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喻在《豆沙关》中的功能与作用

2017-05-22董彦屏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豆沙昭通杜鹃

王 琼 董彦屏

隐喻在《豆沙关》中的功能与作用

王 琼 董彦屏

一、引 言

昭通,古称朱提郡,位于云南的东北部,自古就是“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古时候的昭通,曾一度商贾云集,是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因此,中原文化对昭通的影响极为深刻。如今,受地理交通的限制,昭通地区的发展已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但昭通人却从未间断过对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在这么一个贫穷、封闭、苍凉的地域,许多青年热衷于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覆盖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评论等等。近三十年来,“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作家群”以一种清新的姿态活跃于中国文坛,“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作家群”也成为中国文学论坛的热门话题之一。

昭通文学除文学艺术成就外,其文学语言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昭通文学大多使用昭通方言进行创作,作品中的昭通方言,形象、生动,且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尽情地向人们展现了昭通的风情人俗。在众多的昭通文学作品中,曾令云的长篇小说可以算得上昭通方言的典型代表。1995年至今,曾令云先生一直坚持使用昭通方言进行创作。近二十年,他共创作并出版了《龙卢演义》、《扎西会议》、《豆沙关》、《李家花园》、《云兴街》等12部长篇小说(共计500多万字)。他的小说以昭通的地域为背景,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描绘、观照、反映、剖析了昭通的历史和现实。

曾令云的《豆沙关》,出版于2005年,小说以位于川、滇、黔三省交界的豆沙关为背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豆沙关从民国至当代的社会生活画卷,当地的民情风俗与人物命运错综辉映。作者从社会生活的大处着眼,从人物性格心理的小处落墨,塑造了杜鹃、李英、春桃、霞妹、姜老五、姜拐子、金彪、黄成凯、牛儿等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演绎了两代人跌宕起伏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豆沙关》中,血与火、情与欲、爱与恨、高贵与卑贱、人性与兽性、天使与魔鬼、复仇与宽恕激荡交织,让人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豆沙关》多用昭通方言,品读《豆沙关》,我们发现,其文学语言有一个最大特点——隐喻,极富昭通特色的隐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思维中的认知方式。隐喻是我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和手段。通过隐喻,我们可以通过一种事物去认识和理解另一种事物。曾令云先生的《豆沙关》,隐喻数不胜举。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豆沙关》中隐喻的功能进行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隐喻思维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

二、《豆沙关》中隐喻的功能

1、语义认知功能

隐喻借助我们已知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与建构未知的事物,成为认知的桥梁,使得复杂的事物得到直观的描写与解释。通常,我们会用熟悉的、简单的、具体的事物或概念作为源域去解释陌生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物或概念,这样,目标域中那不为人知或不易被人注意到的语义特征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隐喻具有语义认知功能。

《豆沙关》中,隐喻在语义认知功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当刘麻子知道自己那厌恶官场的儿子决定大学毕业后去中学教书时,就想利用儿媳秦韵拴住儿子,借口儿媳即将临盆,教书的事以后再说,以此逼迫儿子听从自己的安排,回陵秀当主办秘书,但儿媳秦韵却看穿公公的心思,她支持丈夫的决定,她向公公说,“莫说当了老师,就是讨口,她也要帮丈夫提着讨饭的竹筐。”(第428页)以此表明,丈夫在哪,她就在哪,她要和丈夫相濡以沫、白头偕老。对如此坚决的儿子与儿媳,刘麻子自然无言以对。再如,黄成凯曾背叛杜鹃离开豆沙关,杜鹃的儿子杨牛儿因霞妹嫁给土匪头子而不告而别,两者返回豆沙关时,一个成了豆沙关的党政一把手,一个成了豆沙关的副书记兼武装部长,为了各自的前途,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与杜鹃划清了界限,虽然如此,但是,当杜鹃与姜老五的私生女冯可儿考上县中时,校长本想提醒冯可儿注意自己的身份,最好与自己的母亲杜鹃划清界限时,内心又不得不有所顾忌,害怕得罪黄成凯和杨牛儿。小说是这样描写他的心理的,“他相信一条,扯着鸡毛,鸡骨是会疼的,平平静静当好校长,不能引火烧身。”(第513页)可见,隐喻能够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语言经济功能

我们在认识事物初始,总是先认识具象事物,并形成一些基本概念,对于那些较间接、较难领会的抽象概念,我们不可能又去绞尽心思地去创造新的词语来表达它,我们会在原已形成得的具象概念中提取某种特征,把它们作为始源域,进行语义映射,最后,通过较直接、易理解、易感知的具象事物来理解那些较间接、较难领会的抽象概念。而且,随着语言的使用频率的增加,某些隐喻变成了死喻,我们已无法追溯到它们的出处,然而,它们却巧妙利用现成的语言材料,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填补了词汇的空白,实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

例如《豆沙关》中,卢三老爷的管家何仲良为卢小姐去成都置办嫁妆返回时,途中遇上土匪抢劫,后来转危为安,回到卢公馆,卢三老爷为他接风洗尘,敬酒时,为了感谢何管家劳苦功高,卢三老爷用了一个极其形象的隐喻,“仲良,---,没有你为卢家操持,我真是癞蛤蟆穿套裤,蹬打不开啊!所以这杯酒,不管怎么说,我得先敬你。” (第12页)这是一个用现成材料组合的简洁隐喻,充分地展现了何大管家在卢三老爷家的地位与作用。又如,姜老五与金彪因为杜鹃结下血海深仇,奸诈的金彪傍上了安旅长,姜拐子提醒姜老五千万要提防金彪,老五说,“拐子哥,只有生错的,从没有死错的人,他金大少爷敢回豆沙关跟我较劲,他端哪碗,我就吃哪碗。” (第64页)小说用“他端哪碗,我就吃哪碗”来表明姜老五勇敢无惧,誓与金彪斗争到底的决心。

3、评价功能

隐喻思维让人们通过具象事物去阐释或理解抽象复杂的概念,包括情感、思想、性格等等。同时,也表达了发话者的某种态度、情感、立场和观点,起到一个情感评价的作用。

《豆沙关》中,具有评价功能的隐喻到处可见,例如,杜鹃的女儿春桃被金彪强奸未遂后,为了名节,她不得已作出嫁给金彪的决定,杜鹃非常犹豫,害怕弄不好一则害了春桃名声,二则落个攀高枝的罪名,但杜鹃转念又想,“(我杜鹃)不像你金老板为富不仁,吝啬得连苍蝇都别想叮上一口。”(第195页)这个隐喻,形象地表达了杜鹃对金彪父亲金世奎的不屑一顾,对金家的厌恶。又如,在决定上金家理论时,李英劝杜鹃约上黄成凯一起去,杜鹃很干脆地说:“---,春桃不是他亲生的,我不耐烦找他,扶不起来的猪大肠,我自己去找金老板,明天就去。” (第196页)杜鹃用“扶不起的猪大肠”来影射黄成凯,表明她对黄成凯的失望。

4、语用功能

隐喻能够用一个浅显的事物表达深奥的概念,能让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而具体,而且同一个抽象概念,我们可以用不同的事物来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映射,既激发了我们思维的火花,又开拓了我们的视觉,因此,隐喻能够给人一种特别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对于不便明说的事物,运用隐喻表达,会把我们的真实意图委婉间接地暗示给别人,可以协调人际关系,不失为一种礼貌策略。

《豆沙关》中,有的隐喻就具有委婉的语用功能。例如,“---,哎,这牛儿平时很本份,淘起气来,却让你防不胜防,真是哑巴狗,咬了人才会叫,---。”(第383页)这句话是李三说的,杨牛儿在霞妹嫁给土匪头子后,不告而别,抛下自己孤苦无依的母亲和妹妹不顾,李三对杨牛儿的行为极为不满,但当杜鹃的面又不便指责,只好用“哑巴狗”来委婉表达自己对牛儿行为的不满,是一种礼貌言语。又如,“陵秀这里苦寒贫瘠,水浅了,容不下你们这些大鲫鱼。”(第439页)这是卢老五为周福珊一行饯别时说的客气话,他明知周福珊等是因为对他霸占秦湘君不满,对陵秀失望至极才决定离开的,却故意说成是周福珊一行嫌弃陵秀苦寒贫瘠,要到别处另谋高就,这也是一种语用策略。

另外,《豆沙关》中还有部分隐喻,具有活跃气氛、娱乐心情的作用。例如,杨牛儿向霞妹表达了自己的爱恋时,霞妹提出,只要他能上寿星岩抬一副僰人的棺材就答应他,霞妹的母亲李英反对霞妹的做法,并认为她是在为难牛儿,但杜鹃却劝李英说,“大妹子,霞妹的做法是对的,我就很赞成,要在豆沙关这里混下去,男女都要有本事,三锤打不出两个屁的人,不行---” (第288页)用这个隐喻,杜鹃从反面称赞了霞妹对有胆识的男人的追求,缓解了李英心中的愧欠,活跃了当时的气氛。

5.文化功能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认知思维,还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体现。通过隐喻,我们可以窥视文化,包括文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该语言使用区域的风土人情、行为取向、价值观念等等。所以,隐喻认知还是一种反映文化、传承文化、丰富文化的行为,隐喻具有文化功能。

《豆沙关》中就有许许多多展现文化的隐喻,它们表现了昭通地区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例如,金杏带着未婚夫陇君府回家时,陇君府为了讨好金家,一早就和金杏为金彪去抓炖鸡的补药,回来后,听到丈母娘的夸奖,趁机讨好说:“妈,他是金杏的大哥,为他做点事,应该的。”金母听了,笑开了话,正欲说什么,金老板则不阴不阳地数落了老伴两句,他说:“一家人,哪来这么多废话讲嘛,真有点四两肉放半斤花椒,是在麻筋,快吃饭,下午大家都还有事情。”(第181页)四川人喜爱麻辣味,花椒是四川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香料,昭通地接四川东南,饮食中自然也少不了花椒,金老板用“四两肉放半斤花椒”的舌尖感受形象地影射了陇君府言行的做作与肉麻。又如,春桃婚后三天回娘家,金彪与牛儿喝酒到深夜,不想回自己的家,杜鹃嗔怒地大声吼起来:“喝酒,要有酒德,不能连酒糟都吃了,丟底现形,以后就别喝了,春桃,快扶金彪回家去,我不耐烦看他这点鬼样子。”(第317页)杜鹃用“喝酒,要有酒德,不能连酒糟都吃了”来影射金彪喝酒得意忘形的丑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昭通地区的崇尚酒与酒德的文化。

三、结 语

综上所述,《豆沙关》中的隐喻具有语义认知、语言经济、情感评价、语用策略、呈现文化等功能。隐喻是昭通方言的精华,也是《豆沙关》语言的精华,隐喻的大量使用,赋予了作品语言的神秘感,呈现了昭通地域的风俗画卷,反映了昭通人的情感与价值取向,折射出了昭通人的智慧与幽默,增添了作品的文学魅力。《豆沙关》中的隐喻,让人百般品味,让我们在回味之余不禁感叹作者高超的文学智慧与精湛的语言驾驭能力。

[1] 曾令云.豆沙关[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2]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3]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 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5] 张磊.认知隐喻的社会功能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10(5).

[6] 李香玲.隐喻认知的文化透视[J].河南大学学报,2010(6).

(作者王琼系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董彦屏系昭通学院人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杨 林

李晓伟 油画 尘色古香系列之鬼斧神工

猜你喜欢

豆沙昭通杜鹃
云上杜鹃
豆沙冷却成块才能包月饼
爱情,真的可以战胜恐惧吗
红杜鹃
昨天
精准脱贫奔小康 克难攻坚谋跨越
美月日式烘焙教室
红小豆沙加工技术
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落成
昭通文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