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自有奇迹

2017-05-16高园凤

大观 2017年3期
关键词:唤醒分享阅读

高园凤

摘要:孩子占有欲比较强,家长为此很是苦恼,反复说教后仍是不得其法。但是在每天的读书中,孩子在书香的浸润中潜移默化的得到了理想的教育。与其反复说教,不如读给孩子听,因为阅读会有奇迹!

关键词:教育;阅读;问题;分享;唤醒

一、不会分享的乐乐

乐乐今年四岁了。这天,幼儿园老师向乐乐妈妈反映了这样的一个情况:中午吃完饭,老师分西瓜的时候,要求孩子们按照顺序来拿,可是,淘气的乐乐一把抓住西瓜就往嘴里送。眼疾手快的老师及时制止了乐乐,并再次强调要按照顺序来拿,可是没想到乐乐又开始抢西瓜……

妈妈将这个情况说给家里其他人听,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及时教育,不要求乐乐学习孔融让梨的精神,但至少要守秩序讲顺序。于是,教育引导版出现在乐乐的生活中:如果看到想吃的东西要先让其他人先吃,然后自己再吃……在这样反复的说教训练下,乐乐的表现渐入佳境,开始学会分享和按照顺序拿东西。

可是,老师还是反映乐乐在幼儿园时喜欢抢东西。乐乐的家长都惊讶不已,在家明明好好的,到了幼儿园怎么故态重生了呢?难道是因为环境不同,孩子在家明白的道理到了幼儿园就不管用了?于是,教育加强版又出现在乐乐的生活中。乐乐在去幼儿园之前,总是被耳提面命的交代一番。但是一段时间后,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改善。

二、你一颗,我一颗

我们总是在“山穷水尽”之后,意外的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事情的转机是从一次朗读开始的。每天乐乐妈妈都要给孩子念书听,乐乐也特别喜欢听,经常要求妈妈将书中内容一字不漏的读出来。这天,妈妈给乐乐读了一篇故事,名字叫《你一颗,我一颗》。

阿阿熊、扑扑象和毛毛猴三人一起吃糖果,由毛毛猴来分。毛毛猴是这分的:“你一颗,我一颗”,给阿阿熊一颗,给自己一颗,“你一颗,我一颗”给扑扑象一颗,给自己一颗……这样分来分去,毛毛猴跟前的糖果好像越来越多,阿阿熊和扑扑象觉得很不对劲儿,但是又说不来什么。第二天,他们三个小伙伴又一起去播种,毛毛猴站在中间,还是这样“你一颗,我一颗,你一颗,我一颗”的播种,最后他手里的种子最先用完了。他很奇怪,怎么会这样?

乐乐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由于年龄小,他对平均分的概念没有多大兴趣,但是对故事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你一颗,我一颗”这句话很感兴趣,嘴里一直念叨着“你一颗,我一颗”,妈妈这时适时告诉乐乐,我们以后也经常来玩“你一颗,我一颗”的游戏吧?但是要先给其他人分完,你再拿。乐乐很高兴,于是吃饭的时候“你吃一口,他吃一口,我吃一口”,拿东西时“你一个,他一个……我一个”……在这样的游戏中,乐乐乐此不疲,觉得很有意思。渐渐地,他在幼儿园也能像在家一样按照顺序拿东西,和其他小朋友和睦相处了。

三、把问题交给阅读

看到这个案例,我们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孩子占有欲强,喜欢抢东西,家长要不要管?二是家长如果要管,应该怎样管?

首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孩子在18月~3岁之间正是确立自我意识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孩子眼中,周遭的一切都应该是属于他的。他们通过对物品占有权的专属,不断地宣示“我的,我的”来建立起强烈的自我意识。明智的父母不会要求这个时期的小孩去分享,因为在这个年纪的小孩,建立明确的自我意识是首要之务,其余的一切他毫不在乎。

在上面的案例中,乐乐已经四岁了,看到老师拿的西瓜就去抢,这个时候家长的确要管一管。因为,这就不是自我意识建立的问题了,而是占有欲过强的问题。

那么,怎样善加诱导呢?

我们都知道,任何良好习惯的培养都是在生活中持续多次的引导生成的。只有坚持不懈的量变,才能获得成功的质变。可是,坚持一味的反复说教就行了吗?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超限效应”就证明了这一点。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超限效应是指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找到像牧师这样的家长,为了孩子能达到自己的期望,经常耳提面命的进行教育,可是孩子反而不听。家长这时就会很无奈:自己这样苦口婆心的费劲儿教育,他怎样这么不听话呢?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难呢?

这样的教育看似很用心,实则很“苦力”,并且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理解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他反对采用强迫的方法进行教育,并强调说,“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2]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3]教育的所有导向都是指向教育对象的内心。所有成功的的教育只是做到了一点,那就是影响孩子的内心。

那么,怎样避免反复说教,但影响孩子的内心呢?

我认为就是阅读。

书籍就是那棵树、那朵云、那个灵魂。阅读就是那只“润物细无声”的手,引领孩子来到理想的栖息地,畅快遨游,滋养心灵。

为什么阅读有如此魔力?因为人类是喜欢享乐的。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反之,对于自己讨厌的食物、音乐及亲戚,我们则避之唯恐不及。我们接近带来快乐的事,回避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事。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就会发送一个“愉悦”信息到孩子的脑中,甚至将之称为"广告"亦不为过,朗读让孩子把书本、印刷品与愉悦画上等号。

回到开头的那个案例,为什么乐乐的家长费了好大力也没有帮孩子抢东西的毛病改掉?因为单纯的反复说教只是一时、一地、一方的一厢情愿,没有撼动孩子的心灵。根据超限效应,外部的刺激过多过强,反而激起相反的效果。为什么简单的阅读就做到了呢?因為孩子在阅读中没有感到自己的是在受教育,只是在用愉悦的心情,用旁观者的心态来倾听故事。这样潜移默化的无痕教育反而更能走进他们的内心。

如果你还在为教育孩子而苦恼,那么就把问题交给阅读,交给时间吧!与其反复说教,不如朗读给孩子听,相信阅读自有奇迹!

【参考文献】

[1][2][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猜你喜欢

唤醒分享阅读
孩子,我们慢慢来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唤醒”泉城
天天正能量:当公益以“唤醒”为目标