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繁中求简 简亦有道

2017-05-17沈亚琴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解析几何

沈亚琴

[摘 要] 运算求解是高中数学学习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在解决解析几何的相关题目中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学生在解决解析几何题时总是知难而退,半途而废. 笔者认为,我们要学会优选解题方法,适时调整运算思路,繁中求简.

[关键词] 解析几何;运算求解;简化计算

波利亚说过“掌握数学就是意味着善于解题”,那么何为“善于”,如何做到“善于”,是我们作为数学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纵观历年高考题、模考题,学生们在解析几何题目的得分总是令人遗憾,很多学生都觉得有解题思路,但是总是被烦琐的计算给难住了,更让人懊恼的是很多学生坚持了计算,则最终的结果不是这错就是那错,题目分没得到却大大消耗了做题时间. 但是运算求解一直是高考考查的数学基本能力,在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运算求解的考查要求是:能够根据法则公式进行运算及变形;能够根据问题的条件寻找与设计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能够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算和近似计算. 那么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多角度尝试,选择恰当的方法,把握好运算方向,提高学生运算的信心. 下面笔者来谈一谈解析几何中的化简之道.

回归定义,从双基出发

例1:已知椭圆+=1(a>b>0)的离心率为,过右焦点F且斜率为k(k>0)的直线与椭圆相交于A,B(点A在第一象限)两点. 若3=,则k=__________.

解法1:因为椭圆离心率为,所以a=2b,半焦距c=b. 故直线AB方程为x=y+b. 联立椭圆与直线方程可得:4+y2+y-b2=0,故y1=,y2=. 由3=可得:3y1=-y2,解得k=.

解法2:==e,设AF=m,BF=3m,da==,db==.

设直线AB的倾斜角α,则cosα==,k=tanα=.

评注:解法1纯粹按照题意,体现了椭圆与直线相交的相关计算,但是再审题后会发现所涉及的两个线段很特殊,是椭圆上的点到右焦点的距离,由此立即联想到第二定义,转化为点到右准线的距离. 利用基本定义,化繁为简.

关注图形特点,不走寻常路

例2:已知圆x2+y2+x-6y+m=0与直线x+2y-3=0相交于P,Q两点,O为坐标原点,若OP⊥OQ,求m的值.

解法1:把圆方程x2+y2+x-6y+m=0与直线方程x+2y-3=0联立,代入消元,设P(x1,y1),Q(x1,y1),不求坐标,由根与系数关系,设而不求,根据OP⊥OQ即x1x2+y1y2=0,求出m值.

常规解法实现了从条件到结论的数学解题过程,但很多学生不太容易攻克计算这一难关. 细细想想题目中有圆这个优美图形,还有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试试去挖掘一下图形的特点.

解法2:由圆心M坐标及直线l1:x+2y-3=0,求出与直线l1:x+2y-3=0垂直的圆直径所在直线方程l2:2x-y+4=0;再求出两直线的交点N(-1,2);求得?摇ON=,N为PQ中点;最后由Rt△OPQ的性质ON=PN,坐标P(3-2a,a),求出P,Q坐标为(-3,3),(1,1).

代入圆方程x2+y2+x-6y+m=0,得m=3.

评注:解法1的思路非常常规,是解决垂直问题的通法,解法2充分关注图形的特点,大大降低了運算量.

利用常用结论,减少繁杂运算

例3: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过点1,的椭圆C:+=1(a>b>0)的右焦点为F(1,0),过焦点F且与x轴不重合的直线与椭圆C交于A,B两点,点B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为P,直线PA,PB分别交椭圆C的右准线l于M,N两点.

(1)略;(2)略;(3)记M,N两点的纵坐标分别为yM,yN,试问yM·yN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这是2014届南京盐城高三一模的18题,当时第三问的得分极低.很多学生解题时都知道运用设而不求的方法,先设出点B的坐标,但是在后期算点A的坐标时比较烦琐,很多学生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其实在算点A的坐标比较烦琐时可以尝试将它先设出来,再结合

常用结论:P是椭圆+=1上任意一点,P1P2是过中心O的任意一条弦,则kPP1·kPP2=-和点差法就可以迎刃而解.

解:(3)当kAB不存在时,易得yMyN=-9.

当kAB存在时,设A(x1,y1),B(x2,y2),则P(-x2,-y2),所以+=1,+=1,两式相减, 得= -,

所以=-=kPA·kAB .令kAB=k=,则kPA=-,?摇

所以直线PA方程:y+y2=-(x+x2),所以yM=-(x2+4)-y2,

所以yM=--y2. 所以直线PB方程:y=·x,所以yN=,?摇

所以yMyN=-3×-. 又因为+=1,所以4y=12-3x,

所以yMyN=-3×= -9,所以yNyN为定值-9.?摇?摇

评注:在解析几何中有着很多常用的结论,这些结论更多的是图形变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变的关系,在解题时善于运用这些结论,以不变应万变.

优选解题方法,规避烦琐运算

例4:已知椭圆E:+y2=1的左、右顶点分别为A,B,圆x2+y2=4上有一动点 P,P在x轴的上方,C(1,0),直线PA交椭圆E于点D,连结DC,PB.(1)略;(2)设直线PB,DC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k2,若k1=λk2,求λ的取值范围.

解法1:设P(x0,y0),直线PA的方程为y=(x+2),代入椭圆方程E:+y2=1,得x2+(x+2)2-4=0.

因为x+y=4,所以x2+(x+2)2-4=0,

整理得(10-3x0)x2+(32-16x0)x+24-20x0=0.

此方程有一根为-2,设D(x1,y1),则x1=,

代入直线PA方程,得y1=.

则k1=,k2===.

因为k1=λk2,所以x0=.

因为-2

解法2:因为点P在x轴的上方,所以易知k1·k2≠0. 设直线

AP的斜率kAP=-,则与直线CD:y=k2(x-1)联立,得D,. 将点D的坐标代入椭圆E:+y2=1,得(k1k2)2+4(k1k2)-12k=0.

两边同时除以k,得k=12-4=12-4λ>0,所以λ<3.又因为λ=≠0,

所以λ的取值范围为(-∞,0)∪(0,3).

评注: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一种通法就是设而不求,整体消元,那么第一步究竟设哪个点.点P是一切变化的根源,解法1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点D也非常特殊,它不仅是直线AD与椭圆的交点,同时也是直线AP,CD的交点. 简单一点说直线AP,CD和椭圆三线共点,那么为什么一定要联立直线AP与椭圆求点D,这是为了优化一下解题方法,联立直线AP,CD算出点D,在代入椭圆方程,不仅可以解题,而且简化了计算.

纵观上述题目,解析几何中的计算烦琐是公认的,但有时的烦琐却是人为的. 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中要加强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发现解析几何的本质,并通过问题不同解法的比较分析不断积累解题经验,若能长期坚持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解析几何
用几何的观点解释线性代数问题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例谈平面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例谈超级画板支持下如何优化解析几何教学
《微分几何》教学的教改实践感受
《线性代数》教学中提高学生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