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视域下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透视
2017-05-22王红辉
王红辉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视阈下,促进经济转型、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三方面的现实问题倒逼浙江省各地区开展“三改一拆”工作,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浙江省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创新工作方法,分类处置,拆用结合,打造惠民工程,切实解决民生改善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民生成绩,以此推动“三改一拆”工作大局的顺利展开。在此过程中,浙江省“三改一拆”工作取得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也为当下以民生为导向的同类型改革提供了范式和借鉴。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三改一拆”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65-02
民生,关乎改革大局,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持续性和社会发展稳定性。浙江省率先提出“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开展以民生为导向的“三改一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其背后的原因是经济转型升级、生活品质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这一系列的民生问题倒逼“三改一拆”工作的推进与实施。
一、民生所求倒逼“三改一拆”
“三改一拆”是发展所需,民生所求,民心所向,立足点是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科学发展,核心点是为了群众切身利益,根本目的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民众生活品质,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然而,大量违法建筑的存在,以及脏乱差的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必然成为“三改一拆”的重点对象,也是改善民生的必由之路。
(一)促进经济转型的需要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转型升级日益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而人多地少是浙江客观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土地资源极其有限,而在一方面,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区域的违法建筑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资源无限得到最大限度地利用;另一方面,大量新兴产业由于无法得到土地资源的配套支持,导致无法投资落户,严重制约浙江产业升级的步伐。[1]
(二)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
“从安全角度来看,违法建筑杂乱无章,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是城乡环境的一道道疤痕,与建设美丽浙江的目标背道而驰,它们破坏了城乡空间布局,降低了城乡综合功能,有的地方甚至陷入不改不拆,城市化难以推进的困境。”[2](P.8-9)因此,“三改一拆是民生所求、民意所向,有着强大的民意基础。”[3]从城市形象来看,违法建筑严重制约美丽浙江的发展与建设。大量的违法建筑导致的杂、乱、差严重影响城市的良好形象,直接影响到浙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协调性,给浙江发展和百姓民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改善生态环境的期盼
浙江自然风光优美,素来有七分一水两分田的美誉,是浙江得天独厚的的优势,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但是,长期以来,浙江的水源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归根到底,是由于沿岸旧厂房、旧厂区的高污染企业的乱排乱放,以致影响推进五水共治等其他重大战略的实施开展,最终影响浙江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因此,“没有群众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三改一拆行动是全省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体现,顺应了老百姓发展经济、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为民谋福祉,因而获得群众的真心拥护。”[3]
二、“三改一拆”推进民生改善
开展“三改一拆”工作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坚持民生导向,创新工作方法,民生成绩显著,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是浙江省推进“三改一拆”中民生改善工作成效显著的“三大法宝”。
(一)坚持民生导向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三改一拆”三年行动的通知》指出,通过三年努力,旧住宅区、旧厂区和城中村改造全面推进,在“三改一拆”行动中,要诚心诚意地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三改一拆”行动的收益面覆盖广大城乡所有居民。浙江省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坚持群众路线,“拆迁是为了民生,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民生”。[4](P.88-94)也就是说,“三改一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改善民生,建设惠民工程,将群众满意与否作为衡量“三改一拆”工作成败的标尺。
(二)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分类处置,体现人文关怀。浙江省秉承问题导向,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充分听取民众的合理意见和诉求,拆改结合,出台和制定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政策,妥善处置与百姓生计密切相关的违法违章建筑,真正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使百姓获得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实效。如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低小散企业违建较多,当地通过制定政策分类处置,关停淘汰一批,整改补办一批,清理了历史遗留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5]
二是拆用结合,坚持惠民利民。惠民工程涵盖面大、涉及领域广,成效显著,极大地促进了民生事业的发展。浙江省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变违为宝”,将低效能的拆迁区域变为增实惠的利民工程。如宁波市海曙区坚持民生需求为导向,将一块上千平方米的违建打造成准5A级景区,既改善了周边百姓的居住环境,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当地民众获得感倍增。而这作为浙江省地区拆用结合典型案例的缩影,打造出全方位、立体式的惠民利民工程,极大地便利了人民群眾的生产和生活。
(三)民生成绩显著
一是经济转型方面,发展空间日益拓展,为未来发展提供了后续保障。自实施“三改一拆”行动以来,全省累计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38亿平方米;累计进行旧住宅区、城中村、旧厂区改造建筑面积4.02亿平方米,腾出土地65万亩,其中拆出违法占地34万亩,腾出改造用地31万亩。[1]这些土地资源为浙江省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为浙江民生改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生活品质方面,民众切身感受到生活品质的提高,幸福感和获得感倍增。自实施“三改一拆”行动以来,全省已改造城中村1.85亿平方米,旧住宅区1.17亿平方米,通过科学规划,整体拆迁和环境整治,引导农民住宅集聚改造,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着力改善公共服务,已经使200多万户百姓受益,使人民群众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提升了生活品质。[1]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成绩单,让民众亲身感受到生活环境的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三是生态环境方面,“三改一拆”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将违法违章建筑用地转变为提升民生水平的利民工程。“大批旧住宅区经过改造变成居民的幸福家园;大批旧厂区经过改造变成了文化创意园、科技创新区;大批城中村经过改造变成了美丽的城市花园;大批违法违章建筑被拆除、变成了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和绿地公园。“三改一拆”大大推进了美丽城市、美丽县城、美丽乡镇、美丽村居的建设。”[1]
三、 “三改一拆”工作的历史经验和方向指南
浙江省“三改一拆”工作的顺利推进,得益于民生为导向和切实的配套改革措施,既是浙江省改革大局推进的重要路径,为推进全国改革大局发挥了率先示范的作用,也是全国其他地区以民生为导向的同类型改革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样本指南,为推动其改革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民生,必须坚持以民生需求为导向
改革,事关百姓生计,关乎切身利益,能否以民生需求为导向,是改革能否胜利推进的关键。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要自觉规避两种误区:一是追求形象工程,华而不實,满足靠政绩而升迁的私欲;二是打着为民生的旗帜,实则为少部分人谋利益的改革,也是改革工程中容易出现的漏洞。浙江省在推进“三改一拆”工作的过程中,自觉坚持以民生为导向,通过一系列工作方法的创新规避了以上误区,为同类型的以民生为导向的改革提供了范式和借鉴。
(二)注重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配套式改革,推动民生水平新升级
民生,不仅仅是单纯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问题,而是一项经济转型升级、生活品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浙江省注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配套式改革,一是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根本之道,为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提高生活品质是改善民生的核心立足点,是百姓安居乐业的落脚点;三是改善生态环境是改善民生的保障,是百姓追求生活质量的外在要求。浙江省“三改一拆”工作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全方位改革,推动民生水平实现新升级,也为其他地区的民生改革工作贡献了宝贵经验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坚.“三改一拆”:浙江发展的历史选择与政治担 当[N].浙江日报,2015-5-29.
[2]叶慧.“三改一拆”,首战即决战[N].今日浙江,
2013-10.
[3]孔朝阳、刘元斌.“三改一拆”,赢在民心
[N].2014-01-10.
[4]王立军等.“三改一拆”经济社会效益实证分析与机 制建设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5,(6).
[5]新蓝网·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浙江“三改一拆”纵 深推进[EB/OL].浙江日报.2016-7-17.http://zjnews.
zjol.com.cn/system/2016/04/15/021110864.shtml.
[责任编辑:秦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