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7-05-26关仲华
关仲华
【摘 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工作。甚至可以说,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素质教育的成败。但从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来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要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实现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就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创建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密切联系家长,家校联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什么样的人”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健康教育必不可少。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培养学生健全的体魄,还包括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可以说,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仍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下面笔者尝试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出发,阐述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关注小学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发现,一部分小学生出现了叛逆、厌学、冷漠、暴力等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1)学习方面——缺乏自信或过度自信、厌学等;(2)行为方面——不遵守学校纪律,有直接干扰课堂秩序的行为,如交头接耳、发出怪声等,严重者还有暴力倾向;(3)心理方面——心理承受能力弱,缺乏责任心,面对困难缺乏毅力及信心等;(4)人际交往方面——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与人交往能力差,不合群等。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理性思维不突出,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体系,其所处的家庭、学校及社会环境对其健康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1. 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只有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养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有些家长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有些父母忙于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因而无法疏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有些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是一味地溺爱孩子,就是认定“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一旦犯错则非打即骂;还有些家长不重视孩子的教育,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责任。此外,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家长自身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利的影响。
2. 学校德育没有落到实处
学校是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文化及教学环境对于小学生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但仍有一部分学校存在着“重智轻德”的不良倾向,“德育为先”理念没有落到实处。在升学压力及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教师看重学生的分数、希望所教班级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排名,这就给小学生带来学习压力,使他们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而如果老师未能及时帮助学生疏解这些不安情绪,就会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心理障碍,从而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此外,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3. 社会中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的文化环境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当前互联网及移动电子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小学生可以很便利地接收社会上的各种信息。但移动互联网络在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及更新他们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小学生的认知及心理健康成长。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有许多有关暴力、道德败坏等的内容,这些将对小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心理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
二、实现小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小学教师要有效地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就要转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认识,转变育人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和“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把学生的德育教育落到实处。教师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更新自己的学生观,要尊重学生、真诚对待学生、了解学生,尽力靠近学生的内心,从而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扼杀于萌芽阶段;包容学生,积极地回应学生的需要,给予学生正面的价值引导;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性,找准每个学生的优缺点,因材施教,创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从而减少其心理失落感。
要落实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以活动为教育的载体。即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靠课堂教学,还依赖于多元的、具有趣味性的和有教育意义的心理健康活动。教师要重视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把活动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寓教于乐,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创建班级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还不成熟,在价值观上也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所以,生活在什么样的集体中,也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具有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因此,落实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营造班级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要重视“公平民主、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班风建设和“积极进取、好学、乐学”的学风建设。和谐、民主的班级学习环境能给学生提供心理自由、安全的基础,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建设良好的班风、学风呢?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热爱教育事业的,勇于奉献;面对问题不泄气,有积极的心态,并敢于钻研;辨是非、明善恶、知美丑,对于道德修养有明确的把握;面对班级问题时,通力合作,同事间关系融洽、和谐。这些都会在无形中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来促进良好的班风、学风建设。小组合作以差别化原则为指导,重构班级的学习单元,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培养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组合,也可以帮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重拾信心,从而缓解紧张、焦虑及厌学情绪;同学间互帮互助的交往形式也可以给予学生安全感,从而为其心理健康成长创造适宜的环境。
(三)密切联系家长,家校联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美好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关键。要落实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要依靠学校教育,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家长,积极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醒家长多关注孩子、多与孩子交流,提高家长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这样家长才可以在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时,及时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導。其次,要实现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家长也要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一味地打骂孩子,而要了解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教育。除此之外,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还包括:给予孩子正确的人生观教育,培养其坚强的毅力及乐观、自信的心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价值在于促进自身的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孩子应对外界变化的良好心态,不以暴力为解决问题、发泄情绪的出口等。
参考文献
[1]卫萍,陈雪梅.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4).
[2]薛喜民,薛雅芬.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