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七五”普法阵地中的新风景

2017-05-17张兆伟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

司法所工作 2017年9期
关键词:昌平司法局昌平区

文 张兆伟[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

2016年7月26日,北京市召开“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会,正式开启“七五”普法工作。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坚持改革创新的工作思路,围绕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高居民法律素质、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开展了一系列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法治宣传教育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在此基础上,昌平区司法局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结合以往的经验做法,创新工作模式,打造“七五”普法阵地中的新风景。

一、“法律门诊”接地气,服务群众获称赞

为了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法律服务,昌平区司法局联合城北街道办事处设立“法律门诊”,于2016年5月27日正式“开张”对群众服务。

“法律门诊”是将普法与村(居)法律顾问制度相结合,充分利用辖区资源的一项创新工作成果。“法律门诊”设在亢山广场“普法驿站”之内,与周边普法环境相得益彰,具有浓郁的法治氛围,居民到广场休闲健身之时,顺便就可以到“普法驿站”内就法律问题与“坐诊”律师面对面的交流,得到律师专业的法律服务。

“法律门诊”的“坐诊”律师中有11名北京诚实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城北街道担任村(居)法律顾问。除了定时定点为居民义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法律门诊”还定期开展法治讲座,律师们结合真实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法律门诊”每月安排律师义务咨询两次,时间为每月的第一个周五下午和第三个周五下午。自“开诊”以来,截至2017年7月底,已累计开办30期,接待群众300余人次,他们当中既有辖区居民,也有在昌平务工的农民工。一位居民在结束咨询后称赞道,“在这里设立‘法律门诊’太好了,我们到广场散步、锻炼身体顺便就把法律问题解决了,平时向律师咨询法律问题都要交费,‘法律门诊’义务为我们咨询,对我们老百姓真是太实惠了!”

“法治昌平”APP启动仪式

开展“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法治宣传活动

律师周琼介绍,此次“法律门诊”安排的律师都是和居民打交道较多的村(居)法律顾问,他便是三街、五街等多个社区的对口律师,不仅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还比较了解居民的切实情况,因而更能对居民所咨询的问题“对症下药”。

家住昌盛园的居民蔡女士借给朋友5万元钱,借款时碍于面子,没让朋友写借条。谁曾想,朋友生意失败,以没有书面凭证为由赖账,双方为此差点大打出手。了解情况后,当班的村(居)法律顾问史春辉劝解蔡女士说:“将人打伤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如何搜集证据才是正道儿”。随后,史春辉手把手指导蔡女士如何搜集补充证据。

从农民工维权到夫妻间财产分割,再到房产买卖纠纷……在现场,“法律门诊”的工作人员不仅耐心解答居民们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还将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摘录成册,分发到前来咨询的居民手中。

“走进社区进行普法宣传,关键还得看居民接受程度。可能短时间内看不出明显成效,但只要把法律的‘种子’在大家心中‘种下’,也就为社会安定播种了希望。”昌平区司法局副调研员邢建平如是说。

二、媒体普法新举措,传播法治好声音

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挑战与考验,昌平区司法局设计开发出了“法治昌平”手机移动客户端。2016年11月30日,举办了全市首个普法APP开通仪式,并聘请北京蓝宝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树兴律师为“昌平区法治宣传教育形象大使”。“法治昌平”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开通,标志着昌平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至今,该APP同“法治昌平”手机报、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普法短剧网”等,已经构成昌平普法大格局中的新媒体矩阵,形成多角度、立体式、全方位的宣传模式,同其线下法治文艺汇演等活动互为补充,将法律知识以短剧、漫画、故事等形式,送到每一位昌平百姓的身边。

在开展传统媒体普法中,昌平区司法局在区电视台开办了《法治昌平》栏目,栏目共拍摄录制33期,分别由妇联、旅游委、环保局、公安分局、国土分局、消防支队等典型单位,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通过以案释法的形式,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另外,还在昌平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普法直通车”栏目,通过空中无线电波(FM103.1兆赫)向听众传播昌平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以点带面向社会传播法律知识,推动百姓树立良好的法治理念。

三、普法队伍增力量,阵地建设上台阶

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向规模化、制度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昌平区普法志愿者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昌平区司法局、共青团昌平区委对全区志愿者队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2016年12月16日成立“昌平区普法志愿者联盟”。

昌平区普法志愿服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涵盖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驻昌部队、民间团体、社区等不同群体的普法志愿者队伍,为“法治昌平”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此次成立“昌平区普法志愿者联盟”,其目的在于整合分散的力量,构建长效机制,使普法志愿服务工作更加切合昌平区“七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的需要,更加满足人民群众对法治的需求。

2017年5月,昌平区组建了“七五”普法讲师团和“退休干部以案释法宣讲团”。讲师团成员由中国政法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农学院等驻昌高校法学教授以及区法院、检察院和各行政执法部门共计34人组成。据初步统计,目前讲师团成员已授课50余场次。发挥公、检、法、司及行政执法部门退休人员的专业优势,组建了“昌平区退休干部以案释法宣讲团”,为农村、社区、学校、企业人员宣讲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提高了法治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壮大了昌平区的普法队伍。

开展“送法进景区”活动,在十三陵景区向群众发放《文物法》宣传资料

在昌平区,法治文化阵地以法治画廊、法治文化牌匾和电子显示屏为载体,目前已实现全覆盖。在各镇(街道)主要街巷和人员集中地区普遍建立了百米以上的法治宣传画廊,每个农村、社区都有一处法治宣传橱窗,定期更换内容。

此外,昌平区充分挖掘地区资源,确定今年新建3个法治文化公园,即昌平滨河法治文化公园、南口法治文化公园、小汤山法治文化广场。昌平区的法治文化广场(公园)建设,已经形成了以亢山法治文化广场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五大法治文化公园的格局,昌平区法治宣传阵地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四、沙画普法新模式,法治宣传趣味浓

利用沙画和动漫的形式进行普法,既形象生动又充满乐趣,使百姓乐于接受。2016年,昌平区司法局推出了5集“法治动漫”和5集“法治沙画”,内容涉及拾得物处理、财产继承份额划分、食品卫生安全、珍惜生命远离毒品等。在真实记录和解读当前社会热点事件和典型案例的同时,将法治理念融入鲜活的沙画和动漫故事,寓教于乐,实现了沙画、动漫与法治宣传教育的完美结合,在全市开创了先河。在2016年北京市法治动漫微电影征集展映活动中,昌平区报送的作品《宪法宣传》获得微视频类一等奖。

“六五”普法以来,昌平区不断创新宣传形式,在全市率先开通了普法微博和微信公众号,开办了全国首个“普法短剧网”,结合全区拆迁控违工作,编演了《情迁万家》法治话剧,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拍摄了《母亲的呼唤》《群租房危害大》等普法微电影,开通了法治昌平手机报和微信手机平台,打造了一系列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普法品牌。全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有了新的提高,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

送法进企业,向职工讲解法律知识

“七五”普法期间,昌平区把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法治文化与昌平地方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把法治元素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设计,加强法治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场所,因地制宜建设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发挥法律的引导教育作用,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继续提升,为深化“法治昌平”建设起到促进作用。

司法局将在总结2016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招募更多的社会普法志愿者参与到工作中来,形成一支专业律师与志愿者结合的法律服务队伍,开展形式多样普法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通过不断创新和扎实的工作,打造昌平区具有鲜明特色的普法品牌。

猜你喜欢

昌平司法局昌平区
秋天
窗外的迷你世界
昌平博物馆升级改造古代昌平文物展开展
西安市司法局:扶志扶出石湾村群众幸福生活
难以阻挡
Time difference based measurement of ultrasonic cavitations in wastewater treatment①
Investigation of cavitation bubble collapse near rigid boundary by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北京市昌平区语言文字工作导览图
应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