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方法”时代的品德教学

2017-05-18万代红

江苏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摘要】“后方法”理念源于外语教学,“后方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后方法”理念下的品德教学要注重特殊性、实践性及可能性,同时要转变教师角色,保持本土性,采用协商式的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提高其文化意识。

【关键词】后方法;品德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43-02

【作者简介】万代红,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重视课程改革就是要重视教学理论、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后方法”理念源于外语教学,“后方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方法,而是方法的替代物(即方法之外的东西),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教学思想和观念。它超越了具体的方法,是超方法教学法,换言之,它没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方法及具体的教学程序要求。[1]因为认识到方法的局限性,“后方法”理念认为,教师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法,而应从具体的条件、特定的环境出发,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甚至可以自己创造教学方法。本文尝试将“后方法”理念迁移运用于品德教学,以期让教师走进品德教学的“后方法”时代。

一、“后方法”三大参数下的品德教学理念

1.特殊性。

特殊性参数要求教学应当关注植根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特殊教学环境,以及在特殊教学环境中追求特殊教学目标的师生。[2]一种固定的教学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人,“后方法”认为教学主体有着不同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这种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因此,“后方法”时代的品德教学应是极具个性的教学,是不同的教师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对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的过程。这种教学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对于特定的环境与特定的对象来说却是最佳的选择。

2.实践性。

“后方法”的实践性是指教学方法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它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来自理论家的那种自上而下的品德教学理论,相对固定,通常较难满足一线品德教师的实践需求,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构建属于自己的教学体系,这同时也是品德教师专业发展的体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上升为个人教学理论,然后将这些理论运用于实际教学,这样,方法和理论均来自教师的教学体会,针对性更强,指导意义更大。

3.可能性。

“后方法”教学的最后一个参数是可能性,这一参数使得前两个参数得以执行,更使品德教学个性化、人性化。它赋予教师颠覆既有教学法的权利,而不是做教学法的接受者;赋予学生将自己的生活背景、社会文化背景、政治背景带进课堂的权利,而不仅仅只是把身体带进课堂。可能性参数让“以人为本”理念得以落地,是对学习者不同身份、地位和背景的认同,体现了品德课程的社会关联原则,即我们不能将学生的道德需求和社会生活需求分开。

二、“后方法”框架下的品德教学策略

美国圣荷西州立大学B Kumaravadivelu教授根据这三个参数,创建了一个连贯的宏观策略框架,上层由十条宏观策略构成,下层则是教师可以构建的微观策略的示例,这可以帮助教师进行自主科研。基于此,品德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方法论的指导。

1.教师角色的更新。

教师不再是德育理论和方法的执行者,而是教学研究者、实践者和理论建构者。为了超越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师可自行将教学实践理论化,将教学理论实践化,教师应充分考虑实际教学中涉及的各种变量,继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品德教学“微”策略,甚至创造出全新的教学方法。因此,每一个教师都是“教研员”,都应摆脱中规中矩的教学方法的束缚。如此,课程标准将会在教师们的教学创新中更显价值,品德课程实施也会更自由、开放,更具活力。

2.本土化教学,确保社会关联。

“后方法”时代的品德教学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所谓“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接地气”的才是适合的。教师必须对社会、政治、经济及教育保持一定的敏感性,学生必须了解宏观社会环境,所以,教师须因地制宜,加强品德教学的地域联系,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和本土德育环境作为支撑,将教学内容植根于具体情境中。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品德知识的领悟和运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保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下《可怕的物种入侵》一课中,介绍本地的物种入侵情况,就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又如,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身边的变化》一课中,多让学生探讨自己居住地的道路、建筑、交通、公共设施、环境等,能帮助学生树立关注当地民生民情的意识,激起对家乡的感情。

3.协商式的教学互动。

“后方法”理念认为师生间存在认知、交际、文化、评价、态度等方面的差异,这必定会使教师意图和学生意图产生偏差。为了让师生之间的意图曲解最小化,“后方法”提倡协商式的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发起谈话,引领课堂对话,而不只是对教师的话语做出反应。通过协商式互动,师生之间能相互理解,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帮助学习者获得道德认知、形成道德行为。师生之间平等的、无障碍的交流,可以增加学习的幸福感,在互动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新的方法。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学习进度适时调整、修改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4.激发学习动力。

道德不是教师教会的,而是学生主动学会的。“后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力求让学生对自己负责。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合作探究、体验等方式教给学生相关的学习策略,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牢基础。此外,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学生对品德学习的计划、管理、检验、调节和评价能力,这可以让学生的品德学习持续且稳定。例如,笔者在苏教版《品德与社会》六上《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三课教学中,便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发进行个性化的课堂活动。学生以自己的教育背景为基础,积极主动地创设学习机会,参与课堂交流。当然,如何促进学习自主化,取决于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和具体的德育环境。

5.提高文化意识。

“后方法”时代的品德教学注重文化融合和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只有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道德学习结合起来,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及文化理解能力。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多为学生创造道德实践的机会;应帮助学生增进对当代社会价值观(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让其从价值澄清走向价值引领。

“后方法”时代的品德教学是一种尝试,本文系引玉之砖,希望引起同行们的关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杨福,柳宏.后方法教学法理论解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1):143-146.

[2]B KUMARAVADIVELU.Toward A Post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4):537-560.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浅析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微专题教学策略
浅谈递归算法的教学策略
基于任务为导向的长文教学策略
关于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的相关探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