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运动处方对高校体育保健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以忻州师范学院保健生为例 *
2017-05-17苏国英马子辉
苏国英 马子辉
(忻州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忻州 034000)
由于教学条件、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原因,高校体育保健生在体育保健课上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锻炼。为其设计中小强度,不受年龄、场地、器材限制的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心理方面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忧虑、紧张、抑郁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忻州师范学院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保健班24名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健身运动处方实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调查法
对24名学生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来了解保健生的生活习惯、参加体育运动的方式、有无运动禁忌症以及期望采用的上课内容等,依据保健生的基本信息情况进行运动处方的设计。然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保健生实验前后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测。通过这两个问卷了解保健生基本信息以及心理状况变化。
表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1.2.3 实验法
制定适合保健生的健身运动处方,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在实验前后使用症状自测量表(SCL-90)对保健生进行测试,观察其心理状况变化,了解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的心理是否有影响。
1.2.4 访谈法
实验前对24名保健生进行访谈,了解其体质状况、病症、症状以及对保健生运动的建议,为运动处方的设计与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1.2.5 数理统计法
使用 SPSS17.0软件对 24名保健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前后各因子比较
2.1.1 躯体化
表2表明:实验前总分为460,均分为19.2,实验后总分为407,均分为17,P>0.05。由此发现保健生在实验前后躯体化症状有所好转,但实验前后差异不显著。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躯体不适感减轻了,使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系统功能有所提高,以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等症状有所缓解。
2.1.2 强迫症状
表2 躯体化因子对比分析
表3 强迫症状因子对比分析
表3表明:实验前总分为487,均分为20.3,实验后总分为384,均分为16,P<0.05,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的强迫行为有消减和抑制作用,使保健生摆脱那种明知没有必要却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使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
2.1.3 人际关系敏感
表4 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对比分析
表4表明:实验前总分为413,均分为17.2,实验后总分为321,均分为13.4,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保健生经过运动处方教学后,在人际关系方面逐渐向融洽的趋势发展,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减弱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个人不自在感、不良的自我暗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1.4 抑郁表5表明:实验前总分为565,均分为23.5,实验后总分为451,均分为18.8,P<0.05,情况显著,呈下降趋势,表明保健生的抑郁症状有所缓解,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的感情和心境的改变有促进作用。
表5 抑郁因子对比分析
2.1.5 焦虑
表6 焦虑因子对比分析
表6表明:实验前总分为446,均分为18.6,实验后总分为334,均分为13.9,P<0.05,有显著性差异,表明保健生的焦虑状况有所好转,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焦虑状况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2.1.6 敌对
表7 敌对因子对比分析
表7表明:实验前总分为210,均分为8.75,实验后总分为196,均分为8.17,P>0.05,变化不明显,但也略有下降,表明保健生的敌对思想、敌对情感以及敌对行为有所改善,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使保健生的恼怒、发脾气和冲动等特征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保健生有意识的去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情绪,使其拥有良好的脾气,对敌对情感、敌对行为和敌对思维向积极的方面改进。
2.1.7 恐怖
表8 恐怖因子对比分析
表8表明:实验前总分为250,均分为10.4,实验后总分为231,均分为9.63,P>0.05,,变化不明显,呈下降趋势,表明保健生恐惧的对象减少,说明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的恐惧症状有减轻的作用,可以使保健生的恐惧心理得到改善。
2.1.8 偏执
表9 偏执因子对比分析
表9表明:实验前总分为213,均分为8.88,实验后总分为182,均分为7.58,P>0.05,变化不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后较实验前略有下降,表明健身运动处方使保健生在猜疑和关系妄想有所改善。原因是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增多,使保健生对他人的不满程度降低,从而使保健生在偏执症状方面有所改善。
2.1.9 精神病性
表10 精神病性因子对比分析
表10表明:实验前总分为337,均分为14,实验后总分为312,均分为13,P>0.05,变化不明显,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呈下降趋势,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精神病症有抑制作用,但不明显。原因可能是保健生中原有的精神病症不明显,健身运动处方教学中充分考虑保健生的心理状况,使每次课都能轻松愉快的进行下去,对精神病症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2.1.10 其他
表11 其他因子对比分析
表11表明:实验前总分为268,均分为11.2,实验后总分为241,均分为10,变化不明显,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有下降趋势,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睡眠及饮食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2.2 健身运动处方实验前后整体比较
表12 实验前后整体对比分析
采用SCL-90量表对保健生进行测试,从表12可以看出反应心理健康的总分教学后明显低于教学前,反应采用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提高,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心理特征变化有明显影响。教学后平均分也明显低于教学前,说明保健生的心理得到了发展,表明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地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经过实验后保健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症状变化幅度较大,具有显著差异,而在躯体化、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以及其他方面也存在改善,但不明显。
3.1.2 健身运动处方对保健生改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及抑郁等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保健生的心理健康向良性方向发展。
3.2 建议
3.2.1 增加体育理论课时,传授高校体育保健课的目的任务、健身运动处方制定原则等理论知识,提高学生体育认识,转变学生的厌倦体育课的思想观念,以保证保健生在今后的锻炼中做到科学锻炼。
3.2.3 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应注意培养保健生的人际关系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的能力,并注重其心理状况的改善、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3.2.3 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体育保健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使他们心理状况得到改善,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吕中凡,于洪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锻炼的心理干预效果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25:47-49.
[2]杨文轩,陈琦,李敏卿,等.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实效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0(4):1-6.
[3]向艳芳,李颖媛.保健与康复处方对高校体育康复课学生心理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3(1):90-92.
[4]杨静宜,徐峻华.运动处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李薇,陈宝玲.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心理效果研究[J].体育学刊,2000(4):16-18.
[6]杨敏,邱习勤.普通高校保健班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 18:87-89.
[7]张新安,彭洪涛,高彩云.健身运动处方教学模式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J].西江大学学报,2000(2):86-90.
[8]凌月红,钟振新.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