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型新授课教学设计研究
2017-05-26曹月红
曹月红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公布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立项课题》的重点课题《思想政治课新授课教学设计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6〕-JKGHA-0170)
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框题呈现知识容量大,脉络清晰,内容抽象枯燥,离学生生活较远等特点。教师在新授课的教学中,往往感觉课堂教学压力大,教学目标不易达成。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兴趣不高,对知识的理解较困难,课堂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根据以上特点和问题,我们课题组成员不断地反思、总结,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型新授课教学设计模式。结合教学中的实例,现将该模式进行介绍。
一、适用的范围
《经济生活》中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等。
《政治生活》中的《政治生活:自觉参与》《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等。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
《哲学生活》中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的基本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等。
二、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理论型框题的特点和问题,我们将理论型新授课教学设计为以下环节:创设情境,精彩导入;自主学习,深入分析;合作探究,拓展提升;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现结合《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以下简称《矛盾》)这一框的教学设计来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精彩导入。理论型框题的知识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政治教师更要注重课前导入的精心设计,一个良好的开端将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重要的基础。例如,在讲《矛盾》这一框时,教师首先在课前播放了大张伟《全都必须买》的现场演出视频,伴随着欢快劲爆的旋律,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点燃了,然后教师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在2016年的双十一购物节,天猫网上销售额突破了1207亿,天猫的老总马云乐得合不拢嘴,而很多网民却纷纷嚷着要“剁手”“吃土”。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出了“买”和“卖”其实是一对矛盾,顺利地进入本框题知识的讲解。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深入分析和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看似两个独立的环节,其内在却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课堂设计中要尽量将两个环节完美地融为一体,二者相辉相应,相得益彰。这对于解决理论型框题的知识难理解、课堂实施效果不佳等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将学生划分为学习小组,根据自主学习提纲阅读教材,开展自主学习。其次,开展小组讨论,组内成员共同探讨、合作探究,交流提纲中的问题以及自己在本框题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再次,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小组的研究成果,并在展示中将学习中的疑难困惑一并提出。最后,围绕这些困惑要求学生进一步开展小组间的合作探究,集众人智慧,共同突破。“众人拾柴火焰高”,学生在交流展示中,不仅进行了思想的碰撞,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表达的能力,还进一步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处理矛盾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的问题上,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己反思总结,接着展示了关于《双十一购物狂欢后,莫让快递包装垃圾成灾》的新闻,要求学生开展小组活动,在阅读教材基础上分组派代表回答问题。
第一小组:
(1)矛盾斗争性含义。
(2)分析“电商发展与环境保护”间是如何体现矛盾斗争性的。
第二小组:
(1)矛盾的同一性包含几个层次。
(2)分析“电商发展与环境保护”间是如何体现矛盾同一性的。
通过回答,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接着进一步引导思考:电商的发展,对实体店造成怎样的影响?播放视频资料,要求就该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并以“电商阻碍实体经济”为辩题开展小组辩论赛。在这一过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个环节:归纳总结,情感升华。由于理论型框题的知识体系清晰,所以教师可以完全放手,交给学生完成,培养其总結归纳的能力。虽然是理论型框题,但政治学科的独特性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在教学的最后设计“情感升华”环节就尤为必要了。例如,在《矛盾》这节课的最后设计了全班朗诵《感谢对手》这一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展播,伴随着激昂的音乐,师生共同朗诵“人生路上有理想与现实、成功与失败、欢笑与泪水……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即将绽放的最美的花朵”,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实施建议和反思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理论型框题往往是教师教学中的难题,但如何将“死”的知识讲“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则是全体高中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本课题组成员在教学中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善于分析和总结,不断完善理论型新授课的教学设计,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其他政治教师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高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同时,也将自己锻造为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