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网络反腐研究可视化分析

2017-05-16王亚茹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献研究

王亚茹

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网络反腐研究可视化分析

王亚茹

网络反腐作为民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利用CNKI的文献数据,以 “网络反腐”为篇名进行检索,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2005—2016年间该研究领域的文献数量、高产作者等基本现状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深入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探索了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问题,以期为我国网络反腐研究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

网络反腐;知识图谱;热点主题;前沿趋势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腐败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损失和政治挑战。近年来,网络反腐事件屡见不鲜,其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快捷高效等优势①,有力地强化了公众监督,有助于官方机构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在降低反腐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反腐速度②。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性保障和法律规范,网络反腐现象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其与制度内反腐程序之间的耦合度较差等问题,都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行政学、管理学等领域的有关学者在网络反腐方面做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了更好地展现当前网络反腐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本文利用知识图谱对国内有关网络反腐方面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对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研究工具是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陈超美博士开发的用于文献引文网络分析的可视化软件CiteSpace。该软件能够找出学术文献中相关基础知识的内在关联,是一个可以集成包括文件计量、信息可视化以及数据挖掘等多种算法,并建立节点之间关联,在引文数据中提取信息从而绘制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工具③。“它可以通过可视化图谱展示某一知识领域的宏观结构及发展脉络,直观地再现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④。该软件广泛应用于文献分析等领域,为分析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前沿热点以及研究趋势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以 “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 (简称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源以获取样本文献数据。检索主题词为:网络反腐,文献时间范围:2005—2016年。检索表达式:篇名=“网络反腐”,检索出相关国内网络反腐研究文献。为提高样本质量与研究效度,对其进行了相关的数据清洗工作,最终得到716篇有效文献。操作时间为2016年11月30日。之后将相关研究文献数据按照规范格式导入Citespace软件,设置阈值为前50,年度切片时间为一年,通过运行软件绘制知识图谱,挖掘和探索网络反腐研究的现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网络反腐研究现状

1.文献数量分析

在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及数量进行统计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热度和发展趋势。图1是2005—2016年有关网络反腐研究的文献时间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出,从2005-2011年发文量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尤其从2008年以后,年发文量迅速增加,2012年至2013年发文量出现了高潮,文献数量由2012年的44篇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209篇,此阶段研究出现 “井喷”现象与互联网发展技术有关,也与政策重视程度趋同。2008年温家宝在 “两会”上指出, “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各级官员更要接受互联网的监督”;2009年 《党的建设辞典》中将 “网络反腐”作为新词条收入其中;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纪委历次全会上更是多次强调,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彰显了 “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决心,可见国家高层的重视直接推动网络反腐研究的繁荣与发展。

2.研究学科分布

通过研究网络反腐的学科分布,我们可以有效探索网络反腐研究的学科特点。通过CNKI数据库统计分析了网络反腐相关研究文献学科分布,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反腐研究呈现跨学科特点,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新闻与传媒学以及信息学等是该领域研究主力,其中又以行政学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其他学科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图1 研究文献的年际变化及时间分布

图2 我国网络反腐研究文献学科分布

图3 我国网络反腐研究领域作者可视化分析

3.主要研究作者分布

通过作者分析可以了解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研究力量。将相关研究数据导入Citespace后,将节点类型 (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分析运行后得到我国网络反腐研究作者图谱,在我国网络反腐研究领域中,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亚明教授,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肖扬伟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庹继光教授,中共湖南省委党校陈平其教授,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李国青教授等是重要的作者,在网络反腐概念内涵、兴起缘由、价值解读以及路径选择等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

4.高被引文献分析

对网络反腐研究领域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学科研究领域的本质内容与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表1是2005—2016年我国网络反腐研究领域被引数量排名前20位的文献,文献主要来自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与前述研究力量的分析是契合的。在高被引文献中,一类阐述网络反腐的基本概念、主要特点、内在机理、价值功能等基础理论;另一类则具体探讨网络反腐路径选择、对策探析等。但是在这20篇高被引文献中,只有一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杜治洲、任建明基于70个网络反腐案例的分析,研究得出网络反腐在发展势头、涉案人员、官员级别以及举报途径等方面呈现出一系列阶段性特征,有利于认清当前的网络反腐形势,为网络反腐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网络反腐领域中实证研究所占比例不高,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的现状。

表1 网络反腐研究前20位的高被引文献

三、国内网络反腐研究的知识图谱

相关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是对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集中描述,出现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用来确定网络反腐研究的热点领域和重要主题。将Node Type设置为Keywords,运行Citespace软件绘制出我国网络反腐研究高频关键词知识图谱,以便于探索其研究热点与演化趋势,具体可见图4。

表2 高频关键词

图4 国内网络反腐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圈层大小是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决定的。图4中的圆环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多少,圆环越大越能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节点在图谱中的位置则由自身的中心度控制,中心度的含义是指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的节点能够对信息的流动或传递起到的控制作用。结合节点频次、中心度情况,列出网络反腐研究领域影响力较高的十个关键节点,依次是网络反腐(0.84,624)、 网络监督 (0.18,61)、 制度反腐(0.21,54)、反腐工作 (0.16,32)、舆论监督 (0.08,32)、反腐倡廉 (0.05,28)、群众监督 (0.1,25)、网上举报 (0.1,22)、制度建设 (0.05,22)网络舆情(0.07,18),括号内分别是节点的中心度和频次。这表明网络反腐研究主要聚焦于制度反腐、制度建设、舆论监督以及群众监督等领域。

根据软件的统计分析结果,导出频次排名前60的高频关键词,这些高频关键词是国内网络反腐研究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专业术语和代表词汇。以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2005至2016十余年来,出现频次前两名的关键词是网络反腐和网络监督,分别为624次和61次,高于其他关键词出现频率,是该研究领域的主要标签。制度反腐和制度建设则表明网络反腐亟须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需要加强网络反腐制度化建设,以制度建设为重点推动网络反腐健康有序发展。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及网络舆情则表明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公民参与网络反腐的必要性,加快网络反腐公民参与途径、方式的制度化和开放化建设,增强社会的参与民主氛围;另一方面也要依法引导和规范网民反腐行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参与主体,提升网民理性能力,净化网络反腐舆论环境。反腐倡廉则表明我们要落实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加强反腐文化建设,培育廉洁公正的政治生态。

四、国内网络反腐研究的热点主题

根据国内网络反腐研究的知识图谱、高频关键词和经典文献的分析来看,我国网络反腐研究的热点主题为网络反腐的概念与内涵、成因分析、特征与类型分析以及反思与展望五个主要部分。

1.网络反腐的概念界定

国内学者对网络反腐的界定可划分为国家主导和社会舆论监督两种模式⑤。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网络反腐的发动者和主导者是国家还是社会。国家主导模式强调的是对既有资源的运用,发挥国家在网络反腐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例如,李永洪认为, “网络反腐是指国家反腐专门机关利用网络这一现代通讯听取网民对反腐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举报,进而查处腐败案件的一种反腐新模式”⑥。这种观点认为,网络反腐应始终以国家为主导,发挥国家的权威功能,网络反腐作为制度反腐的有效补充,应配合国家反腐工作的展开。与之相对的,张亚明指出, “网络反腐是整个社会以互联网为载体,以网络投诉监督为平台,与制度反腐相结合,共同促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循廉政法律规范,从而遏制腐败的一种方法和手段”⑦;再如,李国青将网络反腐界定为一种民间行为,它是 “个人或组织以实名或匿名的身份在网络空间曝光其所掌握的涉腐信息,通过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参与、互动、传播,以及网站的推介,使涉腐信息传播范围不断扩大,进而为官方提供涉腐线索和证据并促使官方介入调查,同时对官方的调查过程和处理结果持续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⑧。可见,社会舆论监督模式侧重于通过网络反腐所塑造的强大的舆论压力,进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达致反腐目标的实现。

2.网络反腐的成因分析

网络反腐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各种监督主体通过网络技术及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政府行为,从而对权力进行监督和约束,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目的”⑨。近年来,针对官员个体的腐败行为进行网络搜索、监督的网络事件开始大量出现,这些事件毫无例外地都通过网络这一信息传播系统,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关注。这表明公众日益将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 “放大器”,通过各种渠道,如 BBS论坛、各大门户网站、即时通讯工具、博客等,来行使公民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权利,对权力腐败进行监督和制约。当各种腐败行径通过传输能力巨大的网络在社会中不断传输并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时,网络反腐及其具备的巨大影响力就能为反腐铺就更为平稳的发展道路。谢金林将网络反腐的成因归纳为技术运用的 “传染效应”,草根领袖的 “晕轮效应”以及权威力量支持的 “助推效应”三个方面。李敏昌等人指出,“公民个体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和政治意识的觉醒是网络反腐兴起的直接原因”⑩,网络反腐是人们参政能力和政治兴趣在网络空间的表达。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处于 “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阶层的重新划分和差距加深”⑪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在“盲目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等多重作用下,网络反腐的效果被过分放大化了,导致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这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网络反腐的起势。

3.网络反腐的特征与类型分析

学者们对网络反腐特征与类型的总结和归纳主要从实证与规范两个层面加以展开。在实证方面,例如,杜治洲等人基于217个网络反腐案例的实证分析,将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反腐发展势头迅猛;公共安全和公共服务领域涉案人员数量高居前列;正处级官员最易受到网络诬陷;网络反腐聚焦官员道德败坏和奢侈消费;网络反腐信息处理规范化水平低,等等。⑫王法硕基于50个案例的实证研究指出,网络反腐的基本图景表现为: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中东部多于西部地区;县处级干部比重较大;揭发人的匿名多于实名;腐败方面的生活作风问题突出; “闪电落马”频现;反腐平台由论坛转向微博。他进而将网络反腐的类型归纳为曝光型、声援型、运动型、上书型四种形式⑬。谢金林基于2004—2013年大数据的分析,指出当前我国网络反腐的趋势和特点表现为:网络反腐案例地区分布不均衡极为明显;从指涉对象和披露腐败行为类型看,网络反腐更多的是 “拍苍蝇”,难以治标;从效果看,网络反腐总体得到实质性处理的比重还是较低⑭。袁希基于10个典型网络反腐案例分析了中国网络反腐的现状及对策,在她看来,网络反腐可减少举报风险。在网络反腐过程中,公民可以采用匿名发布信息,申诉自己的主张,使得举报者获得在现实生活中较难获得的安全感,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他们表达信息的后顾之忧。正因为消除了他们的顾虑,才能扩大腐败犯罪的信息量,弥补专门反腐机构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反腐不力。⑮

在规范层面,张亚明等人探讨了制约我国网络反腐的瓶颈与对策,他指出,由于民众存在政治冷漠心理或者服从心理,问责意识较弱或者害怕对政府官员进行问责,从而对行政活动或过程缺乏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⑯。齐杏发从政治学角度对网络反腐的意义效用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反腐一方面可以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另一方面也会引发一定程度的政治不信任,并针对网络反腐的无序状态提出了相应的有效对策⑰。田旭明将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进行比较分析指出,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的相互促进有其现实必然性,这主要体现在:网络形成对制度反腐的最广泛关注和监督,网络反腐纳入制度化轨道能够引导和规范非理性的网络监督行为。网络反腐与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机制、惩治和预防机制之间进行互动促进,能够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实效⑱。

4.网络反腐的反思与展望

图5 我国网络反腐研究作者时区分布图

学者们从不同维度对网络反腐的理想路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例如,杜治洲等人指出,网络反腐的重点目标应聚焦于中下层官员,更多地依靠权力制约来实现对副部级以上官员的监督。我们应该依靠权力制约与分解来预防高官腐败,依靠传统的反腐败手段来惩治高官腐败⑲。刘朋认为,就网络反腐制度机制而言,第一,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第二,建立健全网络反腐的相关法律制度;第三,加强网络监管,实现网络反腐与现行制度的耦合;第四,促进官方网络反腐与民间网络反腐形成反腐合力;第五,构建网络反腐信息反馈制度⑳。李国青等人指出,网络反腐领域在研究方法上,要强化案例研究;要深入研究网络反腐所涉腐败的内容和性质;要深入探讨体制内反腐体系与网络反腐的对接机制以及加强国内外网络反腐的比较分析㉑。王世谊对当代中国网络反腐进行理性审视,认为当前的网络反腐存在致命缺陷,首先是多为惩治性的事后反腐;参与群体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与 “乌合之众”倾向;参与形式充斥着网络动员的非理性化与无序化。我们应提供网络反腐模式的制度支持;完善网络反腐模式的法律机制;培育公民社会及公民精神㉒。在网络反腐的运行机制方面,马长山认为,当体制内反腐的动力不足或公信力流失时, “体制外”的网络反腐就会火爆登场。然而,网络反腐在推动反腐进程的同时也存在偶然性与迸发性、反腐旗号下的多重动机和目的以及随机性的非程式化路径等问题。对此,我们应以制度反腐替代 “运动式”反腐,建立开放参与的反腐制度,培养网络公众的理性精神和提升参与能力,把网络反腐纳入法治轨道㉓。杜创国等人认为,网络以其公开、透明、迅速的优势,成为体制外一支重要的反腐力量。但由于缺失诸多法律规范,严重制约了网络反腐效能的良好发挥。因此,我们应提升网络反腐执行力度,建立健全腐败发现及快速反应机制,加大网络反腐倡廉文化建设,把民间反腐力量更好地纳入到整个反腐资源配置的序列之中,使网络反腐迈上制度化、程序化、长期化的道路,形成政府和社会有机互动的良好局面㉔。

图6 国内网络反腐研究热点时区图

五、国内网络反腐研究趋势与未来展望

网络反腐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在我国21世纪初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在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于网络反腐领域的深入探索。学者从多种角度对网络反腐进行了研究,并有大量专业学术文章发表,近年来的网络反腐研究呈现以下趋势:第一,研究主体不断扩大。在我国网络反腐研究领域不仅有资深的研究经验丰富的老一辈学者,如张亚明、任建明等,近些年来又有大批的研究力量不断加入,如肖扬伟、庹继光等年轻学者。这些新的研究力量为我国网络反腐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点,注入了新的活力。从 2005—2016年我国网络反腐研究作者时区分布图可以看出,每个时间段都有相应的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学者涌现,推动着国内网络反腐研究的不断发展。第二,研究主题侧重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法治化建设。将716篇文献数据输入到Citespace软件中,将Node Type设置为 Term,运行软件,结果以 Timezone(时区)的方式呈现,其中圆环表现突变率较高的膨胀词,最终得出了网络反腐研究的前沿趋势图谱,见图6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膨胀词主要有网络监督、网上举报、网络舆情、群众监督、制度反腐等。这些膨胀词反映了自2005—2016年以来,网络反腐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前沿与当前研究热点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近十年来,网络反腐充分调动了社会公众参与反腐的积极性,提升了反腐实效,也促进了廉政文化建设,但是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快顶层设计,解决制度化动力不足问题,提高网络反腐的制度化、法治化和规范化。同时政府应该加快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掌握网络舆论主导权,从而正面引导舆论和宣传,构建积极向上的主流网络舆论环境。

我国学术界对于网络反腐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是总体研究质量还有待提高,真正达到较高理论水平的优秀文章不是很多。无论是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还是在研究广度和深度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拓展。

在研究主体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加强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与政府反腐败部门之间的合作。网络反腐的预防、预警、处理和惩戒等各个阶段都离不开政府作用的发挥,科研主体通过加强与政府专门反腐机构的合作,可以创造更加面向实际的研究成果,有效防止理论空洞性,从而在路径选择、治理机制等对策研究方面更加具有适用性和针对性。

在研究内容方面,首先,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网络反腐的参与主体包括参与曝光、讨论和传播涉腐信息的网民、推介涉腐信息的网站,网络反腐对象本人及其所在部门等。网络反腐事件就是这些参与主体相互博弈的产物,因此深入研究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及运作机制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其次,要加强体制内反腐体系与网络反腐的耦合机制研究,以弥补当前我国反腐体制的制度性缺陷。比如,公共权力部门的行政层级不同,相应地在搜集和处理以及反馈涉腐信息方面的责任该如何划分?再次,要加强对国外相关网络反腐现有成果的汲取和分析,目前我们对国外网络反腐研究的情况了解不够,加强这方面成果研究可以为我们接下来的探索提供借鉴。

在研究方法方面,一方面要注重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加强案例研究。目前现有研究主要是定性的规范分析,较少对网络反腐的实证研究,也导致网络反腐对策研究仅仅停留在空谈层面,难以针对实际对网络反腐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要鼓励多学科研究视角。目前研究的学科视角单一,关于网络反腐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法学、新闻和传播学等学科,其中又以行政学与国家行政管理的学科视角占据主导地位,单一的学科研究视角容易令学术研究受到学科的制约,很难做出高质量和有巨大学术影响力的成果,同时也限制了网络反腐研究在纵深方向上的发展。今后网络反腐研究应当采用多学科视角,鼓励跨学科研究,深度挖掘网络反腐对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社会治理方面的创新,从而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注释:

① 肖生福: 《网络反腐中媒体、民意与政府的互动分析》,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 11期。

② 文宏、黄之玞: 《网络反腐事件中的政府回应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70个网络反腐案列的实证分析》,《公共管理学报》2016年第1期。

③ Chaomie Chen,Cite 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

④ 侯剑华、胡志刚: 《CiteSpace软件应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现代情报》2013年第4期。

⑤ 左蒙、李昌祖: 《网络反腐研究文献综述》, 《情报杂志》2016年第6期。

⑥ 李永洪: 《新时期加强我国网络反腐实效的对策探析》, 《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

⑦ 张亚明、李苗、刘海鸥: 《中国网络反腐体系构建与路径选择》, 《理论探讨》2011年第6期。

⑧ 李国青、杨莹: 《网络反腐研究:主要问题与拓展方向》, 《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1期。

⑨ 李尚旗: 《从民间到政府:网络反腐的路径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3期。

⑩ 李敏昌、李芊、汲中亮: 《网络反腐的现状、特点及原因分析》,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

11 于建嵘: 《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2 杜治洲、李鑫: 《我国网络反腐的主要特征——基于217个案例的实证分析》》 《中国行政管理》2014年第4期。

13 王法硕: 《我国网络反腐的图景、类型与趋势——基于50个案例的实证研究》》 《兰州学刊》2014年第6期。

14 谢金林: 《网络反腐发展趋势、特点及对策研究——基于2004—2013年大数据的分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5 袁希: 《中国网络反腐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10个典型网络反腐案例分析》》 《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16 张亚明、赵扬、黄梅丽: 《制约我国网络反腐的瓶颈与对策》, 《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4期。

17 齐杏发: 《网络反腐的政治学思考》, 《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1期。

18 田旭明: 《制度反腐与网络反腐的互动互促》,《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

19 杜治洲、任建明: 《我国网络反腐特点与趋势的实证研究》, 《河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0 刘朋: 《网络反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

21 李国清、杨莹: 《网络反腐研究:主要问题与拓展方向》, 《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1期。

22 王世谊: 《网络反腐:权力监督的新形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3 马长山: 《网络反腐的 “体制外”运行及其风险控制》, 《法商研究》2014年第6期。

24 杜创国、刘静静: 《构建网络反腐的 “制度化”机制》,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 胡 静)

D523.4

A

(2017)03-0050-08

王亚茹,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猜你喜欢

文献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