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2017-05-26曾桂清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7年4期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良好习惯家庭教育

曾桂清

【摘 要】《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教学和好习惯养成教育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要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需要做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感悟;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细致化;重视家庭教育力量,家校齐心协力。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良好习惯;学习兴趣;生活感悟;评价多样化;家庭教育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门学科关注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注重小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当然,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好习惯。将品德与生活教学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较好地结合起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两者相互影响、渗透,以此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尤其是在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全面、更具体、更高的要求后,教师又将采取何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简单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品德与生活课程具有活动性的基本特征,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因此,品德与生活教学最忌讳的是枯燥、乏味、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说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非常活泼好动,天性好玩,如果要求他们一节课四十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形式应该是多样化的,充满趣味性的,才能更适应低年级学生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紧紧抓住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因此,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活动与游戏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教师要注意活动与游戏的设计要灵活,虽然品德与生活的教参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游戏与活动设计参考,可更多的时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游戏与活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动、鲜活,让学生在玩中學,在学中玩。在游戏与活动中,学生知道了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例如,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粮食来得真不容易》(北师大版,下同)时,先让学生观看课件或动画短片,明白粮食生长的过程以及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从而教育学生要爱惜食物。如果教学到此为止,那么只是对学生进行了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甚微。因此,笔者会鼓励学生根据粮食的生长过程,演一演《一粒米的自述》。低年级学生的表演欲很强,通过表演,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同时,在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浪费食物的现象,制作以“爱惜粮食,杜绝浪费”为主题的宣传画,从正反两方面去培养孩子的爱惜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

二、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感悟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生活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充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回顾生活过程中,深化道德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将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良好的习惯得以养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具体内容、条件、资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教学安排。

笔者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我爱我生活的地方》时,结合学校所在的大岭文化古村,给学生们展示了大岭村的美丽风景。因为极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甚至就住在大岭村,所以他们都会有熟悉感,并不由自主地赞叹:“我们生活的地方真美!”这么美的地方,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当然需要我们去爱护,从而激起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愿望,并且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你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然后制定具体的行动,例如要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不在墙上乱画……让学生在生活中付诸行动,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三、注重评价的多样化和细致化

课程改革理念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样化,这包括评价主体的多样化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评价自己的行为,也可以由同伴评价。不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而是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于品德与生活是养成良好习惯与培养良好品质的德育学科,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通过一张问卷就完成,而需要我们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跟踪式评价,并有相应的记录。持之以恒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细,从稚嫩的幼儿园小朋友到正规的学生,孩子需要一个飞跃式的变化。每当孩子回答问题后,教师都应给予相应的积极、细致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在自信中健康、幸福的成长。并且要让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评价知道自己对在哪,错在哪,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不但要求教师认真去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要快速地进行分析,用鼓励性评价,创设宽松、愉悦、平等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一课时,可以由四人小组讨论、评价,看看班上哪些同学的行为是符合小学生守则的,哪些同学做到了团结友爱、关心集体,再对照自己平时的行为,看看能否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四、重视家庭教育力量,家校齐合力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形成的好习惯,回到家里得不到强化的话,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相反,如果家长大力配合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步伐一致,那么将会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与进步。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开创齐抓共管、齐进共创的局面。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把通过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理念传达给家长,并根据课程的具体要求,告知家长需要家长配合做到的内容,请家长做好对孩子在家里的教育、对孩子的行为继续跟踪、评价等。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家里要养成按时作息、不挑食、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习惯,然后制定相关表格,请家长在家监督学生是否独立完成,并定期与老师交流。

由于年龄及心智水平的限制,低年级学生的良好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务也很艰巨。教师如果能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反思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方法、途径,相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相信,只要教师做到以上几点,学生们就能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郭惠桃.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养成教育的渗透[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3(02).

[3]谭崇棫.浅谈小学品德与生活之教学感悟[J].当代教育管理,2014(06).

猜你喜欢

品德与生活良好习惯家庭教育
浅谈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幼儿午睡良好习惯培养之我见
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生自主学习的反思
体验式学习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运用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小学生学习英语良好习惯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