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中的应用
2017-05-17马娟宿可昕邱红张丽伟沈冬玲
马娟,宿可昕,邱红,张丽伟,沈冬玲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316)
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中的应用
马娟,宿可昕,邱红,张丽伟,沈冬玲
(黑龙江省大庆市人民医院,黑龙江大庆163316)
目的探讨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晶状体后囊破裂患者72例。观察组36例接受微创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对照组接受大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比较2组患者3个月后裸眼视力≥0.5的案例数。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共28例优于对照组1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04,P=0.0074)。结论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治疗晶状体后囊破裂可减小眼球的手术性创伤,提高患者术后视力。
晶状体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改良
意外伤害、医源性及先天性因素均可导致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发生,该病如不及时治疗,还会连锁性导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1],引发患者视力下降,目前人工晶状体置换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切口选择、晶状体推移至正常解剖位置的路径及晶状体的固定在各个手术中存在不同差异。本研究将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晶状体后囊破裂患者,分2组分别给予改良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和传统大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并比较2种术式的术后患者裸眼视力,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晶状体后囊破裂患者72例,均为单眼发病,眼前视力≤
0.3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14~68岁,平均年龄(42.6±6.2)岁,左眼21只,右眼15只,病程7 d~2年,其中外伤眼25例(晶状体脱位14例、后囊破裂11例),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7例,白内障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裂2例,非外伤性眼2例(马凡式综合征1例)。对照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龄16~72岁,平均年龄(43.5±7.1)岁,左眼20只,右眼16只,病程5 d~2年,
其中外伤眼23例(晶状体脱位15例、后囊破裂8例),白内障术中后囊破裂8例,白内障术中晶状体悬韧带断裂2例,非外伤性眼3例(马凡式综合征1例)。本研究开展前经伦理委员会讨论并批准。两组患者术前均签署手术同意书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传统大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术前常规散瞳、球后阻滞麻醉、软化眼球。于6点和12点位置做1个三角形巩膜瓣,进针点选择该瓣膜下正中轴线距角膜缘1.5 mm处,经扁平部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状体,将粘弹剂注入前房,自6点处垂直进针经睫状沟至瞳孔穿出穿入悬吊线,12点处进针同法穿入胰岛素BD针头,悬吊线连接BD针头后,后者沿原隧道退出眼外。悬吊线于中间剪断,断端固定于晶状体襻的固定孔处,置入人工晶状体,拉紧巩膜瓣,调整人工晶状体位置,符合解剖学位置后缝合巩膜瓣、巩膜切口及结膜。
1.2.2 观察组观察组采用改良小切口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术前常规处理同对照组,于3点和9点位置做1个三角形巩膜瓣,进针点选择该瓣膜下正中轴线距角膜缘1.5 mm处,经扁平部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状体,于角膜缘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状体,术中悬吊线贯穿首手法同对照组。悬吊线中间剪断后,在人工晶状体置入同时推出前襻,悬吊线一端固定于前襻最高处,加热器加热前襻末端,直至该处膨胀后将人工晶状体自后方推至前房,悬吊线另一端笃定与后襻最高处,同法使该处膨胀后将晶状体后襻推至后房,此后位置调整及缝合处理同对照组。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AS8.3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术后裸眼视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04,P=0.0074)。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比较(n)
3 讨论
晶状体后囊破裂常见的为眼外伤和白内障手术性损伤。眼外伤的增多与现代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增加有密切联系。白内障好发于老年患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白内障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实施白内障手术也就日随之增多。而白内障手术中对晶状体后囊破裂损伤多为术中眼压增高、撕囊不当、注水过多、超声过量等因素引起[2]。
目前晶状体后囊破裂的临床术式主要包括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固定术、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3]。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固定术简单易行,但人工晶状体与正常生理位置有一定距离,故术后视力恢复较差,且晶状体与虹膜、前房角接触[4],易导致角膜细胞损伤及继发性青光眼。虹膜夹持型人工晶状体固定术术中操作对虹膜损伤较大。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中人工晶状体不直接与虹膜、角膜接触,从而避免了上述并发症。卢善华等[5]人比较了白内障术后严重囊袋收缩综合征(表现为晶状体囊赤道狭窄、后囊体浑浊伴有撕裂)中,人工晶状体复位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植入术及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而后者术后视力提高(0.78±0.59)高于前二者的(0.38±0.29)、(0.35±0.26),提示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晶状体后囊破裂的修复中,术后患者视力改善优于前二者。鲍永珍等[6]认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优于其他术式在于后房固定更接近自然解剖位置、巩膜固定更加牢固、角膜内皮细胞及虹膜上皮细胞损伤较小等优点。
传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手术切口为6.5~7 mm,切口大,难以维持稳定的眼内压[7]。而本研究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该术式的基础上加以改良。首先选择于角膜缘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状体,切口3 mm左右,眼压较大切口手术更为稳定,同时也减小了医源性散光风险[8]。另外,白内障手术导致的晶状体后囊破裂,但术后再次选择巩膜或巩膜缘切口术后易发生伤口不愈或瘢痕增大,选择角膜缘切口,不受巩膜条件限制[9],适用于白内障手术等巩膜处已有陈旧损伤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采用的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为两点固定,巩膜和襻处缝线固定打结应以人工晶状体位置正确为准,在关闭巩膜切口时,应注意避免误剪悬吊线结。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0.5共28例,占本组总数的77.8%与路岩等[10]报道的79%结果较为接近。两组比较,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对照组,提示改良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提高患者术后视力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改良人工晶状体悬吊术采用3 mm左右的角膜缘小切口入路更为微创,从后方推人工晶状体减少了眼压波动及组织磨损,是临床效果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另外,本组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眼部手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破裂的,对于这种情况,是否可直接利用原手术条件直接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这种同期手术效果又是否优于分期手术,值得进一步研究。
[1]穆建华.晶状体后囊破裂型眼外伤Ⅱ期人工晶状体植入[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6):436-438.
[2]王日新.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临床分析及处理[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4):716-717.
[3]沈剑琴,倪雁栋.小切口折叠型IOL睫状沟悬吊术疗效观察和技巧探讨[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85-87.
[4]李建军,赵瑞博,林红,等.白内障后囊破裂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与植入前房疗效比较[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 535-537.
[5]卢善华,李一壮,陈晖,等.不同手术方式治疗严重囊袋收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5,37(6): 424-427.
[6]鲍永珍,元力.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优于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虹膜固定[J].中华眼科杂志,2015,51(4):257-258.
[7]苏安庭,葛正光,葛娴.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固定术[J].临床眼科杂志,2014,22(1):44-46.
[8]吕刚,黄红深,张伟,等.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3,35(11):832-834.
[9]杨卫国,杨来庆.改良透明角膜微创小切口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3,5(6):110-111.
[10]陆岩,底煜,陈晓隆,等.微小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临床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13,13(2):313-3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