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等教育向何处去?

2017-05-21赵欣

文教资料 2017年7期
关键词:特点

赵欣

摘 要: 李化树教授新著《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是一部关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学术成果。全书的框架构建、行文措辭、观点推导等均体现了作者宽泛的治学视野、严谨的研究态度与深厚的学术功力,具体表现为体系缜密,思路明晰;立论紧扣时政,体现了作者高度自觉的参政议政意识;资料翔实可靠,论见新颖独特三方面。

关键词: 西部高等教育 区域合作与发展 特点

21世纪是数据时代,伴随着大数据的兴起与渐趋普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逐渐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教育格局必然受到波及与影响。打破旧有的教育格局,加快各地区教育区域合作的步伐,以应对数据时代的来临,并适应经济一体化的现实需求,势必成为各教育层次共同应对的现实问题。在各种教育层面中,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环节中最高级的阶段,在教育区域合作方面更应该及时做出应对,同时也为其他层面的教育区域合作化提供参考范例。如何加强高等教育之间的区域合作?教育区域合作应该遵循哪些思路与运行模式?如何从国家发展战略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教育发展与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具体到西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相较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远远不及,因此,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加强教育的区域合作尤其显得重要。相较于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具有不少劣势,如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人民生活水平相对不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低,等等,如何克服这些负面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展西部高等教育的区域合作,以有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乃至于关系到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然而,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现有的成果大多集中于探讨国际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经验方面,而对本国教育区域现状关注不多。在这样的研究局面下,李化树教授的学术专著《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的出版尤为及时。

《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全书共分七部分,该书的研究总体框架是通过对国内外高等教育合作与发展的发展模式与经验教训进行系统总结,同时结合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切实推进提供决策参考。从这一角度而言,该著的学术定位似乎是决策报告。然而,从全书的框架构建、行文措辞、观点推导等都无不彰显出李教授宽泛的治学视野、严谨的研究态度与深厚的学术功力。窃以为该著主要具有如下特色:

一、体系缜密,思路明晰

全书主体共分为七部分:在绪论中作者首先提出推进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必要性,其后就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这一课题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耙梳,最后是研究思路的具体说明。在研究思路部分,作者指出:“本研究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功能主义理论、经济增长极理论、集聚溢出效应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为观照,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坚持历史意识与问题意识相结合,深刻揭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的基本动因,深入剖析中外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的成功实践案例,对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提出构想,并就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支持体系及实施策略提出设想。”作者在广泛查阅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具体案例实证分析,以分析法立论,以比较法从横向静态与纵向动态两角度进行切入,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思路清晰顺畅。在该著主体正文部分五章中,作者先以两章篇幅深入剖析了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动因,接着从比较角度对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美国CIC大学联盟的构建、长三角高等教育区的联动发展的实践案例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第四章模式构建研究是正文的中心,同时也是该书最具参考价值的部分。作者从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基本原则、模式架构、功能、支持系统四方面提出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措施。

二、立论紧扣时政,体现了作者高度自觉的参政议政意识

《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的学术定位既是学术专著,又是为构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的实践提供理论参考的研究报告。这就决定了该书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必须针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有的放矢,结合西部区域具体实践进行论述,这样理论才不至于空洞浮华。在全书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处处感受到作者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积极建言的参政议政意识。如在“多元驱动”一节中,作者从科教驱动、文化驱动、经济驱动、生态驱动四方面论述了区域合作的多种形式。而每一方面的论述均围绕西部地区发展现状而展开。如在“科教驱动模式”一节中,作者结合成都、重庆、西安、兰州四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在这四个西部特大型中心城市中,已经具备科教驱动模式的基本条件,因此目前的战略发展是“通过优先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构建一批现代大学科技园和大学生创业园区。”(第144页);在“文化驱动模式”一节中,由于新疆地区文化发展的独特性,作者提出打造成都、重庆、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区域文化中心,以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带动整体区域文化发展的观点。在“经济驱动模式”中,作者提出以川渝经济区与关天经济区为龙头引领西部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在“生态驱动模式”一节,作者结合西部西部地区荒漠化与草地退化问题的日趋严重,提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要秉持生态发展新思想的环境意识等。以上所论,均是立足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在具体实施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彰显了作者关注社会民生的学者情怀及高度自觉的参政议政意识。

三、资料翔实可靠,论见新颖独特

我们注意到,该著中作者在论述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与动因时,使用了大量列表进行数据统计。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对西部地区教育人口的发展分布情况、自然资源储量基本情况、民生投入及财政投入情况、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高校教职工基本情况、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普通高校本科学科分布点、工业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总体概况、人力资源市场专业供求对比分析、经济发展基本情况、普通高校办学条件、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情况等以列表形式表现,并在数据翔实的基础上展开辨析。这样的写作思路,一方面增强了材料的直观性与系统性,另一方面使得文中的观点推导有理有据,凿凿可信。如作者在列表统计西部各省区高等学校教职工基本情况后得出陕西、四川、重庆、广西教师资源综合素质普遍高于其他省区这一结论,并由该结论进一步得出“西部教师总量仍然是相对不足”的观点,由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失衡,优质教师资源相对集中于少数发达城市,因此有必要通过区域合作与交流改善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又如作者在根据西部各高校专业目录统计整理出《西部地区普通高校本科学科分布点》。数据统计工作是一项极其繁重而单调的劳动,一般学者往往视其为“畏途”,即很少舍得在数据采集上花费大量功夫,而热衷于从理论高度立论。实践证明:没有扎实数据支持的理论大多只是泛泛空谈而已。正因为该著在数据采集、资料辑录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这才使得作者所提见解既富有针对性又极显理论的深度与厚度。此外,在实践上也具有可操作性。

李化树教授长期以来一直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丰硕,是享誉国内教育界的知名专家。他之前出版的诸多著述,如《教育强国:目标、方针与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公平与均衡——中小学薄弱学校改造与发展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实证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现代德育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EHEA)——聚焦博洛尼亚进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等在学界均有较高评价。《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一书是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高等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战略研究》的前期成果之一,我们期待其后续成果的不断问世,同时也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教育区域合作发展研究这一富有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化树.建设西部高等教育区——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合作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李化树.教育强国:目标、方针与战略[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3]李化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美国实证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