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长城 胜比雄关
2017-05-20赵兴红
赵兴红 文学博士,副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鲁迅文学院培训部副主任。在《人民日报》《文艺争鸣》《南方文坛》《理论界》《样子江评论》《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期刊报纸发表理论评论文章100余万字,在中国学术期刊网及cssci数据库多次收录。多次参加国际戏剧学术研讨会和国内文学研讨会。理论专著有《小说戏剧性研究》(2015年版),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研究报告《细说的戏剧性》获得2011年度中国作家协会重点作品扶持。评论集《文学现场与在场》(2016年作家出版社版)。
政论散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先秦开始,文人墨客喜欢以饱满的热情议论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他们用文学的手法,结合自己在生活经验中领悟到的有关社会关系和国家政治的具体道理,对社会问题发表看法,用文学的方式针砭时弊,这就是早期的政论文。
流传千古的历史散文开创了政论散文的先河,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烛之武退秦师》等,在故事性中蕴含政治伦理的逻辑性。诸子散文中,政论散文也不缺席,如《齐桓晋文之事》《寡人之于国》《五蠹》等。荀子的政论散文文质兼美,思想学说博大精深,内容宏富充实,在论辩上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技巧,形成排山倒海之势,畅快淋漓地表达了他的政治愿望,有战国纵横家之势。
汉代政论散文继承先秦散文的传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唐宋的散文家在议论时政方面越演越烈,封建士大夫的奏章也常常成为政论文的典型。从这个意义上说,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政论散文,不仅可以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和解读上层的方针政策,让下层人民领会政治伦理、政治意图、政治规矩,而且可以适时反映人民的心声,让决策者了解民情民意,反思各种社会问题,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新时期以来,在传媒领域曾经出现过政论电视专题片的热潮,以解读时事政治,直逼时政热点、揭露社会问题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而新时期以来的政论散文有弱化的趋势,这跟改革开放以来,文人的政治意识和参政意识弱化有很大关系。
李春良的散文《遥望山海关》,是以山海关为管,管中窥豹,通过山海关这样一个牵动数个王朝兴衰,承载亿万人乡愁的关隘,来追溯与之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写得惊心动魄,感人至深。很多人会把它当作历史散文来读,我更愿意把它归为政论散文,而且,这是一篇写得饱满、曲折、委婉、含蓄、内敛、深沉的政论散文。
首先,作者是围绕“不忘初心,不为封侯”来写的,作者这样来写:
“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历史上,千百年来,伟岸如斯的长城,以独特的方式记录下历史的风云变幻和一个民族的血火交织,雄浑似铁的山海关,记载着忠臣良将的铁血誓言。
“上报天子国相,下酬黎民苍生”。抗倭将领戚继光十七岁时任登州卫指挥佥事,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戚继光挥笔写下了自己的誓言:“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南方抗倭取得成功之后,戚继光被调往北上,戍守山海关,以期荡平北寇,为飘摇不定的大明王朝力挽狂澜。
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贪腐盛行,皇帝荒淫无度,大臣投机取巧。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大厦将倾,而几乎所有的人又都事不关己一样争先恐后地去挖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墙角,生怕自己少挖一锹土少拆一块砖而吃了大亏。
“封侯非我愿”仅仅是少数。时有张居正整顿吏治、发展经济、除弊兴利的一系列改革,戚继光训练新军、倭御寇、南征北战的奋力拼杀,使得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的统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巩固。他们的文治武功在王朝沉沉的黑夜中发出一抹亮光,然而随着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和戚继光的清算打压,这抹希望之光最终成为王朝垂死前的回光返照。
一个王朝,如果良将忠臣成为少数中的稀有资源,这个王朝还会走多远呢?
“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时任辽东巡抚,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军事奇才。关外,自戚继光彻底征服鞑靼部的俺答后,东北大地另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金的努尔哈赤很快就成了气候,对中原王朝虎视眈眈。袁崇焕把《平金十策》奏疏呈到了明熹宗面前,在奏疏中他纵论天下,阐述自己攻防结合、以攻为守、先守后攻、攻为上策的东北方略。熹宗如获至宝,很快啟用袁崇焕。在身经百战中,袁崇焕成功践行了他的军事战略。
山海关,老龙头的美景,在袁崇焕胸中激起千层浪,他在《边中送别》中写道:“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从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到袁崇焕“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常常让作者不由自主地追问,忠臣良将的志向为什么会如此高度一致?
喜剧总是相同的,悲剧各有各的不同。朗朗乾坤,曜曜日月,一个心底无私者即使走到绝路,也会抱着善良的愿望相信天理昭昭,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其次,作者围绕“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来写,作者这样来写:
百年树人,人才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如果仅仅在“国难之时思良将”,在和平时期不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不善待忠臣良将,不启用建设性人才,对于昏庸的封建统治者来说,就好比自毁长城,自掘坟墓。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前有伍子胥,吴起,商鞅,韩信……散文用讲故事的笔法,小心假设,大胆求证,将徐达、戚继光、袁崇焕功满人还的故事娓娓道来。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对于山海关来说,是值得载入史册的。这一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和他的开国大将徐达同时把目光聚焦在这里。”
“徐达修筑长城,设立关防,将古榆关迁移至迁民镇,在狭窄的山海之间修建这座万里长城第一雄关。”
而在朱元璋的眼里比城比关更重要的是人,他曾不止一次地夸赞徐达就是“朕的万里长城”。
朱元璋用行动告诉徐达,一个帝王应该有怎样的战略家的眼光,而徐达更是用行动告诉了自己的君主,一个大将军该有怎样的军事家的谋略。
时势造英雄。尽管这对君臣曾经是放牛娃,曾经是乞丐,曾经是落魄的农民,是白手起家并肩战斗的兄弟,直至成为站在激荡的时代风云大潮头上的一代帝王和宰相。彻底消灭元朝的统治,是徐达作为军事家的最高的政治理想,但是,当这座作为军事要塞的山海关刚刚竣工,此时的徐达却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关于徐达之死,史书上曾有被朱元璋害死一说。民间甚至有这样一个传说,洪武十七年(1384年)秋,徐达在北平得了很严重的背疽,朱元璋派在南京的徐达长子徐辉祖往北平探望,朱元璋还亲自写了一封慰问信给徐达。徐辉祖回到南京报告说其父病情很重,朱元璋便让徐达回京治疗。有一天,宫里来人,说是皇帝赏赐的食物。徐达打开食盒见是一只蒸鹅。背上恶疮最忌蒸鹅,徐达沉默半天,含泪吃下了蒸鹅,几天后病情加重,便去世了。”
徐达集中华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将领,就连朱元璋也曾大赞徐达:“大将军功勋卓著,却不骄不傲,女色无所爱,财富无所取,公正无私,像日月行天一样光明磊落的朝中仅有大将军一人尔。”这样一位忠君爱国亲民又勇武盖世的人,朱元璋有什么不放心的呢?
“事物往往都有两面性的,正因为徐达太完美了,太无私了,太无欲无求了,在朱元璋看来更是太可怕了。所以,一代开国元勋徐达被朱元璋害死一说并非是空穴来风。”
无论是开国元勋徐达的赐死,还是一代名将戚继光的告老还乡,继有军事奇才袁崇焕的凌迟亦或五马分尸,都像历史长廊中的警钟,在时间的长河中振聋发聩地回响……
再次,作者围绕“人心长城,胜比雄关”来写,作者这样写道:
“据史料分析,当时的戚继光之所以能抗击倭寇,是因为戚继光是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训练了一支反应迅速保障有力作战勇猛强悍的特种作战部队。”
因为军队要想打赢仗,必须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也就是说,人人知道为什么打仗,为谁牺牲,所以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破。也就是军队得了人心,在短时间内打下了一座江山。
而现在呢?将军贪污腐化,都想着保一条性命去好好享受贪来的钱财,丢了命,岂不挖空心思白贪了吗?兵卒呢,当兵不过是来混口饭吃,打发日子,活着才是最要紧的事。将军贪生,兵卒怕死,要想靠这样的军队打胜仗好像是痴人说梦。
戚继光也为大明王朝训练出了一支勇猛顽强、能打敢拼、战无不胜的“戚家军”。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出身正,履历好,体质强悍,思想合格,才能使成为戚继光这支部队的成员,然后是嚴格的体能、队形、阵图等战术训练。戚继光在此练兵期间所创造的鸳鸯阵法为荡平倭寇起到巨大作用。
当人心的长城筑就时,山海关就是一座铜墙铁壁。
当人心的长城坍塌时,山海关便形同虚设任人践踏。
作者遥望山海关,再望山海关,又望山海关,还望山海关……
期待并向遥望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