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标本兼治 强化“三地”建设
2017-05-17杨俊勇山东省滕州市司法局
文 杨俊勇 张 蓉[山东省滕州市司法局]
多年来,山东省滕州市司法局始终坚持聚集主业、把握主线、强化主责,按照“接得上、管得住、控得牢、矫得好”的工作思路,重点加强“三地”建设(“三地”即执法监管阵地、教育培训基地和心理矫治基地),标本兼治,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了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社区矫正工作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截至2017年5月底,全市共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 5076人,累计解除4240人,目前在管836人,在册在管社区服刑人员实现无脱管无漏管、无重大重新违法犯罪,整体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4年,滕州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全网”管理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滕州特色的社区矫正工作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制度。同年7月,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现场会在滕州召开,滕州的管理模式被誉为“滕州经验”在全省推广。近年来,滕州市在不断完善“全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机制。2017年3月,挂牌成立滕州市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基地,成为全省首家中西医结合的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场所,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一、强化执法监管阵地建设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一直是制约县域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为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开展,经上级批准,滕州市科学规划社区矫正机构设置,优化社区矫正队伍,为社区矫正工作筑牢了坚强堡垒和前沿阵地。
“父母大学”开班仪式
(一)科学规划,完善社区矫正机构设置。2016年3月,滕州市挂牌成立社区矫正管理局,内设“五科一队”,分别为综合科、监管科、教育矫正科、刑罚执行科、安置帮教科和执法大队。设有监管指挥中心、社区矫正检察室、驻法院社区矫正工作室、案件分析研判室、警示教育室、档案室和装备室等功能室。对全市21个基层司法所进行规范化建设,统一配备了必要的执法车辆和单警装备,安装社区矫正分级管理仪、语音视频采集设备40余套,配备高清执法记录仪24部,统一行使全市社区矫正执法监管职能,初步完成了执法监管阵地建设,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由内设机构向独立执法实体的转变。
(二)健全机制,优化社区矫正队伍配置。滕州市牢牢把握“五个过硬”总要求,深入推进司法行政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纪律作风建设。2017年2月底,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进行人事调整,配齐了社区矫正管理局各科室工作人员。司法所共配备专职工作人员46人,确保了各司法所有1至2名具备公务员身份的工作人员专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定期组织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体能训练和政治理论学习,鼓励他们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进一步提高其法律知识水平,调动他们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积极性,充实、规范了社区矫正基层执法力量。
开展心理矫治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服务活动
(三)技术创新,开拓社区矫正监管方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推进社区矫正工作中的作用,实施“全网”管理模式,推动社区矫正工作依法规范运行。依托指挥中心专网平台,建立市社区矫正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实行三级审批制,进行网上执法。实现了社区服刑人员管理的无缝衔接,提高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办公效率,强化了社区服刑人员监管科技化。近3年来,滕州市共办理居住地变更67人次,警告50人次,提请治安管理处罚5人次,提请撤销缓刑、假释21人次。2017年年初,委托市联通公司开发并运行了“滕州市社区矫正手机定位系统”,通过网上监管,达到“行”知去向、“动”知轨迹。手机定位运行以来,先后对10名拒不接听手机的社区服刑人员发出口头警告,对4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训诫谈话,对2名越界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警告处罚,进一步预防和减少了社区服刑人员脱管现象的发生。
二、强化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公益劳动的教育惩戒作用,滕州市整合社会资源,打造社区矫正教育培训新平台,严格落实两个“八小时”管理制度,强化教育矫正效果,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滕州市社区矫正监管指挥中心
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在教育培训基地进行公益劳动
(一)精心打造教育培训基地。滕州市依托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滕州市民政职业学校、中国玻璃城园区、金庄采摘园等建立社区矫正教育培训基地4处。基地秉承“以人为本、回归社会”的理念,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承载”的方式,高起点创造性地为社区服刑人员融入社会搭建有效平台。基地集教育矫正、社会适应性帮扶、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有利于实现社区服刑人员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帮、有人扶的工作目标。近年来,社区矫正培训基地共提供就业指导315人次,有295名社区服刑人员通过培训,取得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推荐就业和自主谋业,全部成功实现就业。
(二)着力提升教育矫正水平。一是搞好首次教育。在社区服刑人员到社区矫正管理局首次报到时,利用警示教育长廊和警示教育室开展首次警示教育,强化社区服刑人员在刑意识、服从意识和纪律意识。二是抓实全程教育。统一编印入矫教育、日常教育、解矫教育三个时期教育矫正教材,坚持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行为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同时利用枣庄监狱、滕州监狱和市检察院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实现了社区服刑人员教育学习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三是坚持分类矫正。在市社区矫正管理局专门设立未成年人监管中队,独立承担全市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社区矫正工作,实现了集中监管、单独矫正、身份保护。
三、强化心理矫治基地建设
随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矫治等工作愈显重要。多年来,滕州市社区矫正工作始终坚持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治相结合,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和行为,实现社区服刑人员的再社会化。
(一)专业配置,依托社会资源搭建服务平台。为进一步提高滕州市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质量,2017年年初,与市中医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成立了全省县域一流的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基地。基地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总投资400余万元,有二级、三级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共计14人,专业诊疗室15间,开通了两条24小时“心理110”热线。委托专业机构开发并运行滕州市社区矫正心理矫治系统,对入矫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全面“心理体检”。截至目前,建立心理矫治档案 138份,其中,未成年人心理矫治档案48份。及时发现并挽救欲轻生社区服刑人员1名。搭建专业培训场所,充分利用基地“父母大学”重点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的监护人进行心理培训,提高家庭监管质量。同时借助心理咨询专家对全体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心理矫治业务能力。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基地的创建,有力提升了滕州市社区矫正心理矫治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执法大队开展日常训练
(二)标本兼治,借助中医理论根除犯罪心理。基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的医学理论,针对社区服刑人员自身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望闻问切治”的工作模式,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望”即观察行为,通过观察其行为举止,判断其有无暴力、狂躁、人身危害倾向;“闻”即走访探听,通过走访社区服刑人员亲属、邻居和同事,了解其心理变化、日常生活表现等;“问”即探问心声,通过和社区服刑人员交谈,了解其内心世界,探究其犯罪心理;“切”即摸清根源,通过前几个阶段和心理测试软件共同反映的问题,切中要害、找准根源,为下一步的“治”提供依据;“治”即拔除病根,充分发挥基地“三专三全一化”的专业优势(三专,指专业场所、专业力量、专业设备;三全,指人员全覆盖、测试全过程、运用全要素;一化,指针对每个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的矫治),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根源矫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