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2017-05-26曹凌云
曹凌云
初中思想品德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分值70分,是开卷考试。很多学生认为分值不多并且是开卷考试,从思想上对思想品德课不够重视,所以在课堂上不注重学习,平时不注意积累,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我认为学生这种认识非常肤浅,学习目的非常短视和直接,似乎学习就是为了考试。作为在一线教学多年的老师,应该有必要对学生的认识予以纠正。下面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浅谈一下我对思想品德教学的看法。
一、思想品德課程对中学生十分重要
学习过程中,考试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我认为它是一门知识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这门课程承载着很多功能,对中学生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思想品德课涉及科技、人文、环境、历史、自然、法律等很多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强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一门实实在在的“铸魂”工程。初中阶段是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都还没有建立,对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储备相当有限,是良好品质和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作为一名一线政治老师肩上责任十分艰巨,祖国的未来、我们的下一代能不能成为祖国腾飞的建设者、中国梦的缔造者,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紧盯着中考的70分,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整天灌输“分数论”,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在教学中要时时渗透“育人”的思想,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努力使自己变成优秀的人。所以,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执教者,我们应该感到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中要重视涉及的历史知识
思想品德是涉及很多知识的学科。常言道,政史不分家,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会涉及很多的历史知识。如果很片面地去学习一个知识点,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也会很孤立,很多时候因为没有储备相关的历史知识,学得就会很肤浅,不能达到应有的深度,所以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运用起来就会吃力,看不透有些政治问题的实质,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相关的历史知识加以讲解,渗透到课堂中去,还原事情的本相,学生就会正本清源,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加全面透彻,同时学生学到了相关的课外知识,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习兴趣就会提高。例如,在八年级第八课《共同的愿望》中讲到一国两制这个概念时,课本当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及其关系。对于初中生来讲,记住这些东西并不困难,像香港回归、澳门回归,这些事件并不遥远,“七子之歌”有的学生也耳熟能详,但是如果把一国两制理解到一定高度,结合当今的一些政治事件进行剖析,学生估计就会有些困难了。所以,有必要对于一国两制是怎样来的,为什么会有一国两制,结合历史事实进行讲解。中国的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宰着世界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在世界上没有话语权,台湾、香港、澳门这些本是我国的国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进行统一,摆在我国的首要任务是要发展经济,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的发展空间,给中国经济发展留下追赶时间,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讲解中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像20世纪50年代的“金门事件”,关于美国的第七舰队等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当时我国经济和国防的真实状况,认识到一国两制提出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听完这些讲解,学生就会对如今的“台独”“港独”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了。同时这些历史知识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德育要贯穿始终
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始终是放在首位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本的知识点随时渗透,及时进行。现在初中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比较容易,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结合时代的特征,收集当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迹,在课堂中抓住时机随时进行德育。例如,在讲到《珍惜劳动成果》这个章节时,就可以抓住身边的事例进行德育。像学生乱扔垃圾,我们就可以这样教育诱导:同学们辛辛苦苦把教室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我们有一个整洁干净的环境学习,我们不经意地扔一个包装袋,不仅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珍惜,同时也是不能约束自己不良品行的开始,所以同学们要从小事做起,平时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让自己优秀起来。列举学生身边的、能感同身受的事例,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示范教育。
总之,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在学习中成长,在教学中成熟。我们担任了思想品德课教师,就不能卸下“铸魂”工程这个神圣使命。我们要立足三尺讲台,使思品课堂绽放异彩。
(作者单位:河南省舞钢市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