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语用视角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
2017-05-18李洪祥
【摘要】理想中的语文课程系统应是一种开放的系统,一个充盈师生生命活力的自组织的、生长的系统。教师应基于教材,借助比较阅读、群文阅读和审美阅读,着眼于学生语用体验的丰富与创生;基于文体,感悟文体的特点,强化阅读的指导,着重于阅读策略的指导与选择;基于儿童,充分展开“学的活动”,设计丰富的“课程形态”,着力于课程资源的趣味与多样。
【关键词】积极语用;课程资源;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14-03
【作者简介】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区教育局(南京,211100),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积极语用教学观认为,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结束以“接受本位”为性质特征的消极语用现象,重建通过积极语用来释放学习者心智活力的“表达本位”新范式。[1]从这个角度考虑,理想中的语文课程系统应是一种开放的平台,一个充盈师生生命活力的自组织的、生长的系统。那么,教师如何基于积极语用视角沟通课内课外,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其理解、体验、感受力与阅读兴趣在大量阅读中得以提升,保证每位学生的语用能力获得积极、生动并且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呢?
一、基于教材:语用体验的丰富与创生
现有的教材文章普遍较为短小,篇目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以及主动、积极地参与言语实践的需要。积极语用观更强调学生言语的“表达力”,更强调“思”在语用(视、听、读、说、写、评)中的关键作用。[2]因此,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重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内外融通、言意相生的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1.比较阅读,丰富认知的角度。
比较阅读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3],它是一种思考性阅读,具有批判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性质,这恰恰是目前小学生所缺失的一种阅读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基于教材,教会学生把文章与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包括联系作者的其他文本,联系同主题的作品,同时代其他人的作品等,建立情景模型,才能更好地理解、把握文本的意蕴。
教学苏教版六下《山谷中的谜底》时,许多教师会拓展“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事例,一位教师却别出心裁地出示了庆子·凯萨兹的绘本《我的幸运一天》,让学生阅读后续写故事结尾,抒写从小猪的角度受到的启发。学生经过比较阅读,纷纷有感而发:“当遇到绑架等人身威胁时,有时应该以退为进,与坏人机智周旋,从中寻找最佳逃生时机。”“退却,不是胆小怕事,有时退一步,往往能赢得海阔天空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叙事加议论”的写法,又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中,还可从言语表达、文章结构、修辞方法、情景交融等多维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言语素养。
2.群文阅读:涵育思维的广度。
群文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学生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有利于培养真实的类生活化的阅读技能,有利于学生发现、反思、批判精神的培养。
教学苏教版五上《金蝉脱壳》后,可以拓展阅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蝉的卵》《蝉的地穴》《夏日歌唱家》等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悟连续观察、多种感官综合观察、注意具体数字的运用、观察时加上丰富的联想等实用的观察策略与多维的表达方法。
群文阅读,其崭新的阅读内容、新颖的主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在教师言简意赅的指导下,乐此不疲地进行着阅读、思考、陈述、倾听、表达等语文实践,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当然,群文阅读的目标与重点应是循序渐进式的。低年级的群文阅读重点应放在培养阅读兴趣上,中年级的群文阅读重点应放在阅读的数量与种类上,高年级更多的是追求有思考、有深度的阅读。
3.审美阅读:锤炼言语的精度。
阅读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感悟、把握、领会作品的“秘妙”之美。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写的,更重视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和运用。
教学苏教版五上《推敲》,可以拓展阅读宋朝才女苏小妹的故事:
苏轼、黄庭坚和蘇小妹在讨论诗词。苏小妹出了一副对联: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中间要加一个字,成五言的对联。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苏小妹摇头表示不够好。黄庭坚改用“拂”和“隐”两字,还是遭到苏小妹的否定。两人就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两人听了,一齐拍手叫好。
学生听了故事,老师请学生进一步推敲“扶”与“失”的妙用,实际上就是强化学生对词语的选择、推敲与琢磨的意识。
二、基于文体:阅读策略的指导与选择
说话要有语体,写文章要有文体,而阅读是对某一种特定体式和特定文本的理解、解释、体验、感受。因此,课程资源的拓展要充分考虑到文体的特点,这利于学生增进对文体的理解与感受,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此类文体所需要的阅读能力。
1.举三反一,感悟文体的特点。
文体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不同的文体有独特的功能和语体特点,比如:非连续性文本是为了获得信息而进行阅读;小说注重语言运用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散文反映了作者丰富而细腻的人生经验,洋溢着作者个性化的语句章法……要让学生切实感悟文体特点,真正形成阅读能力,必须借助语文教材这个例子与平台,让学生由单一的课文走向广阔的阅读世界,在具体语境中提升语用的能力。
《埃及的金字塔》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说明文,了解文章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作用是此课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举例子的妙处,感知表达的形象生动,一位教师拓展了以下三个句子进行教学:
你看他这名字,滥得不能再滥,不算海外华侨,所有叫“王强”的人手拉手站在一起,恐怕多多少少都会有长城那么长了吧阿。
——彭懿《梦幻西行记》
不说天米有多贪吃吧,但如果能把她吃过的所有糖果纸都留下来,肯定可以铺满一个大房间的地板了。
——殷健灵《月亮茶馆里的童年》
我已经搜集了很多漂流瓶了。妈妈给了我很多漂亮的瓶子,不是夸张,我可以自豪地说,如果将它们串起来,一定可以挂满十只长颈鹿的脖子了。
——休伯特·希尔内克《给爸爸的漂流瓶》
学生阅读这样充满幽默的语言,形象地感知并巩固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丰富了自己言语表达的图式。
2.学以致用:强化阅读的指导。
不同的体式,它的教学侧重点是不同的,阅读方式也要契合这种文章体式本身的要求。在合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炼与文本体式相应的阅读方式与阅读技能,并在实践中巩固这一核心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形成终身有效学习的技能。
比如: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就是要迅速找到自己希望知道的准确信息。图画书要用想象力填补图画之间的空隙;要专注于图画的构图、色彩、色调、技法,发现隐藏起来的细节及特殊的含义给读者带来的惊喜;要想想一幅图画与前后其他图画的关系,阅读童话要体会其极度夸张的情节、有趣的变形、无中生有的神化手法;感受三段式反复、一波三折的悬念等叙事技巧。[4]
三、基于儿童:课程资源的趣味与多样
儿童的阅读,总是“从口语到书面语,从韵文到散文,从故事到情节,从形象到意象,叙事在先,写景、抒情、议论在后”。[5]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天性,考虑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激发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
1.充分展开“学的活动”。
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相对丰富、多样,使学生的“学”比较有结构、比较完整,教师要设计基于整体、利于探究的主话题,要使课堂教学在课外、课后得以拓展、深化、延伸,并保证学生在校有固定的阅读时间。
苏教版六下有一篇介绍林肯的课文《鞋匠的儿子》,有位教师就开发了研究林肯的微课程,篇目包括:传记《林肯传》、演讲《第二次就职演讲——包扎好国家的创伤》、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故事《林肯自嘲赢掌声》《林肯搭马车》《保护烈士遗孀》。在阅读过程中,这位教师让学生思考“我眼中的林肯是怎样的人”,并利用课前五分钟组织学生不断交流阅读感想。之后的习作就以“我眼中的林肯”为主题,给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互动交流、倾吐表达的多样平台。
2.设计丰富的“课程形态”。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更生动、更活泼、更有意思、更富于变化,课堂形式要更多地从讲解型变为活动型,目标指向要从内容理解变为言语实践。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和能力,更是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关于篮球比赛的“场面描写”。为让学生能够学会把连贯、瞬间发生的事情有意识地定格、延长、分解并加以特写,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姚明灌篮的片断。姚明从接球到运球、投篮,整个动作的过程只有二十多秒,教师又请学生欣赏动画片《灌篮高手》中“流川枫灌篮”的片断。片中流川枫投篮的过程足足有三分多钟,既有流川枫投篮动作的特写,也有他投篮一瞬间的心理活动,还有他的同伴及对手各自不同的反应,以及周围观众观看时或惊讶或紧张的反应。两个视频对比后,学生领悟到:描写时可以把实际发生的比赛进行延长、分解、细化和补充,进行镜头的不断转换,这样的描写才能惟妙惟肖,使读者身临其境。教师及时补充动画片的资源,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到生动、细致描写的要点及妙处。
要让语文课堂更加开放、更具生命活力,教师应当努力成为学生身边的“语用榜样”。理想中的语文教师应有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有着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着广博的文化视野,尤其要有较扎实的儿童文学素养。他要至少有百本童书阅读的知识储量,能绘声绘色地讲述儿童喜闻乐见的各种故事,能主动开发属于师生自己的“微课程”,他更应有着不人云亦云的冷静头脑和价值判断……这样,他在教学中才能够融会贯通,开合自如,真正享受教育所带来的职业幸福感;他所教的学生才更利于形成个性化、审美化的语用能力,养成终身阅读、主动质疑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潘涌,杨培培.积极语用:为真语文教学注入科学内涵[J].语文建设,2015(22):20-23.
[2]潘涌.积极语用教育观对“听说读写”论的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84-88.
[3]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1.
[4]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1.
[5]朱自强.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5: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