样是美国工匠的典范。亚力克·福奇指出,美国的工匠们就是一群不拘一格,依靠纯粹的意志和拼搏的劲头,做出了改变世界的发明创新的人。这些人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用周围已经存在的食物制造出某种全新的东西;二是他们的创造行为在最初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就算有也和当时确定好的目的有很大不同,能够激发人们的激情和对它的迷恋;三是他们的行为是一种“破坏性行为”,他们背对历史开始了一段充满发明创造与光明的全新旅程。亚力克·福奇总结认为,可以突破界限是美国工匠精神的内在本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新的突破,就可以被称为工匠。突破界限的精神就是创新的精神,这也是美国的文化底色。

对上述那些美国工匠的行动及其成功做进一步观察的话,可以看到构成以创新为本质特征的美国工匠精神的一些基本要素:一是务实。美国是个务实的民族,美国人本能地热衷于实物的创造,并愿意付出极度私人和长期孤独的努力。二是乐观。作为移民国家,人们愿意从零开始改变不喜欢的事物,对新思想新技术始终抱着浓厚的兴趣,并以创新为快乐。三是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协作变成了至关重要的元素,一大群具有不同技能的聪明人组织在一起共同创造,并相互欣赏、相互重视、相互补充。四是市场。美国市场经济的高度成熟,保证了创新成果成功推向市场,展现出商业化的创新驱动力,优秀发明与商业运作完美结合产生出巨大能量。

多年以来,美国一直是技术创新的温床。但是对美国工匠精神的衰落,人们仍然十分担心,并提出了如何重新发扬工匠精神的问题。不过从一些新的苗头上看,比如,遍地开花的工匠学校、不断兴起和完善的为创业者提供资金的融资平台等等,让人们看到了重振工匠精神新的希望。事实上,尽管虚拟经济的理念曾经大行其道,但在美国,更多的制造业仍然留了下来,并逐步形成新的发展势头,这是工匠精神生长的沃土。

不过,在美国也有人从工作和生命的意义角度,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在向“后工业时代”迈进的时候,人们主动使用工具来修理或制造东西的机会越来越少,与物品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生疏,因此变得更加消极被动,更加具有依赖性。这种变化是否意味着人类的危险,因为工具的使用也许是要满足人类天性中某些永恒不变的需求[12]。从人生本来的意义上,探讨工匠精神和手工业的回归,也给我们认识工匠精神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日、德、美三国的“工匠精神”的讨论,可以发现,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孕育了不同的精神特质,日本的心性、德国的精业、美国的创新,它们各具特点和价值。结合中国的工匠传统,我们也可以从更为广泛的范畴,来思考我们所要认识的现代的工匠精神的内核:它是制造与创造的高度融合,它要不计劳作成本地追求每件产品的至善至美,创造出富有独特色生命力的产品;它是创业与创新的高度融合,它要凭借技术技艺立足社会、发展企业,在创业中不断创新,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巩固和扩大企业发展的根基;它是致精与至善的高度融合,它以追求造物的至精至美为使命,并以此表达智慧,展现价值,完善人格体系,达到人生圆满;它是心性与心态的高度融合,它以追求作品自身的完美为目标,并把这种追求作为一种“天命”,由此锤炼出独特的意志品质和专注于一的良好心态;它是显性与隐性的高度融合,它强调隐性经验与显性经验交融升华,既需要向师傅学习技术技能,更要自己揣摩和领悟,追求内化于心的境界;它是共生与共赢的高度结合,它深刻领悟自己的工作与他人及整个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讲求相互尊重、相互合作,讲求保护自然、回馈社会,讲求和气生财、共赢发展;它是法治与自治的高度融合,它需要在完善的法制环境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成长和完善,同时也需要行业组织精致的自治约束和强大的自组织能力不断提升自我发展水平。总而言之,在现代化的视域中,“工匠精神”是一个充分开放的社会性文化系统,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质,但是走向新的融合是大趋势。

參 考 文 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N].中国税务报,2015-09-08(2).

[2] 傅钧文.日本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保持及其新的解释[J].世界经济研究,2006(3):27-33.

[3]汪中求.日本工匠精神:一生专注做一事[N].解放日报,2015-08-17.

[4]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5]史世伟.德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德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J].德国研究,2009(1):4-8.

[6][7][8]华璐,沈慈晨.德国制造:一个国家品牌如何跑赢时间[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2.2.163.

[9]董书礼.美国制造业:在创新中调整和发展[J].求是,2006(23):59-61.

[10][11][美]亚力克·福奇著,陈劲译,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58.11.

[12][美]马修·克劳福德著,粟之敦译,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让工匠精神回归[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4.

On Three Reference to Further Understand Spirit of Craftsman

Shao Yong, Teng Shaofeng, Rong Guocheng

Abstract At present, very big difference exist in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spirt of craftsman between the academia and the public. In fact,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an international concep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at China is trying to catch up with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o transform from the enormous nation of manufacturing to the powerful nation of manufacturing, it is necessary to tease and interpret "spirit of craftsman" in Japan, Germany and the United Stat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hina to construct the spirt of craftsma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at the national level.

Key words spirit of craftsman; Japan; Germany; the United States

Author Shao Yong, lecturer of China Railway 13th Bureau Technician College (Changchun 130102); Teng Shaofeng, senior lecturer of Changchun School of Mechanical Industry; Rong Guocheng, Jilin Teachers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猜你喜欢

美国工匠精神德国
“梦梦”“娇庆”德国行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新中国科技60年(3)
开始敲门
非常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