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2017-05-18崔伟
崔伟
[摘要] 目的 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使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药物治疗方式,研究组28例,采用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前的NIHSS、MMSE、SS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MMSE、SSS评分(8.72±1.96)分、(21.68±3.74)分、(12.36±5.96)分优于对照(11.58±2.12)分、(18.47±3.45)分、(19.21±6.03)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研究组再发脑梗率7.1%低于对照组28.6%,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介入联合药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脑梗死再发率,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分水岭脑梗死;介入治疗;临床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4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7)03(b)-007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Methods 5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28 cases in each,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drug treatment method, while the research group adopted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drug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NIHSS,MMSE,SS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after treatment, the NIHSS,MMSE,SSS scor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8.72±1.96)points,(21.68±3.74)points,(12.36±5.96)points vs (11.58±2.12)points,(18.47±3.45)points,(19.21±6.03)point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6-month follow-up (7.1% vs 28.6%),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treatment and drug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recurrence rat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hich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Clinical effect; Analysis
腦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常见的一种,分水岭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患者群多为60岁以上老年人[1]。该病的发生是脑内两条临近的主要动脉供血区域的交接处,也就是边缘地区发生缺血性损害,在临床中发病率也较高,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率的10%左右[2]。在发病后,该病出现的症状、体征与责任血管的位置、狭窄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以不表现出明显症状,而症状较重的患者则可以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等,由于该病反复发作性,引起了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3-4]。在治疗上多采用其他脑梗死治疗方法,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临床治疗有了新的方法。为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使用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将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实施药物治疗和介入联合药物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2例,最小年龄56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63.1±2.6)岁,梗死部位:皮质前型10例,皮质后型6例,皮质下型9例,皮质上型2例,小脑型1例。研究组28例,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最小年龄58岁,最大年龄77岁,平均年龄(63.9±2.5)岁,梗死部位:皮质前型9例,皮质后型5例,皮质下型8例,皮质上型3例,小脑型3例。两组患者入院时均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经CT、MRI、颅多普勒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统计学软件中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方式,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同时予抗血小板、稳定斑块、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改善脑循环、脑保护、必要时抗脑水肿降颅压、扩容、补液及早期康复锻炼等治疗。研究组采用介入联合药物治疗方式,入选患者均实施介入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选用支架植入、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治疗。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使用NIHSS评分评定患者的神经功能,使用简明的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使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随访6个月,统计患者再次发生梗死的机率。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收集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与对照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与对照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SS评分比较
研究组治疗前与对照组S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SSS评分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随访6个月,对照组患者再发脑梗8例,占28.6%,研究组患者再发脑梗2例,占7.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2,P=0.036<0.05)。
3 讨论
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I)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人体脑部供血依靠的是颅内动脉,每条动脉供血对应相应的脑部区域,而血管的远心端是两条相邻大血管的交接地带,这个地带的供血也较为薄弱,一但患者出现颅内低灌注,如血压降低、血管痉挛、微栓子脱落的情况[5],就会使血流动力学出现障碍,发生急性供血不足,继而使相应部位出现梗死,这就是分水岭脑梗死[6]。临床发现,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年龄多高于60岁,临床表现的症状、体征和发生损害的部位、损害的程度都有一定的关系。皮质前型主要表现为以下肢为主的轻偏瘫及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损尚可出现运动性失语。皮质后型主要表现为偏盲或象限盲,多无偏瘫。皮质下前型可有轻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皮质上型主要表现为上肢为主的不全瘫痪及感觉障碍。小脑型主要为小脑性共济失调[7-8]。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是依靠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多使用CT或MRI,但MRI的显示的影像更为清晰。对于该病在诊断后的临床治疗中,主要是两种方法,一种是药物保守治疗,另一种是药物治疗加介入治疗。虽然,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能够对病情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患者血管病变可能非常严重,药物治疗效果有限。介入治疗是随着医学技术进步发展的新型治疗方式,凭借具有创伤小、风险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治疗周期短、安全性高等特点,在临床中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但在使用时,要根据患者的适用证、禁忌证等因素,判断是否能够使用介入方式进行治疗。通常对经影像学和临床症状结合后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前提下,对患者的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做血管造影检查,发现责任血管后,排除介入治疗禁忌证,可通过支架植入、单纯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治疗等方式,恢复血管的血流,提高颅内灌注,从而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降低脑梗死再发率。
为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使用介入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该研究将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组后分别实施药物治疗和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结果显示,采用药物联合介入治疗的患者治疗后的NIHSS(8.72±1.96)分低于药物治疗组(11.58±2.12)分,MMSE(21.68±3.74)分高于药物治疗组(18.47±3.45)分,SSS评分(12.36±5.96)分低于药物治疗组(19.21±6.03)分,与药物治疗方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后,介入治疗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低于单纯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9]。分析原因,介入治疗方式使病灶直接受到针对性的治疗,从而疗效确切,更加明显,从而使患者的神经功能显著恢复,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明显降低。与关海涛等人[10]在“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中得出的结果介入治疗组患者其神经功能、精神状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具有相似性。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能降低脑梗死的复发率,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冬霞,路丕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脑分水岭梗死40例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4,43(9):1165-1166.
[2] 杨丽刚,孙涛. 分水岭脑梗塞的诊断和介入治疗临床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7上旬刊):3689-3690.
[3] 姚文林. 分水岭脑梗塞行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0):50-51.
[4] 余莉.分水岭脑梗死98例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2013, 32(18):49-50.
[5] 史岩鹏,王东林. 分水岭脑梗塞的介入治疗效果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2(19):109-110.
[6] 邱石,王起,赵静,等.分水岭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析[J].山东医药, 2014,54(40):19-21.
[7] 马征,胡亚军,赵林,等.经颅多普勒对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使用价值[J].重庆医学, 2014,42(1):126-128.
[8] 王静.β-七叶皂甙纳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疗,2013,32(11):107.
[9] 侯传伟,郑黎明,赵雷.介入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3,20(4):108-109.
[10] 关海涛,周伯荣.分水岭脑梗死应用介入治療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8):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