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7-05-16胡江

社会科学动态 2017年3期
关键词:国家研究

胡江

关于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胡江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竞争的日益增强,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不同研究视角下理论并存的格局。但是在以往该领域的研究当中,各界学者在相关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亦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需要对之加以重视并作出改善。

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功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国际大局势和背景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以及国家间软实力竞争的日益增强,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日益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探索,我国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界定和不同视角下的理论并存的格局。

一、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界定

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提出了不同观点。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类可以看出,我国学者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功能、内容、实现程度或标准等方面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了界定。

1.从意识形态的功能方面进行的界定

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在 《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章中,陈金龙认为意识形态安全要放到国家整体安全的维度中进行界定,它本质上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涵盖了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精神、道德、信仰等方面的安全①。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与国家利益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本质上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利益维护问题。牛晋芳和孔德宏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和保障,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就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必然要保证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与可持续性②。意识形态功能具有能动性,迎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能够凝聚社会力量和精神信仰,有助于化解社会冲突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云立新在 《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中认为,主流意识形态可以看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基本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的核心体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嬗变,引领社会文化和大众思潮,指导人的行为,维系社会团结与社会稳定的旗帜③。王宗礼和史小宁在 《政治、语境与历史: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文章中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的政治权力为社会基础,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旨在保存或改变现存社会制度的思想观点和体系,在历史的维度中是维护集团的利益,进行阶级斗争的思想武器,具有改变或者维持某种社会制度的作用④。田改伟在 《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章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一种保持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基于合理的条件维持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经济联系,防止外来力量打垮它的特质、制度和统治,以及控制它的边界的能力⑤。袁三标、莫岳云也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其实是某种能力和状态的表现形式,两人在意识形态安全方面的观点趋于相对一致,认为所谓的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始终确保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处于主体性的指导地位,并能够始终保持健康发展和发挥其作用的状态⑥。

2.从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方面进行的界定

在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方面,有学者注重从社会公民意识形态教育所涵盖的内容来界定。田改伟认为,意识形态的安全包括道德的安全、政治信仰的安全和宗教信仰的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他将公民在道德、政治信仰、宗教信仰方面的安全视为意识形态安全的保障⑦。还有学者偏重于从哲学认识论的维度来诠释意识形态安全。任兆飞在 《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论文中认为,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指反映统治阶级或社会团体根本利益的政治理论和思想观念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统领其他社会思潮,并形成民众的政治信仰,即主流意识形态依靠其理论的内在说服力对受众产生极大感召力,在内容上它包括感性认知、价值认同两个层面,通过主流政治思想、主流经济思想和主流文化思想三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方面,共同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权威地位,三个方面的思想统一并贯穿于感性认知、理性认识和价值认同的整个过程⑧。在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失衡现象及对策研究》一文中,任志锋和郑永廷则从社会矛盾和现实出发来分析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并在强调主次矛盾内容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界定,认为意识形态领域属于社会结构中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并竖立其上的 “观念上层建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是由主流意识形态与异质、残余、新型意识形态因素构成的观念系统⑨。

3.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衡量标准或实现程度来界定

网络下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实现是衡量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标准之一。冯宏良在 《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全新历史境遇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中认为,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现。只有主流话语在思想文化领域展现出充分的影响力与权威性,才标志着意识形态安全的真正实现⑩。也有学者认为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地位是衡量意识形态安全的标准。曾贤杰在 《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中提出,意识形态安全可以被理解为代表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受侵害与威胁,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状态⑪。还有学者认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威胁并保持稳定,是意识形态安全的标准。石云霞在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一文中提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念形态体系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免遭危害,能够维持正常生存和发展的一种相对稳定与有序和谐的状态⑫。此外解松在 《社会思潮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文章中,认为意识形态安全是指确保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不受侵害,使其稳定存在和健康发展⑬,二者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二、关于意识形态所发挥功能的界定

鉴于不同研究者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意识形态的功能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和网络下社会公民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等方面。

1.关于对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构建方面的界定

在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非对称性》的文章中,王强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流的意识形态能够把各种意识形态进行最终的统一和整合,能够对外来的敌对的意识形态进行消除和瓦解,最终达到实现全面的统治整个社会的目标。因此,在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上应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各种意识形态的整合⑭;牛晋芳、孔德宏在 《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一文中指出,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来说,成功的意识形态不仅能够发挥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结构的功能,起到维护社会整合与国家稳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在安全的构建方面不仅要加强公民对现行制度的认同,还应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引导功能⑮。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意志得以贯彻的前提,是确保国家职能正常运行的前提,是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重要堡垒。曾贤杰在 《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一文中强调,意识形态安全有助于国家政权的巩固,必须重视和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⑯。邓群在 《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中指出,意识形态是一个理论体系,包含各种不同思想内涵,存在于特定的思想领域,是特定的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思想的反映。但是也有诸多现实功能,对政治统治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在各种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安全构建时应将抽象理论和现实功能相结合⑰。此外张睿在 《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一文中也指出,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能为政治统治提供强有力的合法性依据,能有效地维护社会团结,在国家安全构建中发挥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⑱。

2.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方面的界定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应以学生为重点,贯彻社会主义理论,培养全面性健康发展的学生群体,加强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抵御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使意识形态的各项功能在高校层面得以顺利的发挥。郭明飞、陈兰兰在 《论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中认为,高校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格、向上的精神品质⑲。骆琼在 《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中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⑳。严静峰在《中西 “文化势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的文章中认为,对于与意识形态紧密联系的人文社会科学要尤其重视。西方的各种社会理论融合了其自身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影响大学生的专业思维和思想,进而使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念趋于西方化。因此要抵御人文社会科学西方理论的渗透,在校党委和学生党员当中,要加强意识形态的进一步教育㉑。此外,一些学者也强调,大学生党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党员的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问题㉒。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祖国的生死存亡㉓,必须要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能力㉔。

3. 关于网络下社会成员的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方面的界定

意识形态对公民的指示性和引导性功能的发挥是构建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面。杨俊一在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阐释》的文章里认为,意识形态隶属于价值的规范范畴,它具备对社会成员的吸引和指示性,并使其遵循社会的一种普遍性的规范,对于优化和促进某一社会的管理机制的效率,以及进一步削减社会的成本和加强该社会的文明进程均有重要的作用㉕。沈湘平在 《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一文中认为,所谓的意识形态无非是囊括了意识形态的约束性、节约性和激励性等作用,将此三个方面的作用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是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重要举措㉖。云立新认为,意识形态作为一个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合社会观念实现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构建和保持社会秩序的一种重要手段㉗。关于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和整合功能,薛焱在 《认同竞争:意识形态功能维度的较量——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新思考》的文章中提出,社会控制与整合功能的较量是意识形态认同竞争的现实方式,在安全建设上要注重平衡不同意识形态间的社会控制和整合的能力㉘。知识分子在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朱培丽在《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建构》一文中强调,意识形态应当具备使中国知识分子摆脱对西方强势话语依附的能力㉙。我国的知识分子应当积极为维护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服务,不应当成为西方话语权的傀儡,要倡导和激发主流意识形态 “独特的引导和凝聚功能,发挥对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人们的价值选择的导向和引领作用”㉚。

三、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几个不同研究视角

研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目的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从国内研究文献中可以看出,相关的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针对国内和针对国外两个领域的研究。

1.针对国内的研究存在的几种视角

(1)以互联网为研究视角探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此类研究是探求互联网意识形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维护路径。曾贤杰在 《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的文章里,在分析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挑战的策略㉛;李晓阳在 《大数据视域下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机遇与对策——基于国内文献的研究综述及研究展望》中认为,在大数据下要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必须要抢占先机、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㉜。郑元景在 《论大数据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方略》一文中认为,意识形态的治理必须要与大数据相结合,要迎合网络时代发展的需求㉝。郭明飞、陈兰兰在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势与策略——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考察与分析》文章中基于大数据的背景对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认为应该从加快运用大数据、加强对网络舆情及网络社会思潮的管理等方面来加强对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㉞。

(2)以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为目的探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人才和接班人的培养基地,高校理所当然要培育符合我国意识形态观念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张铤在 《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的文章中认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安全维护,应通过坚持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方法,来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实效㉟。胡玉宁在文章 《西方社会思潮渗透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分析》中认为,应通过加强对网络技术的控制,来全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和主动权,明确强调网络的合理运用对于高校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所具有的现实意义㊱。朱继东在文章 《努力抓好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八个方面》中认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真正高举起价值自信的旗帜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建设的重要方面㊲。

(3)立足于国家或党的立场来探讨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问题

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和倡导者,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各种内参或者学术性研究成果都为国家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方面提供了建设性的宝贵意见。这些研究立足于国家或党的立场,探讨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效度,以达到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以及科学执政等目的。童世骏在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凝聚共识》的文章中指出,对执政党来说,更好地凝聚全民共识的根本前提,是更好地统一全党思想㊳。郑永年在 《再造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执政党的下一个重大的挑战是能否成功塑造一个包含各民族、各社会群体的国家意识形态,我国的意识形态存在一个迫切再造的问题㊴。朱继东在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一文中强调,要认真总结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坚持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㊵。这些学者能够直面社会现实,就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和党与国家的建设坦诚谏言,在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方面提出自己的理论和观点,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针对国外的研究存在的几种视角

(1)以西方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为前提的研究视角

西方思潮是影响和渗透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常常基于西化思潮的客观存在及其影响展开。张连梅在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的文章中提出通过提高经济实力,来打牢防御意识形态渗透的基础的观点㊶。陈坤、李佳在 《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着力点》的文章里提出,面对各种思潮的影响,要注重增强意识形态生命力的建设㊷。李金在文章 《西化思潮对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反思》中,认为反对全盘西化、积极培育当前中国的全球化思维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面㊸。

(2)以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所处的国际化环境和舆论为前提的研究视角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开始就存在异己的派系与观点,且随着历史的推移,对抗性的观点和舆论从未停止。基于国际上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观点的褒贬不一,以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丑化和国际舆论影响的现实,不同的学者作出了不同的分析。侯远长和李新娜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新形势下,社会思想领域处于一个思想指导的一元化与思潮多样化并存的局面,这种思想局面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要在面对现实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㊹。此外在当前的国际背景下还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消极影响和干扰的要素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性论调,比如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以及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极左主义等观点,在这方面吴志敏和李慎明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具体可参考他们的文章: 《探析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思潮》和 《汲取世界各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3)以非政府组织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影响为前提的研究视角

当前,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逐日增强,一些非政府组织实际上是意识形态渗透的基地,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益隐蔽化。关于非国家行为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尚不多,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前景。梁玉春在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 “中国运动”》中提到,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兴起,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国际力量,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同时,也被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输出意识形态对中国进行渗透的工具,需要我们加以重点防范㊺。徐步华在 《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及其限度》的文章里指出,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实质上是美国等大国权力和外交政策的工具,这些组织在运营当中携带和输出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观念,应当予以重视和警惕㊻。

四、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国内研究趋势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国对国家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但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而且颁布实施了《国家安全法》。2015年7月28日,推进理论工作“四大平台”建设工作会议举行,刘奇葆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 “四大平台”,是新形势下汇集力量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重要抓手。2016年12月7日到8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月1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强调,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是敌对势力渗透的首选领域,意识形态工作是加强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核心工作,再次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提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显示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极其重要性。

1.关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国内研究趋势

相关的资料显示,近20年学者对意识形态安全相关问题的研究热度一直是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本人通过对知网数据的统计,通过图一、图二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研究的热度和趋势,这一阶段的研究有以下两个特点:

图1 1998年至2016年12月国内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的趋势图 (文献类)

图2 1998年至2016年12月国内关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趋势图 (博硕类)

(1)研究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性特点

从1998年到2016年的这段时间,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之后,随着各种思潮影响力的增加,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在国家间的竞争从显性向隐蔽性转变的趋势下,相关的学者更加关注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在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领域呈现出 “百家争鸣”的局面,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也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具有参考性的意见建议。

(2)研究出发点的多元化和研究目的的一元化相统一的特点

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不同的学者研究的出发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分别从网络化的背景、全球化的各种思潮、文化软实力的竞争等各种不同的研究视角出发来进行意识形态安全的研究,具有研究出发点的多元化特点。但是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在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设路径上提出各自的理论性观点和建议,因此又具有研究目的的一元化特点。

2.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存在的不足

尽管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不少学者也在相关的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的观点,然而通过资料的搜集和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研究方法上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

通过对知网和万维等文献的分析发现,学者之间在研究视角、思维逻辑等方面的相互模仿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模式,尽管是社会科学类的研究,但是在研究方法上仅仅局限于历史研究法、文献综述法和抽样调查法等方面,并且缺乏相关的理论模型的构建和一套可操作性的评估体系。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转变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2)研究深度不够且研究内容局限化

从对近年来的文献分析可以明显发现,在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上多数是局限在三个方面:第一,意识形态理论自身,如意识形态的概念变迁、意识形态的内容和功能等方面;第二,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如网络化、大数据、自由主义思潮等方面;第三,意识形态的建设者,如高校、国家、执政党等方面。这样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既定的公式化的模式。虽然近两年的研究热度一直在攀升,但是受既定的模式或者说范式的影响,新的研究者多数参考和照搬以往的写作模式来进行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这使得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视角和思维固化,不利于相关研究的进一步突破与创新。此外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多数局限在哲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领域,其他的跨学科性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多,在多视角和多领域的交叉性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探索。

(3)研究目的过于跟风化和主义化

虽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研究属于当前国家安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国家安全建设提供理论和建议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研究目的上不能为了单纯迎合社会趋势和浮于表面来从事研究,更不能跟风式地模仿前人的研究模式,拼凑式地从事观点的提炼和研究性的总结。如果只是局限在名词概念上的转换与变更,满足于表面的文字创新,并不能使得该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实现理论创新与发展,对于意识形态安全实践工作也不会产生更多建设性的帮助。这种研究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也是不可能长久的。

注释:

① 陈金龙: 《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湘湖论坛》2010年第4期。

② 15 牛晋芳、孔德宏: 《必须重视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 《理论探索》2003年第1期。

③ 27 30 云立新: 《论主流意识形态功能与社会冲突化解》, 《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④ 王宗礼、史小宁: 《政治、语境与历史:意识形态概念的变迁》,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1月第1期。

⑤⑦ 田改伟: 《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⑥ 袁三标: 《从软实力看当代中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莫岳云: 《抵御境外宗教渗透与构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战略》, 《湘湖论坛》2010年第4期。

⑧ 任兆飞: 《改革开放条件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5月。

⑨ 任志锋、郑永廷: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失衡现象及对策研究》, 《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1期。

⑩ 冯宏良: 《全球化、市场化与网络化:全新历史境遇下的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9期。

11 16 31 曾贤杰: 《大数据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

12 石云霞: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第2期。

13 解松: 《社会思潮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2期。

14 王强: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非对称性》, 《学习与探究》1997年第4期。

17 邓群: 《网络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18 张睿: 《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期。

19 郭明飞、陈兰兰: 《论网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管理》, 《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20 骆琼: 《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21 严静峰: 《中西 “文化势差”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当代青年研究》2016第1期。

22 郭向荣: 《增强学生党员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党史文苑》2016年第7期。

23 蒋冬芹: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及实现路径》, 《西昌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24 徐如刚: 《论微空间中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边缘化》,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6年第1期。

25 杨俊一: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的哲学阐释》, 《哲学动态》2001年第4期。

26 沈湘平: 《合法性与意识形态建设》, 《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28 薛焱: 《认同竞争:意识形态功能维度的较量——对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新思考》,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6年9月第5期。

29 朱培丽: 《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话语权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8期。

32 李晓阳: 《大数据视域下意识形态安全:挑战、机遇与对策——基于国内文献的研究综述及研究展望》,《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33 郑元景: 《论大数据与国家意识形态治理方略》,《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34 郭明飞、陈兰兰: 《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的情势与策略——基于大数据背景的考察与分析》, 《江汉论坛》2016年第5期。

35 张铤: 《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对策》, 《社会思潮研究》2016年第9期。

36 胡玉宁: 《西方社会思潮渗透背景下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分析》, 《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10月第5期。

37 朱继东: 《努力抓好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八个方面》,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1期。

38 童世骏: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凝聚共识》,《解放日报》2013年9月27日。

39 参见郑永年: 《再造意识形态》,东方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40 朱继东: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意识形态安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2期。

41 张连梅: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及应对举措》,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42 陈坤、李佳: 《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着力点》,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9期。

43 李金: 《西化思潮对当前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反思》, 《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6月。

44 侯远长、李新娜: 《应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非物质利益矛盾的挑战》, 《中国贸易报》2010年3月4日第019版。

45 梁玉春: 《国际非政府组织的 “中国运动”》,《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3期。

46 徐步华: 《非国家行为体的影响及其限度》, 《理论月刊》2014年第5期。

(责任编辑 胡 静)

D630.8

A

(2017)03-0018-07

胡江,喀什大学法政学院,新疆喀什,844000。

猜你喜欢

国家研究
国家公祭日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国家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