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校本教研沙龙构建教师交流平台
2017-05-26徐如芬
徐如芬
【摘 要】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教师之间未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以至于不能很好地挖掘这些宝贵的教学智慧。本文认为,利用校本教研的平台,组织“头脑风暴”式的教研沙龙,是打开这座智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而要有效地组织教研沙龙,首先需要创设“有闲”的环境,打破拘束的状态;其次要采用正确的形式,让参与者在貌似“清谈”中对教学问题各抒己见;最后要关注参与者之间的组合形式,使教研沙龙的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校本教研;教师交流平台;教研沙龙;头脑风暴
一、教研沙龙的目的——打开智慧宝库
综观校园,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有的精于钻研教材,无论是编者的意图,还是教学的设计都能剖析得淋漓尽致;有的善于公开课亮相,课堂上时而神采飞扬,时而神情凝重,时而幽默风趣,时而严肃冷峻……可更多的是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他们既不善于在公开课上亮相,也鲜有学术论文发表,就是参加教研活动也总是听得多说得少,可奇怪的是这些老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不见得差,有的甚至总能在年级段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其实,这些老教师历经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积累,集宝贵的教学经验于一身,具有丰富的教学睿智却藏而不露。如果能将这部分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开发利用,无疑是打开了身边一座巨大的智慧宝库、教学资源宝库。
观察这些教师“藏而不露”的原因,不难看出:或是由于生活的历练,养成了“谦虚和谨慎”的人生态度;或是不张扬的性格使然。不管怎样,要是让他们登台演讲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十有八九会让组织者感到失望。而利用校本教研的平台,组织“头脑风暴”式的教研沙龙,可以说是打开这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头脑风暴”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由现代创造力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的观点就称为头脑风暴。
“沙龙”,《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十七世纪末叶和十八世纪法国巴黎的文人和艺术家常接受贵族妇女的招待,在客厅集会,谈论文艺,后来因而把有闲阶级的文人雅士清谈的场所叫做沙龙”。“沙龙”具有“有闲”的情景,“清谈”的特点,“艺术”的元素。“有闲”的环境,无拘无束,易于生发灵动的思想;“清谈”的话题,无任务的压力,易于打消老教师心中的顾虑;课堂“艺术”的元素则是与会者共同的关心的话题。
二、教研沙龙的环境——创设“有闲”
沙龙的地点尽可能选择教师熟悉的环境,如果有专门的教研组活动室最好。如果没有,那么教师阅览室、教工活动室、小会议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甚至可以借用学生放学后的教室。这些地点平时教师常来常往,活动时坐坐谈谈无拘谨。
座位适宜安排成圆形或“回”字形。圆形或“回”字形的座位,没有座次感,没有主宾感,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很方便地和与会者面对面地交流,亲切而自然地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座位上除了茶杯外,还可以摆放一些水果、瓜子之类的小零食,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同时这些小零食,还可以在谈话出现短暂的冷场时,起到填补谈话空隙的作用;或是在交谈中出现一时难以应答的尴尬时,吃些零食用于掩饰。总之,创设一个放松“有闲”的氛围,便于与会者生发灵动的思想。
三、教研沙龙的形式——貌似“清谈”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如果教研沙龙只是“清谈”的话,只能算是活动而不是“教研”了。反过来,如果话题课题化,或许会造成“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尴尬,就算是“教研”也活动不起来了。这里的“教研沙龙”其实是借沙龙的形式,务教研的实。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与会者在貌似“清谈”中对教学问题各抒己见。想达到预设的效果,关键在于教研沙龙的组织者要“巧设话题,抛砖引玉”。
1. 沙龙举办前,巧选话题
教研沙龙的话题应该来源于教学实际。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困惑,这些困惑便构成了教研鲜活的话题。会前可以先让教师反思自己近阶段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在相同的情景中比较不同的结果。通过比较,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些有趣的现象:同样的教材,有的教师一两个课时就教完了,有的三四个课时却还觉得紧;同样的教案,有的教师教学时得心应手,有的教师则磕磕碰碰;同样是让学生背一篇课文,有的班级一天就全过关了,而有的班级过了三四天,还有几个学生结结巴巴、背不出来……通过比较,发现了差距,也找到了学习的对象,教研沙龙的话题也自然就呼之欲出了。教研沙龙的主持者将这些问题摸清梳理后,沙龙也准备就绪了。
2. 沙龙举办时,抛砖引玉
“王老师,你们班学生的字写得真好,你是怎么训练的啊?”
“张老师,你们班学生的作业本怎么不会卷角?”
“陈老师,平时也没见你凶,你们班学生的作业怎么会没人拖拉呢?”
“周老师,你们班学生的课文为什么一下就背出了,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
为了创设貌似“清谈”的沙龙效果,沙龙的主持人一般不亲自发问,而是引导有困惑的教师以求教的口吻向有经验的教师发问。这类请求“指点迷津”式的问题往往带有很强的操作性,没有“理论”的包裹,直接而生动,容易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例如,一位一年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授“图形的计数”一课时,发现学生在数组合图形时,常常会漏数或重复数某种图形,于是想了很多办法,先是让学生数一个三角形,画一个圆圈,数一个长方形画一个点,图上到处是圈圈点点,结果还是数不清。后来改用涂色法,结果搞得五颜六色反而看得眼花缭乱,仍然数不清。教研沙龙时,这位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一位老教师听了,脱口而出:“将所有的三角形填上‘3,将所有的长方形填上‘4,填完后数一数‘3的个数,数一数‘4的个数,学生保证数得又快又正确。”这位老师回去一试,果真灵验。
3. 沙龙举办后,及时整理
教研沙龙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往往具有零碎、即时的特点,容易“烟消云散”,许多好的建议和设想可能因时过境迁而被淡忘,本已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又成了新教师的新问题。这就需要将教研沙龙上谈话的内容进行归类和整理。简单的办法就是事先将谈话的内容用录音笔录下来,会后以问答的形式整理成文字资料予以保存,日积月累便成了宝贵的教学经验汇编。
四、教研沙龙的成员——“四种组合”
举办教研沙龙的目的是构建教师交流的平台,发现身边的教学智慧,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为了让与会者有充分表达的机会,沙龙的人数一般控制在8~20人。因此,教研沙龙的成员组合形式除了新老教师组合外,一般有四种组合形式。
1. 同年级同学科组合
这种组合形式适合于平行班级多的学校。因为同学科同年级教授的是相同的教材,教师就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容易细致入微地探讨平时教學时出现的种种问题。
2. 跨年级同学科组合
因为是同学科,年级之间就有密切的传承关系,高一年级的教学问题,成了低一年级的前车之鉴;低一年级的教学方式方法,又为高一年级提供了教学参考,具有很好的互补效果。
3. 同年级跨学科组合
同样的学生各学科之间的成绩会有差异,有的甚至会偏科。这种现象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往往与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通过交流,可以学习不同学科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互为借鉴。
4. 跨年级跨学科组合
教学是相通的,跨年级跨学科的交流,可以更有效地发现自己身上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更容易从不同学科中获得新的灵感,新的启迪,放飞禁锢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