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用”水平的提高
2017-05-24罗晓妍李平军
罗晓妍 李平军
語文课程的特点是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针对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的问题,而工具性主要是针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问题,这二者对于我们教学来说都至关重要。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简称“语用”)的问题。
我们从《语文新课标》中可知语文教学任务包括五大方面: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在这当中,识字写字属于纯粹记忆,口语交际和综合陛学习主要针对的是“听”和“说”方面。一个正常的普通国人用中文进行口语交流,应该没有太大障碍。但是“阅读”和“写作”就不同了,这二者更偏重于书面化,规范化,所以想把一个文本读懂、读透,没有一点功底是做不到的。同样,想用文字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要想“写得好”、“写得妙”,不刻苦训练真是不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读写”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先来说说阅读对写作训练的好处。首先,在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研读课文(名篇佳作),长期坚持,学生逐渐就有了语感,这是他们进行写作的基石。
例如,学生在写“()的马路,()的教室”时,因为长期阅读,他很快就可以想到“宽阔的马路,宽敞的教室”。这个过程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也不需要想那么多为什么,就是语言习惯,也就是语感。
其次,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他们就会有发现,有反思:或赞同,或反对,或补充。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素材,让学生知道写什么,总不能满篇空话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7课《孔子拜师》一文后,我启发道:“本文除了告诉我们要谦虚,不断学习外,还有哪些地方对你有启发?请同学们以‘再读《孔子拜师》有感为题写一段话。”结果,有学生就在课后的文章中写道:“……我从‘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这句话中体会到求学不是那么容易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我们现在就要树立正确的求学观,不能稍微遇到点困难就退缩了……”还有学生这样写道:“……我从课文中的三个地方看出孔子对老师非常尊重:1.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于是上前行礼……2.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3.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学生们写得特别精彩,很多观点都出乎我的意料,只有部分学生在字词和标点符号上有问题,我简要做了修改。从以上教学案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针对课文认真阅读,然后进行写作,就能够有的放矢,言之有物,避免了不知写什么的问题。
再次,学生在阅读中会很自然地积累一些好词佳句、名人典故,这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呀!他们在构筑自己“文字大厦”的时候,完全可以信手拈来。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看得清呀!例如,在学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可以重点向学生推荐本单元中好的四字词语及诗句等,鼓励他们在写作中尝试使用。
我们再来说说“写作”对“阅读”的好处。首先,写作能对“阅读”的收获进行运用。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中所做的批注,有许多知识点的小结,他们完全可以将它们运用到“写作”中。
例如,我在教学《燕子专列》一文时,发现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有这样一段话写得很好:“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这句话中,作者连续使用几个动词,把人们不怕困难,积极救护燕子的行为描写得很生动,也很简洁。我请学生来体会这两句话,看看哪旬好。
(1)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
(2)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燕子。这时外面很冷,雪很大,路也很滑,人们依然没有放弃寻找燕子。
通过阅读、体会,学生们很自然地发现(1)旬好,他们对这种句子的好处也就印象深刻了。记得在学完这课后不久,有学生在日记中写《勤劳的妈妈》就使用了这种写法。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下班后,放下包,简单征求了我和爸爸的意见之后,立刻系上围裙,钻进厨房,七手八脚地开始做晚饭。”我在点评时,特别指出这个同学能够认真听讲,积极阅读,从课文中学习写作的技巧,真棒!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就提高了,阅读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其次,写作可以把我们在阅读中的感想写下来,达到以“文字”与名人先贤对话的效果,训练想象,拓展思维,乐趣无穷。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要求学生续写《凡卡》,请他们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后来,我把学生们写的文章看了一下,有的学生写凡卡后来被人救了,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还有同学写凡卡悲惨地死去,过程也很曲折。我把同学们的思路讲给他们自己听,让他们来分析,到底哪个结局更好,更符合作者的初衷。通过比较分析,同学们认为第二种写法要好,因为作者写《凡卡》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揭露沙皇的黑暗统治,就是要告诉广大读者在沙皇的统治下穷人没有好日子过,他们的生活都是悲惨的。如果凡卡最后过上了好日子,这个结局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就冲突了。这样一分析,学生们就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再次,只有当学生动手开始写,他们才会觉得知道的东西太少,知识不够用,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有了阅读的心理需要,他们才可能主动地、认真地进行阅读。
概而述之,“阅读”是根,“写作”是茎叶。“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对阅读的引申与发展。我们语文教学若能坚持以课文教学为载体,坚持读写结合,运用“课前圈点,课中批注,课后反思”等形式,使用“仿写,改写,续写,评写”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信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应该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