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2017-05-22陈凤玲甘媚珍叶劲松杨满红

护理研究 2017年15期
关键词:肠液水嘴消化液

陈凤玲,甘媚珍,叶劲松,杨满红,邱 玲,罗 琴



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1)
陈凤玲,甘媚珍,叶劲松,杨满红,邱 玲,罗 琴

[目的]自行设计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并评估该装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7月我科10例肠瘘病人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造口袋收集肠液,经纱布过滤后回输。选择2012年8月—2014年12月我科肠瘘病人10例为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收集肠瘘液并回输。比较两组每天护理操作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每天护理操作时间1.04 h±0.05 h,住院时间为53.63 d±5.78 d,对照组每天护理操作时间2.95 h±0.04 h,住院时间为57.02 d±6.03 d。两组每天护理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行设计的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操作耗时更少,使用更简单,且不会增加住院天数,有利于临床应用。

肠瘘;消化液;收集回输;设计;应用

肠瘘多见于腹部外伤及肠道手术后出现的肠道损伤并发症,因肠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肠液的丢失不但易使病人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不利于病人内稳态的维持,也影响了肠道的消化功能。目前在整个消化液收集回输的过程完全靠护士人工操作,临床护理工作量增大。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消化液的收集过滤回输装置,此装置可利用持续封闭式低负压吸引技术,对肠瘘液进行有效的吸引和收集肠液,保持肠液及时有效回输,减少肠瘘液大量的丢失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的康复。因此,我科自行设计消化液的收集过滤回输装置,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的设计

1.1 材料 收集瓶、瓶盖、水嘴选择PET材料,过滤网选择PET材料(有高、中、低密度3种网型),吸引管选择硅胶材料。

1.2 设计 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包括无菌塑料收集回输瓶,收集回输瓶的瓶身上设有容量为500 mL刻度,顶端设有一开口,开口上设有一封闭该开口的瓶盖,瓶盖处设有两个水嘴。瓶盖处设有水嘴插孔,水嘴插孔为两个,其中一个水嘴连接一针刺式输液器,另外一个水嘴作为排气口。收集回输瓶内还设有一过滤装置,为一圆柱形PET材料制成过滤网。过滤网的孔径为5 mm±1 mm、4 mm±1 mm或3 mm±1 mm。回输前需先用活塞将过滤网中的消化残渣压紧压实,然后将过滤网取出,在其中一个水嘴连接一针刺式输液器,针刺式输液器连接空肠营养管直接进行回输。见图1。

1—开口;2—瓶盖;3—水嘴;4—水嘴插孔(连接针刺式输液器);5—水嘴插孔(排气口);6—过滤网

2 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使用方法

2.1 消化液收集步骤 根据肠瘘位置、肠瘘液的黏稠性、可选择不同型号过滤网的收集瓶。通过持续的负压吸引肠瘘液(压力维持在0.02 kPa),确保肠瘘液能被及时吸出。

2.2 消化液回输 需先用活塞将过滤网中的消化残渣压紧压实,然后将过滤网取出;用瓶盖封紧瓶的开口即可直接回输消化液;速度从50 mL/h开始,2 h 1次,量渐增加,根据病人反应调节输注速度,一般维持在80 mL/h~100 mL/h,病人无腹疼等不适。

3 应用

3.1 临床资料和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肠瘘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6岁~71岁,平均42岁,均为高位肠瘘(肠瘘液量每日>500 mL)病人。其中2011年1月—2012年7月10例肠瘘病人采用常规造口袋收集肠液,经纱布过滤后回输,作为对照组;2012年8月—2014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收集肠瘘液并回输的肠瘘病人1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造口袋收集肠液,消化液含有絮状物等杂质时,均不可直接回输,必须先用无菌纱布过滤后,装入无菌空瓶中再回输。回输的方法一般4 h清洗消毒1次引流瓶,输注管应每天更换[1]。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治疗肠瘘。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每日消化液收集与回输护理时数及住院时间。

3.3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护理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4 讨论

肠瘘多见于腹部外伤及腹腔手术后出现的肠道损伤并发症,因肠液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肠液的丢失会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营养不良、消化酶的腐蚀作用、感染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特有的病理生理改变。如果没有消化酶的参与,即使经过预处理过的营养液回输入远端肠道,机体吸收也是非常有限的,吸收的主要是糖,而脂肪和水解蛋白基本上未被吸收,而在营养液和消化液一起回输入远端肠道后,则糖、脂肪和蛋白基本上全部被吸收[2]。对引流出的肠液放置在室温中不同时间的细菌培养的结果发现,在引出后2 h内细菌数没有增加[3]。外漏肠液收集并与肠内营养液混合回输可能是一种纠正高位肠外瘘病人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维持内环境稳定、改善病人营养状态的有效手段[4]。利用持续封闭式低负压吸引技术,对肠瘘液进行有效吸引,同时利用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收集肠液,保持肠液回输及时,减少肠瘘液大量的丢失和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病人的康复。观察组根据消化液的黏稠度选择不同孔径的过滤网,无须在回输前把消化液取出过滤,减少了消化液污染的概率,在回输时,将过滤网取出,直接在水嘴上插上针刺式输液器经空肠管回输,实现了消化液收集和回输一体化,无缝连接整个消化液收集与回输过程,减少污染,降低病人腹泻的发生[5],收集回输装置操作方便,符合临床使用的需求,能有效降低操作护士瘘口护理的时间与不适感,有效收集病人消化液并回输。所以,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符合临床使用的需求。

[1] 叶向红,王新颖,彭南海,等.消化液收集回输的方法和体会[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15(1):61-64.

[2] 朱晋国,于仁,庞利群,等.肠外瘘患者消化液中细菌与酶含量在体外变化的观察[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1,19(6):383-386.

[3] 周文星,吕传新,宋超,等.消化液收集回输对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4,35(21):3359-3361.

[4] 王建忠,曾祥福,王小农,等.外漏肠液与肠内营养液混合回输对高位肠外瘘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12,20(1):56-57.

[5] 陈凤玲,沈磊,叶劲松.自制封闭式低负压吸引收集瓶治疗肠瘘口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77-78.

(本文编辑苏琳)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llection and return device of digestive juice

Chen Fengling,Gan Meizhen,Ye Jinsong,e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dong 510200 China)

2014年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编号:20141A010072。

陈凤玲,主管护师,本科,单位:5102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甘媚珍、叶劲松、杨满红、邱玲、罗琴单位:510200,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R472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15.029

1009-6493(2017)15-1884-02

2016-04-03;

2017-04-30)

1)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专利号:ZL 2015 2 0775861.7。

引用信息 陈凤玲,甘媚珍,叶劲松,等.消化液收集回输装置的设计与应用[J].护理研究,2017,31(15):1884-1885.

猜你喜欢

肠液水嘴消化液
1例770克早产儿肠穿孔的护理体会
辨证分型指导下不同清肠液温度对清肠效果的影响
注水井智能无级调节配水器水嘴结构优选及评价
万向水嘴新特性标准指标的分析研究
陶瓷片密封水嘴灵敏度的研究*
藏药佐太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的汞溶出差异
2016年7~12月卫浴领域节水认证(CQC)证书清单
消化液回输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人工胃肠液模型在药物稳定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消化液回输方法及其护理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