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分层作业”的困境及应对分析

2017-05-26陈丽菊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生本位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陈丽菊

[摘 要] “分層作业”作为因材施教前提下的一个比较突出且常见的方法,被广泛运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但在不少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会得到与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通过在反思、沉淀的过程中细致分析利弊,发现只有摆准“学生本位”的立场,才能真正避免此类“尴尬”的出现,走出教学困境,真正为每个孩子的发展助力。

[关键词] 因材施教;分层作业;“被分层”;矛盾;学生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就“课程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简而言之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一教学理念早在宋代就作为明确的教育要求提出,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是坐实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性。

有些一线教师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来践行“因材施教”,“分层作业”就是其中的一个小举措。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些孩子不免进入了这样一个“被分层”的行列,降低学习的要求,如课后练习只需完成基础练习和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可以选择放弃。但实践中“分层作业”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张试卷”带来的尴尬。面对社会对成绩的一种普遍认同感,采取“分层作业”,包括更多因材施教的方式都值得教师进一步思考斟酌。

一、“分层”带来的负面影响

学生身心发展情况迥异,必然带来学习能力的差异和学习效果的不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因此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布置作业来适合孩子的差异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但这美好的初衷,在遭遇一张“统一”的试卷时,“分层作业”的很多问题、矛盾就尖锐地摆在了教师面前。

1.助长了学习惰性。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分层作业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教师眼中认为的学习能力低的孩子,在长期接受简单作业的同时,无形中就给自己定义了,难的题目自己是不会的,因此当碰到难题时就出现了退缩或者回避的情绪。越怕越不愿意思考,越不思考则越不会,造成了不良学习习惯的恶性循环。同时,这种不良势头出现了蔓延趋势,有些没有“被分层”的同学,学习相对也是比较吃力的,就开始觉得不做难题也挺好的,反而出现了拖拉作业,甚至“期待”被“分层”的这种心理,惰性因子开始发散魅力,这样一来就与教师实行分层作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2.导致了知识缺失。当“被分层”的学生面对期末考试一视同仁的考核时,分层作业显现出来的负面因素便浮出水面。作业的分层布置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减轻了部分孩子的学业负担。但另一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是训练不够、知识浅表,无法适应突然增加的考试内容。

3.产生了不认同感。当一个团体中“吃一样的饭,听一样的课,做一样的作业”这种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孩子心里的那杆秤也开始摇摆不定了。有部分“被分层”的孩子,既不愿意做题目,又不接受这样的安排,作业布置时总表现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明显有抗拒情绪,更有甚者索性破罐子破摔听之任之。为何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经过观察发现,这主要来自于其他学生对他们的看法,一旦作业布置出现差别,大部分孩子就有一种看好戏的心态来对待,既羡慕可以少做作业,又抱有一种自我优越感,看不起“被分层”的孩子。这种复杂的心理显露于表,无形中让“被分层”的孩子产生一种心理暗示,那就是自己与人格格不入,是被同学不认同的。进而认为老师也是不认同自己的,产生对学习的抵抗或者消极情绪。这种不被尊重、认同,成了这些学生的一种心理负担,负面影响就油然而生。

二、“被”字揭示的问题成因

诚然,实行“分层作业”,进行因材施教是有一定道理和可行性的。美好的初衷没有得到应有的期效,深究之下,主要还是教师的观念没有根本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未能与设想同步。

1.“被”忽视的自主意识。很多人注意到“被分层”三个字,在众多实践中,都是抱着“因材施教”的目的,却违背了对人权的尊重。事实就是哪些人可以参与,全凭了教师个人的想法和意见。实施分层作业计划初始,教师没有询问过孩子、家长的意见,是否愿意参加这样的尝试,只是简单地根据自己对孩子学习能力、学习情况的了解,进行了作业的分层安排。怎么做、做什么,表面看似变化了,但是实质上学生还是没有选择的权利,完全是被动接受这样的安排。正是因为这不是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也没有得到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才会导致实施过程中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这是“以生为本”意识的严重缺失,也是“分层作业”计划实施出现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2.“被”简单的操作方式。如何具体实施“分层作业”?学生到底做些什么作业?这是值得反复斟酌并制定周密实施计划的。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将之简单化了。主要体现在:一是实施对象的简单分类。教师仅仅将学习最困难的学生简单列为了需要“被分层”的对象,其他大部分学生还是作为同一类对象,造成“被分层”学生的“被孤立”,忽略了“提优”部分。二是分层作业内容的简单划分。就目前教师的练习,按基础与课外阅读两类,分配给两类学生,造成训练点的缺失。三是评价形式的简单处理。怎样的孩子应该适合怎样的评价,这一点在实践过程中几乎被教师忽略,因此丧失了一个很好的激励学生的机会。

3.“被”缺失的实施细则。一个参加“分层作业”的学生什么时候能被转为“正常对待”的孩子呢?这是在整个分层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很少去具体思考过的问题。正因为缺失实施细则的指导,仅仅是凭着眼光做,跟着感觉走,一旦出现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致命的。实施过程中,有的孩子因表现有进步,得以“转正”,但是他们根本不清楚,为什么又突然要做其他的题目了,有的甚至不情愿。而另外的孩子也不明白他们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改变,仅凭教师的一席话,对高年级学生来讲,是不具可信度的。这样一种不严谨的方式,造成了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缺少明确的指导和实施的依据,孩子缺少奋斗的目标和未来的期盼,因此也造成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的局面,分层作业也陷入一种机械的形式主义泥沼之中,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三、“分层作业”的优化发展对策

不可否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学生实施分层布置作业的做法,是符合教育的规律的。但如果分层作业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则是一种失败和无效的教育。要让好的理念、好的做法真正实现它的价值,教师还是应该找准症结,对症下药。

1.细致规划,方案先行。一个项目的实施,必须要有一个周详的方案做后盾。分层作业的实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计划及预设:分实施阶段如何分布、实施对象如何删选、分层项目内容如何进行划分、具体评价体系如何多维定位、奖惩晋级方式如何确定。当这些方面问题都进行了预先的准备,实施分层作业会相对比较成熟,以保护学生为前提,真正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实际学识水平。

2.遵循规律,尊重个体。实施分层作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尊重孩子的主观要求。参加对象的选择可以有教师的主观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和家长的个人意愿。因此,分层作业的对象确定要征得同意,不能固定化;分层作业的形式不能单一,要多样化,可考虑不同特长和兴趣爱好之间的联系。我想,遵循规律、尊重个体的分层作业项目,才能持续良性发展。

3.因人而异,动态评定。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大,即使都是学习困难生,他们出现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实施分层作业的时候,不应该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自身问题,设置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的学习、作业的任务,凸显个性化作业,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益。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评价标准,及时与学生分享结果,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学习的方向。当达到规定的标准时,可以选择继续进行分层作业或者退出。

任何一个举措都会有利有弊,分层作业也同样如此。作为教师,只有摆正“学生本位”的立场,多维度、多渠道关心、理解、爱护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去设置教学任务,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发挥“分层作业”的优势,消除不利因素,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

责任编辑 范宏芳

猜你喜欢

学生本位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学生本位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新版译林英语教材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中职德育课教学探讨
农村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策略
以学生为本,让个性化阅读梦想成真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