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迁移成为语言的扶手

2017-05-26郭桂香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迁移语文素养语言文字

郭桂香

摘 要:“语用观”前提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实践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阵地,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学方式和训练策略各有不同。基于文本体式,立足课堂,找准语言实践训练点,创设情境进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是当下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文体;迁移;语言文字;语文素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和前言里反复指出:语言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本语言中所表出来的内容、思想、情感等方面,强调披文入情、批文入境、缘文悟道等,却忽视了文本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素材的安排,缺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范式,缺少得当的迁移运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笔者以为要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关键还是要立足课堂,着眼于语用能力培养,心无旁骛,多举并措,夯实语用根基。

王崧舟老师认为,完整的阅读教学不能满足于感受,止步于分析,也不能囿于知识或积累的屏障,更重要的是迁移,引导学生将感悟到的文本转化为一种可以运用的语言能力。简言之,就是从“语文知识”走向“语言实践”。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新课标更加突出了教学中对不同文体阅读策略的要求,文本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作为形式因素,不同文体都有它区别于其他文本的特点。这些特点鲜明地表现在内容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技巧等方面,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文体的课文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和不同的价值取向。笔者通过梳理发现,以新、实、简、美为个性特征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现代的延伸,体现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理念。无论是诗歌、形文,抑或是记叙文、说理文,都是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目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基石,可谓篇篇都是学生实践语言、提升素养的好范文。限于能力和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下面就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文体,简要谈谈基于不同文本体式的课堂,对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提升素养的训练策略。

一、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不能不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最富建设性的大胆创举,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诗歌的格律,不强调一定要押韵对仗,也不一定要朗朗上口,但更注重意象的表现,是一种意象之美。现代诗歌语言优美凝练、结构巧妙完整、感情充沛强烈,作为教者,我们既要引导学生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更要引导他们在积累中建构语言框架,提升语文素养。教者在《一株紫丁香》这一教学片段中给孩子们充分想象、说话的空间,将词语具体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为学生建构语言框架,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建构知识,获取信息,习得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吸收与积累的过程中学以致用,生成自己的个性表达。

二、说理文

教学说理文时,我们要从文体特点入手,依体而教,顺文而导。如果仅仅让学生知晓和理解文本讲了什么道理,那只是“知其然”的过程。我们更要引领学生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进一步进行阅读,“知其所以然”,领悟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说理的。

要引导学生领会选材的典型性,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也是学习表达方法。往往我们在教学说理性文章时,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大谈道理,把语文课异化成“思品课”。我们教者既要关注“说什么理”,更要关注“如何说理”,思考“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带领学生从中揣摩说理方法和表达规律,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谈得上真正得到提升。

三、记叙文(写人类)

叙事性文章以其鲜活的生活故事和难忘的生命经历阐述哲理、刻画人物,情节生动,形象丰满,语言精妙。记叙文占据小学语文教材的大半壁江山,根据记叙文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记叙文进一步细分为写人类、记事类、写景类以及状物类。通常,我们把文本内容围绕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展开叙述,并突出人物的特点为主要内容的课文,称之为写人类记叙文。人物的外貌描写是这类文章经常采用的写作方法,我们教者在教学此类文本时要考虑如何找准读写结合点,实现读写迁移,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在这一学习板块中,教者让学生仿照课文外貌描写的独特手法,在新的语境中让学生描写“撑排人”的外貌,从而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外貌描写的表现手法,通过练习和运用,迁移并转化为自己的一种真切的语言表达技能,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四、散文

“若乃云锦散文於沙纳之际,绫罗被光於螺蚌之节。”散文的语言富有清新之雅,活泼之韵,音乐之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习习春风,温柔可感。散文类文本教学既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绘本,更是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的大戏。如果我们仅仅只是止步于对语言的鉴赏、玩味,抑或是对情感抒发的揣摩上,那我们的教学注定是高耗低效的。弗西斯·格瑞莱在《培养阅读技巧》中说道:“阅读是读者积极活动的过程。读者带入这一过程的东西,往往比他从读物中所找到的东西还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进行一些围绕文本或超文本的拓展创造,意义就会更大。

教學中教师可将原文稍作改动,鼓励学生用诗歌的形式改写文本内容,虽然一开始多数是对原文稍加改变,但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乐此不疲,慢慢就找到了诗意,找到了语感。这是建立在对文本语言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学生对阅读、表达的渴望被唤醒了,运用文字的能力提升了。这不真是我们努力追求的语文素养吗?

当然,苏教版教材文体形式还有很多,实践语言文字的方式很多,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也很多,这里笔者只是将自己在平时的阅读、学习和教学中认为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几种文体作简要罗列,商榷之处有待指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小学语文教师[J].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迁移语文素养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浅析迁移规律在足球教学中的影响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