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祝县白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05-24孔宪华孔宪炜
孔宪华,孔宪炜
(1.甘肃省天祝县草原工作站,甘肃天祝 733299;2.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30)
甘肃省天祝县白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孔宪华1,孔宪炜2
(1.甘肃省天祝县草原工作站,甘肃天祝 733299;2.甘肃省畜牧业产业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30)
天祝县特色白牦牛产业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本文分析了天祝县白牦牛的发展现状,指出了该产业当前仍存在较严重的种群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区分散、养殖规模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广产业相关技术、扩大产业的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产品生产成本、创立品牌等相关对策,建议扩大白牦牛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以期使该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白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青藏高原北边。是一个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也是甘肃省九大牧业县之一。天祝县以畜牧业为主,农牧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也来自畜牧收入。天祝县畜牧品种众多,其中主要包括天祝白牦牛、甘肃高山细毛羊和天祝岔口驿马等。白牦牛是天祝县宝贵的畜种资源,白牦牛享有“世界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的赞誉,它的经济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白牦牛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天祝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白牦牛的基因品种,加快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白牦牛产业对天祝经济的发展很有必要。经过总结近几年来天祝白牦牛的发展现状,针对白牦牛产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对家乡的特色产业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天祝白牦牛为更多人所了解。
1 天祝县白牦牛产业发展现状
1.1 白牦牛的数量持续增长
截止到2014年,天祝白牦牛总数已达4.5万头,占全县牦牛总数的48%,其中保护区内2万多头,占天祝白牦牛总数的50%以上。天祝县白牦牛在1985年的总数量约为2.5万头,到2015年增长了2万头,总数达到了4.5万头,同比增长80%。1985年白牦牛的总数占全县牦牛总数约30%,2015年白牦牛总数占全县牦牛总数约46%。比1985年白牦牛总数占全县牦牛总数的比重增长了16%,白牦牛的总数量30年来一直在持续增长(见图1)。
图1 1985-2015年天祝牦牛与白牦牛存栏数折线图数据来源于天祝政府网
1.2 白牦牛产业总产值逐年增加
天祝县白牦牛产业总产值在全县牧业总产值及农民总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2009年白牦牛产业的总产值是0.8亿元、全县牧业的总产值是2.7亿元,2009年白牦牛产业总产值的占比为29%。2014年白牦牛产业总产值为2.5亿元、全县牧业总产值为5.4亿元,2014年白牦牛产业总产值的占比为46%。白牦牛产业总产值逐年稳定在增加(见图2)。
图2 2009-2014年天祝白牦牛产业与天祝县牧业总产值增长趋势折线图(单位:亿元)数据来源于2009-2014天祝县政府工作报告、天祝县政府网
1.3 白牦牛主产区分散
天祝县地形复杂,多山岭地带,草原面积广且分散。白牦牛的主产区多半位于海拔高,气候寒冷,人迹罕至的高山峻岭地区,重重山脉将白牦牛的几大产区分割开来,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各产区之间几乎没有信息交流,也就是说白牦牛的生产产区多处于分散状态;而且白牦牛的饲养与繁殖多半是靠农牧民自身的经验来完成。经国家农业部审查批准,天祝县白牦牛主产区的松山、西大滩、华藏寺等六个乡镇被确定为“国家级天祝白牦牛保护区”,成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区。
1.4 饲养成本高,以自然放牧为主
天祝白牦牛保持着终年放牧的饲养习惯,靠天养蓄状况明显。由于天然饲草的匮乏和人工饲草的高成本,一般只对乳牛、犊牛及病牛补饲青干草或在围栏草场放牧,其它牛则很少进行饲草喂养,饲养管理极其粗放。在青黄不接的初春时节或者白牦牛母牛怀崽时期以及个别牛有病疫发生时才会进行精饲料喂养。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天祝白牦牛生活在海拔3000m左右的高山草原生态环境条件下,耐严寒和粗放型的饲养管理。在高寒少氧的特殊环境影响下,天祝白牦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殊的生态生理特性:全身皮毛丰厚,进入冷季后粗毛间密生绒毛,形成良好的保温层,不怕冰雪严寒,四肢健壮有力,善爬高山峻坡;嘴唇薄而灵活,齿质坚硬,舌端宽,舌面丝状乳头发达,对高山草原的低草采食
性能很好,所以白牦牛是群体盘山越岭啃食野草为生。当前天祝县的几个白牦牛主产区全年的饲养量不超过10%(见表1)。
表1 2014年天祝县白牦牛主产区饲养量占总量的百分比
数据来源于2014年甘肃农村年鉴
1.5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产业恶性循环情况严重
天祝白牦牛属于特色产业,一切有关的副业都建立在足够数量的白牦牛基础之上,目前白牦牛饲养规模小,缺少正规且规模较大的养殖场,白牦牛养殖多半处于农户散养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很难形成规模效应。没有规模效应的促进就意味着白牦牛产业的资金、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设备、优良的管理技术等资源很难整合利用。资源难以整合利用下就会出现要么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方法参与到白牦牛产品生产当中来,许多分散的养殖户还是处于传统生产阶段;要么一些大型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因为没有足量的生产原材料而处于停产状态。这样不仅导致白牦牛生产力低下,更重要的是生产成本大大增加,这就会严重的影响养殖户及白牦牛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一些保守企业就会缩小白牦牛养殖数量、生产产地规模、原材料及投入资金等,规模不断缩小,要形成规模效应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恶性循环使得白牦牛产业发展困难重重(见图3)。
图3 白牦牛产业恶性循环示意图
1.6 政策支持力度大,但落实比较困难
国家对白牦牛产业的政策支持从未间断过,1984年,天祝白牦牛就已经被列入《全国家畜品种志》、《甘肃省家畜品种志》。天祝县政府也将白牦牛产业列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制定并出台了《天祝白牦牛产业化开发实施意见》、《天祝特色畜牧业发展五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保证天祝白牦牛产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由于白牦牛产区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较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等的不利因素影响了这些政策的落实,并且需要很大的技术、资金和优秀人才的支持,政府支持过于宽泛,只针对白牦牛产业,却不知道是针对白牦牛产业的哪一具体方面,因此欠缺专项化,而且优秀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政府的政策支持难以落到实处,资金支持难以用到点子上。
2 白牦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白牦牛自身的限制因素
天祝白牦牛是独特的牦牛地方类群,品种本身存在群体数量小、体格小、体型外貌不整齐、经济效益低下等不足。白牦牛多半处于自然生存状态下,所以在繁殖方面为自然交配,选种选配难度大,造成天祝白牦牛的毛色遗传很不稳定,在这方面符合品种标准要求的个体很少,仅占白牦牛总数很小的一部分。白牦牛属于原始品种,集乳、肉、毛、皮、役、骑、生产性能于一身,样样俱全,但都不突出。使得白牦牛产业发展多样而不专一,阻碍了白牦牛产业的长期、高效、稳定的发展。
2.2 生存环境恶劣,繁殖育肥困难
白牦牛生长在高寒地区,有的地方甚至常年积雪,牧草生长周期长,存在严重的青黄不接的荒草期情况。白牦牛怀胎的时候正是每年的冬末春初,山上气候寒冷,牧草啃食殆尽,这时候也是疾病肆虐的时候,有孕在身的母牛很难度过这一阶段。而且白牦牛生活的山岭地区温差大,气候不稳定,多有暴风雪、冰雹等极端天气出现,成年牦牛进食都很困难,育肥情况不良,更何况未成年的小牛更是难熬过这样变化无常的天气,导致白牦牛存活率很低,也就制约了白牦牛产业的稳定发展。
2.3 精细加工方面不完善
在畜牧经济高度发展的现在,农民只是单纯在白牦牛养殖期结束以后直接进行买卖,简单的粗加工少,精细加工更少,白牦牛产品只是处于基本产品买卖阶段。缺乏白牦牛系列产品深加工体系,致使白牦牛产品的深层价值不能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传统的产业模式具有产品结构单一,规模小等特点。目前天祝县白牦牛产品的精细加工只处于初期阶段,然而随着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对天然绿色食品的观念不断进步,而优质绿色的白牦牛产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品质要求也更高,故而只有高、精、尖技术加工企业的支撑,才能提供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而且也可以提高白牦牛产品的价格,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白牦牛产业加速健康发展。
2.4 生产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白牦牛的生长环境大多是在山区和丘陵,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时,农牧民、养殖场、企业等抗灾能力差,救助不及时,灾后救助设施设备不完善,不能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灾害。尽管国家加强了白牦牛养殖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但远不能满足保护白牦牛的需要。同时饲草存储体系、良种培育体系、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饲草生产技术很低,科研推广范围小,草原监管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使特色白牦牛产业不能成为优势产业。
2.5 白牦牛系列产品未形成品牌效应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品牌效应是企业形象树立的有效途径。品牌凝聚着企业的品质和信誉。目前白牦牛比较知名的品牌只有“闹格尔”这一种。品牌不仅是当消费者一接触产品,产品自身的优点就会出现在消费者脑子里,而且还代表着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因此作为本来就有特色的白牦牛产业,树立优质知名品牌,势必会扩大自己的产品市场。然而,当下白牦牛产业仍缺少响亮的品牌名称让大众熟知。这也影响了白牦牛系列产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阻碍了白牦牛产业化进程的速度。
3 对白牦牛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推广科学技术,增强生产力
3.1.1 引进与推广先进实用的相关养殖技术 引进先进的相关技术,推广科学育肥、卫生保健等技术措施。建设棚圈,提高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应用人工授精技术,保持白牦牛自身的产品优势,缩小种群之间的差距进而提高白牦牛总体生产力。推广疫病防治技术,提高成活率,保证白牦牛数量。应用这些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很大程度上缩小老群和新群之间生产力差距,更能节省更多时间来开拓白牦牛产品的销售渠道,消费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白牦牛产业的经济效益。
3.1.2提高饲草存储方面的技术水平 首先加强人工草地建设,改良天然草地,开展草原补播,防止虫、鼠、毒草的侵害。其次要加强草原监理,以草原承载量定畜牧数量,实现畜草平衡,遏制过度畜牧,防止草原退化。加大饲草业的发展非常适合当前天祝畜牧业的发展现状。这不仅可以加快白牦牛产业规模的扩大,更能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草料。此外,可以提高畜牧产业的专业化程度,使白牦牛产业从饲料开始就有条理有规律的进行,整合饲草产业链的全部阶段,规范饲草产业链的各个步骤,保护白牦牛产业初步阶段的安全,使之成为带动当地农牧民增产增收的产业。
3.2 大力扩展白牦牛产业的生产养殖规模
3.2.1 建立规模化养殖 规模化养殖不仅可以提高白牦牛的数量,还能形成规模效应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利润,更能抵抗来自市场的竞争压力,同时不断提高白牦牛系列产品的品质。扩大市场需求量从而创造更多岗位吸收农民就业,推动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提高。所以必须大力扶持发展养殖企业和养殖大户,给与必要的资金支持,达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大企业更可以带动周边农牧民增收致富,让牧民意识到白牦牛产业带来的巨大利益,这样就能提高农牧民的养殖积极性,进而加速白牦牛产业的发展。
3.2.2 加强养殖生产的基地建设 建设白牦牛生产基地不单可以壮大龙头企业的规模、拓展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渠道,也是提高天祝白牦牛特色畜牧业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基地一头连着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农户,基地建设把生产方式落后的小农户组织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天祝县要加强基地建设,就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面向市场建基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基地,才能使白牦牛产业更大更强。
3.2.3 建立龙头企业,多元化发展
(1)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效应
龙头企业担负着带动农户、扩大市场、辐射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天祝县必须立足白牦牛这一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白牦牛系列产品加工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把政府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培育出能够带动特色白牦牛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不断形成“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推动龙头企业带动效应,扩大白牦牛龙头企业的规模,才能壮大白牦牛产业。
(2)发展多元化白牦牛肉食产业
白牦牛肉加工方面的企业必须着力由传统的作坊制作向现代工厂化生产方向发展,生产出比如冷却肉制品、速冻方便肉制品、西式肉制品等一系列新型产品,并且在保鲜、保质、包装、储运等方面要获得有成效的突破,才能向现代化肉制品产业迈进,才能为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发展多元化副食产业是白牦牛产业开拓市场的基础,也是拓展销售渠道、增加销售数量的必然选择。
3.2.4 创立优质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
(1)提高品牌知名度,走绿色食品道路
品牌效应的树立要有一定规模的消费者市场,有一批忠实的消费者,首先要加强市场网络建设,扎扎实实地做好市场基础工作,树立目标顾客概念,多向目标顾客推销才能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次要使品牌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再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利用好品牌效应带来好的经济利润。白牦牛主产区位于人烟稀少,无空气污染,无水污染的高原地区。肉质鲜美,是绝对的绿色有机食品,因为人们对生活水品的要求越来越高,有机食品的市场越来越开阔,绿色食品的概念深入人心,所以白牦牛产品要抓住这个天然优势,大力宣传独有的特色,才能顺势打开市场,创立优秀品牌。
(2)大力健全食品安全体系
随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有关的事件频繁发生,国家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也使得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只有在白牦牛产业内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体系,杜绝有安全隐患的白牦牛系列产品在消费市场上出现,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消费者对产品认可度增强,就会直接增加对白牦牛肉制品的消费需求,进而扩大市场占有率。
3.2.5 有力有效的落实各项政策 政策就好比风向标,首先政策支持就是在为支持的对象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和一种有利社会趋势,政策的支持也使得在这方面有发展势头的企业和个人减少了很大的风险。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白牦牛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仅要从资金上出台专项化的资金支持政策,更要培养优秀人才致力于白牦牛产业的发展,两手要同时抓。政策虽好落实不了终究是一场空,将政策落到实处,就能激发当地农牧民对白牦牛养殖的热情,更能激发相关企业不断开发新的白牦牛产品,扩大规模。这样才能让白牦牛产业长期稳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
[1] 柴作森.天祝白牦牛生产力调查[J].中国牛业科学,2010,36(5):76-77.
[2] 何梅兰.天祝白牦牛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草食动物,2008,28(4):59-60.
[3] 何梅兰.用SWOT法分析天祝白牦牛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牛业科学,2008,34(11):61-63.
[4] 李开辉.浅析天祝白牦牛产业化发展[J].江西畜牧兽医杂志,2008,27(4):24-15.
[5] 苏念思,王国辉,徐盼盼,等.西北地区现代游牧业产业化发展初探———以天祝藏族自治县白牦牛产业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2,27(6):113-116.
[6] 吴克亮,李藏兰,梁育林,等.天祝白牦牛产业发展的调查[J].中国畜牧杂志,2004,52(11):34-35.
[7] 张荣昶.中国的牦牛[M].甘肃科学出版社,1989。
[8] 王裕昌.中国天祝白牦牛[J].草食家禽,1995,16(03):2-4.
[9] 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M].甘肃: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10] G.H.Geesink,F.H.Schreulelkamp,R.Fromkhuize ,et al.prediction of pork quality attribules from 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ra[J].Meat Science,2001.
[11] J.D.Wood,R.I.Richardson.G.R.Nute.et al. Effects of fatty acids on meat quality:a review[J].Meat Sciencs,2003.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hite Yak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ianzhu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KONG Xian-hua1,KONG Xian-wei2
(1.GuangzhouCountyGrasslandWorkstation,GansuTianzhu733299,GansuProvince; 2.GansuProvincialAnimalHusbandryIndustryAdministration,Lanzhou730030,China)
Tianzhu County's specialty white yak industry has been developing under the impetus of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white yak in Tianzhu County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re were serious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productivity of the industry, the irrat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cattered areas and the small scale of farming.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it i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industry-related technology, expand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of the industry, form the scale effect,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and create the brand and so on. It is suggested to expand the market share of the white yak product,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food safety system Industry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white yak industry;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 countermeasure
2016-00-00 接收日期:2016-00-00
孔宪华(1966-),女,藏族,大学本科,畜牧师,主要从事草原建设与保护工作。
S823
A
1001-9111(2017)01-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